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jmy705

[数码] 两个测量数据基本一致的耳放听起来却完全不一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0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也不要迷信音乐家。

乐器也是玄学重灾区,玄学程度甚至比HiFi设备还严重。

乐器盲听对比出的笑话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2-5-1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0 17: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onica的ca系列是色度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2-5-10 19: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0 19: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unfeng 于 2022-5-10 19:57 编辑

这还是同色异谱问题,本身就是在说不同光谱的情况下在cie 1931-2°同一颜色肉眼观察也会有些微区别的情况,图中的cie170只是新的观察者模式针对人眼做出了色彩修正,白点坐标有变化,你在calman里能直接看到不同观察者模式白点坐标的不同,对比的是cie1931-2°,cie210又是另一种结果。一直再出新标准就是在修正人眼对可见光谱的刺激反应,旧标准不适用新的背光光源,在wled时期没什么问题,ksf和qd光谱成为新主流的现在自然需要新的标准 QQ图片20220510195208.png QQ图片2022051019521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0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被雨困住的城市 发表于 2022-5-10 19:05
就喜欢冷色的和暖色的,喜欢amd风格的和英伟达风格的都能打起来

想要追求还原色彩科学有明确的复现方式,不差钱买彩监,暗室环境观看,切换彩监观察者模式以及白点gamma等标准就能几乎完美复现创作者的意图,个人偏好如何也不妨碍色彩科学的发展,标准一直都在那里,用户喜不喜欢不关厂商的事,味精模式用户再喜欢彩监的标准也不会改。大部分人觉得D65发黄垃圾cie1931-2°19年索尼LG出了新标准修正蓝色偏移,D65白点坐标改为0.313 0.329,然而广大测试还是0.3127 0.329,用户喜欢7000k+的冷色温也不会成为标准,苹果色温普遍发白在7000k左右只是因为苹果不走cie1931-2°,目标白点依旧是D65,只是新观察者模式的D65在旧标准下接近7000k而已。
音频方面就不一样了,日本那边不少创作人常用的cd900st 7506不少人也听过,大部分人听过后还是听自己的音乐耳机,追求和创作者一致的听感没什么意义,创作者自己互相沟通都不会追求统一的设备,自己欣赏音乐时候的设备都是各有各的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0 2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MP 于 2022-5-10 20:39 编辑

这个视频前提是告诉你在看测量的前提下,也要注意避坑。却被你解读为测量没有我的“耳朵”精度高。

你要在猫群里,偶尔可以看见老烧强行用科学理论强行给他的脑放找解释。

我们聊科学的推导:现象-原因-结论结论都没有验证性,现象和结论相关性都没确定,这样得出的“不同”,只能算主观感觉不同。

所谓“数据也要看,听感也要看”就是赤裸裸的掺沙子行为,就想是“不能只通过相机仪器照得到判断有没有鬼,我感觉到被鬼吓到了也可以证明有鬼”

说白了这个视频指出的测量的坑,和烧友脑放和测量结果对不上差了十万八千里。
看测量也是有门槛的。如果停留在“为什么这两条曲线看起来差不多,为什么听起来不一样”也就别看了,和被其他毒文**是一样的。

——————————
1.如何对比设备:
Step1 统一电平(音量)
统一电平能消除90%设备的差异,让他们原形毕露。
12EB56F2-B7ED-4A4D-913E-7416F26094CB.jpeg

Step2 上切换器ABX
上切换器之后,结果有两个:我听不出来;勉强蒙出来了(内心:我烧的是个G8)
FD9B9CED-7A54-43E6-ABB1-9BC071703ECD.jpeg

2.录音:解码口,前级口,耳放口都可以录,说白了标准设备和原文件没什么差别。
——————————
什么样的设备是有可闻区别的:频响曲线有区别的
这里不是说倾向曲线差不多,而是完全重合才是没区别的。频响都有区别了,THD、SINAD早就爆了。

——————————
为什么我的系统上指标好的设备难听:因为你的喇叭就不好听。这里不展开说。
如果你的喇叭是监听风格,在前端里面带一两件失真的设备会好听,但这不是说明其他标准设备是短板。


