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ystage 于 2021-9-5 15:57 编辑
时隔一年,脑残索粉又来交今年的作业了 (1/1)
继续为了顺应形势,这次的文章彻底不要客观了,所有感想都站在一个 Xperia 十年用户的主观角度出发。不但文章里写明,开头也要强调一下。
然后因为废话太多写了太长,在标题里去掉了简单两字
论坛贴过来排版乱了,稍微加了些换行,劳烦各位凑合着看吧。
综合讨论贴移步 https://bbs.saraba1st.com/2b/thread-1985265-1-1.html
以下正文。
唯快不破 —— 索尼(Sony)Xperia 1 III 使用感想Covid-19 仍未消散。和去年一样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Xperia 1 III 在发布后数月,直到夏天才开始逐渐在各个市场上市;和去年不同的是,这次大陆行货全球最先上市,6月初便投入市场,而港版则在7月末才发货,完全逆转了 Xperia 1 II 上市时的情况。首发港版 Xperia 1 III 至今大半个月,考虑到它和去年的产品没有明显区别,聊聊使用感想已经足够。
正如去年的 Xperia 1 II 由 Xperia 1 拍摄,今年的 Xperia 1 III 由 Xperia 1 II 拍摄
本文基于在香港地区销售的 Xperia 1 III 写成,型号 XQ-BC-72。本机支持 n1, n3, n5, n7, n8, n28, n38, n40, n41, n77, n78, n79 这些 5G 频段。在大陆地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采用国际通用的 n78 频段,中国移动则选择了 n41 和速率高穿透力弱的 n79 频段。另外,今年开始广电在计划和推广 n28 作为补充。不过,个人观点和去年一样,截至2021年三季度,5G 网络所带来的性能提升依然不足以抵消额外增加的耗电与费用。尤其是今年高通骁龙 888 芯片组在功耗控制上表现不佳,启用 5G 网络会大幅损害使用体验。据称,这次 Xperia 1 III 的大陆版本可以和港台地区的版本通刷系统,因此即使在意网络频段支持,在购买时也不用纠结地区版本。
截至写作时,Xperia 1 III 运行于2021年8月提供的软件版本 61.0.A.11.23。延续去年,这次也会着眼主观,从 Xperia 系列长期用户的角度来谈个人的使用感想。其中部分引用了 Xperia 1 II 使用感想中的表述,及 Xperia 1 III 开发者访谈中的内容,以便新读者也能尽可能了解全貌。
同样地,Xperia 1 III 的官方产品名发音为 Xperia One Mark Three。大陆地区的营销部门没有像去年一样创造和推广类似于“马克兔”(Mark Two)的昵称,而是用了自家单镜头无反相机在大陆地区的注册商标“微单”,在官网商品标题上就着重强调 Xperia 1 III 是微单手机,也不知道最终会对产品的口碑和销量起到正面还是反面作用(笑)。
Speed and Beyond
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继续延续去年的趋势。市场规模增长放缓,智能手机厂商从单纯的规格军备竞赛,逐渐转向了差异化竞争。一方面,已经可以应对基本通信和工具需求的入门和中端机型占据销量主力,另一方面,高性能多功能的高端机型仍在不断探寻新的卖点。总体而言,Android 阵营由于厂商数量较多,呈现出更丰富的前进方向和噱头功能。
在此背景下,索尼仍然维持了聚焦发烧友和品牌粉丝的策略。今年的 Xperia 也面向喜欢索尼、喜欢 Xperia,指定要买 Xperia 的人设计。和之前相同,让用户能拍出更好的照片、听音质更好的音乐、看更高画质的视频、玩竞技游戏更发挥水准,是 Xperia 的目标。对高端智能手机有追求,对摄影、音视频、电子竞技等领域充满兴趣的人,是 Xperia 的目标用户。
Xperia 1 – Xperia 1 II – Xperia 1 III,手头三台设备的合影。可以看到相机模块的尺寸逐渐增大
