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impact

【学习笔记】 第41目 | 漫画自扫入门(图像修正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来没有说过“纵向构图”代表一切

而你的说法却否认了电影中的一切构图手法

演员站立的位置和景物的都是随便选的啊

看得出你很瞧不上北影学院,不过你又实践过多少,真的是水平比他们高?
至少北影出过获奖导演,您是抱过小金人还是怎么的?
纸上谈兵是很容易的,但也犯不上靠踩北影露脸吧。

奥斯卡单独设立一个最佳摄影奖也不是摆设。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4-28 20:0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镜制作是影视作品制作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工作
在分镜的阶段就已经考虑到构图问题了

【转贴】<電影分鏡概論>
第一部份 影像化:過程
第二章 製片設計
第三章 分鏡表
分鏡表有兩個目的;第一,它允許電影作者,是先將他的意念顯現出來,並且可以向作家一樣地,通過連續的修搞來發展意念;第二,它可以作為與整體製作組員溝通的最佳語言。(p.36)
分鏡表基本上傳達了兩種資訊:該段落外在環境的內容,以及該段落空間品質。也可以表達燈光、氣氛等層面,導演也能藉由簡單護法傳達他對攝影機基本設定的想法。(p.62)

第四章 影像化:工具與技巧
第五章 製片總覽
連系設計的第一步是決定場景要在哪裡拍。……當大部分的場景都取得後,發展出鳥瞰圖是非常重要的。作法是把照片和/或概念草圖放在劇本中,來描述每一個場景的大體樣貌。因為前製很多細節容易忽略對步調、氣氛和故事影像的感受。
要順利自己視覺與戲劇間的關係,例如影像的語言是:

第六章 鏡頭構圖:空間關係
特寫不僅能顯露一種親密的感覺,它也讓我們感覺到我們正在闖入隱私的片刻,或分享脆弱的片刻。(p.158)
構圖不是以單張圖的方式來判斷,而是以它前後連結的關係來判斷。(p.158)
中景捕捉了一個演員的姿勢和肢體語言,但範圍仍然足以捕捉臉上表情微妙的變化。中景也是一般多人對話鏡頭的主要模式。(p.164)
動作線的目的很簡單:它組織攝影機角度,以維持一貫的螢幕方式與空間。動作線使鏡頭可以被剪輯在一起,而不至於造成螢幕方向的錯亂。(p.166)
其中一種越線至場景另一部位的方法,竟是以一個與場景動作相關但與位置無關的鏡頭,插入在動作段落中。(p.175)
在動作段落中,常是沒有釋憲作為建立動作軸線的依據,如是這樣,動作軸線就是跟隨鏡頭的主體動作。(p.1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专业名词的定义知道的太少,长时间处于云里雾里。

“构图”如果定论为静态形象摆放的话,那就不能用在动态画面中……但是动态画面还是存在空间处理的吧,这种空间处理是用哪个词语表示呢?那么把文中的“构图”字眼去掉,要么换成个词或者前面加动态两字就确实一些?

或者是说动态的感受完全不能用“构图”类似的理论来分析?

[ 本帖最后由 桂小太郎 于 2008-4-29 15:2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搜了“电影构图”,为什么不顺手搜一下“电影里没有构图”呢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哪怕是没钱,人家就是做出来这种心理现像了,请问你对这种定格能够表现时间流逝的现像有什么看法呢?难道是因为便宜货,就不值一提,就可以一笔带过了?聪明的做法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现在是在讨论动画和影视,不是小说文学。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火车进站》里有什么构图?你声称电影构图千变万化,那么构图是如何构出来纵深运动的呢?

我时不时就举实例,你能不能别尽说些虚的呢?来点实例吧,哪怕上一张图

通过读书来研究动画和影视过时了,现在研究视觉,研究会动的东西还用文字,太可笑了

另外,你还提到了“小金人”。你说的是哪个小金人?香港的还是好莱坞的?那是国际奖吗?还是他们国内的商业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摊手

我举不出哪怕一个实例,能说明电影里有构图的。你们谁能不能举一个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桂小太郎 于 2008-4-29 15:15 发表
“构图”如果定论为静态形象摆放的话,那就不能用在动态画面中……但是动态画面还是存在空间处理的吧,这种空间处理是用哪个词语表示呢?那么把文中的“构图”字眼去掉,要么换成个词或者前面加动态两字就确实一些?

或者是说动态的感受完全不能用“构图”类似的理论来分析?

请把动画和影视的画框这样看待:一扇面向生活的窗户。有人在窗前走来走去。就算人走出框了,你也不感到奇怪,你知道画外有空间。构图则是封闭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able 于 2008-4-29 18:45 发表
摊手

我举不出哪怕一个实例,能说明电影里有构图的。你们谁能不能举一个出来?

你的遮羞布也就剩下这一块了...

不好意思图片我没有找到
视频倒是找到几段

《电影艺术欣赏》
电影的画面与构图(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MyODgwMzY=.html

电影的画面与构图(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MyODgxMTI=.html

电影镜头的景别、角度和焦距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MyODgxNzI=.html

估计你对这些材料又要进行一番鄙视了...(为什么我要说”又“?)

