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719|回复: 81

[软件] 【译】文件至上的应用程序 / File over app(转型个人知识管理 / PKM 工具方法交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unakr 于 2024-7-6 11:39 编辑

2024/7/6 更新:

楼里讨论的内容显然已经超出了原来的主题范围,因为楼主也比较感兴趣个人知识管理这个领域,干脆直接将这个帖子转型成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工具方法交流好了。
标题保留「文件至上应用」这个主题,讨论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纯文本文件系统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方法。

原标题:【译】文件至上的应用程序 / File over app / 作者:kepano(Obsidian.md 的 CEO)

---

> 一点点译介:
>
> 这篇文章并不长,大概几分钟就可以读完,首次发布于 2023/07/01[^1],距今刚好满一年,作者是笔记软件 Obsidian 的全职 CEO。
> 你可能会惊讶于区区一个用来记笔记的应用居然还有自己的 CEO?没有错,他是去年二月上任的[^2],同时也是 Obsidian 最流行的主题 Minimal 的开发者[^3]。
> 他主要负责维护并推行 Obsidian 自建立以来逐渐内化的核心价值观 / 指导原则[^4],文章描述的 File over app(文件至上应用)这个概念就是 Obsidian 价值观的一部分。
> 「文件至上应用」这个词带点我个人意译的成分,我认为它在中文语境下能够很好地描述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你将它理解为「文件在应用上」、「文件优于应用」也都是可以的。
> 这里的文件我理解为特指应用程序内部可以跨平台 / 跨应用互换的最小数据单元。
>
> 一点点楼主的话(可以跳过):
>
> 我是谁?为什么要翻译这篇文章?
> 我:2020 年被双链浪潮席卷的 Obsidian 早期用户、失败的 Markdown 类双链卡片笔记软件跟风仿制者、Obsidian 插件开发者和社区开源主题代码贡献者、Obsidian Insider 版本支持者(aka 付费内测用户),别报菜名了,这里坐不下那么多人
>
> 我非常认可 Obsidian 的理念,尤其在它将核心功能插件化并随之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区生态后,这个应用产生了质的变化。
> 我个人最遗憾的就是曾经长期抛弃过它,错过了它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我经过千山回首再看,发现它竟然生长繁茂到不逊色于任何独立软件时,我彻底被它俘获了——我被束缚在一个应用里,但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
> 想翻译下 CEO 的这篇文章也是借着 2024/06/30 这一天 Kindle 国区正式终止所有网络服务[^5],我主动舍弃了三千多份云端个人文档(漫画 + 小说)开始说起。
> 互联网平台服务,或者是具有封闭数据格式的本地应用,一旦经过足够的时间让你无法再访问它们时,构成你独有个人资产的数字延伸(私人数据)该何去何从?
> 我只能被迫选择舍弃掉它们原本应该在的地方,砍下它弃置于硬盘、重新接上一个新的赛博「义肢」,没错,对我来说这一过程就像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痛苦。
>
> 再举个事例,MarginNote 是我长久以来无法割舍的笔记 / 学习类软件(我是从二代开始的用户),它在前段时间刚刚发布了第四代更新,我也跟随着最新版本升级了。
> 在我用下来一个多月后,我对 MarginNote 4 的功能增强带有惊喜也稍有些失望。因为无论它再怎么强大,我也始终无法打通 MarginNote 到其它应用的工作流,文档摘录、笔记卡片、思维导图等数据无法以可互换的格式进出。MarginNote 4 虽然作为大版本升级更新的功能让它变得更好用,不过并没有也不会改变这个软件设计时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你脱离它也可以无障碍使用而设计。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 然后直到某一天(几天前),我的 MarginNote 脑图因为某种程序设计上没有考虑到的操作,彻底崩溃了。应用一旦索引到有问题的脑图就会瞬间闪退,我只能重复进行清空数据重装、等待 iCloud 完成数据同步、再次闪退的流程。因为有问题的数据已经存于云端,而我又没有办法将它单独剔除,甚至都很难找到一个时间点让我可以将没有问题的数据单独备份再手动覆盖还原。一张出问题的脑图可能仅仅只是出错在一个有矛盾的节点,却导致了我所有数据都无法正常进行访问。
> 从这时起,我才决定认真考虑用 Obsidian 平替 MarginNote。在我投入实践后发现,除了手写和 OCR 扫描版 PDF 这两个主要功能,构成 MarginNote 核心工作流程的大多特性我都可以在 Obsidian 内通过纯文本形式的开放数据格式实现。虽然做起来并没有 MarginNote 方便快捷,不过 Obsidian 也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事,而我又获得了对自己数据的完全掌控,这一切都是基于 Obsidian 开放的设计理念才能实现。
>
> 至于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发在泥潭 PC 区而不是别的地方?
> 我不知道,可能是因为我并不在乎有谁在乎我写的这些内容,也可能是想着如同之前发过对 Arc 浏览器标签管理思考的帖子一样[^6],给更多还没有尝试过的人推介 Obsidian 这个改变我工作流的应用。
> 我一直认为笔记软件或个人知识管理不应该存在什么迷思或者被魅惑的地方,它们的作用是为了磨砺思维、具象思考,只有当你真正看清自己的思想,你才能够改进它们,使它们更具细节、更有说服力[^7]。
> 学习使用软件工具可以帮助你更有效率地完成这些事,而具有开放数据格式的工具则能给你无惧变化的能力,Obsidian 目前做得很好。
>
> 说多了的废话点到即止,下面开始终于是正文。