上一代产品 Xperia 1 II 的理念是 Built for speed,这次 Xperia 1 III 则是 Speed and beyond,在继承了 speed 的同时,更进一步。这里的 speed 不止是从 Xperia 1 II 开始支持的 5G 通信速度,还包括相机的高速自动对焦、屏幕的高刷新率等性能和体验。
从结果上来看,Xperia 1 III 做到了 beyond Xperia 1 II,它几乎补齐了去年产品上相对较为显著的一些短板。然而,它尴尬地遇到了发热巨大的骁龙 888 芯片组。没有为 Xperia 树立新的标杆,反而存在切实的体验问题,纵然产品性能和功能本身可圈可点,但也很难称为系列的新高峰。言必称其他同 SoC 产品也发热巨大,或是 iPhone 12 也发热明显,终究像是一种话术,无法掩饰在一些使用场景下 Xperia 1 III 规格升级体验下降的尴尬现状。
当然,撇开 SoC 带来的可谓“不可抗力”的问题,Xperia 1 III 确实在各个方面有扎实的改进。如果对续航要求不高,对机身发热不那么介意,或者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温度不会太高,集成了索尼最新移动影像影音技术的 Xperia 1 III 仍然是目前最先进的 Xperia。
Photography Pro
相机是 Xperia 1 III 最重要的升级之一。
荣获 TIPA World Awards 2021 最佳拍照智能手机奖项的 Xperia 1 III 名至实归。它不但从硬件上补齐了上一代在超广角和长焦端的短板,创新地加入了世界首创可变长焦镜头,还继续改进了 Photography Pro(下称 Photo Pro),同时提升了拍照的画质和易用性。
与 α 的工程师共同开发,继承 α 技术的 Xperia 1 III。当然,就像 α 并不等同于微单,Xperia 1 III 的性能也没法和 α 9 相提并论
世界权威摄影奖 TIPA World Awards 2021 最佳拍照智能手机奖。这些年和 DXOMARK 话不投机的索尼去年还在访谈中表示并不需要 DXOMARK 这类测评机构告诉它们什么是好相机,今年却在显眼位置宣传在 TIPA 侥幸获得的殊荣
Xperia 1 III 总体延续了 Xperia 1 II 的三镜头相机系统+3D iToF 传感器,并以受到好评的高速自动对焦为轴做了功能强化。主摄像头是24mm的广角镜头、还搭配了16mm的超广角和70/105mm的长焦镜头,三块传感器有效像素皆为1220万,分别为尺寸 1/1.7”、1/2.5” 和 1/2.9” 的索尼 Exmor RS™ for mobile 传感器。
Xperia 1 III 维持了原有的摄像头布局,ZEISS T* 商标低调印在镜头之间
Xperia 1 III 世界首创的潜望镜式可变长焦镜头通过改变内部的镜头组位置,以不到微米的单位调节镜片,来切换 70mm 和 105mm 两种焦段(约2.9倍和4.4倍光学变焦)。超广角和广角镜头则保留了之前的 16mm 和 24mm,最终实实现了 16mm/24mm/70mm/105mm 三摄四焦段影像系统,和摄影爱好者常说的**配置相当。
潜望镜式镜头通过棱镜折射光线,允许长焦镜头在横向布置的两个不同焦段镜头间切换
一般的定焦相机模块内部的镜头群是一个整体,通过前后移动对焦。但可变式长焦镜头为了能够对焦,每个镜片必须各自独自移动。因此,和传统相机模块相比,零件的设计精度和组装精度必须更高
3D iToF 测距传感器能在43200点分别测量与被摄物体的距离,辅助对焦。覆盖率70%的247点相位对焦,和 Xperia 1 II 相同。
[此处应有视频] 3D iToF 传感器可以实时计算相机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复杂的光线环境(尤其是暗光)下快速准确对焦
这次,Xperia 1 III 搭载的所有镜头都为蔡司(ZEISS)镜头,并施加了减少光线反射的 T* 镀膜,忠实再现蔡司风格的色彩与虚化风格,及其独特的透明感和立体感。这些镜头还都搭配了双 PD 索尼传感器(新增于长焦镜头),能够连续自动对焦移动物体。
和去年一样,不同市场对蔡司镜头的宣传文案不同。日本官网明确宣称采用蔡司镜头及 T* 镀膜;英文官网含糊地称为 Xperia 拥有蔡司杰出水准,经过蔡司光学校准,T* 镀膜减少反射;中文官网则大字体强调蔡司 T* 镀膜