最后……
FDDEDD55-C4E0-49C3-BA3F-DFCFEACC48FC.png

这哥们想表达什么很明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inhorn 于 2022-5-10 20:49 编辑

实际听下来,所有指标都高的机器听起来确实是趋同的,说风格不同也是主观上细微的不同,两个高指标解码要盲听还是挺难的

真正的玄学部件比如电源线保险丝之类的测不出区别,也没人盲听成功过,相比之下高失真的机器比如胆机,输出变压器这些还是挺容易听出来的

至于失真好不好听是另一回事了,hd800s靠提高低频的二次谐波失真提升低频的主观量感,效果就挺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0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einhorn 发表于 2022-5-10 20:47
实际听下来,所有指标都高的机器听起来确实是趋同的,说风格不同也是主观上细微的不同,两个高指标解码要盲 ...

盲听有区别的测出来也有区别。胆机还没见过完全标准的。
不是一定要555,测个区别用声卡或者人工耳就能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2-5-10 2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被雨困住的城市 发表于 2022-5-10 22:38
但是很多人也不觉得色彩越还原越好啊,比如好多人就喜欢a屏的味精

用户觉得好不好不重要,只要生产内容的创作者能达成统一标准就行了,创作者决定了用户观察内容的标准,特别是影视后期领域,标准划分明确,仪器测量在同一变量下越接近标准就越好。是不是更合理的标准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统一,比如cie1931-2°,红蓝绿对比新标准都不合理,特别是红色色相在人眼极限范围内难以区分,但艺卓尊正的流程里,cie1931-2°就是主流,贸然更新标准会导致某个后期环节创作者观感不一致,反而会导致生产问题。因此印刷领域就不敢更新标准,印刷厂和设计公司的标准不一致,打样对色阶段只会平白增加沟通成本,费时费力,你看音乐创作者会要求合作人的设备标准和自己的一致吗,箱子不一样,调音台不一样,自己常用的耳机也不一样,对同一乐器的理解也不一样,从源头就没有达成过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1 0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个幅频特性就说一样?问过相位特性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Hibino 发表于 2022-5-9 11:51
如果数字编码解码输出不一致的话,那么所有的数字信号传输(输出到输入)就根本得不到确定的结果,那就是 ...

按netplaying 说法也许是同一个文件,A放出来一首《好运来》拿去B放就有可能变成《我和我的祖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1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starash 发表于 2022-5-10 14:17
所以为啥没人能在色彩领域搞玄学,却有这么多人在声音领域搞呢?
到底是什么造就这帮玄学家?

因为声音设备能自己捣鼓啊,没人能手搓OL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shunfeng 发表于 2022-5-10 23:01
用户觉得好不好不重要,只要生产内容的创作者能达成统一标准就行了,创作者决定了用户观察内容的标准,特 ...

nonono,因为音乐设备可以自己用元器件搭,显示器没法搭。
即使如此,你看那些音乐发烧友,也只能换喇叭,说白了玩的都是功放。
没几个人能自制喇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1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御风八极 于 2022-5-11 11:07 编辑

这不叫基本一致,图二有明显的50Hz电源泄露以及100Hz、150Hz等电源谐波。
图中的测试项是THD+N和SINAD,这两个项目中,噪声和谐波都是合并计算的,而且是对数方式来表征。
其实还有两个测试项目:THD,就是单纯分析谐波;以及SNR,单纯测量有信号幅度和(输入静默时的)噪声幅度。
输入静默时,图二50Hz及100Hz等谐波依然会存在,则Noise信号电平会比图一高得多。
在对数表示下,如果存在两种干扰,一个比另一个小3dB以上,则二者相加的数值,基本体现不出来。
但人耳对谐波会认为是失真,对其他频率的噪声,就认为是妥妥的噪声了。即人耳是更容易听出噪声的。
其实音频测试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项目,音频分析仪一般有二三十个测试项,再配合不同的条件,比如功率频率,排列组合下来没完没了。
然后经过喇叭时,来自功放的喇叭噪声和来自音箱电源的噪声会产生互扰,以及电源噪声对信号也会产生互调,例如1kHz±50Hz。所以人耳听起来是什么样,完全不可预测。
这时就需要声学实验室用话筒去监听了。所以,电声信号≠物理声学。

