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联合利剑H

[科技] 可控核聚变、打穿地壳、通用人工智能,这三种技术谁会最先实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7 1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利剑H 发表于 2024-11-17 18:17

莫名其妙,不然你给我找一个国内啥时候钻到15公里深的新闻出来?
国内目前垂直深度超过1万米的井只有1 ...

但是说实话打穿地壳比那两个还是简单不少,或者说看起来要简单不少,高温高压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成本问题,不过考虑到更深处温度可能超过金刚石的稳定温度,钻头的损耗很可能难以接受,钻井液的选择也是一个大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来说,agi反而有可能是最难的,因为这玩意连理论基础都还没有摸清楚吧,其他两个更多的是材料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2不像1 3那样有一般人一眼就能看懂的利益需求在,把它转化为能解决这个的材料用于建造各种行星基地听起来远很多但是更吸引人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利剑H 发表于 2024-11-17 18:14
因为这玩意搞成之后的收益实在是太大了,比核聚变还大,所以我不信这么简单 ...

为啥你觉得AGI有天大的收益,AGI并不等于不会犯错啊,也不等于经济效率比人更高啊

最后能有商业价值的反而可能是达不到AGI水平的模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鸳鸳相抱 发表于 2024-11-17 18:26
为啥你觉得AGI有天大的收益,AGI并不等于不会犯错啊,也不等于经济效率比人更高啊

最后能有商业价值的反 ...

比如幻想中的AGI在生物医药领域全自动研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11-17 1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穿不打穿的,不是说西藏地下是空的,并且这里因为板块抬高是世界岩浆回流中心吗?那么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平行挖洞从空洞里探测呢?

—— 来自 鹅球 v3.3.94-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穿地壳得材料学进度点到可以造太空电梯了才行

—— 来自 鹅球 v3.2.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目前来看,要完成3得先完成1

—— 来自 vivo V2301A, Android 14上的 S1Next-鹅版 v2.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利剑H 发表于 2024-11-17 18:32
比如幻想中的AGI在生物医药领域全自动研发

那还相当玄乎,能在取代人类上做的很好就很突破了。比如能处理各种情况的可以上街上随意派送的机械狗/无人机,能取代基础工人的机械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11-17 18: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坦失足 发表于 2024-11-17 18:43
那还相当玄乎,能在取代人类上做的很好就很突破了。比如能处理各种情况的可以上街上随意派送的机械狗/无 ...

这个需要的不是AGI是做无人机的工业体系

AGI恰恰是最不需要的那一块,现在LLM这条路线光耗电一天就能把这玩意的商业价值全打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60365
上交会不是展出可控核聚变装置了吗。加上我们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技术,可以实现主粮农业工业化,盖100层高的淀粉合成工厂。节省很多耕地,更多的地用来造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jojog 发表于 2024-11-17 18:52
这个需要的不是AGI是做无人机的工业体系

AGI恰恰是最不需要的那一块,现在LLM这条路线光耗电一天就能把 ...


规则或者小模型训练再好,碰上一个没见过的样本不就炸了吗?
【高级机器人技术:AutoRT、SARA-RT、RT-Trajectory——三大黑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g4y1D7a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厨麦当牛 于 2024-11-17 19:07 编辑

当然是通用人工智能最容易出现。打穿地壳虽然物理上最容易实现,但没有相关利益驱动。
可控核聚变当年上学的时候就隐约这东西应该是违反了某种物理定律,应该做不到投入小于产出的同时又可控。

但通用人工智能我觉得大概率是以没人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出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然荏苒 发表于 2024-11-17 16:50
第二个意义?释放地下压力?3是这两年最有可能的

—— 来自 鹅球 v3.2.91

理论上地幔的资源更多🧐比方说重金属元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vest0173 发表于 2024-11-17 17:04
为什么打穿地壳会和另外两个相提并论?

地壳平均厚度是17公里,最薄的地方6公里。

2008年,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达到了12289米;2011年,俄罗斯在库页岛的Odoptu OP-11油井达到了12345米;2012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Z-44 Chayvo油井达到了12376米;2017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世界之最”钻井达到了15000米。但由于这三口井为斜井(指在钻井工程中,具有倾斜角度的井),所以以垂深计算,科拉超深钻孔仍是世界上最深的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投入产出比

可控核聚变最终还是为了挣钱
通用AI目前还是亏本赚吆喝的状态,除非未来硬件进化到一个个人终端的算力和存储抵得上目前一个AI数据中心
相比之下打穿地壳没有多大意义,高投入零产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十年都无法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利剑H 发表于 2024-11-17 17:16
你多了解一下吧,首先世界最深井记录是12000米,前苏联打的(注意,是垂直深度,你说的15公里我没听过, ...