Xperia 1 III 上 24mm 广角主摄像头和上代规格一致,为 1/1.7” 大尺寸,相比 Xperia 1 的 1/2.6” 大幅提升。其像素尺寸高达1.8μm(Xperia 1 为 1.4μm)。除了华为去年在 P40 系列上使用的惊人的 1/1.28” 50MP Ultra Vision 主摄传感器,能够在4像素合一时提供2.44μm 的像素尺寸(单像素则仅1.22μm),Xperia 1 III 的主摄传感器今年依然保持了同级领先。F1.7 的明亮镜头也小幅领先同级对手的 F1.9 或 F1.8,入光量更大。不知不觉,像素尺寸和镜头光圈居然成为了 Xperia 的优势项目。
BIONZ™ X for mobile 让 Xperia 1 III 同样具备了相比 Xperia 1 约1.5倍的感光性能,在弱光环境下也能通过降噪和锐化处理,维持一定的清晰度以上是 Xperia 1 III 相机系统的硬件规格与提升。和去年的预测一样,超广角和长焦镜头是今年的重点提升方向。
另一方面,Xperia 1 III 相机的软件功能也做了改进。最明显的一点,是将此前延续发展了数年的相机应用与 Photo Pro 融合,新生为 BASIC 模式,相机的整体体验更为统一,默认画质和功能也有增强。
出于不可知的原因,BASIC 模式这一重大改变在索尼中国的宣传文案里被彻底忽略。或许只是因为没能想好要给 BASIC 模式起什么中文译名吧(笑)
BASIC 模式的用法和界面与过去差别并不大,集成了基本的拍摄功能,包括前摄和视频拍摄,提供了变焦、虚化、连拍等一些基本设置。该模式是典型的智能手机相机风格。
AUTO/P/S/M/MR 模式则和之前一样,采用了源于 α 相机的界面,可以调节快门速度、ISO 感光度、白平衡等高级设置,也能选择以 RAW、RAW+JPEG 或 JPEG 格式保存照片。
在通过手机右侧的实体相机快门键启动相机时,可以选择始终进入 BASIC 模式,或是最近一次退出时的选择。
Xperia 1 III 的 Photo Pro 在前代基础上做了增强,继续提供一系列被称为 Technology from α 的相机技术。新增的实时追踪对焦功能,可以通过点击屏幕并锁定对焦目标,借助 AI 算法,以颜色、图案、距离、人脸、眼睛等为依据,持续自动对焦。实际使用中,Xperia 1 III 的实时追焦性能十分优秀,对焦迅速准确,即使目标离开取景画面,也能在再次回到画面中后继续对焦。在公园拍摄奔跑的儿童等场景时,抓拍成功率大幅提高。即使被摄物体自身不动,实时追踪也能发挥功效。比如要拍摄料理上传 SNS 时,只要触摸对象启动追踪对焦,就能在移动并改变构图的同时持续对焦。Xperia 1 III 的实时追焦功能不易用语言描述,只有实际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便捷。
除了所有镜头都支持的眼部对焦,Xperia 1 III 的广角镜头(主摄)还支持实时眼部对焦。半按相机快门键后, Photo Pro (含 BASIC 模式)就会开始持续检测画面中的人或动物的眼部并追踪对焦,便于随时捕获被摄对象的瞬间表情。
Xperia 1 III 支持在 AUTO/P/S/M/MR 模式下最高20帧每秒的 AF/AE 高速连拍,并新增了逐帧降噪,提高暗光环境下的连拍画质。其中超广角和长焦镜头仅支持10帧每秒。Xperia 1 III 还继续支持每秒60帧 AF/AE 计算,帮助在持续对焦过程中得到准确的拍摄参数。类似地,超广角和长焦镜头仅支持30帧每秒。实际使用中,Proto Pro 的连拍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连续拍摄上百张也毫无压力,还能通过 Google Photo 等软件轻松制作成动图视频,别有乐趣。
最后,为了应对潮流和竞品,索尼这次把 AI 字样加入了 Xperia 1 III 的数码变焦技术名称中,称之为 AI 超解析变焦,号称和传统数码变焦不同,通过索尼的 AI 技术修复图片,实现丰富细节和更高的清晰度。另外,Xperia 1 III 虽然并没有专门的夜景模式,也很尴尬地小幅宣称,仅靠其广角镜头的 1/1.7” 大尺寸传感器就能实现纯净夜拍。