经典电影镜语之构图篇
  
作者:张振宇

  所谓电影构图,主要是指电影画面中物体的布局与构成的方式。虽然电影是一种“活动影像”,它的画面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着,但在时间的流程中,如何通过每一帧画面中各部分的布局和安排,来达到视觉上的愉悦感并表达出一定的创作意图,则是每个导演都要斟酌的艺术问题。
  对于电影而言,每一帧画面的构图与绘画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要求筛选及配置,以使图形更能体现出创造者的意图与智慧。而且,运动的影像对画面的构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静态的造型美之外,更要在摄影机的运动和剪辑中表现出电影独特的“动态美”。面对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很多电影导演都迸发出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世人奉献了很多构图精妙的电影作品:
  
  普多夫金《母亲》:划时代的“蒙太奇”构图
  在蒙太奇理论诞生之前,电影只不过是一种“活动照相”或“银幕戏剧”,自然也无法奢求这个时期的导演在构图方面有什么追求: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电影几乎看不出导演的构图艺术,格里菲斯倒是注意到了构图的重要性,但他的电影构图也没能超越绘画构图的藩篱。只有从苏联电影学派开始,导演才开始探索电影所独有的美学特性,构图自然也是其中一部分。这种探索在普多夫金的代表作《母亲》中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脚印”。
  在《母亲》中,不仅单个画面的构图显得饱满而富有表现力,最可贵的是导演开始注意到每个镜头画面构图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蒙太奇理论,正是通过连续的镜头组接,不同画面的构图才能产生出单个镜头画面构图所不具备的意义。这才是电影构图的独特魅力所在。
  比如,在影片开始不久,巴维尔父亲酗酒后回家,先给了父亲一个仰拍镜头,画面中父亲的背影撑出了银幕的边框,接下来给了母亲一个俯拍镜头,画面中母亲却佝偻着身子缩在画面中央偏下的位置,这组蒙太奇镜头就通过构图暗示出母亲受压迫的地位。在影片最后,导演将母亲牺牲的画面和一些高耸雄伟的建筑画面剪辑在一起,后者在构图上给人的“崇高感”很好地渲染了革命者牺牲时“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氛围。
  
  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宏魄雄奇的纪录片构图
  德国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尽管从道义上说,在二战前夕,她和德国纳粹的亲密接触让人们无法接受,而正因为有了纳粹德国的全力支持,她才有条件一展雄图,拍出了《意志的胜利》及《奥林匹亚》这样杰出的纪录片,但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她毕竟给人类文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看过她的作品的观众都能中领略到电影所具有的摄人心魄的魔力,特别是其中电影画面构图的力量,不论是运动画面还是静止画面,都是那样的宏魄和雄奇。
  《意志的胜利》就像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海妖赛壬的歌声一样,让人们在迷狂中走向死亡,电影的构图无异于摄人心魄的音符,既宏大又荒诞,既严谨又疯狂。在片中,里芬斯塔尔通过大胆地调配各种构图手法,极力突显出纳粹党首领们的“神圣力量”,比如,其中有个场景的构图就很好体现出这种蛊惑人心的宏魄:广场上庞大的军队列着整齐的方阵,沿广场正中间一条通往广场前方主席台的空地呈轴对称排开,静静地目送着希特勒等纳粹党魁不紧不慢地在这条空地上向主席台走去。多与少、动与静在这个场景的构图上达到了完美的辩证统一。
  在《奥林匹亚》这部大名鼎鼎的体育纪录片中,里芬斯塔尔最令人称道的构图手法体现在她拍摄跳高和跳水等项目上:她在比赛场地挖了深坑,以便于低机位仰拍运动员高高跃起的那一瞬间,用明净的天空勾勒出人体运动着的优美线条。其中,很多画面的构图都着意渲染了一种人体的“雕塑感”,通过高速摄影,让运动员凝结着力与美的躯体看起来就像一尊活动的古罗马雕塑。
  
  陈凯歌《黄土地》:内蕴深远的“极简主义”构图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黄土地》在整体的美学追求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影片中极强的视觉因素实际上承载了电影的主创人员通过电影造型手段,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进行的深刻揭示和沉重反思。“黄土地”作为影片的主体意象,通过电影的构图得到了反复的渲染与强调,而它正象征着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
  《黄土地》的摄影张艺谋在谈及这部电影的构图时说到:“]就是注重视觉的表现性,突出黄色,用高地平线的构图法,使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主面积……构图取单纯,不取繁复……”这种构图的表现手段,正是通过在画面中占据了主体地位的黄土地和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的人形成的强烈对比,暗喻了这种封闭的生态文化格局对渴望自由发展的人性的束缚与制约:面对这样深远辽阔而又无比厚重的黄土地,人显得那么渺小而又无助。
  影片中的外景构图都在着力强调黄土地的主体地位,而在拍摄内景时构图却有另一番意味,那就是显得十分均衡整饬,四平八稳,如果画面主体是一个人或物品的特写,就让它稳稳居于画面正中央;如果镜头中有多个被摄物,画面构图也安排得十分妥当,被摄物的形状大小和光影强弱都得到了微妙的平衡。这种稳当的构图也暗寓了影片中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状态的死板与压抑。
  