「文件至上应用(File over app)」是一种哲学:如果你想要创造可以长久存在的数字造物(Digital artifacts),那它们必须是你可以控制的文件,并且格式要易于检索和阅读——你使用的工具要能给你这样的自由。

「文件至上应用」也是一声对工具制作者们的呼吁:接受所有软件的存在都是短暂的,赋予人们对其数据的所有权吧。

---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所创建的文件会变得远比你用来创建它们的工具更为重要。应用程序是短命的,但你的文件有可能会长久存在。

埃及古代寺庙中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这些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显然比用来雕刻它们的凿子型号更加重要。

这个世界充满了通过多种媒介传播的无数前人思想——从泥板到手稿、到绘画、到雕塑、再到壁毯。你可以触摸、握住、拥有、存放、保护以及注视这些造物。要阅读这其中写在纸上的内容,你需要的只是一双眼睛。

今天,我们正在创造数不清的数字造物,但这些造物中的大多数并不受我们的控制。它们被储存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里,关在互联网连接及云服务账号的后面。甚至在你的硬盘上的本地文件也使用自己专有的格式,使得它们与老旧的系统或其它工具不相兼容。

这里引用我最近写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8]:

> 如果你希望你的笔记在 2060 年代或 2160 年代的计算机上仍然可读,那么重要的是保证它们在 1960 年代的计算机上也是能够被读取的。

你应当希望你创建的文件可以持久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后人,也是为了你未来的自己。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你可能会想重温一下你多年前或几十年前创建的东西,不要将你的数据封锁在你无法检索的格式中。

这段时间我在使用一个我协助开发的应用 Obsidian 进行写作[^9],但我也不会幻想它会永远存在下去。这个应用最终将会变得过时,而我通过它创建的纯文本文件才是被设计用来长久保存的。我并不知道除了我之外是否还有人会想要阅读这些内容,但是只要未来的我还需要看,就足够让这件事值得一做了。

[^1]: https://stephango.com/file-over-app
[^2]: https://obsidian.md/blog/kepano-ceo/
[^3]: https://github.com/kepano/obsidian-minimal
[^4]: https://obsidian.md/about
[^5]: https://bbs.saraba1st.com/2b/thread-2188768-1-1.html
[^6]: https://bbs.saraba1st.com/2b/thread-2164419-1-1.html
[^7]: 这句话改编引用自特德·姜的短篇小说《双面真相》,推荐阅读。
[^8]: https://obsidian.md/blog/new-obsidian-icon/
[^9]: https://stephango.com/obsidi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以为是Unix的Everything is a f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开放的文件管理数据确实有很多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质上目前很多云服务类基本就是把你的数据当作人质,运营公司拥有完全的控制,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库甚至会因为它们一个不经意的错误毁于一旦,特别是如果它们进一步为了盈利而变更产品方向,例如OneNote。

后来我都直接文本化存储本地了,好在各种开源软件都挺多,自定义的自由度也还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subasa9 发表于 2024-7-1 19:00
还以为是Unix的Everything is a file

其实是 UNIX 的 use tex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不错,但它的多端同步似乎是付费的
用来当个本地笔记软件应该还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复读了几次才发现正文可能只占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心院静流 发表于 2024-7-2 01:10
看起来不错,但它的多端同步似乎是付费的
用来当个本地笔记软件应该还行? ...

