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刘昊霖

[电影] A24战争动作《内战》首曝预告 定档6.7 帝国终有落幕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前半部分的公路片我还挺喜欢的。仔细想想,行尸走肉之类的片子我也是喜欢大家流浪的部分,后来找到基地开始扎营就觉得没意思了。但是玩游戏我喜欢确定基地开始发展,而不是到处流浪。就挺有意思。

不过最后一幕华盛顿灯火通明的,而且大家坦克、迫击炮、火箭筒等等各种东西都逃出来了,城市里居然连点废墟都没有。就挺诡异的,估计没钱做街景了。瞅瞅乌克兰之前政变的时候大街上都啥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7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致了,原来杰西普莱蒙和克斯汀邓斯特是夫妻档,那不是两人对峙的戏有点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可以预见去电影院看的人大呼上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0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子有啥背景介绍吗?
我完全搞不懂片子里有啥势力,除了一个WF,但我也搞不清楚诉求,为啥对白宫人士不留活口。
最后围攻DC实在是看不懂,用支奴干吊悍马?都推进到这么近了为啥不直接开过去。用标枪攻坚?不太合适吧,能瞄准锁定吗?怎么感觉不如无后坐力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倚酒依旧拔夷陵 发表于 2024-5-28 01:10
这片子有啥背景介绍吗?
我完全搞不懂片子里有啥势力,除了一个WF,但我也搞不清楚诉求,为啥对白宫人士不 ...

背景基本在老头跟小胡子在刚出发的时候的采访演练里了吧,可以推出总统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倚酒依旧拔夷陵 于 2024-5-28 08:23 编辑
迷途lite 发表于 2024-5-28 08:11
背景基本在老头跟小胡子在刚出发的时候的采访演练里了吧,可以推出总统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

我回头去看了一下,这几件坏事虽然登子没有直接做,但是也差不多了。
这个脑洞其实挺需要背景设定告诉我怎么一步步出问题的。现在背景补充太少了,交火的是哪一股势力,态度是啥都搞不清楚,就看的很难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到底看了点啥,这到底是说内战还是公路片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12: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早就了解是个小成本片, 预期不高 所以觉得还行, 与其说公路片,但套路和那种伪纪录恐怖片一样, 前面都是温吞的戏码夹杂一点感官刺激,最后15种来个大场面,看完了就觉得莫名其妙, 这战感觉没打多久,烈度感觉也不高,两个州的联军是怎么打穿美国 然后直捅首都的,难不成美国军方中立了, 其他各州互保 , 不然最起码得给对方发几枚核弹 想去b站看看解说, 结果全是时政类的up, 讨论电影本身的一个都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倚酒依旧拔夷陵 发表于 2024-5-28 08:20
我回头去看了一下,这几件坏事虽然登子没有直接做,但是也差不多了。
这个脑洞其实挺需要背景设定告诉我怎 ...

其实我觉得就是故意模糊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的,观众不知道在打什么,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在打什么,构成一种很奇妙的互文的反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统被打死一股萨达姆当年被私刑的既视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kira1988 发表于 2024-5-28 16:28
总统被打死一股萨达姆当年被私刑的既视感

萨达姆啥时候被私刑了,你说的卡扎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gnihton314 发表于 2024-5-28 16:56
萨达姆啥时候被私刑了,你说的卡扎菲吧

对,记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9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木炭头 发表于 2024-5-28 12:22
因为早就了解是个小成本片, 预期不高 所以觉得还行, 与其说公路片,但套路和那种伪纪录恐怖片一样, 前面 ...

可能是各州的州兵(国民警卫队)大战,美军中立因此大杀器被禁用
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了,当然理论上海军陆战队可以直接被总统调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9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个豆友的评论

《美国内战》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最契合这个时代的电影之一,以及,《猎杀本拉登》之后,最杰出的政治电影。本文想解析这部杰作真正探讨的两个议题。

一、真的没谈政治吗?
在政治方面,《美国内战》高度提纯。这可能是引起很多人“大失所望”的原因——不少同志被标题所骗,期待本片能讲讲美国生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解药是什么——本片好像统统回避不讲,只白描式地展现了一个:病程最后阶段的临床表现。

但它真的什么都没有讲吗?非也。本片是有题眼的。从对话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嘉兰给的线索和立场。

