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79|回复: 104

[科技] 可控核聚变、打穿地壳、通用人工智能,这三种技术谁会最先实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7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运行就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为什么打穿地壳会和另外两个相提并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5: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空电梯 光子电池 宇宙移民 基因调整人

—— 来自 鹅球 v3.3.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处男老司机 发表于 2024-11-17 15:39
所以为什么打穿地壳会和另外两个相提并论

总不能是打穿地心吧,难度有点过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用人工智能最近,因为这个判断标准是很主观的,哪天有宣传需要了,说是就是。另外两个有硬指标,没法吹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agi自己就可以解决另外两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合利剑H 于 2024-11-17 15:59 编辑
处男老司机 发表于 2024-11-17 15:39
所以为什么打穿地壳会和另外两个相提并论

因为打穿地壳真的很难,而地底是无尽的能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米亨 发表于 2024-11-17 15:56
通用人工智能最近,因为这个判断标准是很主观的,哪天有宣传需要了,说是就是。另外两个有硬指标,没法吹牛 ...

从目前全世界的热点和对这个的投资来看,确实AGI最有希望
但我总有一种预感,这玩意没那么简单,there is a wal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地洞现在最多也就十几KM吧,这不才1/3嘛……越往下越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刀少女 发表于 2024-11-17 15:58
agi自己就可以解决另外两者

所以我认为更加不可能实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Demi.Albertini 发表于 2024-11-17 15:59
打地洞现在最多也就十几KM吧,这不才1/3嘛……越往下越难

人类目前最深打到12000米,还是几十年前苏联干的
到目前为止没有进展
超过12000米之后,每多打一米深都困难重重,超高温超高压,目前人类材料学无法实现
而要打穿地壳,需要至少打到17000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控核聚变至少有理论支撑,通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支撑点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利剑H 发表于 2024-11-17 16:01
人类目前最深打到12000米,还是几十年前苏联干的
到目前为止没有进展
超过12000米之后,每多打一米深都困 ...

这东西目前看不到什么明显收益吧,造奇观一样打下去也难以同样深度挖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核聚变。另外 调整人已经有了 虽然很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打穿底壳”改成“克隆人”或者“移民火星”还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总不至于要互联网公司去搞核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穿地壳,目前约数是地壳17公里,已经打了12公里,技术问题是地热导致的材料失效、扭力传递。那么打穿地壳的等效科技可以等效于对抗一百度级别的地热,拍脑袋想基本等效于建立月球阳面永久基地

可控核聚变的可控,在于冗余设计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比技术难题好搞

通用AI目前的问题是,如何评估AI可用性,AI的通用型是通过成立一个千人团来实现的通用,还是通过创造一个十倍常人大脑的模型来实现通用


已知技术难题可控核聚变是最低的,潜在技术难题AI是最高的,打穿地壳目前看是最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解决人工智能,它会告诉你怎么做其他两个,如果它乐意配合人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AGI最近不是都出来放风碰壁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意义?释放地下压力?3是这两年最有可能的

—— 来自 鹅球 v3.2.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6: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32吧

材料学的事没啥办法

—— 来自 鹅球 v3.2.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控核聚变只是燃料消耗极慢,但不是不消耗,而且也有装置上的损耗,并且每台机功率也不是无穷大的,总体来说仍是存在不小成本的发电装置,为啥不少人会觉得可控核聚变会等于无限无成本能源这个确实属于人类文明能源利用上的一个硕大进步,但不会是很多人想象的直接跨入无限零成本能源的乌托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est0173 于 2024-11-17 17:06 编辑

为什么打穿地壳会和另外两个相提并论?

地壳平均厚度是17公里,最薄的地方6公里。

我国2024年打的最深井【福深热1井】深度是5公里,2022年的最深井记录是15公里。

打穿地壳接近完成的程度是另外两个完全没法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11-17 17: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11-1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vest0173 发表于 2024-11-17 17:04
为什么打穿地壳会和另外两个相提并论?

地壳平均厚度是17公里,最薄的地方6公里。

你多了解一下吧,首先世界最深井记录是12000米,前苏联打的(注意,是垂直深度,你说的15公里我没听过,应该是水平井)
最薄的6公里地壳在几千米的深海里,那里要打穿难度更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我,明天我去问问隔壁小学的小登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阵子去过个做商业核聚变的公司,他们觉得2030年这个行业应该能做到初步商业化(也就是全球范围至少有一家能走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怕只从材料学的角度考虑,造一个月球基地的难度都要比钻探地心简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11-17 1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工智能不追求智能,追求工具化效率化还是可以的,可控核聚变有了,地壳就没有意义了,能量几乎可控无限后可以突破的事情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利剑H 发表于 2024-11-17 15:58
从目前全世界的热点和对这个的投资来看,确实AGI最有希望
但我总有一种预感,这玩意没那么简单,there is ...

为啥AGI没那么简单呢?从能量和复杂度的角度来看,硅智能都是不输的

有经济价值的AGI可能没那么容易,AGI感觉真的就是临门一脚的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工智能这个毕竟是有人脑这个现成的成品摆在这,已经证明了在工程上是有可行性的,人类只要想办法逆向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11-17 1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AGI要是能在现在这个路径上堆出来就是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24k纯帅 发表于 2024-11-17 18:00
AGI要是能在现在这个路径上堆出来就是奇迹

至少比树状决策树的路径看起来更靠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鸳鸳相抱 发表于 2024-11-17 17:46
为啥AGI没那么简单呢?从能量和复杂度的角度来看,硅智能都是不输的

有经济价值的AGI可能没那么容易,AG ...

因为这玩意搞成之后的收益实在是太大了,比核聚变还大,所以我不信这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搞不好是哈士奇 发表于 2024-11-17 17:57
你这个人嘴硬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某个熟人


莫名其妙,不然你给我找一个国内啥时候钻到15公里深的新闻出来?
国内目前垂直深度超过1万米的井只有1口,不到11000米,在新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鸳鸳相抱 发表于 2024-11-17 18:06
至少比树状决策树的路径看起来更靠谱

我对奇迹的理解就是看起来好像不大合理, 但搞不好还真就发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2-1 15:39 , Processed in 0.13979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