可以用git 同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lz应该是nas的目标用户

—— 来自 S1F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会有人把重要信息放到别人手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7-2 0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一个程序生成存储的内容,应该可以轻易的使用其他程序打开编辑,这样程序完蛋的时候不至于内容跟着完蛋
本地硬盘、云,只不过是存储位置不同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8: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obsidian,你的第一款前端学习工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缨 于 2024-7-2 08:59 编辑

我一直觉得折腾这种所谓的知识管理软件是一种反复削铅笔的行为,比松鼠症还严重
好多视频和文章把这些玩意儿雕刻的跟花一样,甚至上升到哲学和思想水平,就是不用来写字
是不是可以视为一种赛博搭积木,和做手工一样只为了过程的快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缨 发表于 2024-7-2 08:56
我一直觉得折腾这种所谓的知识管理软件是一种反复削铅笔的行为,比松鼠症还严重
好多视频和文章把这些玩意 ...

不,是把整理和检索的功夫放到记录上面来,并且简化

实际使用的确非常依赖流程链,但是比较结构化,比较可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缨 发表于 2024-7-2 08:56
我一直觉得折腾这种所谓的知识管理软件是一种反复削铅笔的行为,比松鼠症还严重
好多视频和文章把这些玩意 ...

如果说以前的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我是一个超级削铅笔大师(贬义)——我削过我能找到的所有铅笔,也曾砍过木头嵌入石墨自己造铅笔。

削铅笔这一行为本质是对艰苦学习、创作过程的逃避,而它又并不完全是娱乐,所以还可以用来安慰自己在做「正事」,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以自我满足、让自己感觉良好为主的行为。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来说去不过是打磨工具这件事比使用它生产内容更加轻松。

精美的凿子不会雕刻出漂亮的文字,锋利的笔尖只会划破纸张。铅笔若是削的尖锐,写出来的文字也会变得浅薄。

真实的笔记需要记录的是丑陋,记录这一行为最大的用处就是可以让你看清你的大脑为了逃避痛苦的事可以制造出多少岔路来。
当你给它披上精致的外衣、装饰成给别人看、让它变得看上去优雅美观的那一刻起,你的出发点就不是为了真实的思想而记录,而是掉到了自我满足优先的岔路里。

不过这里讨论的内容和这篇文章的想要传达的主题关系并不大,我个人也并不鼓励使用 Obsidian 削铅笔(我知道很多人会掉进这个陷阱,这不是 Obsidian 的错也不是用户的错,而是人类就这样)。
不要将过多的精力花在软件美化、打造完美的笔记体系上,所有的这些事都被证明不过是易碎而短暂的,只有纯文本形式留下的文件记录会留到最后。

评分

参与人数 1战斗力 +1 收起 理由
danman + 1 思路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Junakr 发表于 2024-7-2 10:00
如果说以前的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我是一个超级削铅笔大师(贬义)——我削过我能找到的所有铅 ...

老哥写的不错,虽然我很想用一句差生文具多来概括,但是这种事情哪个老屁股没干过呢?
当年打魔兽折腾插件也是类似的体验,界面再花哨,我打本DPS还是上不去啊
人到中年我连纸笔都懒得用了,主打一个随缘。幸好现在语音笔记已经成了手机标配,生活记录没问题了
分享欲消失后,系统整理自己的知识感觉也没有啥必要,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搜索技巧已经足够实现针对特定目标的粪池淘金,唯一可能需要整理分享的可能是如何让娃学会完整的上网冲浪姿势,而不是只会戳玻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uque.com/deerain/gannbs/yodrsd

按照内容有效期选择笔记工具
前言

我自己的主力笔记工具是 org-mode,最近为了对 org-mode 的一些局限性进行补充用上了语雀。

如果要让我列举一些 org-mode 的优点,可以列举出很多,要说缺点或者说局限性的话也可以列出不少。但是说到选择 org-mode 最核心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永久性。