“第三任”“解散FBI”“轰炸美国公民”,这三个记者闲聊时拟设的提问,精准地暗示了出了这个病是什么——美丽国现有**体系的覆灭。一个指向的是任期,一个指向的是联邦政府职能,一个指向的是“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的理念,统统覆灭。这三个维度层层递进,表明,维系美丽国为一个统一体的核心——**体系,失效了。

可能很多人期待的是,《美国内战》能够多多影射美国的当下。你看抖音一刷,老美真乱。可惜,哪怕是从我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吃瓜群众来看,现在老美的主流议题——无论是种族议题、性别议题、俄乌、巴以、对华、枪支等等看似斗争最激烈的议题,都能在目前老美的**体系下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能找到能安放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工具属性,不能算是“病入膏肓”。

那什么病才是“病入膏肓”?那毫无疑问就是**体系本身的病。什么能导致**体系自己出毛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呀。

你看这不是非常清晰明了?WEST FORCE来自加州、德州,别管这两州各自是象党驴党谁的铁盘,有一个是确定的共性——都是老美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之一,而且主要是实体经济。加州和德州是农牧、科创、制造业都很强的州,德州还要加上能源化工。美国当然还有一个也超强,纽约州,众所周知,金融中心。

所以,在《美国内战》的故事背景中,虽然一切都语焉不详,但我们可以摸索出,导致这一切分裂和战乱的源头,是经济。而且,是实体经济很强的两个州造反了。这与驴象之争无关,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真正的命根子。

至于经济问题如何导致**危机,本片没讲出来,但就通过前面讲到的三个提问之线索,可以判断出,一定是选出了一个极为糟糕的总统。而这个总统之所以能够连任三届,从美丽国的历史(罗斯福二战前后连任四届)就可以有理由猜测,是因为发生了超大规模战争——直白点,三战。

三战中,美丽国是赢是输?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受损,而这个糟糕的总统胡乱作为,不仅引发**危机,更引起了全民公愤——内战能打到最后一边倒的程度,说“全民公愤”还是合适的。于是,怎么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呀。

我眼里的《美国内战》故事背景,一言以蔽之,就是**体系失效,有一股利益共同体别无选择,以军事手段去把现有政权干掉。

所以说,期待《美国内战》直接讨论当下美国斗争热烈纷繁的诸多议题,是一种在政治上比较幼稚的期待。当下的议题看似热闹,其实远远不配触发内战,都还是驴象之争这一稳定格局下的工具性议题,是统治手段。真正让人能造反的,是饭碗。我觉得《美国内战》的政治视野是很开阔的。维系美国正常运作的到底是什么,它思路清楚,判断准确。

都说美西方的制度是所谓的“历史的终结”、“能自我纠错”,那《美国内战》就展示了,不一定哦,如果整个制度体系走进了死胡同,那自有历史的洪流将之裹挟带走。

二、媒体在历史面前的功用
接着讲本片的第二个争议,也就是这几个记者。很多观众好像很不喜欢这几个角色,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个视角,也认为处理得极为妥帖。

嘉兰如此构建一车四人三代记者的架构,有人将之唾弃为“俗不可耐的Family”。这么说当然有其道理,或许嘉兰初衷真是方便地借用家庭结构来叙事,旁人难有定论。

但是除了Family构架可供参考之外,媒体行业本身也是非常依赖“传帮带”传统的行业。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需要有体力,需要有激情。但是记者又是极度依赖资历和经验的。这使得“导师”叙述逻辑比“家庭”叙述逻辑更好地贴合本片的主角团。

细细想来,三代人的资历厚薄,都赋予了他们各自最终结局的可靠逻辑。

我必须旗帜鲜明地说,本片是我看过的所有跟媒体相关的电影中,最贴合记者真实状态的。

开场就非常棒。一个跑突发的资深记者,是不会一上来就急吼吼拿起相机咔嚓咔嚓的。仔细回忆开场戏,老哥大姐这对老搭档一到冲突现场,大姐是淡定地看清楚周边情况,老哥是跟同跑条线的哥们(就是那个HK哥)热烈地打招呼,这太真实了。

