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enzj(金斗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716824/answer/5191195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电影产业在技术力量上,从1960年代末期起(《2001:太空漫游》问世),与美国逐渐拉开差距,而且越拉越大。
我举个例子:1978年问世的《星球大战》一片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是在特技拍摄环节引入了程控技术,计算机编程控制的机械臂带着摄影机对微缩模型、接景绘画等各种前期素材进行拍摄,由于程控技术的介入,导致摄影机可以沿着同一条复杂多变的运动轨迹对多个拍摄对象分别进行拍摄,从而拍出便于后期合成阶段使用的高精度素材。一下子把当时的特效技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星战》问世后,日本电影界也想搞MOTION CONTROL CAMERA,但是日本并没有专门研制MOTION CONTROL CAMERA的团队,日本电影界通过改装产业机器人的方式在1980年代前中期做过一些尝试,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因为套用了工业机器人,在位置精度上就有问题,快门轴无法同步,外加简单沿用现成的摄影机马达控制摄影机旋转,结果拍出来的素材在后期合成的时候无法使用遮罩工艺。
还有特摄怪兽一如既往用皮套的问题,美国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摸索出的解决方案也是“依靠程控机器人,实现连人类也无法表现的妖异动作。”你们可以到爱奇艺上去找一部获得1981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的影片《屠龙者》,把那里用机器人表现的恶龙与三年后的1984年版《哥斯拉》比一比,看看哪个更逼真。
这么说吧,中野昭庆担任特摄监督(特技总监)的《联合舰队(1981)》和《哥斯拉(1984)》当年可是著名的让日本观众对本国特效电影寒心的名作。整个1980年代到1990年代日本电影市场沦为好莱坞后花园,跟日本电影界的技术滞后有极大关系。
还有,昭和期的日本电视特摄片,在涉及到光学合成时,相当一部分是16mm胶片拍摄的素材,最终合成到16mm的最终底片上。而美国电影圈和电视圈为了扼制光学合成带来的画质劣化,用了70mm高规格胶片拍摄前期素材,最终合成到35mm胶片上。到底谁认真谁仔细一看便知。
特摄片幼稚、特摄英雄幼稚,造成这种成见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美国影视产业从1960年代末期起逐渐走向了产学研有效分工的大工业化道路,而日本整个影视产业在1960年代以后实际上仍然是手工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