无论是发生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网络故障还是 《1984》 成为现实,只要当今世界的操作系统体系没有彻底崩溃(目前来看这应该不可能),Emacs 和 org-mode 就一定可以永远自由地用下去;即使它们真的在未来无法使用了,所有的 *.org 纯文本文件都可以很简单地迁移至任何新的软件,不会遇到任何技术难关。

这种无可动摇的永久性给用户带来巨大的安心感。

反之,一个商业软件,也许它在功能上做得不错,可是它背后的商业公司能在我有生之年一直存活吗?见识过互联网起起落落的人应该都无法对这些商业公司抱有这么大的信心。总有人觉得这是杞人忧天、对运营风险缺乏忧虑意识,殊不知有很多产品真的是说凉就凉:

有一些商业软件确实做得很吸引人,不用它的话总觉得有点可惜,但是选择商业软件又是一件令人没有安全感的事情,令人纠结。

但是现在,我发现这种纠结是有一个完美解决办法的,那就是根据资料有效期来选择工具。

做选择的思考过程

“根据需求选择工具”到了今天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可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因为大多数人谈需求的时候实际上实在谈一个个具体的功能,可是这些功能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是被主流笔记软件洗脑后以为自己需要的,这很难分辨。

我来分享一下自己选择 org-mode 的思考过程吧。

1
首先,大致明确自己需要记录哪些方面的内容
2
我要记录的很多内容都需要终生保存,所以我不会选择商业产品,特别是那种数据结构特殊导致不好迁移的
3
假如将来我真的要迁移到别的软件,迁移过程一定要切实可行,所以我尽量选择基于纯文本文件的开源笔记软件
4
在众多基于纯文本的开源软件中,org-mode 是最成熟的,也是功能最强的,所以我选择了它

可以看出,在整个思考过程中,我并没有列出一堆我“需要”的功能然后用一个个软件去套,而是从“人”的目的出发来排除筛选。

对各种国产笔记软件(无论开源或商业)有了解的人应该都能总结出一个功能设计上的风气,那就是国产笔记软件一般都支持思维导图、Graphviz、PlantUML、Flowchart 等乱七八糟的功能,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中国特色。可是我又没看见有多少人真的在长期使用这些功能,我想这是因为懂得使用 PlantUML 这些文本绘图语言的几乎都是技术人员,但是技术人员恰恰又是最没有绘图需求的一个群体,所以这些功能看起来好像有点酷,实际上很鸡肋。说难听点,根据功能选择笔记工具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自欺欺人,绝大多数“对我很重要的功能”其实只是充满诱惑的甜品,吃下去很爽,不吃也不至于饿死。选择甜品来满足自己是无可指摘的,但众多甜品之间如何取舍又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而且商业软件的倒闭可能性也让人很难受,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选择思路。

根据内容有效期选择工具

这个新的选择思路就是根据自己记录的内容的有效期来选择笔记工具。

不同的数据,其有效时长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日记就是一种需要终生保留的数据。但是学生备战考试的笔记保存个几年完全足够了,等考试圆满结束,这些考试笔记就彻底失效,即便我是学神,把这些笔记好心分享给了别人,人家多半也不会看。

所以日记不能放在那种无法迁移数据的商业软件上,特别是那种使用自家独有数据结构的软件。但是考试笔记完全可以放在用起来最爽的商业软件上,即使过几年该公司突然倒闭,导致我的数据全部丢失,那也无所谓,反正这些资料已经超出有效期了。

靠这种思路来做选择,对商业笔记软件寿命的忧虑就可以完全打消了。比方说,notion 刚拿到 5000 万美元融资,并且目前发展态势不错,所以我对 notion 的寿命预估是至少能苟个 10 年。即使 notion 的数据并不好迁移,可我完全可以把有效期在 10 年以内的数据放到 notion 上,在这 10 年之内我不会有任何担忧,10 年之后假如 notion 宣布破产,我连迁移都懒得做,直接删号了事,因为真正需要终生保存的数据我并没有放在上面。