酒店里,记者们也不会整天谈理想,更担心的是稿子什么时候能传上去,采访路线怎么安排,谁能蹭谁的车。这也太真实了。

我非常喜欢邓斯特饰演的这个大姐。她的人物弧光是非常清晰的。一开始描绘出她的专业主义,中途闲聊,又谈了理想——注意,她说,在驻外的时候,把那些战争惨烈的现场传回国内,为的就是警告国内人,不要那样做。这句台词是打开她的钥匙。最后攻陷白宫大门前,她情绪低沉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她的新闻理想崩塌的关键时刻——她看到的是,媒体在大变局的进程中,作用真的有限,改变不了什么事情。最后,在白宫内,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性战胜了专业主义,用自己命去救人一命。

我救不了美国,但我能救你。同老头一样,这是一个记者比较理想化的结局。

而被救的小妹,选择走过她的尸体,去记录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轰动的瞬间,真正踏上专业主义的路,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

最后枪杀总统的戏,老哥说等等!等总统说最后一句话,等小妹赶上来拍开枪的瞬间。新闻在这个“等等”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新闻无法彻底改变什么历史,但新闻可以选择如何讲述历史。

“别让他们杀我。”真是再糟糕不过的遗言了。一个精彩绝伦的story由此诞生了。

本片从头到尾探讨的真正议题,是新闻的位置,或者说,包括电影在内,媒体在历史中的位置。嘉兰明显在全过程中用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媒体-政治观。这个媒体-政治观,比《不要抬头》更简明,更深刻。

最一开始,是这位糟糕总统在镜头前反复排练宣称自己的胜利。在西方体制中,政客几乎就等同于演员。随后是邓斯特酒店的电视里播放他的讲话成品,窗外远方爆炸,播放美国地图的电视机在震波中摇晃。

这就是所谓的,“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后面进入到公路片模式,每到一个故事节点,电影就会展现摄影的作用——看着一个个定格照片,观众心中自动会拟写好所谓的“图片说明”,成为一次新闻作品的共创。嘉兰借助定格照片,找到了电影与新闻摄影的通感方式,向观众提示媒介可能产生的力量。

加油站桥段,小妹走到了吊着俘虏的仓房,情况有恶化的趋势。大姐从容地问凶巴巴的持枪者,我帮你拍一张?一瞬间,不仅提醒自己记者的身份,也激发了持枪者产生“她能讲我的故事,让哥成为传说”的想法,很妥善地化解了危机。

唯一没有定格照片的桥段,就是那场堪称神来之笔的红墨镜百人坑。这神来之笔不在于宣发反复播发的“HK,CHINA”桥段,而是在于它清晰地呈现出,一旦对方不认你记者的身份,你记者啥也不是。

有趣的是,本片中,记者手中的长焦镜头,多次被隐喻为是狙击手的高倍镜,仿佛有了权力。借用长焦镜头,记者可以像战士一样观察战场情况。可是,记者手中的毕竟不是枪,也不能有枪。于是,记者的安全,在于一个脆弱的共识——对方认不认你。影片既展现了双方交战不主动攻击甚至保护记者的动作(近乎奇观),也展示了一部分人不把记者当做特殊人群对待,想杀就能杀的极危情境。

讽刺的就是,像“百人坑”这样的极为重大的新闻故事,记者不仅没有留下记录,而且丢掉了三条命。

最后结局,嘉兰通过一张渐渐显影的合照,表示,包括电影在内,媒介只是故事的讲述者,而已。媒介虽然被不断放大“社会公器”之用,在纯粹的历史力量面前,应该谦卑。

经历了这一切,最终,一个头版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9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个豆友的评论

《美国内战》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最契合这个时代的电影之一,以及,《猎杀本拉登》之后,最杰出的政治电影。本文想解析这部杰作真正探讨的两个议题。

一、真的没谈政治吗?
在政治方面,《美国内战》高度提纯。这可能是引起很多人“大失所望”的原因——不少同志被标题所骗,期待本片能讲讲美国生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解药是什么——本片好像统统回避不讲,只白描式地展现了一个:病程最后阶段的临床表现。

但它真的什么都没有讲吗?非也。本片是有题眼的。从对话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嘉兰给的线索和立场。

“第三任”“解散FBI”“轰炸美国公民”,这三个记者闲聊时拟设的提问,精准地暗示了出了这个病是什么——美丽国现有宪、政体系的覆灭。一个指向的是任期,一个指向的是联邦政府职能,一个指向的是“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的理念,统统覆灭。这三个维度层层递进,表明,维系美丽国为一个统一体的核心——宪、政体系,失效了。