  
  让\"雅克\"贝汉《鸟的迁徙》:浑然天成的“自然流”构图
  同样是电影纪录片,让\"雅克\"贝汉导演的《鸟的迁徙》(又译《鸟与梦飞行》)却与里芬斯塔尔《奥林匹亚》中充满了人类创造力、洋溢着人体之美的“雕塑式” 构图不同,而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唯美的构图功力:那就是看上去没有丝毫的人工雕凿痕迹、浑然天成的“自然流”构图。当然,这种看起来浑然天成的画面,实际上也是导演苦心经营的成果。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充分地挖掘了大自然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在构图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动静结合,用色彩饱满、层次丰富的地球表面作为画面背景,迁徙着的飞鸟则在这片美丽的画布上留下生命的痕迹,运动着的鸟类和静谧的自然所构成的电影画面,无不洋溢着郁勃的生机。
  “候鸟的迁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导演却把这场生命的搏斗拍得如此唯美,通过精心设置的各种机位与角度,成就了一幅幅曼妙和谐的画面构图。于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不论是丹顶鹤在覆盖着茫茫白雪的草原上翩跹起舞,还是斑头雁在喜马拉雅的冰天雪地中休憩,仰或是白头海雕在崇山峻岭间翱翔,都像是一曲曲对大自然生命的礼赞。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罪恶之城》:刺激眼球的“表现主义”构图
   “表现主义”本是20世纪初的一个文艺流派,其艺术追求是通过夸张奇特的形式和极度变形失真的形象来表现创造者内心的强烈情绪。电影中的表现主义构图,则是指通过变形夸张、极具主观色彩的画面构图,来表现导演所要传达的意旨和艺术风格。表现主义和电影很早就结缘了:在一战后,德国导演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中就大量运用了表现主义的布景道具等手法,成为了一部让人过目不忘的电影。而今年刚上映的《罪恶之城》也是这样一部影片。
  在这部根据弗兰克\"米勒的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中,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构图又一次大放异彩,好好地刺激了一下观众的眼球。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摒弃了丰富多彩的颜色,而主要用漫画式的“黑白灰”单色来作为影片的主色调。没有了绚烂夺目的五颜六色,更容易突显出画面构图的在影片造型中所起的作用:导演正是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构图,才将影片绝望凌厉的黑色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部发生在晚上的电影,当黑夜的大幕笼罩了罪恶之城时,惨白的灯光与阴沉的月色总是把整座城市装点得无比的诡异。有了黑暗做画面的底色,变幻莫测的光影便很容易勾勒出夸张的构图效果。比如,当被关押在牢房中的正直警探哈提甘没有像往年一样收到南希的来信时,我们看到画面上就是在漆黑中的一个透视感极强的锃亮囚笼,无助的哈提甘就被关在里面。这时候的画面构图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哈提甘的绝望与愤懑。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4-30 00:3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able 于 2008-4-29 18:43 发表
另外,你还提到了“小金人”。你说的是哪个小金人?香港的还是好莱坞的?那是国际奖吗?还是他们国内的商业奖?

我说的小金人就是奥斯卡

你妄自尊大的毛病又犯了。
本来如果你真的比较NB,那么贬低一下北影那也没有什么(前提是你有这样的资本)

这次你又觉得自己比奥斯卡NB了... 狂faint...
奥斯卡是有商业因素,但是奥斯卡80年来的历代获奖者,都是超越世界职业导演平均水平的。
你觉得你自己的水平超过了世界职业(人家是靠电影吃饭的)导演的平均水平?还是得过什么比奥斯卡更NB的奖?

说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
证明“电影里有构图”这个论题我只要举出部分电影里有构图就可以成立,使用例举法即可证明。
“电影里没有构图”而这个论题必须要证明所有的电影中都没有构图才能成立,必须使用穷举法
这和“你们班级里有小偷”与“你们班级里没有小偷”是一样的。
我只要指出班级里的任意一个人是小偷,“你们班级里有小偷”这个命题便成立。
“你们班级里没有小偷”则要证明所有的同学是清白的。

“电影里有构图”这个命题我已经通过上面的视频和文字加以证明了。

演员和景物的位置等关系都是随意的?
请你回答这个问题。

构图在分镜制作和摄影中是实际被使用的...
你觉得脱离实际谈问题有意义吗?电影是你空想出来的,还是一个cut一个cut拍出来的?

拜托,不要从别人那里批发了点二手理论就到处乱喷....

这次争论的起源是对那篇blog的讨论。
你讨论什么是构图,构图的作用是什么,怎么谈我都能接受,本来我也不认为他们说的全对。
但是后来我发现问题不对了...
你是直接把”构图“给否定掉了...
这种否认事实存在的做法我很不喜欢

打个比方:
A去法院告B偷了自己的东西
关于B是否偷了东西,偷了多少东西都是可以议论的
结果旁边冒出来个C,说B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8%7#(真是无语了)
相对”B这个人是否存在“这个论题而言,”B是否偷了东西,偷了多少东西“这个论题的重要性都已经不值得一提了...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4-30 00:4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3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视频,“电影的画面与构图(上)”,我看了五分钟,那老家伙都没有告诉我,哪一个镜头是如何构图的,夸夸其谈构图如何好,夸足了五分钟。如果接下来的28分钟他还是这么不老实,我是不是要陪着他浪费这28分钟?
如果你后面列举的视频也一样,我是不是一样要继续浪费时间?