主观来讲,Xperia 1 III 的相机系统表现出色。 Photo Pro 也提供了相比传统智能手机更有趣的专业摄影体验。不过 Photo Pro 略显生搬硬套的操作界面,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人的好评。索尼显然也意识到了在还原 α 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手机本身的操作特性,但诸如专业模式下无法连续切换焦段、切换焦段需要的操作步骤较多、一些特性和设置有镜头、模式的限制,甚至可能和其他功能互斥等,都给人一种软件设计理念缺乏打磨,易用性还有改进空间的感觉。希望这些可以在今后的产品中被不断完善。当然,Photo Pro 在相机启动和保存速度等基本性能上做的还不错,维持了从 Xperia 1 II 就实现的水准。如有兴趣,可以参考去年的文章了解 Photo Pro 提供的主要功能选项。
最后回到画质。Xperia 1 III 在日常随拍中就体现出了高画质。24mm 的主摄总体来讲维持了与前代相当的水准,因此这里首先谈谈超广角和长焦。
受限于网络和带宽等条件制约,和以往一样,本文样片都经过了分辨率压缩(短边1080像素)并以 JPEG 格式再次以90%压缩率保存。
首先是同一时刻同一位置不同焦段的对比。时间为傍晚五点后,阳光开始变暗的开始。这套虽然没有定量比较,但肉眼可见广角和长焦镜头的画质较 Xperia 1 II 明显改进。不过不难想象105mm长焦端的表现还是落后于主摄,且不出所料地,AI 超解析变焦效果有限,在等效300mm焦段变焦下,画质勉强能在手机的小屏幕上观看。
ISO50 – 1/400 超广角
ISO64 – 1/640 广角
ISO50 1/160 105mm长焦
ISO50 1/200 105mm长焦加 AI 超解析变焦
时间关系,还没有专门用 Xperia 1 III 在不同场景下拍摄更多样片,今后不定时补充。
Cinematography Pro
Cinematography Pro(下称 Cinema Pro)在 Xperia 1 III 上健在,日常风景也能如电影般记录。开发索尼电影摄影机的团队作为顾问参与开发 Cinema Pro ,允许用户以 CineAlta 独有的 Look(滤镜)录制 4K HDR 10bit 视频。Look 和以往一样,提供了 VENICE CS ・Opaque/Blue60Yellow60 ・Bright/Blue20Yellow60 ・Warm/Yellow80 ・Strong/Blue100 ・Cool/Blue60・Soft/Yellow40 ・Soft Monochrome 这些方案,模拟电影色调与风格。在 Cinema Pro 的操作界面上,对焦、白平衡、ISO、快门速度等都能手动设置,并可以在录制过程中手动调整焦距。Cinema Pro 以 21:9 画面比例录制的视频可以在 Xperia 1 III 上全屏回放。
Cinema Pro 效果示意图,支持在录制过程中调整焦距实现电影化的拍摄效果
相比上代,Xperia 1 III 新支持 4K HDR 120帧高帧率慢动作视频,同时提供了水准仪、手动对焦、风噪抑制等多种高级功能。其中,4K HDR 120帧模式的慢动作在 Project FPS 24/25/30/60 下分别支持5/4.8/4/2倍慢速录制与播放。
Xperia 1 III 新增的105mm长焦扩展了录制场景,能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录制视频时,广角和长焦镜头支持 Optical SteadyShot 光学+电子混合防抖,广角镜头还额外支持 FlawlessEye 技术,提供稳定的视频拍摄质量。
顺便一提,CineAlta 是索尼的数码电影摄影机,以还原35mm胶片相机的叙事感与表现力著称。2000年乔治卢卡斯导演在拍摄《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时采用了首款 CineAlta HDW-F900,推动了电影拍摄全数字化的普及。
alta 在意大利语中意为顶级
个人并没有拍摄电影的兴趣,一直对有多少人会为 CineAlta 和 Cinema Pro 的这些功能心动表示怀疑。尤其是 Cinema Pro 必须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才能拍出正常效果的视频,否则可能只会得到一片虚焦和模糊,使它完全失去了快速记录日常片段的便捷性。不过偶尔在需要有意识地录制视频时,独特的滤镜效果和 21:9 的电影比例,倒也确实增加了一些趣味。索尼目前还在每年改良 Cinema Pro 的功能和性能,或许是因为它仍是 Xperia 当前产品理念的一种象征吧。