话虽如此,选择商业软件还是要尽量选择大厂的产品,最好是数据方便迁移的,本文只是提供一种有助于消除忧虑的抉择思路。并且我认为 PKM 工具链里一定要有一个具备 data migrability 的开源工具,用来存放需要保存终生的数据。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超级削铅笔,个人换用的笔记软件已经不下 10 个了,已经填坑爬出来了。
第一款笔记软件选择印象笔记,是因为与有道云比较其 ENML 格式易于迁移。(小贴士:印象笔记现在已经将 ENML 改为加密格式,还好跑得快)
现在主力使用的思源在本地也是用 JSON 明文保存的,纯文本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削铅笔更痛苦的事情是,打开笔记然后忘记了要记的事情
得上录音笔了,但洗澡的时候又容易出灵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obsidian不瞎折腾随便用用挺好的。没有乱七八糟的自定义格式和迁移门槛。
看了下好像自己只有一个自动复制图片到本地的插件

— from Google Pixel 3, Android 12 of S1 Next Goose v2.5.2-pla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选择这些所谓知识管理工具,首先第一条就是会不会跑路,会不会断更,数据怎么导出

所以俺现在只剩onenote和zotero还在用了。前者有巨硬,后者数据是sqlite格式存储的,有漂亮国大学的funding,大概短时间不会跑路,即使跑路能导出数据也比较容易
顺便kindle国区跑路后大部分还是能导出或下载破解版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事是不是得赖水果?之前无论windows、linux还是android,对文件管理都是很开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15: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unakr 发表于 2024-7-2 10:00
如果说以前的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我是一个超级削铅笔大师(贬义)——我削过我能找到的所有铅 ...

不过ob确实应该进一步将一些更好用的社区插件整合进去了,有些东西是记笔记的基本需求而非削铅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行吧,我也就随便用用obsidian,当个单纯的“有组织记事本”就已经很好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在用mybase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暗铁 发表于 2024-7-2 15:08
这事是不是得赖水果?之前无论windows、linux还是android,对文件管理都是很开放的 ...

不至于,mac 也是一堆文件放桌面,默认可以不按网格+重叠见过比 Win 还密密麻麻的桌面,隔壁 Gnome 倒是桌面一干二净只能打开 /home 去放文件,Android 也是需要文件管理App不然用户也不接触到,iOS 反正是最垫底的,但这些新削笔刀主要还是在 mac 上兴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多讲讲你的工作流
Obisidian其实我也用了好几年了
期间也看过无数个别的笔记软件或者todo工具,kanban,自己也写过不少
但只有obsidian还是一直在用
养成了,如果要写点什么就写在obsidian上的习惯
其实是这样的,因为懒癌,就想着如果是obsidian的话,我随时可以切换到任何平台
总之就先写着吧,写才是最关键的
现在在我这,作为一款私人笔记系统,那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是一旦涉及到想要发布公开,或者多人协作任务管理,那还是缺很多
确实这不是一个理念,但是很多情况下,我就只想用一款软件写东西
在一款软件中管理我的工作生活计划安排和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目前只提到 Obsidian(当然,主楼翻译的文章是 Obsidian CEO 写的),不过我想也有不少人是 Logseq 用户(常常和 Obsidian 一起提及的另一款笔记软件)。
正好我也削过一阵子的 Logseq,因为它是开源项目我还给它贡献过几行代码(对不起,Clojure 我只削得一点点)。
有空就提一下这段时间 Logseq 准备增加基于数据库的图谱(笔记库)支持的事,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软件性能、稳定性、数据可靠性、Web 端页面以及实时协作等新的特性,目前它会和已有的基于纯文本文件的图谱并行支持,未来的计划是可以在两者之间无缝进行双向同步[^1]。

Logseq 诞生自 Emacs 生态,以支持 Org-mode 语法的大纲式块状网络编辑为主要特色,一开始就有着和 Obsidian 近似的对于用户数据至上的理念(比 Obsidian 晚出现,都基于纯文本文件系统,用户拥有对自己数据的绝对控制权)。你甚至都可以让两个应用共用同一个笔记库,从而让它们各自发挥其在不同设计理念下进行笔记管理的优势[^2]。
Obsidian 的文本编辑逻辑延续较为传统、接受度也更高的标题段落式,而 Logseq 则较为激进地给文件每一行的开头都加上了一个项目列表符(`-`),将一个个纯文本文件包含的文本行拆散成了类似 Notion 或 Roam Research 等基于在线数据库的笔记工具使用的文本块形式(Obsidian 其实也有块的概念,这里就不作讨论了),伴随的嵌入行级别的元数据,Logseq 因此能够实现对笔记更细粒度的引用、复用、重组。