你这位声称电影构图是千变万化的能者,应该很容易就能指着一个镜头告诉我里面是如何构图的吧?

你是想仔细踏实地研究问题呢,还是想炫耀一下你找资料的本事,或者是你的收藏夹里的东西呢?你找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请告诉我。我是一根手指指着一张图说明的,而不是指着一本书夸夸其谈,叫人家自己去找

在电影里说有构图的人都不敢涉及一个问题,就是画外有没有空间。一根地平线,那两端是不是延伸到画外呢?如果是,那么是不是要把画外的东西也来构图一番呢?围绕着画框内的东西大谈特谈,就是不敢跳出井口看看外边的世界。对于这种人来说,那个四边形内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况且没有人能构图声音。死的世界是没有声音的,而电影是有光又有声的,活的世界。说到这里,我都不敢把我的新的实例拿出来了。因为如果我拿出一个拍到地平线的镜头,叫你分析分析里面的构图,恐怕你又会捧出一堆所谓专家的牛皮出来,却不带一点自己的分析。《火车进站》的构图是如何的?你依然没有回答我呢。声称电影构图千变万化的人,连这部标志着电影诞生的“史上第一部电影”里的构图都说不上来,可真是跳步得厉害,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30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个小学一年级新生,第一天上学,什么都不懂
我恳请你这位告诉了我们电影构图是千变万化的老师来说说《火车进站》的构图是如何的好吗?
就好像我们第一天学九九乘法表一样: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火车进站》的构图分析

原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ODU1MTQwNA==.html
==============================================
《火车进站》的构图分析

1.属于动态构图
摄像机不动(不摇、不移、不推、不拉)只是被摄对象在动。
具体解释见本页的243楼

2.使用了中远景(景别)
景别是电影镜头画面的一种视觉构图形式和组织结构画面的方法,起着制约观众视线,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空间,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看到什么程度的一种有效的造型手段。

3.景物间关系属于呼应关系
这里的景物就是火车和人,其它常见的景物间的关系还有对比、对称、均衡(黄金分割律)等。

4.镜头角度为平角度
以摄影机和被摄对象的不同方位关系,分为平、仰、俯。角度和方位的艺术对导演和摄影师的意义,犹如风格与小说家,因为这正是创造性的艺术家最直接地反映他的个性的地方。人物运动形成角度转换,其倾向性表达了创作者对主体的态度。强化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叙事结构、叙事内容决定人物动作和形体关系,决定摄影机的角度。
  在影片创作中,有许多要变化观看角度的原因:跟随人物、揭露或保留故事咨讯、改变观点、变化影像种类、建立一个地点或发展气氛等。往往是一种主观处理的视觉形式,强化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造型风格。通过改变电影镜头画面的透视关系,影响影片视觉风格。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会认同摄影机的观点。摄影机运动造成电影镜头画面的运动,使得观众也经历了运动的感觉,并且会觉得银幕上的影像比电影院里的空间更真实。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作用,虽然不被经常注意到,但改变观看角度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创造移情作用,所造成身体的兴奋感,是观看电影时很普遍的经验。移情作用把观众牵连至每个摄影机的运动或角度的变化中,观众成了这些运动艺术的一部分,复杂的运动段落,能够提供一种如舞蹈般、在韵律上和空间上有创意的经验,而他相当倚重于摄影角度和观点的选择。
平角度:符合人在生活中观察事物的视觉经验,加强了电影镜头画面的视觉假定性。

5.光线性质为硬光
光线按性质分有硬光和软光
硬光:在被摄物体上产生清晰的明部、暗部和投影部分。硬光也是直射光。它是有方向性的,为日光和聚光灯照明,可以充分表达出被摄对象的主体形状,轮廓样式和表面结构。一般用来做拍摄照明的主光。
软光:软光是一种散射的无明显阴影的光。跟硬光相对应的是他没有明显的方向,被摄物体光布均匀,层次细腻,效果柔和。软光常用作辅助光。

6.光线方向为侧光
光线按方向分有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拍摄中,光的方向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视点,也就是说如果被摄对象的外观发生了变化的话,是由于我们改变了摄影机的位置所获得的。主要光源的位置对影响的戏剧性情调起着决定性作用。

7.光源数量为单光源
但是在实际拍摄中用得最多的是三点布光法。三点就是指主光、辅光、逆光。

8.色彩为黑白
这部片子是受技术限制只能拍成黑白的。

9.色彩基调为亮色调
色彩基调:影片色调构成的总倾向。以一种颜色或几种邻近颜色为主导,使全片呈现某种和谐、统一的色彩倾向(或翠绿、或砖灰、或橙黄)。
它赋予影片以或明快、或压抑、或庄重等总的气氛。摄影师根据剧本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样式,按照导演总的创作意图,与美术师共同商议,进行银幕形象的色彩构思,然后运用各种摄影艺术和技术手段创造色彩基调。

参考文章:
《镜头语言:电影镜头画面构图的元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9e52f010090gc.html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5-1 00:5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况且没有人能构图声音。

你有记忆力障碍啊。我从头到尾提到过声音的事情么?
构图,顾名思义。关声音什么事啊?
要不然电影制作剧组里要专业的音响师干什么啊
按你这说法奥斯卡的最佳摄影和最佳音响这两个奖还有必要分开来设立吗?