看出来了,你对你自己说的这三项技术,一项都不了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周六浙大就办了个关于ai方面的讲座,我看到的案例都是底层通用大模型,然后在上面堆专业领域的大模型
人们想象中的大模型估计有点难,但通用+专精大模型目前看下来效果不错,记得一个蚂蚁保险,还有一个医疗的,忘记是谁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vest0173 发表于 2024-11-17 19:58
看出来了,你对你自己说的这三项技术,一项都不了解啊。

那肯定没你懂了,我只是上个月刚去过中国第一口万米井现场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厨麦当牛 发表于 2024-11-17 19:06
当然是通用人工智能最容易出现。打穿地壳虽然物理上最容易实现,但没有相关利益驱动。
可控核聚变当年上学 ...

不是,可控核聚变怎么就违反物理定律了,是看不起我重力约束核聚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处男老司机 发表于 2024-11-17 15:39
所以为什么打穿地壳会和另外两个相提并论

因为打穿地壳意味着无限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门柚虚 发表于 2024-11-17 18:55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60365
上交会不是展出可控核聚变装置了吗。加上我们的二氧化 ...

万物一转房地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利剑H 发表于 2024-11-17 17:16
你多了解一下吧,首先世界最深井记录是12000米,前苏联打的(注意,是垂直深度,你说的15公里我没听过, ...

现在万米深井已经打了好几个了。
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能不能打穿地壳,更多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技术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合利剑H 于 2024-11-18 09:00 编辑
金泽龙 发表于 2024-11-17 21:51
现在万米深井已经打了好几个了。
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能不能打穿地壳,更多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技术原因 ...

我说的是垂深,垂深超过万米的井,中国目前只有1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SkavenYesYes 发表于 2024-11-17 20:29
这周六浙大就办了个关于ai方面的讲座,我看到的案例都是底层通用大模型,然后在上面堆专业领域的大模型
人 ...

那是因为国内没有淘金的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11-1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3: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肯定是通用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目前来看还是早的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望可控核聚变不如指望光伏+储能铺满沙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ork 发表于 2024-11-17 16:08
这东西目前看不到什么明显收益吧,造奇观一样打下去也难以同样深度挖矿 ...

说是打下去,其实不只是打个小洞下去,是能够稳定的突破莫霍界面,那自然是能采矿的,到达地幔且不说可以轻松获取各种高质量矿物,地热能源也是接近无穷无尽,所以是可以跟可控核聚变相提并论的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利剑H 发表于 2024-11-17 15:58
从目前全世界的热点和对这个的投资来看,确实AGI最有希望
但我总有一种预感,这玩意没那么简单,there is ...

真理之墙



破壁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蜇灵 于 2024-11-17 23:35 编辑
毒菇 发表于 2024-11-17 22:49
这属于诡辩了,重力本身是不可以控制的,如果你要用超大量的等离子体人造一个小太阳那就更没意义,这只表 ...

不是啊,戴森球就是典型的高效利用可控核聚变及其副产物的例子啊,你裸猿现在技术水平造不出来不能说是违反了物理定律吧
违反物理定律是一个很严重的指控,我主要针对的是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泽龙 发表于 2024-11-17 21:51
现在万米深井已经打了好几个了。
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能不能打穿地壳,更多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技术原因 ...

不一定,地幔的温度相当高,那么靠近地幔的地壳温度也不会低,很可能有好几百甚至上千度,这个温度对任何材料都是重大考验,尤其是当前的钻井依赖钻井液循环来携带运送被破碎的岩石,在超高温状态下还能不能用都不好说,那些仪器、轴承、金刚石的寿命也不好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lm这条路如果能走的很顺利直到能到所谓通用人工智能这个程度,那么你得到的不会是万能的解答机,而是可定制可复制和人类相比可控一些但效率更低的一种人类之外的智能,这种东西跟科幻小说对ai的预期来说大概差的远

—— 来自 鹅球 v3.3.92-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3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11-17 2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8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穿地壳前面还有常温超导和太空电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8 0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越说越离谱了,哪怕能用正反物质湮灭发电,控制重力对人类来说也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2-1 15:40 , Processed in 0.196725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