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自12月17日上映以来,网上的讨论热度令人以为这是当下的票房霸主,话题大作。然而收入的冷清又恰与讨论的热度形成鲜明反差。据热心安利的自媒体说,是所谓角色的“刻板印象眯眯眼”争议让这部本来很优秀的“弘扬传统文化励志作品”成为遗珠弃璧。
笔者一向认为,中国的电影观众是最宽容的观众,他们愿意为那些缺陷很明显但在某些方面有看点的作品买单。因此也十分好奇,这部作品到底有多么曲高和寡?按照当下流行的说法,“抛开事实不谈”——抛开奇怪的唐氏综合征式眯眯眼不谈,《雄狮少年》真的是一部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励志作品吗?为了让没看过电影的读者也能充分地享受这篇影评,以下内容包括必要的剧透。
雄狮少年弘扬了哪门子“传统文化”?
我是一名大陆北方网友,所以对广东舞狮文化的见识只有只言片语和《黄飞鸿》系列电影。《雄狮少年》开场的龙标一出,我自然如小学生一般期待而恭敬地正襟危坐,预备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诲。
在《雄狮少年》开场白对舞狮的百度百科式介绍之后,便是广东农村过年的情景。据我所知,春节本是舞狮增添热闹和喜庆气氛的时节,舞狮队敲锣打鼓地上门拜年,家长也要给“利是”(红包)——而且往往还要吊起来,让狮子经过一番表演和腾越,甚至两狮子叠罗汉才能拿到,而如果不想给,把门窗紧闭不理狮子,狮队就知趣而走了。狮子队走在路上遇到了熟人,还会和他嬉戏玩闹开玩笑。虽然有些村里舞狮队技艺不精,表演能力不足,连吊起来的红包都收不到,长辈往往也看在同村晚辈的份上给个利是了事。
然而片中实力强大,广东省四强水平(可以说是国内南狮队顶尖)的陈家村舞狮队却不去拜年讨红包,而是在登台表演的间隙一脸凶相地霸凌男主这么个留守儿童,抢夺十块五块的“利是”(比北方的压岁钱数量少多了),实在大煞风景。
我下意识地觉得,黄飞鸿师傅的传人们理应不会堕落至此,但据说主创团队是去广东采风过的,或许比我有发言权?反正任何社会团体中都不免有败类,这大概是我大惊小怪了。
然而接下来光怪陆离的景象层出不穷:陈家村舞狮队又因为从男主处强抢来的红包被女主(和男主同名,也叫阿娟)以斗狮夺回,找男主挟私报复,踩烂了女主送给男主的狮头。男主送外卖时,遇见了舞狮的同道,对方通过步态和神态看出了男主“练过”,却并未因此讲任何江湖道义,而反而施以更过分的侮辱和“废物”的嘲讽。而男主一旦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原本对男主各种霸凌的陈家村舞狮队顿时又变成了迷弟,竖起大拇指……
纵观《雄狮少年》全篇,除了男主三人组和女主阿娟这个金盆洗手的前队员之外,几乎“舞狮团队无好人”,让人想起《黄飞鸿:狮王争霸》里的赵天霸:赵天霸的油腻,赵天霸的无耻,赵天霸的口蜜腹剑,不择手段,捧高踩低,见风使舵……