而电影是有光又有声的

你的意思是说默片时代(将近40年历史)的电影就不叫电影了?
卓别林、希区柯克等人要哭死了
你说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就这样被你自己抹杀了。

原帖由 table 于 2008-4-30 19:57 发表
第一个视频,“电影的画面与构图(上)”,我看了五分钟,那老家伙都没有告诉我,哪一个镜头是如何构图的

你的父母或老师就没有教过你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吗?
你所说的”老家伙“也是有名有姓的
他叫孙道临,做过演员,写过剧本,也当过导演。
人家去年去世了,对已经死了的人,你能不能积点口德(他和你有仇)?

一个小时长的片子你只看了5分钟就出结论了...
你这是什么治学态度啊...
我见过很多为了黑作品而看片子的喷子,至少人家还会把要黑的对象给看完...
喷出来也是言之有物的,你不够敬业啊。

原帖由 table 于 2008-4-30 20:02 发表
我是一个小学一年级新生,第一天上学,什么都不懂

从这点上说,你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

不过你缺乏的不仅是基本的道德素养,逻辑能力也有问题
说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
证明“电影里有构图”这个论题我只要举出部分电影里有构图就可以成立,使用例举法即可证明。
“电影里没有构图”而这个论题必须要证明所有的电影中都没有构图才能成立,必须使用穷举法。
这和“你们班级里有小偷”与“你们班级里没有小偷”是一样的。
我只要指出班级里的任意一个人是小偷,“你们班级里有小偷”这个命题便成立。
“你们班级里没有小偷”则要证明所有的同学是清白的。


而且就是你前面提过的那位周教授,他都说”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对默片的画面的理解是构图的概念“,”爱森斯坦还讲黄金分割律呢“
你还偏挑一个默片时代&电影时代的开山之作《火车进站》做例子...

我看了一下那位周教授的大论,除了”电影里没有构图”之外还有”电影不需要表演“等一系列NB观点...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5-1 09:3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5-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终于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使用了中远景(景别)
景别是电影镜头画面的一种视觉构图形式和组织结构画面的方法,起着制约观众视线,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空间,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看到什么程度的一种有效的造型手段

请问这中远景是如何界定的
难道说火车离我们最远的时候是远景,当它靠近了又成了中景?那么火车头都出画了,这是什么景?

你还是一股脑例举,但是“纵深运动”是如何用构图来体现的的,依然没有说
我这是第几次请你就这个问题作答了?你当我是播放机卡了不断重复?
你是不是害怕纵深运动和出画?

动态构图的说法,你能不能能给我拿个实例出来?
————
你的空间观念太落后了,一点不像21世纪的人说出来的。影视、动画的画框没有封住里面那个空间,那只是一扇窗户。《火车进站》中火车的出画,乘客的出入画,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宣告了电影构图是不存在的,电影可以表现一个无限空间
虽然你看不到画外空间,但是你的幻觉告诉你画外有空间的。声音的作用也叫你产生画外有空间的幻觉。人在画外说话,画框就被打破了。我提到声音是这个意思
现实中的空间无限的,而影视具有逼真性,所以影视中的空间也是无限。你居然被那么一个小小的四边形就框住了,大谈构图,那么你现实中是不是也被你的眼眶框住了呢?你出门,听到背后传来汽车鸣笛,但是你没有看到,是不是就不知道要躲开了呢?那汽车没出现在眼前,就不存在你看到的空间里了?
————
电影中有表演?
那么你是如何解释“库里肖夫”效应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电影里说有构图的人都不敢涉及一个问题,就是画外有没有空间。一根地平线,那两端是不是延伸到画外呢?如果是,那么是不是要把画外的东西也来构图一番呢?围绕着画框内的东西大谈特谈,就是不敢跳出井口看看外边的世界。对于这种人来说,那个四边形内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你这番话已经承认了,至少在四边形内的世界里是存在构图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框框存在是有实际意义的:
首先你把这个框框打破你会发现什么?
原来画面的左边站着灯光师,右边站着音响师,说不定周围还站着一群围观看热闹的群众。(这个就是画面的外的世界)
正是通过这个框框,把现实的拍摄现场和创作者想表现的世界分割开来了。
前面在讲景别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某些东西该不该给观众看(出现在画面中)?应该让观众看到什么程度?
这正是电影创作者的功力体现。
你提到了“整个世界”,是不是我在拍中国的场景的时候,因为地球是圆的,还要把美国的场景拍进去啊?
推广下去,以后在地球拍片子,不出现个海王星的场景,就“不够太阳系”,“不够宇宙”啊。
就算我想这样拍,现实中有这样的技术手段可以去实现吗?
每一种工具都其应用范围,你跑到猪肉铺去买电脑是可笑的。
电影是可以表现世界性的东西,但这不一定非要由构图去完成,或者说是由单个镜头去完成。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构图正是设计镜头的方法。
在更高层面上还有蒙太奇这个工具,通过镜头的编辑,可以更容易地实现世界性的表现。
还是那句话,电影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拍出来的
如果每个镜头在技术都无法实现,你到那里去获得整部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240楼就请你解释一下构图如何构出纵深运动了
现在是258楼

你准备逃避这个问题到何时?