不过,一个令人疑惑之处在于,上文提到的 FlawlessEye 技术尽管甚至注册了商标,却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哪怕简单的介绍信息。这恐怕也反映出索尼移动内部对于把电影拍摄体验作为卖点是否有效的迷茫态度。至于为何这次用了相比 Xperia 1 II 时翻倍的篇幅介绍 Cinema Pro,可能只能借用李安导演最近在访谈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4K 120Hz HDR OLED
Xperia 1 III 最重要的升级之一,便是这块世界首创的 4K 120Hz HDR OLED 屏幕。尽管在发布前和发布后外界都有对骁龙 888 能否支持 4K 120Hz HDR 显示持怀疑态度,索尼还是最终在 Xperia 1 III 上实现了这一性能。
难能可贵的非异形非打孔完整屏幕,甚至还有一流的画质
Xperia 1 III 是市面上第六款采用了 4K 屏幕的智能手机,前五款分别是索尼 Xperia Z5 Premium、Xperia XZ Premium、Xperia XZ2 Premium、Xperia 1 和 Xperia 1 II。自然,Xperia 1 III 也是目前唯一一款支持 4K 120Hz 刷新率的智能手机。为了让 4K/120Hz 驱动可以稳定工作,Xperia 1 III 屏幕的电源电路和驱动电路等基础设计花费了很多精力。此外,适合观影的 21:9 CinemaWide 屏幕比例、业界最高分辨率的 4K HDR OLED(3840×1644像素)、X1™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引擎、4K SDR 内容升格都是传统功能,不再赘述。
21:9 的屏幕比例可以完美适配宽屏电影画面而无黑边,获得更大的实际画面显示面积
©khara, inc.
虽说对刷新率的敏感度因人而异,但相比 Xperia 1 II 聊胜于无的软件模拟90Hz刷新,Xperia 1 III 的120Hz刷新的区别显著,短短几天,模拟90Hz的 Xperia 1 II 和单纯60Hz刷新的 Xperia 1 就显得扎眼,在菜单、网页滚动时残影严重。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尽管120Hz明显增加了耗电,加剧了发热,对此敏感而能明显感知区别的自己还是决定始终启用120Hz模式。Xperia 或许可以在今后学习其他厂商提供可变分辨率或智能刷新率调节,获得在显示效果和功耗上的平衡。
和之前一样,号称搭载了能忠实还原制作者意图的创作家模式在 Xperia 1 III 上继续延续。在应用支持时,Xperia 1 III 能够以 HDR 高动态亮度范围、部分覆盖高清电视和蓝光影碟采用的 ITU-BT.2020 色域、100%覆盖数字电影 DCI-P3 色域、D65 白平衡点、10bit 色深(软件模拟 8bit 硬件至近似 10bit 效果)的规格播放内容,还原电影导演在拍摄影片时的原始视觉效果,直接感受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对于优秀的作品,每一个场景都融入了创作者有意识的设计,强行用算法调整画面效果绝非最佳做法,甚至可能损害作品的完整性。Xperia 的创作家模式则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在 Xperia 1 III 上,创作家模式默认在 Netflex、Photo Pro、Cinema Pro、Google Photo 等应用中自动启用,用户也可手动更改设置。
对于 2019 年 10 月发售的 Xperia 1 Professional Edition 和 2021 年 2 月发售的支持 5G 毫米波的 Xperia PRO 等专业器材,每一台机器都在出货时做了屏幕偏色校准。Xperia 1 III 沿用了当时的经验,也在生产线上增加了校准工序,使其成为索尼第一款出厂时逐台校准屏幕的面向普通用户的民用智能手机,以满足对画质有着很强执念的 Xperia 用户。因此,在作为 α 相机等设备的外部监视器使用时,Xperia 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显示质量。