男主在舞狮队训练艺术动作的场地外表达向往而流下了眼泪,又在咸鱼强师傅的指导下练习舞狮。总的来说,《雄狮少年》中表现舞狮艺术性的部分都较有看头和感染力,比如男主夜里在天台上醉狮独舞,男主离乡时师傅和伙伴舞狮送别,甚至连咸鱼强师父用簸箩即兴表演的舞狮动作也非常生动有趣。很好地体现了南狮艺术贴近生活,融入社会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然而不幸的是,影片中的斗狮和舞狮比赛,不论即兴斗狮,友谊赛,还是全省大赛,占最大比重的不是艺术动作而是全武行——队伍们举着狮头拳打脚踢,阴招迭出,甚至连场下的鼓手都挨揍。而艺术化的舞狮动作完全沦为点缀,好像“武林大会”上各门派高手摆完几个标志性的pose之后,便像泼妇一样抱在一起扯头发打王八拳。
作为男主导师角色的咸鱼强师傅对此不但毫无意见,甚至还和光同尘,男主们初战而被老油条们各种阴招摆布的时候,他安之若素,到了自己参加比赛,先是投机取巧,继而在抢绣球项目陷入重围便亮出“咸鱼臭脚”熏倒众人开路,在师傅的教诲之下,男主们也接受了这样的规则,被对手的阴招打倒就反躬求己,认为是功夫还不到家。看来在《雄狮少年》中,舞狮比赛的时候不择手段,不讲武德,没有规矩实在是业内共识。
如此一来,一方面是不精彩,无法体现舞狮的独特艺术美。另一方面也实在让人奇怪:男主向往的体面堂皇的舞狮艺术和实际混乱暴力的舞狮比赛根本不是一回事,甚至他努力锻炼的艺术技巧在舞狮大赛中也没有太大用处。这让沉醉于舞狮艺术桥段的我颇有浪费感情之嫌。
或许,《雄狮少年》的主创团队是想要致敬《黄飞鸿:狮王争霸》?但那毕竟是武侠片而不是舞狮片,武侠片借着舞狮元素表现武打很正常,但舞狮片这么做,结果就是舞狮比赛中起决定性的不是技艺,而是暴力和心黑手狠。
《雄狮少年》中,舞狮变成了一项成王败寇的竞技,弱肉强食的运动,规则模糊的战斗,强者收获掌声和尊重,而留给弱者,参与者,失败者和无奈者的却没有理解和鼓励。
晚清的舞狮界虽然混乱而凶强侠气,但好歹还是只有一个赵天霸,大部分人在一身正气的黄飞鸿感召之下,还是讲武德,有规矩,懂道理,惺惺相惜的。赵天霸不择手段,践踏舞狮艺术而明火执仗攻击他人只求胜利的行为也受到批判性的描绘。
但是《雄狮少年》中的2005年广东舞狮界,依然不见对提高舞狮艺术的正面提倡和斗狮比赛的规范化管理,比赛成了拳脚相加的大逃杀,无怪乎舞狮队员一个个都成了赵天霸。这样一来,始终对这种规则毫无反抗,一心适应的男主终于放弃舞狮去上海打工倒可以算是脱离苦海了!
全片看完,我实在还是搞不懂片中舞狮的究竟是一群什么人?是自娱自乐的老百姓?但又要刻苦练习,太专业付出太多。是杂耍艺术家?但又缺乏打磨艺术的精神和服务观众的态度。竞技运动员?但又没有规则和体育精神。一群以擂台夺魁为目的习武之人?但又不讲武德和江湖道义。
于是比较合理的推测是:他们是一群赵天霸式的小丑,是负责欺压男主,蔑视男主,最终被男主战胜,从而提供“爽点”的。《雄狮少年》为了体现“莫欺少年穷”,直接把整个广东舞狮界都献祭给了“艺术理想”,手笔不可谓不宏大!
但可惜的是,《雄狮少年》中的舞狮团体如此面目模糊——难听点说简直是面目可憎,《雄狮少年》中的舞狮运动,也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精神”,更别提文化。这部片子到底要体现啥样的舞狮文化呢?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的丛林法则?赢了是英雄,赢不了就是废物的成王败寇?
原本对南狮文化不乏憧憬的笔者不禁怀疑:传统文化是被弘扬了,还是作为“爽点”的牺牲品而被消费了?
《雄狮少年》励了哪门子志?