搬出一堆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看过思考过的资料,谁不会
人家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把一堆资料砸过去作为回应,谁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来没有说电影的画框里有构图
是你们声称这个四边形里有构图的
有构图就说明把画外空间否定掉了

[ 本帖最后由 table 于 2008-5-1 09:4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个很坏的毛病就是东拉西扯

我说过我反对“电影里没有构图”的说法,我到目前为止也是围绕这个题目去说的。
你一味东拉西扯,逃避这个致命伤。

你要我做说明,我就做说明
你要我举例子,我就举例子

我问了多次的问题:
景物间的关系,光影的运用,色彩的运用,镜头的运用是否有意义?是否存在?
请你先回答一下
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要证明的只是“电影里有构图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靠的是提供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而不是一味的否认

构图在电影中的现实运用不是你说否定就否定的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5-1 09:4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得不错。大众就是喜欢看假的东西,喜欢看那个人造出来的梦境,不喜欢看真实。那么比大众欣赏水平更低的人,就更喜欢看没有画外空间的东西,就算他自己的幻觉明确地告诉他:画外有空间,他也依然病态地坚持画外没空间

这就叫欣赏水平的高低

你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是,一定要同时看到美国和中国,一定要亲眼从外太空看到圆的地球才承认地球是圆的。而我的认识是,只要是逼真的时空就行了。我现在看不到自由女神,那我自然会意识到地球是圆的。难道你认为地球是平的,所有的东西都能尽收眼底?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构图正是设计镜头的方法。
在更高层面上还有蒙太奇这个工具,通过镜头的编辑,可以更容易地实现世界性的表现”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那么这个镜头应该如何界定呢?多加一格上去还是不是镜头?少一格还是不是镜头?
两格是不是镜头?
你懂蒙太奇是什么么?一个认为电影里有表演的人,一个不懂库里肖夫效应的人,居然说出“蒙太奇”,多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没有围绕“电影里有没有构图”这个问题

我说到现在,重复了多少遍,问了多少遍画外有没有空间,你就是不接招,谁在东拉西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是停下来一会儿吧,等你回答了“电影里画框外有没有空间”这个问题再接下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声音是东拉西扯吗?请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RXlGFE4rP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不要随便转移话题!

我这么固执“电影里有没有构图”是有逻辑原因的。

假如我回答你提出的关于构图的“十万个问什么?”
但是你到最后说了一句“电影里没有构图”,那么我前面说所的都是废话。

比如我们俩在这里谈电影,就是谈了100w楼,如果有人说“电影这个东西不存在”
那么我们谈的东西还有意义吗?

所以这个我和你对话的底线,如果无法达成共识,我无法和你谈其他任何问题的。
所以我不会去转移这个话题的!
我这个人不是输不起,但是面对这个更本质问题,我是不会让步的(其它的错误相对这个都只是皮疼肉不疼)

我说过多次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问了多次的问题:
景物间的关系,光影的运用,色彩的运用,镜头的运用是否有意义?是否存在?
请你先回答一下
来而不往非礼也!

没有理由总是你提问我回答,偶尔你也回答一下我的问题如何?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5-1 10:1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 真实    某人 先把 影像本体论  和   记录本体论   搞清楚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景物间的关系,光影的运用,色彩的运用,镜头的运用是否有意义
你的问法不对,这不是初学者该研究的问题。一个实例都没有。况且你连我那个关于火车进站的景别是如何界定的问题都没有回答呢,就奢侈地要人回答一个个看似高深的问题。你是否真的懂景物间的关系?请问变焦和推拉是否能改变前后物体间的空间关系?如何改变的?是靠构图改变的?
请问光影是如何凸显出前后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也是靠构图来实现的?
我能拿出实例,但是我先不拿,因为我一直没有见到你拿出像样的实例,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作答,拿出你的实例来
我可不会问人家是否有意义,我问,请就一个实例你自己分析说明一下


如果你始终没有这个本事,那么我们可以先姑且承认电影里有构图,然后请你回答两个你从头到尾都在逃避的问题:如何构图纵深运动,如何构图画外空间。没有构图,纵深运动和画外空间依然存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的空间本来就是假定性的    本质上就是种心理空间  而非客观空间   所谓纵深 画外都是如此
所以说 广角可以拉大主体和背景的距离   虚化背景可以凸显主体等做法可以改变观众的空间感知   如果要质疑人眼的这种感知的成因  可以去看看格式塔心理学对感知的研究     

总而言之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  以上就是创作者控制画面的线条 色彩 明暗等变化的结果   也就是所谓的构图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able 于 2008-5-1 21:03 发表
景物间的关系,光影的运用,色彩的运用,镜头的运用是否有意义
你的问法不对,这不是初学者该研究的问题。

答不出就不要找借口,ok。
什么叫不该是初学者该研究的问题,你不是很NB吗(北影、奥斯卡你都看不上眼)?
面对高人当然要问高水平的问题了。
你应该不是初学者吧?
什么?你也是初学者,我败了....
事物讨论到一定程度,向深处发展是必然现象,难道就因为困难就去逃避?

请问这中远景是如何界定的
难道说火车离我们最远的时候是远景,当它靠近了又成了中景?那么火车头都出画了,这是什么景?

