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ortana 于 2021-12-12 16:00 编辑
有缺陷,但依然精彩。 先说评价:70-75/100,与《大圣归来》同一水平,因为出色的本土风貌、民俗文化描写再加十分,值得专程抽出时间去看。 电影虽然宣传是“喜剧”,前半段也塞了不少段子进去,但其底色仍然是非常现实的。第一部分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其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一个红叶飞舞的山顶之上,随着阿娟的仗义出手和鼓励,主角的舞狮梦想被初次点燃,招募阿猫时二人被笼罩在一束光影的照射之中,但随后,招募阿狗时牛肉丸店老板的训斥、陈家村舞狮队的欺凌、疑似大师实则健忘的寺院老人、师父从丰姿飒爽到被催促送咸鱼,都让梦想的光晕黯淡下来。其实,在第一部分,电影已经暗示了最后的结局:当幻觉里的师父拿起狮头、扮上红服、潇洒起舞时,师母的回忆却是在揭露这一幕的往昔不再。与此对应的,师父初登场时的起舞,这一次切实的发生在现实里,手里却没有狮头,而是咸鱼箱。甚至在开场阶段,主角与父母初次通话时,电影就已经给出了一个“反向”的理想现实混合片段,做出了暗示——父亲撒着“大鱼大肉”的谎,然而两个人的手边却只有寒酸的饭菜,镜头拉远,展现远处广州的夜景与绽放的烟花。 转折点是父母的回归——以极其沉重的形式。父亲工伤,成为植物人。主角跑回家这一段镜头非常好看,沿着乡间土路奔跑,拂过路边的草丛,惊起了漫天的萤火虫,此时主角的期待与之后的剧情相对比,更让人觉得心酸。在这一瞬间,第一部分的光彩外衣终于被彻底扯下,露出现实那狰狞的面孔:开头主角对着佛像许愿让父母早点回家,形式上实现了,实质却完全破灭。 来到广州,更是与家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量的雨天,饱受歧视与欺凌的生活环境,时时刻刻都压在心上的经济压力。与阿娟的相遇更加重了这种压抑感,阿娟开着轿车(看车头好像还是奔驰C级),感慨“要是有机会一决高下就好了”;师父和同伴们却到处表演,为了微波的表演费四处奔波,饱受白眼。这个世界终究是物质的,只有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才有资格谈舞狮这一“无用”的梦想。 到了结局,主角似乎成功地反抗了生活的重压,战胜了物质优越的无极狮队,折服了在场的其他队伍让他们为主角打鼓助威,阿娟也抛下衣着体面的男友来为他打鼓,主角唤醒了在场所有人内心中理想的光辉,他真的成功了……吗? 当然没有,正如结尾展示的那样,一切的辉煌都只能留在舞台上。主角梦想着舞台上的光彩,认为这样就能弥补现实的遗憾,从病猫变成雄狮。但这样理想主义的胜利,终究只能停留在舞台上。主角部分地成功了,他真的从懦弱瘦小饱受欺凌的病猫变成了雄狮,他的理想——舞狮头化作一头真正的狮子跃上擎天柱,但他的身体却重重落入水中。他确实创造了奇迹,但仍然不能真正抹消现实的影响。大赛的胜利,仅仅是一缕穿过乌云的微光,主角仍然要打工养家,仍然要四处奔波。 但是,不能改变物质条件是彻底抛弃理想的理由吗?轻易屈服于物质条件的理想,那能叫理想吗?是的,世界是物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得再好也不能变出百万大军,但我们就该因此彻底倒向庸俗吗?完全依赖于历史和环境的世俗价值经得起考验吗?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存在主义说“你的选择就是意义”,出于人的本真的理想,难道不是比世俗价值更坚固、更有力量的东西吗?结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做什么选择!“现实”会影响“舞台”,但“舞台”对现实难道真的完全没有影响力吗?恐怕不是,至少在场的观众、其他队伍、阿娟、师父、同伴们心里,一定留下了痕迹。电影最后的彩蛋也暗示了这一点:主角离开了,却留下了照片,因为理想的力量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里,他不再需要外在的“锚”来鼓励自己了。 优点说完了,接下来谈谈缺点。总所周知,理想和现实是一体两面的,越残酷的现实才能越呈现理想的高贵。而这正是电影的缺陷:对现实的着墨还是太少了。电影对于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存在、各自的生活境况,包括面临的物质压力,人生选项的稀少,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表现,不过分夸大,也不虚情假意地“善意”美化。全面,但不够深入。比如,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几乎没有描写,只有一个通电话的桥段,再次出场,就是“父亲工伤”这样一个结果的直接呈现。第一部分的学习之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直接告诉你结果,然后就推进到下一阶段了,让情节显得干瘪,不够饱满。第二部分的打工生活也是靠剪辑直接串联,直接一句“就是不知道缺多少钱才可怕”就带过了,最后的带伤上阵,描写也不充分。以上是我对电影最不满的地方。
再补充一个缺点:台词不太行,不口语化,尤其是第一部分,挺多口号式的台词,看得人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