除了“传统文化”之外,《雄狮少年》的另一标签是“励志”,然而如上文所说,由于片中对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涵的体现过于空虚。男主在练习舞狮的过程中,自然也无法获得来自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营养。“励志”变成了单薄的“自强不息”,即影片中不断复读的“做一头雄狮,不要做病猫”,“听到心底的一声咆哮”。
——说到这里顺便一提,《雄狮少年》的台词水平在及格线以下,充斥着日语翻译腔和生硬的玩梗,几乎没有任何亮点,也难怪至今没有脍炙人口的名台词和包袱——
很可惜,即便是如此单薄的“提升自己”,“相信自己”,“获得胜利”,“过得堂堂正正”的主题,也被这部作品表达得破碎而撕裂。
《雄狮少年》始终着力于表现的,便是“讨生活”与“舞狮”的矛盾,影片反复强调的是:劳动生活是卑贱的,而舞狮是高贵的——确切说,只有舞狮而赢得比赛才是高贵的。(男主打工的同时,咸鱼强师傅带着主角组其他二人舞狮卖艺赚钱,依然是受到刻薄对待的)虽然这些高贵的比赛都缺乏观赏性,甚至有肮脏之嫌。可惜比赛能长脸却不能当饭吃,于是角色们只好在卑贱与高贵之间痛苦地挣扎。
男主和咸鱼强师傅,只有在舞狮中找到价值和自尊。而当他们作为劳动者和小资经营者(咸鱼夫妻店每月流水四位数,这是2005年的广东乡村)的时候,不但受到社会的鄙夷(被工友和工头欺负,被饭店老板骂为臭咸鱼,被广州舞狮队骂为废物,等等),也获得不了自身的认同感(即便他们是赚钱养家的主力,咸鱼强师傅甚至收入也并不低)。
咸鱼强师傅停止舞狮之后,每日浑浑噩噩,借酒浇愁,而男主在广州送快递时撞见女主,对于自己以劳动养家,顶门立户的事实耻于说明,掩饰说自己正在“体验生活”——这用词实在布尔乔亚到令人失笑,让我怀疑男主实际上拥有远高于设定(高中)的文化水平。
由于舞狮和讨生活,在自我实现上如此水火不容,确切说是由于讨生活如此卑贱到令人难以忍受,在剧情中成为了男主一天打几份工也修炼不辍的动力。当然也不是不能理解:虽然“舞狮团中无好人”,但就算不舞狮,男主遇到的一般广东乡亲也一样没什么好人。讨生活时受到欺压,男主只能唯唯诺诺,舞狮时虽然一样饱受老拳,而男主却能还以毒手。无怪乎男主终于还是跳上擂台,勇敢地争取胜利,拖着脚伤一举夺魁。
但可惜,男主的胜利,又太欠扬眉吐气,之前的一切鄙视与排挤,还没等男主以牙还牙呢,突然全都变成了“无物之阵”,为男主加油打气了。别说“打断仇恨的循环”,男主甚至还没来得及仇恨,所有过去的重压,突然变得轻飘飘了,没有了。被不少自媒体盛赞的“反对霸凌”主题居然以“一切都过去了”的方式收束,实在令我错愕。而且以小白爽文的标准来说这大概也是个毒点,当然我们不能用如此三俗的标准来要求文艺作品。
——再顺带说一句,最终的决赛,很不精彩,尤其是男主似乎要挑战极限,跳上象征“山外有山”的擎天柱,但最后人掉了下去,只把狮头抛上擎天柱顶,既没有“创造奇迹”的气势和美感,没体现出什么技术难度,又糟蹋了传统寓意,变成了一种自我感动的行为艺术。此处片中加了许多特效,只怕在眼中没有特效的评委看来,这个动作大概是要扣分的。
但是,胜利之后怎么样呢?在彩蛋中我们知道,男主为了高些的工资,还是去上海打工了,于是不免再次落入像咸鱼强师傅一样,为了生活而放弃——至少是暂停和减少——舞狮活动的窘境。看来即便燃烧过一次,舞狮与打工,也就是获得尊重成就与维持生活的矛盾,还将继续维持下去。
虽然表现手法有些极端吧,不过在广东采风过的主创团队如此关注南狮舞者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实在也充满了现实关怀。因此听到主体曲《无名的人》中“拼尽所有,换取普通的剧本”,也不免有些感动。那些在十多年前奋勇夺魁的雄狮少年们,后来怎么样了呢?我怀着酸楚的心情打开某度,随手一搜,看见这样一条2008年的新闻:
“最牛舞狮队员月薪有1.2万元,堪比金领。”
?说好的“普通的剧本”呢?咋就“金领”了?再仔细看看:
“目前南海有专业南狮团10多个,最高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狮队目前有专业队员70多人,半专业队员上百人,狮队教练与顶级队员的年薪五六万元,已达到了城市白领水准。”
“顶级队员陆宇鹏以奥运火炬手的身份当了一家企业的代言人,月薪高达1.2万元,可说是目前国内收入最牛的南狮运动员。
”……
2008年的时候,上海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292元,广东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759元,建设“鸟巢”的农民工平均工资是2500元,男主这种没技术含量的小工的工资当然又在农民工中更低。作为狮王争霸冠军的男主,完全可以兼顾成就感,爱好和养家糊口,留在广东赚“五六万元”的年薪甚至“1.2万”的月薪,家里有事还容易回去,没准还能当上“企业代言人”,“奥运火炬手”,何苦去上海打不知道能不能赚得上3000的小工呢?至于咸鱼强师傅,教出了冠军,当然也可以开馆授徒,开枝散叶,不必卖咸鱼了。
当然,《雄狮少年》是开放式结局,或许男主从高处摔下,跌成了残疾,再不能舞狮了,也不能当小工了,上海那能让他这个高中肄业生“收入翻倍”的工作,是搞传销——但这种揣测过于离奇,我想主创团队总该考虑基本的合理性,断不会设计这么荒谬的情节。
那么在影片上映的当下,职业舞狮行业如何呢?我来不及去广东采风,只好草率地进行了一番搜索,掠集了一些网友不保证真实性的只言片语:如今在广东,商铺开业照例还是要请舞狮的,在东莞,舞狮表演一场1400-2800,不算宾客红包,要是婚礼的一两小时表演,收费可达4800。总之,是个说不上红火,但存续非常稳定的行业,读不好书的孩子走体校进入狮队的不少,许多大学生也搞舞狮社团,水平不低,也有收入。
总之,结论是男主靠舞狮养家,并不困难,这让我颇感宽慰。但也不由地迷惑起来:男主这纵观全片的矛盾是在挣扎个什么劲,这怅然若失的最终结局又是做个什么态呢?明明有一条兼顾理想与现实,成就感与经济收入的道路存在,主创为何粗暴地运用自己的创作权利勒令男主放弃理想?