也亏你想的出来...
不懂的话就不要鼻子里插葱
===================================================================
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画面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
景别的范围一般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有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得更细,如大远景、中远景、中近景、大特写,甚至还有显微景别。
而且这还不是所有的拍摄尺度。


请问光影是如何凸显出前后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也是靠构图来实现的?

光影是构图的基本元素。逻辑关系请搞清楚。
“中国人是如何造出长城的?也是靠的地球人来实现的?” Orz...

我能拿出实例,但是我先不拿

我说我是bill gates,你相信吗?
就是像爱因斯坦那样的NB人物,在1919年的日食之前,都没有办法证实自己的相对论。
你有实例,建议你尽早拿出来(我希望这不是你在说谎!)
否认就是否认,否认别人再多,也无法证明自己。

我们可以先姑且承认电影里有构图

两个问题:
1.除了你自己之外,你还能代表谁的意见,你有他的法律意义上有效的授权书吗?
2.承认就是承认,不承认就不承认。原则性问题上没有暧昧好讲,你是想做蝙蝠啊?
我说过我的底线是什么。我没有必要和你这样的反复小人纠缠。

你提的那两个问题我本来可以学你一样“你的问法不对,这不是初学者该研究的问题。”
耍耍无赖。
不过楼上有人回答了,你自己看吧。
第三方的说法更加有客观性(而不是赌气乱说)。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5-2 00:1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269概括的有点宽泛,况且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假定性,电影的假定性是建立在逼真性之上,某人用词改改就可以避免这个责难。

构图观念本身就是源自静态封闭,考虑到有运动(物体的运动,镜头的运动)以及时间,以及大众逐渐开放的空间观念,构图在电影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剥离了运动以及时间这两个电影最重要的特性去谈所谓的构图没什么意义。

况且电影还有声音,通过声音也可以极大的延伸电影的空间:比如某人出画,但有声音还明确强调了此人的存在,此时算什么构图?再比如各种环境音以及动效,所真正传达的信息远超过一个小小的画框。

#234说的不错,那个人是在剥离了电影的特性用绘画的构图观念在解读,还不可避免的带上了符号学来解构意义,完全无视了蒙太奇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  是空间的假定性       而且从影像本质的观点来看  记录现实的光影产生的逼真性并不是活动影像的根源    否则动画的表现力无法得到合适地解释   


再说构图这个词在电影里的意义和在绘画 摄影里面是有所区别的    在电影里面的构图就是包括物体镜头运动的    构图一词本来就是画面元素的安排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ark1800 于 2008-5-2 00:5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电影中,声音是延伸画外空间的重要手段。

至于说的电影中的构图…………很明显概念被宽泛化了,我不觉得LZ举的例子有提到运动跟时间

[ 本帖最后由 无名之死者 于 2008-5-2 01:3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狡猾了…………

居然编辑掉了一部分:awkward:

那我也编辑掉吧…………:sleep:

[ 本帖最后由 无名之死者 于 2008-5-2 01:3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名之死者 于 2008-5-2 01:08 发表
现在这个年代电影还只是影像元素嘛?

你说的对。
毕竟电影从诞生开始的前30多年都是默片时代,那时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
现在的电影也肯定不只是影像元素,但影像元素的重要性依然是大于声音元素的。
所以说话时多加点限定语,保持逻辑上的准确没有坏处。

构图从“画面元素的安排”的意义上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概念宽泛化问题”
既然电影可以从无声发展到有声,构图这术语出现电影领域的相对应的定义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电影中文叫”电影“,和声音没有什么关系
英文叫”moive“,从词源上说也和声音没有什么关系(类似地还有television、animation的说法)
如果真的较真的话,\"电影\"和\"movie\"这些词只能代表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应该改个名字。
如果能允许使用”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这样的词汇的话,使用”绘画中的构图“和”电影中的构图“这样的说法也是成立的。
而且也没有必要一味强调构图这个概念是从绘画而来的(这和强调电影最初是无声的一样)。既然谈的是电影那就该说电影产业中的构图。

那篇blog的确没有谈声音和时间,我不否认这两点的作用。
某个事物的影响力、重要性减小并不等于其消失或不存在了。

”构图是否存在“和”构图的作用&重要性“是两个问题。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5-2 09:5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太弱了,从头到尾都只是在码字,一个实例都不上
你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看到的都是文字,而不是看到光、听到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rk1800 于 2008-5-1 22:14 发表
电影的空间本来就是假定性的    本质上就是种心理空间  而非客观空间   所谓纵深 画外都是如此
所以说 广角可以拉大主体和背景的距离   虚化背景可以凸显主体等做法可以改变观众的空间感知   如果要质疑人眼的这种感知的成因  可以去看看格式塔心理学对感知的研究     

总而言之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  以上就是创作者控制画面的线条 色彩 明暗等变化的结果   也就是所谓的构图的影响

在我第一个回帖里,我没有说,楼主这作者说的都错了你查查这本书就知道了


我是把我认为其中涉及到的东西简要地罗列出来,让大家都能够清楚快速地明白我的意思。那么是不是请你也不要学楼主那套我是高人不屑跟你们小白一一道明的态度呢?