每一台 Xperia 1 III 在出厂时都经过了 D65 白点校准
从纸面回到实际。根据一些网络投稿,个别 Xperia 1 III 的屏幕在低亮度或斜视状态下存在局部偏红或偏绿的症状。自己手头的这台机器并没有明显的问题,在显示正常内容时不会觉得有任何异常,但在显示大面积纯色画面时,自己观察可以发现画面两端由于角度不同会有轻微的色调差异,略微偏红。在较大角度从侧面观看屏幕时,也会因为可视角度问题产生一些色差。此外,在完全相同的画质设置下,Xperia 1 III 色温明显较 Xperia 1 II 暖。或许是个人偏好冷色,Xperia 1 III 第一眼的感观并不惊艳,甚至不如 Xperia 1 II 讨喜。不过在没有对比时,Xperia 1 III 的屏幕效果令人满意,和前代同一水准。最高亮度下,Xperia 1 III 的亮度略高于 Xperia 1 II,但在室外阳光下可视性依然平庸。如果明年的 Xperia 1 IV 依然会个别校准屏幕,会再做比较。
总之,尽管不完美,也有功耗上的妥协,但这都不妨碍 4K 120Hz HDR OLED 屏幕的 Xperia 1 III 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目前第一流的智能手机显示水准。此外,Xperia 1 III 的屏幕圆角比前两代都小,屏幕形状更加接近矩形,也是一个可喜的改变。没有刘海和挖孔,不会在观看宽屏电影或各种内容时不可避免地缺失一块画面,也继续是 Xperia 的一贯优势。
Full-stage Stereo Speaker
作为老牌音频设备厂商,索尼每年孜孜不倦地改良 Xperia 的音频性能。Xperia 1 III 最大的改进是重新设计的被称为 Full-stage Stereo Speaker 的环绕式立体声扬声器,大幅提升了外放音效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结构对称的正面双扬声器可谓 Xperia 这些年来在外放音效上的最大改进
Xperia 1 II 将下方扬声器从手机底部移动到正面,并重新开发驱动单元以增加低音表现力。但由于通话需要,又受限于内部空间,下方扬声器没有提供用于增强低音的盒状 enclosurer 结构,而是让整个机身一起震动。虽然那样也能提供一定的低音,但机身震动也会对音质造成影响。这次 Xperia 1 III 给两个扬声器都设计了相似的盒状结构,可以实现更清晰的音质,响度提升约40%。
新设计的扬声器结构使之前被诟病的机身背面在外放时共振的情况减小了很多
尽管自己不常使用外放,对过去每年对扬声器的改进不以为然。但 Xperia 1 III 的改进较以往都要显著,音量增加,声音也更加饱满,自己一个人在家使用外放的机会也比过去增加了一些。
另外,由索尼音乐娱乐和索尼影业屡获大奖的专家共同开发的音频调校与 Dolby Atmos 立体声音响技术、基于 AI 的数字音频升格技术 DSEE Ultimate、如今不多见的 3.5mm 有线耳机插孔、LDAC 高解析度蓝牙音频,为 Xperia 1 III 的音质提供了保证。其中对于有线耳机,响度继续较上代提升40%/3dB,并抑制中高音量失真,Dolby Atmos 关闭时,最大音量在 1KHz 附近时的失真仅为 Xperia 1 II 的1/8。
索尼是这些年 HiRes 的主要推动者之一,Xperia 1 III 也全面支持 HiRes 回放
至于另一个卖点 360 Reality Audio,由于音源较少,虽然索尼这两年在各类音频产品上推广,但目前还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评价起来较为尴尬,不多展开。
极为罕见而先进的 3.5mm 耳机插孔
Game Enhancer
游戏优化也是 Xperia 1 III 坚持发展的一个领域。去年索尼联手堡垒之夜与 Call of Duty: Mobile 为 21:9 屏幕比例优化,显示更宽游戏场景,今年则让 Xperia 1 III 成为了首款支持 Asphalt 9: Legends 的120Hz显示的设备,甚至在一些地区预装该游戏并只能禁用而无法彻底卸载,颇有些弱弱联手破罐破摔的味道。