难道说,这又是一个“莫欺少年穷”的套路?主创到底是想支持一个个追求理想的普通人,还是想要生造阻碍来吓唬他们呢?主创是想体现追求理想的艰辛,还是单纯地堆砌和消遣普通人生活的困苦来营造受虐快感呢?
当然,或许主创对理想的理解,比我的愚见更为崇高:为理想自讨苦吃,才叫追求理想,努力了之后半途而废,才叫追求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一辈子,追求理想同时功成名就,那是把理想送进了生活的坟墓,是玷污了理想。
革命英雄的传记和报告,总是当年受尽苦楚,后来也没得到报偿,最后含恨而死——虽然传主实际上荣誉傍身,飞黄腾达,最后光荣离休,儿孙满堂。以此论之,《雄狮少年》也算是继承了我国文艺界的“经典”套路。
《雄狮少年》助长了哪门子刻板印象?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刻板印象”的问题——不是众多网友争吵不休的关于角色形象的刻板印象问题。而是关于舞狮本身的刻板印象的问题,这是我在查询舞狮历史过程中的意外发现。
许多外国和港英政府都曾经一度完全禁止舞狮——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的黑帮常以舞狮拜年作为勒索商铺的借口。同样在香港和海外各唐人街,武馆和帮派为争夺“地盘”,也经常以舞狮为名找茬打架,香港电影中常见的能弹出刀刃的鞋子就是在这种“舞狮活动”中大显身手的凶器。
在这种情况下,舞狮也被视为华人黑帮活动的一部分,在“东方神秘主义”的目光中饱受扭曲和歧视。幸而在海内外华人努力发掘舞狮运动的艺术性和表演性,增加了许多表演形式,建立了完善的比赛制度和欣赏体系,并且努力营造友好竞技,交流合作的比赛环境。在徐克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中,黄飞鸿师傅也是一样致力于艺术性,讲规矩,点到为止的斗狮。反对以斗狮为名的帮派私斗。
比方说,《雄狮少年》中作为决赛项目的高桩舞狮,最早是起源于80年代的马来西亚华人群体。这种新形势比起传统的“地狮”,**丰富了舞狮艺术的多样性。很可惜,由于花了太多篇幅渲染其他舞狮队对男主的欺凌和打压,高桩舞狮的技巧性和创意魅力在片中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如果诸位读者有兴趣,可以找到许多有趣又精彩的高桩舞狮表演视频。多年的努力之下,各地的舞狮禁令已经基本解除,舞狮也得以摆脱污名,还原其原本的艺术地位和喜庆色彩。
《雄狮少年》的监制张苗表示该片在上映之前就已经送审海外,参与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电影节的角逐。那么,年迈的外国评委也就有了眼福——在舞狮活动早已黑帮彻底划清界限的今天,他能够在荧幕上久违地看到看到以21世纪中国人的名义重新粉墨登场的“经典”舞狮者,在擂台下横行乡里,勒索小孩,擂台上拳打脚踢,好勇斗狠。
这些评委们会想到的是止戈为武,仁者无敌的黄飞鸿大侠呢,还是童年那些“傅满洲”在唐人街经营黑帮,酝酿阴谋的恐怖传说?——我想应该是前者吧,如果不是的话,《雄狮少年》里那么多对黄飞鸿系列电影的“致敬”,岂不都是白费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