可能很多人期待的是,《美国内战》能够多多影射美国的当下。你看抖音一刷,老美真乱。可惜,哪怕是从我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吃瓜群众来看,现在老美的主流议题——无论是种族议题、性别议题、俄乌、巴以、对华、枪支等等看似斗争最激烈的议题,都能在目前老美的宪、政体系下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能找到能安放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工具属性,不能算是“病入膏肓”。

那什么病才是“病入膏肓”?那毫无疑问就是宪、政体系本身的病。什么能导致宪、政体系自己出毛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呀。

你看这不是非常清晰明了?WEST FORCE来自加州、德州,别管这两州各自是象党驴党谁的铁盘,有一个是确定的共性——都是老美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之一,而且主要是实体经济。加州和德州是农牧、科创、制造业都很强的州,德州还要加上能源化工。美国当然还有一个也超强,纽约州,众所周知,金融中心。

所以,在《美国内战》的故事背景中,虽然一切都语焉不详,但我们可以摸索出,导致这一切分裂和战乱的源头,是经济。而且,是实体经济很强的两个州造反了。这与驴象之争无关,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真正的命根子。

至于经济问题如何导致**危机,本片没讲出来,但就通过前面讲到的三个提问之线索,可以判断出,一定是选出了一个极为糟糕的总统。而这个总统之所以能够连任三届,从美丽国的历史(罗斯福二战前后连任四届)就可以有理由猜测,是因为发生了超大规模战争——直白点,三战。

三战中,美丽国是赢是输?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受损,而这个糟糕的总统胡乱作为,不仅引发**危机,更引起了全民公愤——内战能打到最后一边倒的程度,说“全民公愤”还是合适的。于是,怎么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呀。

我眼里的《美国内战》故事背景,一言以蔽之,就是**体系失效,有一股利益共同体别无选择,以军事手段去把现有政权干掉。

所以说,期待《美国内战》直接讨论当下美国斗争热烈纷繁的诸多议题,是一种在政治上比较幼稚的期待。当下的议题看似热闹,其实远远不配触发内战,都还是驴象之争这一稳定格局下的工具性议题,是统治手段。真正让人能造反的,是饭碗。我觉得《美国内战》的政治视野是很开阔的。维系美国正常运作的到底是什么,它思路清楚,判断准确。

都说美西方的制度是所谓的“历史的终结”、“能自我纠错”,那《美国内战》就展示了,不一定哦,如果整个制度体系走进了死胡同,那自有历史的洪流将之裹挟带走。

二、媒体在历史面前的功用
接着讲本片的第二个争议,也就是这几个记者。很多观众好像很不喜欢这几个角色,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个视角,也认为处理得极为妥帖。

嘉兰如此构建一车四人三代记者的架构,有人将之唾弃为“俗不可耐的Family”。这么说当然有其道理,或许嘉兰初衷真是方便地借用家庭结构来叙事,旁人难有定论。

但是除了Family构架可供参考之外,媒体行业本身也是非常依赖“传帮带”传统的行业。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需要有体力,需要有激情。但是记者又是极度依赖资历和经验的。这使得“导师”叙述逻辑比“家庭”叙述逻辑更好地贴合本片的主角团。

细细想来,三代人的资历厚薄,都赋予了他们各自最终结局的可靠逻辑。

我必须旗帜鲜明地说,本片是我看过的所有跟媒体相关的电影中,最贴合记者真实状态的。

开场就非常棒。一个跑突发的资深记者,是不会一上来就急吼吼拿起相机咔嚓咔嚓的。仔细回忆开场戏,老哥大姐这对老搭档一到冲突现场,大姐是淡定地看清楚周边情况,老哥是跟同跑条线的哥们(就是那个HK哥)热烈地打招呼,这太真实了。

酒店里,记者们也不会整天谈理想,更担心的是稿子什么时候能传上去,采访路线怎么安排,谁能蹭谁的车。这也太真实了。

我非常喜欢邓斯特饰演的这个大姐。她的人物弧光是非常清晰的。一开始描绘出她的专业主义,中途闲聊,又谈了理想——注意,她说,在驻外的时候,把那些战争惨烈的现场传回国内,为的就是警告国内人,不要那样做。这句台词是打开她的钥匙。最后攻陷白宫大门前,她情绪低沉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她的新闻理想崩塌的关键时刻——她看到的是,媒体在大变局的进程中,作用真的有限,改变不了什么事情。最后,在白宫内,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性战胜了专业主义,用自己命去救人一命。