如果你还在日常使用 Logseq,稍微关注过它的 Changelog 的话,你会发现它这一年的更新都几乎只是在做些小修小补(修下 Bug、改改文档、i 一个 18n 之类),没有再推出过像是 Whiteboard 那样的主要功能更新了。
我想这大概也是因为开发者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给 Logseq 的核心数据管理逻辑动刀子上,从基于纯文本文件(Markdown、Org-mode)的系统重构为基于关系型数据库(SQLite)的系统,还要同时兼容两者,想想都让我觉得头大。
不过 Logseq 既然自一开始就选择优先将文件量化为较小颗粒的文本块,那么不管是从他们商业模式的愿景来看(增加更多高级在线服务功能作为用户的持续付费点),还是为了支持更复杂的数据交互特性,最终转向使用数据库对用户笔记进行管理其实也并不让人意外。

「文件系统即数据库」看似美好,但因为文件 IO 和用户软件并不处在相同的应用层,要想基于它去实现类似数据库的功能确实是让人非常头疼的需求(特别是 ACID 做不了一点,事务性在用户通常使用的文件系统上是不存在的东西)。虽然它给予了用户最大程度的开放性,但同时也极大限制了开发者开发新的功能特性的自由,还带来了更高的维护成本。
Trilium[^3] 是另一个知名的用 SQLite 管理数据的开源笔记软件先辈(它在今年初转到了维护模式,不再增加新的主要特性[^4]),作者解释过他之所以使用数据库而不是用纯文本保管数据的原因[^5],说穿了不过就是因为文件系统实在是太原始、太难搞了,Logseq 的开发者一开始面临就是和 Trilium 相似的问题及挑战[^1]。
甚至于说,我感觉 Obsidian 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能做到目前的程度差不多也就顶天了,如果它也要往在线协作的方向发展(多人实时编辑同个文件),说不定最后变得要向 IDE 看齐(比如 Visual Studio 的 Live Share、JetBrains 的 Code With Me 等结对编程功能),总之 Logseq 用了几年并没有走通这条路。

最后回到主楼的问题,用 SQLite 储存用户数据算是文件至上的应用吗?
苹果的备忘录在 macOS 上也是通过 SQLite 储存的本地数据,你还可以将它导出到 Obsidian[^6],它是文件至上的吗?
脱离数据库的前端应用后,用户需要掌握直接访问数据库的知识才能浏览他们的数据,哪怕它们并没有加密,也必须经由 SQLite 的驱动才能进行连接、解码。
数据库文件一旦在传输的过程中损坏,所有的数据也都将无法提取,数据库驱动未来也会变得过时,不再支持老旧的数据库文件或最新的系统。

如果遵循文件至上的结果是需要牺牲软件本可以实现的特性,使得它的应用场景变得狭窄,那我们真的还需要坚持对所拥有文件控制权的自由吗?
这或许又是一个并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

[^1]: https://discuss.logseq.com/t/why-the-database-version-and-how-its-going/26744
[^2]: https://docs.logseq.com/#/page/how%20to%20create%20a%20logseq%20graph%20using%20existing%20markdown%20files
[^3]: https://github.com/zadam/trilium
[^4]: https://github.com/zadam/trilium/issues/4620
[^5]: https://github.com/zadam/trilium/wiki/FAQ#why-database-instead-of-flat-files
[^6]: https://help.obsidian.md/import/apple-not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3 0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lenz3 于 2024-7-3 03:09 编辑

obsidian用了一年左右,能同步到onedrive,有点基本的笔记功能对我来说足够了,更复杂的东西就是画蛇添足

—— 来自 nubia NX712J, Android 13上的 S1Next-鹅版 v2.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3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很正确,不过译介比原文长出一大截真是完美符合我对数字笔记爱好者的刻板印象

论坛助手,iPho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3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Typst

—— 来自 S1F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用白板和卡片,聊聊 Heptabase 如何助我「知识管理」 - 少数派
https://sspai.com/post/90069

