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NDRI 于 2023-5-31 11:50 编辑
何为动画性?
动画性——Anime S⚪X,是二次元伟大先知,中二电波台的神,十万三的缔造者,和解和解超人高中生的电饭锅播音姬,动画区最后的不能被AI重现的破锣嗓子ganeid在2023年5月28日在新番大爆炸(中)评论《无神世界》时模仿游戏性创造出来的一个词语。
(是的,这个词全中文互联网都没有相关的词条,是首创)
那么,在研究何为动画性之前,我们先了解下这个模仿的对象——何为游戏性
游戏性,在中文互联网上的说法是众说纷纭,而中文wiki上对其的定义更是只有费拉不堪的一句话。
但是,把同一词条的语言改为日语之后,瞬间天地宽。
通过对日文词条的简单中文机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
游戏性的定义虽然很模糊,但是其本质还是导向了可玩性,而衡量可玩性的指标中,包含有那么一些个词条:
满意度:玩家主观的概念,重点是对于游戏能给自己带来多少乐趣。
学习:这个游戏是否有不错的上手曲线,让玩家玩到最后都有一个流畅的掌握新东西的体验。
效率:玩家是否能够保持玩家娱乐和娱乐所需的时间和资源量。
沉浸感:就是玩家能否将自己放在享受虚拟世界的能力。
Motivation:玩家是否能从头到尾保证足够的积极性。
情绪:玩家是否能够根据游戏的推进感受到开发者想给其传递的感情。
社会性:针对多人游戏的一个术语,我们这里不进行赘述。
从上可得,游戏性的基本概念就是,玩家作为一个参与者,TA是否能够享受在游戏里的过程,是否因为游戏得到了充分的娱乐,游戏有没有太难让其过早弃坑,会不会因为坐牢而导致过于疲劳,是否能够体会到游戏世界的情绪。
So,游戏性的本质就是——你是否在游戏里,通过游戏这个载体,得到了玩游戏才能体会到的快乐/愉悦/刺激。
那么,我们再来反观动画性是什么。
是低成本么?
NO!
确实有高成本的电锯人和甲铁城这类屑作,也有兽娘1悠哉日常大王这样的低成本神作。
但是同样也有EVA高达SEED孤独摇滚赛博朋克攻壳机动队这样的高成本神作,而烂大街的手机侠超人高中生这样的低成本厕纸也是数不胜数。
成本,不是衡量动画性的要素。
那是马赛克么?
NO!
从出现动画这个载体到现在,从来就没有以像素/马赛克为主的动画,因此马赛克根本不存在于动画性。
是灵魂演出,是天才的剧情,是声优撕心裂肺的出演么?
YES!but not all of it!
电视电影同样可以有灵魂演出和演员撕心裂肺的出演。
小说也一样有天才的剧情。
这些都不是动画性唯一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定义动画性。
首先,在定义动画性之前,我们先切割3D动画。
3D动画那都是什么玩意儿!千篇一律的模型,毫无张力的表演,丝毫不具备想象空间的形体,被牛顿定律和俗世物理规律限制的画面,这玩意儿都能叫动画那布袋戏和银魂真人版也能叫动画!
切割!
所以今天讨论的动画都是2D动画,不接受反驳。
我们来看看阐释动画性的几个要素
崩坏:崩坏可以有多种含义,故事的崩坏,战力的崩坏,物品的崩坏,而这里所说的主要是画面的崩坏,或者说是对现实的一种乖离,一种抽象。 画画这个行为从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就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的画可谓是一点都不真实,一个椭圆上画两个翘翘就是牛,一个椭圆上有一根长管那就是象,一个站着的椭圆上有四条火柴那就是人。绘画打一开始就是抽象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技术开始进步,人类对世界的刻画日进成熟,所以绘画开始往写实的方向走,堪称人肉照相机,油画上滴了一滴白色颜料那都是珍珠耳环,此时的人类确实在让绘画去反馈现实。 但是好景不长,照相技术的出现让这种写实入微的技术不再是门槛,也不再是潮流,因为没有比照相机照出来的东西更能反应现实了。所以现代艺术重新走回了崩坏的道路,印象画派,抽象画派,现代艺术派,无不在用最简单夸张的线条进行表达。 跟绘画同源同宗的动画也一样,是一种对现实的崩坏,对现实的乖离。无论是摇摇天国,还是卷心菜,甚至是狮身人面妹非妹,那都是动画才能出现的东西。在现实里,或者在电影里,你能接受比头大的大奈⚪么?你能接受一双占了半张脸的卡姿兰大眼睛么?你能接受一个长得像萝莉听着像萝莉实际上大概也是萝莉的人对你说出那些大人间肮脏不堪的隐晦之语么? NO!你只会觉得恶心!下作!恐怖! 但是在动画里那就是性感!那就是可爱!那就是一种XP! 因为动画就是崩坏的,就是乖离于现实的,所以你可以接受,因为它就应该存在于动画里。 所以动画性就是崩坏!
