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顾 于 2024-9-2 02:42 编辑
仪式和仪式感很多时候是相对立的,所谓仪式,就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程序让人“进入状态”,当运动员舞蹈演员需要专注表现、战友同事需要团结合力、夫妻亲族需要和睦共处、少年新人需要蜕变挑担,就得有集体或个人的仪式充分调动他们的全部,自杂念中抽离,让最急迫郑重的事项“占有”身心达成一致。如果一个人没有适应当下的形势,没有在被指定的角色就位,就是“不在状态”,而被提倡的“仪式感”恰恰是让人处于“好似发生了什么”而非“什么真正发生”的中间状态中被占用、滞留,这也就是主楼所描述的形式主义——一种贫瘠的虚浮。
试想一个在生日/假期有个人计划的孩子被父母拉着极不情愿得去“过生日”、“过节”,为了父母的脸面、虚荣心被迫去走流程、表演,体验并不快乐的项目(哪怕他私下是可以享受的),空耗时间、精力,到最后,他有什么理由觉得这个生日、假期属于他自己?他能得到什么,仪式感。与赶路的旅者被当地人拉着参加莫名奇妙的仪式一般,他兴趣寥寥疲惫不堪,还要被不熟的语言、习俗折腾,尽管身在其中他既不觉得神圣没感到庄重,毫不振奋可又无法放松,是的,他明知道这是个仪式,而且作为一个外人被彻底强占,看到了一个失败仪式的全貌:生硬煎熬、滑稽无聊。
生活中不乏仪式,各样空洞的大会、讲话、团建,充斥着仪式,可同样的,人往往只有通过私下仪式(无论来自是小团体、亚文化,或个人自发)才能从工作中夺回自己的自由,这种解放仪式是让人从被单一进程、单位体制的节奏中抽身,寻回对生活的掌控权,料理工作之外的闲暇,而这种使日常重归个人的划界转换也与不具名的“仪式感”相反。
说来,“仪式感”本就是语义混淆的词,囊括感觉、感官、具感行为多方面。可即使换个词义,把“仪式感”当做一种利用象征活动、仪式行为调节规范身心的能力,有些流行口号也听得别扭,毕竟领会、投身、利用象征是人作为符号动物的本能,“要有仪式感”这种话就和“要有平衡感”、“要有协调感”、“要有方向感”一样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