我救不了美国,但我能救你。同老头一样,这是一个记者比较理想化的结局。

而被救的小妹,选择走过她的尸体,去记录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轰动的瞬间,真正踏上专业主义的路,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

最后枪杀总统的戏,老哥说等等!等总统说最后一句话,等小妹赶上来拍开枪的瞬间。新闻在这个“等等”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新闻无法彻底改变什么历史,但新闻可以选择如何讲述历史。

“别让他们杀我。”真是再糟糕不过的遗言了。一个精彩绝伦的story由此诞生了。

本片从头到尾探讨的真正议题,是新闻的位置,或者说,包括电影在内,媒体在历史中的位置。嘉兰明显在全过程中用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媒体-政治观。这个媒体-政治观,比《不要抬头》更简明,更深刻。

最一开始,是这位糟糕总统在镜头前反复排练宣称自己的胜利。在西方体制中,政客几乎就等同于演员。随后是邓斯特酒店的电视里播放他的讲话成品,窗外远方爆炸,播放美国地图的电视机在震波中摇晃。

这就是所谓的,“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后面进入到公路片模式,每到一个故事节点,电影就会展现摄影的作用——看着一个个定格照片,观众心中自动会拟写好所谓的“图片说明”,成为一次新闻作品的共创。嘉兰借助定格照片,找到了电影与新闻摄影的通感方式,向观众提示媒介可能产生的力量。

加油站桥段,小妹走到了吊着俘虏的仓房,情况有恶化的趋势。大姐从容地问凶巴巴的持枪者,我帮你拍一张?一瞬间,不仅提醒自己记者的身份,也激发了持枪者产生“她能讲我的故事,让哥成为传说”的想法,很妥善地化解了危机。

唯一没有定格照片的桥段,就是那场堪称神来之笔的红墨镜百人坑。这神来之笔不在于宣发反复播发的“HK,CHINA”桥段,而是在于它清晰地呈现出,一旦对方不认你记者的身份,你记者啥也不是。

有趣的是,本片中,记者手中的长焦镜头,多次被隐喻为是狙击手的高倍镜,仿佛有了权力。借用长焦镜头,记者可以像战士一样观察战场情况。可是,记者手中的毕竟不是枪,也不能有枪。于是,记者的安全,在于一个脆弱的共识——对方认不认你。影片既展现了双方交战不主动攻击甚至保护记者的动作(近乎奇观),也展示了一部分人不把记者当做特殊人群对待,想杀就能杀的极危情境。

讽刺的就是,像“百人坑”这样的极为重大的新闻故事,记者不仅没有留下记录,而且丢掉了三条命。

最后结局,嘉兰通过一张渐渐显影的合照,表示,包括电影在内,媒介只是故事的讲述者,而已。媒介虽然被不断放大“社会公器”之用,在纯粹的历史力量面前,应该谦卑。

经历了这一切,最终,一个头版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个豆友的评论

《美国内战》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最契合这个时代的电影之一,以及,《猎杀本拉登》之后,最杰出的政治电影。本文想解析这部杰作真正探讨的两个议题。

一、真的没谈政治吗?
在政治方面,《美国内战》高度提纯。这可能是引起很多人“大失所望”的原因——不少同志被标题所骗,期待本片能讲讲美国生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解药是什么——本片好像统统回避不讲,只白描式地展现了一个:病程最后阶段的临床表现。

但它真的什么都没有讲吗?非也。本片是有题眼的。从对话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嘉兰给的线索和立场。

“第三任”“解散FBI”“轰炸美国公民”,这三个记者闲聊时拟设的提问,精准地暗示了出了这个病是什么——美丽国现有宪、政体系的覆灭。一个指向的是任期,一个指向的是联邦政府职能,一个指向的是“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的理念,统统覆灭。这三个维度层层递进,表明,维系美丽国为一个统一体的核心——宪、政体系,失效了。

可能很多人期待的是,《美国内战》能够多多影射美国的当下。你看抖音一刷,老美真乱。可惜,哪怕是从我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吃瓜群众来看,现在老美的主流议题——无论是种族议题、性别议题、俄乌、巴以、对华、枪支等等看似斗争最激烈的议题,都能在目前老美的宪、政体系下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能找到能安放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工具属性,不能算是“病入膏肓”。

那什么病才是“病入膏肓”?那毫无疑问就是宪、政体系本身的病。什么能导致宪、政体系自己出毛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呀。