你的总而言之,格式塔心理学里有吗?请摘录下来告诉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名之死者 于 2008-5-2 00:16 发表
#269概括的有点宽泛,况且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假定性,电影的假定性是建立在逼真性之上,某人用词改改就可以避免这个责难。

构图观念本身就是源自静态封闭,考虑到有运动(物体的运动,镜头的运动)以及时间,以及大众逐渐开放的空间观念,构图在电影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剥离了运动以及时间这两个电影最重要的特性去谈所谓的构图没什么意义。

况且电影还有声音,通过声音也可以极大的延伸电影的空间:比如某人出画,但有声音还明确强调了此人的存在,此时算什么构图?再比如各种环境音以及动效,所真正传达的信息远超过一个小小的画框。

#234说的不错,那个人是在剥离了电影的特性用绘画的构图观念在解读,还不可避免的带上了符号学来解构意义,完全无视了蒙太奇的意义。

我们不谈艺术吧,太高深了。我们都是小学生

既然你提到了运动、时间,就不必给他什么面子了吧。构图不是不那么重要,而是不需要。周老师批人是不给面子的,狠批

你说得很对,认为电影所传达的信息都在画框里的人是自欺欺人,他们一面切切实实地看到了出入画,切切实实地听到了画外声音,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一面又不承认

蒙太奇?我们也先不谈蒙太奇吧,先谈谈库里肖夫效应吧。库里肖夫效应否定了电影里有表演,这没有异议吧?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wccjQkXDT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rk1800 于 2008-5-2 00:32 发表
注意  是空间的假定性       而且从影像本质的观点来看  记录现实的光影产生的逼真性并不是活动影像的根源    否则动画的表现力无法得到合适地解释   


再说构图这个词在电影里的意义和在绘画 摄影里面是有所区别的    在电影里面的构图就是包括物体镜头运动的    构图一词本来就是画面元素的安排的意思

活动影像的逼真性来自两点,一个是每一格画面作为单独的照片时的逼真性,一个是似动。motion picture
既然你含糊地提到了似动,又怎么会自相矛盾地坚持有构图呢?
还是老办法,请你分析一下《火车进站》,那火车的纵深运动里有什么构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mpact 于 2008-5-2 01:39 发表
现在的电影也肯定不只是影像元素,但影像元素的重要性依然是大于声音元素的

是吗?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XoLM6Th5rk/
你能不能知道这人是先站在旁边再走过来,还是从远处走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Z2VUEsiQyI/
只听声音能不能辨认?



合起来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TQdW08VWE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也可以单独创造空间感   但是在电影里面   声音始终是影像的扩展和补充  

画面全黑 用声音表现场景是可能的   但单纯用声音表现一个复杂事件未免就力不从心  

再说没人愿意到电影院去当盲人  

关于讨论影视时空的话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 影视美学 讲得不错  

感觉争下去真是没营养    不过是字面上的纠缠罢了

还是让楼主的资料贴干净一些吧




不知道楼主知不知道关于影视和漫画技法之间日文资料  个人对漫画技法如何在影视中吸取养分这个内容比较感兴趣

[ 本帖最后由 ark1800 于 2008-5-2 23:1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rk1800 于 2008-5-2 23:12 发表
不知道楼主知不知道关于影视和漫画技法之间日文资料  个人对漫画技法如何在影视中吸取养分这个内容比较感兴趣

井上雄彦和北野武有个关于电影和漫画的对谈录很有意思,不过我是以前看的,没保存.

[ 本帖最后由 rolandxjx 于 2008-5-3 00: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able 于 2008-5-2 18:43 发表
我们也先不谈蒙太奇吧,先谈谈库里肖夫效应吧。

1.电影诞生于什么时候?
2.库里肖夫效应诞生于什么时候?
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电影作品你如何去解释?
库里肖夫效应用是多,但这不表示所有的电影都会去用(蒙太奇也是同理)
这是事实吧?

请你分析一下《火车进站》,那火车的纵深运动里有什么构图

如果你只是说火车,简单地说火车的这个物体的轮廓线条发生了变形(每一帧间),其它光影等要素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电影也肯定不只是影像元素,但影像元素的重要性依然是大于声音元素的

你的逻辑始终有问题。不知道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在混淆概念。
\"大于\"不代表“否认”
不知道你有没有买过DVD?
比如说我今天想看一部《真实的谎言》,但是家里有人要休养,于是把声音关掉了
有种叫“字幕”的工具,不知道你见过没有,反正我英语不好,就把中文字幕打开了(当然还有其他语种的字幕)。
从头到尾我没有听到任何影片的声音。
但是故事我是看懂了(包括人物的对话),精彩的打斗场面和特效我也看到了(这部影片的卖点)。
但是反过来说,只听声音的话,那我连基本的剧情都无法理解。
虽然通过声音我能明白有什么东西从什么方位走了过来这些细节,但是如果我连剧情都搞不懂这还有意义吗?
这个算不算是实际例子?
较早时候的电影,字幕都是内嵌的,强制的,不可选的。

我要说的内容基本上说完了,正如楼上有人说的,再说下去也文字游戏,没有营养。
至于我说的对不对,你可以留心一下页面的访问量(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看到了),大家心里都有数。
你要发言是你的自由(希望你能保持最基本的逻辑正确性),我不会再理睬你了。
不过,很遗憾直到最后你也没能回答我的问题。
对于给其他网友带来的麻烦,在此表示歉意。

[ 本帖最后由 impact 于 2008-5-3 01:3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11-21 22:55 , Processed in 0.206205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