原点:动画是什么,是通过画面对故事进行连续的叙述。古代的壁画上原始人挑战猛兽的过程,那是动画。敦煌莫高窟上的飞天,那是动画。绘本插图,那是动画。8090后小时候看的小人连环画,那是动画。动态漫画,那也是动画。 通过连续的画面去讲述故事,这就是动画的原点。 那你可能会说,电影电视剧也有连续的画面,话剧有更连贯的表演,那也是动画? 当然不是!这就要回到开头所说的yes but not all of it 里的演出上。 是演出,是分镜,是电影电视所做不到的夸张画面,构成了动画性的原点。 你想下那些动画史上那些世界名画,什么白学名场景,什么JOJO对决图,什么巨大的绫波丽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什么猫和老鼠的各种场景,什么扳机社的超强废燃战斗画面,那都是你通过人物场景的配置,摄像机的调度就能表现得出来的么? NO!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通过特效也想尝试表现出在动画里才能表现的各种名场景,包括霓虹的各种漫改动画真人版,包括迪⚪尼那些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白雪公主真人版。那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那都不过是对动画的拙劣模仿!正式这些模仿的拙劣体现出了动画的不可超越不可替代性! 就好像你在手机上搓玻璃板,你就是把玻璃板搓出花来,你就是在玻璃板里搓出一个开放世界来,那也没办法搓出一个有游戏性的游戏一样。手游本身也是一种对游戏的拙劣模仿! 原点,那就是人类最基础的,最纯粹的,最原始的对于想象的表达,而这个表达,就是动画的原点,也就是动画性。
神迹:我们都在叙述神,什么真正的神,什么漫画之神,什么绘画之神,什么诗歌之神,什么纪实文学之神,什么科幻文学之神。你大概看到这个关键词脑子里都能浮现出一些人物,甚至拿去关键词搜索,都能搜出一些相对公认的人物。但是你说到动画之神,那大概是100个人里有1000个答案,就算中山龙哥哥那都可能是答案。而你拿去搜索关键词,那更是众说纷纭。 因为什么?因为动画就没有神,动画本身就是神迹! 神迹是什么,就是一种将本来只存在于描述中,只存在于人们想象里的内容化为肉眼可见的,连续可动的,让人沉浸下去仿佛真实存在的场景。 那些什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你可以在动画里看到。那些什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落霞孤鹜长天一色,你可以在动画里看到。那些什么违反了物理学原理的超级巨构,你可以在动画里看到。 无论是原创,漫改,小说改,厕纸改,游戏改。优秀的动画总在给你创造一个神迹,一个将一个人或者千万人想象中的东西变成可以看到的现实的神迹! 三体动画为什么是屑。因为他是3D,因为他没有还原原作小说创造的神一般的奇迹,因为他没有投入,因为他没有想象。所以他根本没有动画性! 动画性,就是神迹!
未定:动画是未定的。无论是长篇连载动画还是一下子播完的剧场版。动画总是存在未定因素。 首先是人物的未定。因为动画人物是通过绘画创造的,因此可以各有各的特点。这个跟电影电视就不一样,因为你再怎么未定,你再怎么找契合,再怎么运用特效,人就是一鼻子俩眼睛一嘴巴,就算是长成安康鱼那样他的五官也是固定在那里的。而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塑造的人物,读者在想象的时候也会按照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的形态去进行想象。但是动画就可以做到你没把人物画出来之前你都没办法确定这个人物是什么形态。这就是人物的未定。 其次是走向的未定,这里不单单是剧情的走向,更是画面的走向。电影电视无论是剧情怎么崩坏,最终人还是那个人,手还是那个手。但是动画,你可以播到最后突然变成黑白画面,突然变成草稿,突然变成一坨史莱姆,突然就一袋米扛几楼,突然就五话寺。 动画,知道他画出最后的句号之前,甚至画完了最后的句号之后,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样子,他就长薛定谔的猫那样,你都不知道那猫是什么样。 这就是动画的未定。未定就是动画性。
绝境:动画是一个从单体到群体的无限创作。虽然其他文学艺术创作也会出现赶死线,万策尽的情况,但是加班加点的总归只是单一的创作者。你再赶稿作者就一两个人,你再补拍主演就是那个主演,就是套个绿幕换脸也还是那个主演。但是动画不一样,你万策尽的时候,你是可以拉上一堆原画师,一堆作监,一堆动画师,甚至是一堆监督来填坑的。这是一个可以把无限量的人投入火坑的创作环境,这是一个可以把一群人逼入绝境的创作环境。 所以绝境,就是动画性!
崩坏,原点,神迹,未定,绝境。 这是什么? 这就是动画性。 这也是掌控了当今二次元执牛耳者mihoyo创作的所有作品的title! 所以!动画性,就是台长献给miHOYO的情书!
(编不下去了,miHOYO的情书的点子是从崩坏这个词开始的,但是到后面越来越有点牵强附会了,然后本来想整一个所有词写成一个anime SOX 的,但是也没找到合适的词。但是时间和热度上又不允许我再花太多时间去打磨了。就先这样了。这封献给台长的情书写到这里,下次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