测试项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玄学,但机器测试的意义在于,需要把玄学确定下来,可以量产。
这时就有个问题,哪些项目应该测试,哪些项目不用测试?有些项目或许比较重要,但测试耗时比较长,也只能忍痛割掉。
举例:FFT到20Hz以下时,信号时间周期本身就比较长了。为了降低底噪还需要2048点以上的FFT,这时FFT时长进一步增加。
然后,如果要测上面提到的SNR,需要测两遍FFT,一次有音频输入,一次是静默条件。这时间直接就翻倍了。
还得设置触发条件,让音源告诉仪器何时有信号何时是静默的。换你是老板,你新招的傻逼员工连BNC是啥都不知道,还得996,你也没安排老员工给他们上课。
本来THD 10秒完成,现在SNR需要20秒,然后仪器设计死板,又不能一次采样兼顾两个分析,也就是说SNR需要在10秒+20秒=30秒。
其他测试项假设需要10秒,则总体测试时间是:10+10=20s, vs 10+10+20=40s。产量掉一半,你干么?
说白了,你以为的几千上万的音频设备,其实跟几千上万的化妆品是一个道理。营销成本是大头,工业生产那都是忙的要死。
工厂里的第三世界土鳖也都是90后,你指望他们像欧洲祖传做皮包老师傅一样十天半个月给你捣鼓一个功放?

早期音频测试都是金耳朵评估的。音频仪器是后来出现的。
所以音频测试项也是先有主观感受差异,再用数学模型进行比对,从而建立的分析项目。
打个比方,假设人耳完全分辨不出谐波,则音频界或许根本就不会考虑THD这个测试项。
又或者人耳只有8bit分辨率,那为何要劳心费神搞24bit AD/DA呢?
又或者,假设某人只有左耳有听力,那么耳机即使右侧坏了,也照样能用。这个音频系统对他而言,就是正常的,不存在任何问题。此时立体声通道差异这种指标,对这个人就毫无意义了。

所以,音频测试项的建立,是追着评分人的耳朵去的,在成本有限的基础上逐步逼近,但不会超越太多。
一两个测试项不能覆盖人耳听力的全部场景,很正常。(当然,这套人耳机制是建立在科学盲听基础上的。)
毕竟音视频信号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不是为了搞理论研究。比如音频分析仪和超声波分析是两码事。
消费级音视频设备存在的本质,也是在有限条件下去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感官需求。而不是无限复制还原声场。
不讲成本,需要还原所有细节的话,家里开个音乐厅,养一帮乐手,那效果肯定最好。皇上就是这么干的。
现代最好的办法是音乐厅,因为这种舞台剧场工程,真的是有人作为项目,而非流水线产品处理的,是有人去调试,定期维护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1 1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御风八极 发表于 2022-5-11 10:08
nonono,因为音乐设备可以自己用元器件搭,显示器没法搭。
即使如此,你看那些音乐发烧友,也只能换喇叭 ...

我只是想说普通用户往上追求的目标不同,显示器类想追求味精失真也要先把基础色彩校准玩明白才行,学会做标准模式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不然跟那些diy公版驱动租个色度计校准个纸面好看实际偏差极大的数据自嗨没什么不同,RGB平衡做不明白那就不会做无损gamma,bt2020色域映射不会做那hdr直接就废了,更别提oled的abl,miniled的液晶背光双曲线。
以上还属于有20-30w的设备花费时间学习可以搞定的事情,音频发烧友那些玩房子玩落地箱子的投入可比这个还大,但他们除了声学装修其余又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都是参照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其他人的经验尝试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1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声卡数字输出,也就是PCM,如果有不一样,那就是你声卡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1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击脱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11-15 03:57 , Processed in 0.131655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