Heptabase 从我看过的各种文章来看野心还蛮大的(或许是愿景最大的一款知识管理类软件),白板驱动的卡片 / 文本块状结构的笔记软件也是我几年前曾经开发过最后因为技术问题而早早放弃的一个产品,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我又重新开始认同起 Heptabase 的知识管理方法来。
我目前对 Obsidian Canvas 最大的不满就是它是双链的 /dev/null,好用但却和 Dataview 插件一样位于笔记节点最边缘的位置(没有出链)。
这篇文章详细对比了 Heptabase 白板和其它带有白板功能软件的不同,文章多图,家里有猫的话可以点进去通信进化鲨猫
对了,如果你想要尝试更多的白板软件,这里再推荐一个专做白板的老牌本地应用 Scapple,使用的是纯文本 XML 格式保存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3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学真的太复杂了,虽然我一直想换掉onenote,但确实也找不到最优解
一方面是适合自己的最优很难定义,另一方面就是即便最优存在也很容易就被淹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Midnight.Coup 发表于 2024-7-2 12:07
比削铅笔更痛苦的事情是,打开笔记然后忘记了要记的事情
得上录音笔了,但洗澡的时候又容易出灵感 ...

说到录音,一直想着用 Whisper 转写我用 Apple Watch 录下的苹果语音备忘录,结果老是忘记这事。
刚试着本地跑了一下 large-v3 模型,虽然现在看着有些落后,不过识别率其实还可以接受,可以考虑接入一下工作流。

photo.jpg

(large-v3 第一次识别成了拉直卫三,再来一次备忘录又变成了杯忘录,好吧需要发音极为标准,凑合用等果 AI 内置语音备忘录转写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kirbykelin 发表于 2024-7-3 22:05
笔记学真的太复杂了,虽然我一直想换掉onenote,但确实也找不到最优解
一方面是适合自己的最优很难定义,另 ...

最优解就像完美主义一样如同泡沫一般脆弱,我衡量笔记方法 / 软件工具是否适合我的标准是看知识输入到输出的比例。
我试过很多工具方法看似很有生产力,等我去削一阵子就会发现我没有东西出来,我灌入的信息如同溢出杯子的水就这么流走了。
对我来说如果工具方法没有提供一个有效的执行输出的策略,那就是虚有其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 万万没想到写的东西比译制的还多
简单讲就是数据比一时的便利更重要
但是这个事情并不需要绝对化,数据使用开放的格式、或者服务提供开放的接口,那即使是专有格式又有什么关系呢?回顾过往,我也使用了一大把笔记软件了,似乎也并没有哪个软件真的不能用了——也就wiz免费用户不能同步了(然后格式还是完全开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3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Junakr 发表于 2024-7-3 22:28
说到录音,一直想着用 Whisper 转写我用 Apple Watch 录下的苹果语音备忘录,结果老是忘记这事。
刚试着 ...

说到录音,一直想着用whisper转写我用apple watch录下的苹果语音备忘录,结果老是忘了这事儿,刚是本地跑了一下large v3模型,虽然现在看着有些落后,不过识别率其实还可以接受,可以考虑接入一下工作流

⬆️用微信输入法语音输入功能转写的,经过测试比iOS上用whisper模型的第三方还准确一点,缺点是不能转现存录音

论坛助手,iPho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win8 发表于 2024-7-3 23:28
草 万万没想到写的东西比译制的还多
简单讲就是数据比一时的便利更重要
但是这个事情并不需要绝对化,数据 ...

为知当年唐突降级免费用户的服务确实是第一个伤到我的,然后是自建的 Leanote,在十年前被黑客扫到端口加密了 MongoDB 进行比特币勒索(我没交赎金),再之后就是国区特供印象的事。
这帖后面也讨论了本地应用使用 SQLite 代替纯文本文件系统从而支持软件实现更多的功能,我个人也并不抗拒使用数据库,SQLite 算是一种需求开发和数据开放之间的平衡。
不过在线网站服务的可持续性还是要打个问号,刚还有一个 Evernote 账号被锁的帖子呢,https://bbs.saraba1st.com/2b/thread-2190047-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11-8 23:52 , Processed in 0.13648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