游戏增强器除了已有的性能优化、游戏录制、免干扰、防误触区域设置、降低发热的 HS 直接供电,还增加了若干新功能。120Hz画面刷新呈现更清晰运动目标。240Hz软件插帧帮助减少画面残影。240Hz 触控采样率减少触控延迟(采样率较 Xperia 1 II 提升4倍,触控响应速度较 Xperia 1 II 缩短35%)。低伽玛提升器能够针对性地提亮暗部画面便于发现隐藏的对手。音频均衡器可以在 10band+-10db 的尺度微调音质,增强或减弱游戏中指定特征的声音,在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时能放大周围的脚步声,更容易发现敌人接近。Inline mic 和 boom mic 这两种游戏中常用的耳机得到音质优化,语音更加清晰。120帧高码率录屏和30秒提前预录、30秒600张游戏截图,都更便于分享游戏内容。
尽管先前高通中国的发布会幻灯片上罗列了一众手机却没有 Xperia 1 III 的位置,索尼移动作为高通的长期合作伙伴,Xperia 1 III 确实是支持 Qualcomm® Snapdragon Elite Gaming 游戏优化的设备之一。尽管前年大陆行货的 Xperia 1 不兼容 Play 商店中的 PS4 Remote Play 应用,Xperia 1 III 确实仍然支持蓝牙连接 DUALSHOCK 4 操作 Android 游戏或遥控游玩 PS4/PS5。
最后,对于不用手机玩游戏的人来说,用直接供电模式运行大型程序可以降低发热,减少电池损耗。将通话功能加入游戏增强器甚至可以曲线救国实现通话录音。
Xperia 1 Mark III
Xperia 1 III 的硬件符合今年的旗舰标准。
外形设计方面,Xperia 1 III 与 Xperia 1 II 一脉相承。除了上边框进一步收窄,上下基本等宽,以及背面摄像头模块面积加大外,没有明显差别。71mm×165mm×8.2mm 约188g的机身在6.5寸设备中仍属轻便,长度相比前代略减数毫米。
索尼中国为 Xperia 1 III 的雾黑、雾灰、雾紫这三种配色配上了暮笙紫、沙月灰、夜烟黑的文艺名称
Xperia 1 III 正面采用了最新耐划的 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 钢化玻璃,背面则为高强度的 Corning® Gorilla® Glass 6。防滑质感的金属边框及磨砂玻璃后盖加工,不易留下指纹。相比背面光滑的前两代,Xperia 1 III 放置在斜面或腿上时不易打滑摔落,握持手机时的触感也更加高级。因此,Xperia 1 III 的手感与 Xperia 1 II 有微妙的不同,虽然重量差别不大,但却更加扎实稳重。
综上,虽说和前代相比缺少变化,Xperia 1 III 依然充满了 Xperia 个性的设计风格,Xperia 的爱好者拿在手中必能满心欢喜。对于新用户,Xperia 1 III 在外形质感上做的努力,在上手的那一刻应该就很容易感知。
克制的摄像头模块设计,没有喧宾夺主地强调四颗镜头和四块传感器的存在感
这次 Xperia 1 III 的独立相机快门键采用了立体纹理设计,寻找和操作手感更佳。新增 Google Assistant 快捷键,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映射为其他功能。侧面指纹识别电源键的反应速度和识别准确度比 Xperia 1 II 明显提升,从拿起手机到屏幕解锁点亮,一瞬之间一气呵成。这些都是细节上的稳健改良。不过,更灵敏的指纹识别也增加了误触解锁的概率,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并习惯不按到指纹解锁键的持机位置。IP65/68 防尘防滴(USB 无盖防水+湿手触控优化)则是 Xperia 系列近十年的标配,减少了日常使用时的进水担忧。
侧面从上至下依次为音量键、指纹识别电源键、Google Assistant 键、两段式相机快门键
值得一提的是,晚了整整几年,Xperia 终于改用了时下流行的震动触感风格,发挥出了去年搭载却没有应用的大体积线性马达的性能。无论是解锁还是手势返回,Xperia 1 III 都会反馈短促有力的震动。这虽然并非必须,但也总算是填补了一项长期的遗憾。
规格性能方面,高通骁龙 888 芯片组、12GB内存、256/512GB UFS 存储及最高1TB microSDXC 扩展存储、Wi-Fi 6 高性能无线网络和蓝牙 5.2、4G/5G/Wi-Fi 智能切换、双 SIM 卡与扩展存储3选2。