你看这不是非常清晰明了?WEST FORCE来自加州、德州,别管这两州各自是象党驴党谁的铁盘,有一个是确定的共性——都是老美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之一,而且主要是实体经济。加州和德州是农牧、科创、制造业都很强的州,德州还要加上能源化工。美国当然还有一个也超强,纽约州,众所周知,金融中心。

所以,在《美国内战》的故事背景中,虽然一切都语焉不详,但我们可以摸索出,导致这一切分裂和战乱的源头,是经济。而且,是实体经济很强的两个州造反了。这与驴象之争无关,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真正的命根子。

至于经济问题如何导致宪、政危机,本片没讲出来,但就通过前面讲到的三个提问之线索,可以判断出,一定是选出了一个极为糟糕的总统。而这个总统之所以能够连任三届,从美丽国的历史(罗斯福二战前后连任四届)就可以有理由猜测,是因为发生了超大规模战争——直白点,三战。

三战中,美丽国是赢是输?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受损,而这个糟糕的总统胡乱作为,不仅引发宪、政危机,更引起了全民公愤——内战能打到最后一边倒的程度,说“全民公愤”还是合适的。于是,怎么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呀。

我眼里的《美国内战》故事背景,一言以蔽之,就是宪、政体系失效,有一股利益共同体别无选择,以军事手段去把现有政权干掉。

所以说,期待《美国内战》直接讨论当下美国斗争热烈纷繁的诸多议题,是一种在政治上比较幼稚的期待。当下的议题看似热闹,其实远远不配触发内战,都还是驴象之争这一稳定格局下的工具性议题,是统治手段。真正让人能造反的,是饭碗。我觉得《美国内战》的政治视野是很开阔的。维系美国正常运作的到底是什么,它思路清楚,判断准确。

都说美西方的制度是所谓的“历史的终结”、“能自我纠错”,那《美国内战》就展示了,不一定哦,如果整个制度体系走进了死胡同,那自有历史的洪流将之裹挟带走。

二、媒体在历史面前的功用
接着讲本片的第二个争议,也就是这几个记者。很多观众好像很不喜欢这几个角色,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个视角,也认为处理得极为妥帖。

嘉兰如此构建一车四人三代记者的架构,有人将之唾弃为“俗不可耐的Family”。这么说当然有其道理,或许嘉兰初衷真是方便地借用家庭结构来叙事,旁人难有定论。

但是除了Family构架可供参考之外,媒体行业本身也是非常依赖“传帮带”传统的行业。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需要有体力,需要有激情。但是记者又是极度依赖资历和经验的。这使得“导师”叙述逻辑比“家庭”叙述逻辑更好地贴合本片的主角团。

细细想来,三代人的资历厚薄,都赋予了他们各自最终结局的可靠逻辑。

我必须旗帜鲜明地说,本片是我看过的所有跟媒体相关的电影中,最贴合记者真实状态的。

开场就非常棒。一个跑突发的资深记者,是不会一上来就急吼吼拿起相机咔嚓咔嚓的。仔细回忆开场戏,老哥大姐这对老搭档一到冲突现场,大姐是淡定地看清楚周边情况,老哥是跟同跑条线的哥们(就是那个HK哥)热烈地打招呼,这太真实了。

酒店里,记者们也不会整天谈理想,更担心的是稿子什么时候能传上去,采访路线怎么安排,谁能蹭谁的车。这也太真实了。

我非常喜欢邓斯特饰演的这个大姐。她的人物弧光是非常清晰的。一开始描绘出她的专业主义,中途闲聊,又谈了理想——注意,她说,在驻外的时候,把那些战争惨烈的现场传回国内,为的就是警告国内人,不要那样做。这句台词是打开她的钥匙。最后攻陷白宫大门前,她情绪低沉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她的新闻理想崩塌的关键时刻——她看到的是,媒体在大变局的进程中,作用真的有限,改变不了什么事情。最后,在白宫内,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性战胜了专业主义,用自己命去救人一命。

我救不了美国,但我能救你。同老头一样,这是一个记者比较理想化的结局。

而被救的小妹,选择走过她的尸体,去记录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轰动的瞬间,真正踏上专业主义的路,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

最后枪杀总统的戏,老哥说等等!等总统说最后一句话,等小妹赶上来拍开枪的瞬间。新闻在这个“等等”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新闻无法彻底改变什么历史,但新闻可以选择如何讲述历史。

“别让他们杀我。”真是再糟糕不过的遗言了。一个精彩绝伦的story由此诞生了。

本片从头到尾探讨的真正议题,是新闻的位置,或者说,包括电影在内,媒体在历史中的位置。嘉兰明显在全过程中用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媒体-政治观。这个媒体-政治观,比《不要抬头》更简明,更深刻。

最一开始,是这位糟糕总统在镜头前反复排练宣称自己的胜利。在西方体制中,政客几乎就等同于演员。随后是邓斯特酒店的电视里播放他的讲话成品,窗外远方爆炸,播放美国地图的电视机在震波中摇晃。

这就是所谓的,“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后面进入到公路片模式,每到一个故事节点,电影就会展现摄影的作用——看着一个个定格照片,观众心中自动会拟写好所谓的“图片说明”,成为一次新闻作品的共创。嘉兰借助定格照片,找到了电影与新闻摄影的通感方式,向观众提示媒介可能产生的力量。

加油站桥段,小妹走到了吊着俘虏的仓房,情况有恶化的趋势。大姐从容地问凶巴巴的持枪者,我帮你拍一张?一瞬间,不仅提醒自己记者的身份,也激发了持枪者产生“她能讲我的故事,让哥成为传说”的想法,很妥善地化解了危机。

唯一没有定格照片的桥段,就是那场堪称神来之笔的红墨镜百人坑。这神来之笔不在于宣发反复播发的“HK,CHINA”桥段,而是在于它清晰地呈现出,一旦对方不认你记者的身份,你记者啥也不是。

有趣的是,本片中,记者手中的长焦镜头,多次被隐喻为是狙击手的高倍镜,仿佛有了权力。借用长焦镜头,记者可以像战士一样观察战场情况。可是,记者手中的毕竟不是枪,也不能有枪。于是,记者的安全,在于一个脆弱的共识——对方认不认你。影片既展现了双方交战不主动攻击甚至保护记者的动作(近乎奇观),也展示了一部分人不把记者当做特殊人群对待,想杀就能杀的极危情境。

讽刺的就是,像“百人坑”这样的极为重大的新闻故事,记者不仅没有留下记录,而且丢掉了三条命。

最后结局,嘉兰通过一张渐渐显影的合照,表示,包括电影在内,媒介只是故事的讲述者,而已。媒介虽然被不断放大“社会公器”之用,在纯粹的历史力量面前,应该谦卑。

经历了这一切,最终,一个头版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9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结尾一股喂屎的感觉,小女孩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30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看完。电影的主题与其说是内战不如说是记者。 可能因为之前的各种讨论已经降低了期待度,看着也还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3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gerry9081 发表于 2024-5-29 14:18
转一个豆友的评论

《美国内战》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最契合这个时代的电影之一,以及,《猎杀本拉登》之后,最 ...

吹的太过了。
不过这片子也算是用心拍的,只是钱不够没办法弄大场面。最后西军攻进白宫就算是高潮了。

一开始恐袭发水队伍,似乎是主角团跟着西军新拿下来的一个城市,被川军恐袭了。
后面跟着一伙便服军CQB穿着军服的川军正规军,这伙便服军应该不是西军,而且前面提到的分离主义友军之一
中间狙击手剧情,应该是川派死硬分子vs西军。
红眼镜那伙人是正规的川军,搞万人坑,围着主角团找茬杀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战斗力 +1 收起 理由
gerry9081 + 1 欢乐多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3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子拍是拍的不错,就是不好看,低成本导致没有大场面,故事也没有想象中劲爆,低于预期,典型A24出品,不过大银幕能看就不错了,还是忍不住想吐槽,反白
高速公路堵车太丧尸了,现成就有热战可以参考
记者在一路上碰到的各方势力,大家似乎都是不清楚在打谁,我帮谁,谁占优势,例如路过一个平静小镇,到底是什么势力在控制这里?在草地隐蔽的狙击手不认得press啥意思,顺便这两人应该是gay
红墨镜是不是正规军?好像也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战争使人变态。
从远处用相机能看出来是在处理尸体,并且实枪核弹的,三个人居然就大摇大摆走上去交涉,对自己的记者身份未免太自信了
上来小女孩想跟车,但每个人都轮流话疗,经过几次事件到最后转变,只能说天生吃这碗饭的,拍越多越丧失人性,惊讶的是居然有胶卷,家里存货挺多
女主反而越接近首都,越不自信,明明一开始冷静的不行,所以最后只能把她写死了?貌似最后进白宫也没拍啥,应该把她的相机捡起来,让小女孩继续拍
男主瘦了好多啊,没看出来是大 毒  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1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然再拍个总统入狱的版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zuperer 发表于 2024-5-26 18:42
红墨镜兵哥成戛纳影帝了。

这个点都被宣传方拿来宣传了,弄得像这片主演一样。

其实吧片子质量不行,不用这样硬骗观众买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子的摄影美得还以为是给尼康的大型广告片,配乐满分,虽然加兰为展开而展开的**病又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子的摄影美得还以为是给尼康的大型广告片,配乐满分,虽然加兰为展开而展开的毛病又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1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影厅是我看这么多片含男量最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对这片观感更像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丑国人民一直是世界岛各种战乱(比如南斯拉夫内战)的远程看客,而现在他们从观众变成演员了。南斯拉夫内战的背景换在了丑国,就如威尔斯把殖民入侵印度的背景换在了英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21: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倚酒依旧拔夷陵 于 2024-6-1 21:17 编辑

这片子我又去电影院看了一遍,感觉还挺有趣的,确实是慧慧说的利比亚/叙利亚内战众生像,不过最后攻城确实拍的太拉了。白房子CQB倒还挺有趣的,不过跟地狱尖兵没得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2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说了,真的为了几秒钟爽的剧情,忍受100分钟记者的自恋,简直亏大发了

女主除了一个长焦变焦镜头应该还有个广角镜头,但就没看她拿出过第二个备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 2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pg击中装甲车时,小女孩连拍了三张,你fe2过片那么快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片子画面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影调都特别好
colorful realisti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局又好又不好,意思到了但表现有点刻意

只能说,如果不算预告欺诈,大概就是A24正常发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订了明天的票,然后看评论好多人说恐怖血腥枪声吓人

是想喊救命的程度

看到有人说官方出的周边是杀死HK人的那个枪手戴的红墨镜,也太地狱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国外报道说,本片摄像师用的摄像机是DJI Ronin 4D 和 Sony VENICE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1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女主挺可爱,别的没什么看点。幸好票是拿积分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17: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5/5
披着战争皮的文艺片,叙事结构挺工整的,大妈和女孩前后角色的反转还是挺有趣的
逻辑硬伤就太多了

—— 来自 HUAWEI LYA-AL00, Android 10上的 S1Next-鹅版 v3.0.0.81-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蓬莱梦梦 发表于 2024-6-2 03:01
订了明天的票,然后看评论好多人说恐怖血腥枪声吓人

是想喊救命的程度

这种清水还恐怖血腥,那他是不没看过任何战争片或动作片或血浆片或恐怖片?还想喊救命的程度,这电影都不好意思分级分高了,我知道有些小清新喜欢大惊小怪来显示自己的天真清纯,但是这个片谁说他战栗恐惧,大概就是那个著名镜头出来全场大笑的时候独自气冷抖的心理殖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2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成本的意淫玩意儿,哪边都不够深入,几个人跟旅游特种兵的大学生似的跑了一趟华盛顿,无聊极了

—— 来自 Xiaomi 23116PN5BC, Android 14上的 S1Next-鹅版 v2.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21: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挺有意思的,“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照片拍的好吗?拿命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很奇怪,好像昨天和今天都有排片,本来不是说6.7才上映的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伙儿都不知道,反正观影人数很少,算上我就5个人

除了那碟醋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我感觉比较怪异,有一段广播里说了一阵子打鸡血的话,最后喊了几句口号:“For the flag, for the nation, for the god”,这段的中文字幕写的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上帝”
一三还都比较好理解,flag按照当时的语境指的是国旗,那么也就代表了国家,最后一句为了上帝也正常,毕竟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国家嘛
就这个二,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我都没太明白,英文方面,我不太懂对于美国人来说,flag与nation有什么区别,不都是国家吗?中文就更搞笑了,可能是为了让中国观众更有代入感吧,整了个“为了人民”

公路片本身我是比较喜欢的,但这个电影的公路部分实在是太割裂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街机闯关游戏,第一关是在废墟场景、第二关直接跳到了下水道、第三关又去了南极——就是这种特别突兀的切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6-18 03:06 , Processed in 0.182310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