阻碍 Xperia 1 III 成为系列一代名机的高通骁龙 888 芯片组
据测试,Geekbench 单核性能 1130,多核性能3635,OpenCL 性能 4659。Google Octane 2.0 性能分 45,800。符合骁龙 888 的水平。作为参考,Xperia 1 II 的 Geekbench 单核性能 866,多核性能 3017,OpenCL 3159。Google Octane 2.0 性能分 33837。骁龙 888 的纸面性能提升明显。
Xperia 1 III 拥有 4500mAh 的系列高端机型最大电池容量,并支持 30W USB PD 快充,能在30分钟内充电50% 。它还支持 15W 快速无线充电及 Qi 反向无线充电。系列传统的电池长寿技术能智能学习用户的充电习惯,避免过充,让电池性能在三年内不会显著衰减。
这样的硬件规格本该是理所应当的正常升级,却被发热严重耗电增加的骁龙 888 拖累。尽管对骁龙 888 已有心理准备,但实际使用后,还是忍不住对使用体验的下降感到可惜和无奈。基于同样的软件配置和使用习惯,相比搭载了骁龙 865 的 Xperia 1 II,电池增量500mAh 的 Xperia 1 III 轻度使用下的续航大约只有前者的八成。这还没有考虑 Xperia 1 II 已经使用了超过一年。而如果亮屏时间较长,开启120Hz屏幕刷新会明显加剧续航问题。Xperia 系列十余年首次摆脱了续航焦虑,还没有坚持到一年,就又改了回去。
续航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平心而论,拥有4500mAh大容量电池的 Xperia 1 III 打了折扣的续航依然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从早到晚工作一天后,Xperia 1 II 的剩余电量通常在50%以上,Xperia 1 III 也能有35%左右,没有明显的电池续航焦虑。最大的问题是发热。在同一场所,在约30度的室内,即使屏幕关闭,Xperia 1 III 的背面仍可能有一定的热度。室温约28度时,诸如浏览网页和信息收发等 Xperia 1 和 Xperia 1 II 几乎完全不会发热,或至多勉强能被感知到微热的场景,Xperia 1 III 会有较明显的温热。在大型应用或使用相机等对处理器负荷较重的场景,Xperia 1 II 会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逐渐升温,Xperia 1 III 则是在数分钟后开始迅速升温,后盖上半部分处理器附近和边框上部甚至不适合长时间接触,恐有烫伤的可能。温度降低,在室温不到25度时,Xperia 1 III 的发热问题能得到明显缓解,浏览网页或收发消息等低负荷任务下没有明显热度,但 Xperia 1 II 此时则能往往后盖冰凉。以上还都是没有启用 5G 的情况。而即使同样室温显示25度,是否位于空调送风位置,也会影响机身的体感温度。因此,尽管还没有实际尝试,也能合理推测 Xperia 1 III 不太可能在30度以上的室外长时间工作,而这对于手机这种需要在广泛场景下使用的随身设备来说是严重的问题。有鉴于此,在索尼没有提供软件更新限制处理器性能来降低发热之前,很难向一般用户推荐 Xperia 1 III。
不过,虽然对比条件不完全相同,骁龙 888 日常使用的高发热量确实也换来了整体响应速度的加快。无论是屏幕解锁,浏览网页,还是打字聊天,在绝大多数场合,安装了完全相同的应用的 Xperia 1 III 都比 Xperia 1 II 可感知地更快。单手持机时,手指也不太会接触到上方发热部位。Xperia 1 III 发热而不立即降频,总算至少避免了日常使用又热又卡顿的悲剧结局。事实上,Xperia 1 III 发热与否还有一些不可预测。例如,在用 Amazon Prime 最高画质在线观看电影时,又或者单纯阅读电子书时,发热情况远低于预期,完全在合理范围。另一方面,日版 Xperia 1 III 在上市后很快被发现是运营商 Docomo 的预装应用 my daiz 的设计缺陷引发了无端发热,在禁用后很多用户表示发热大幅下降,可以接受。另据称,Xperia 1 III 的行货系统也在最近的系统更新中通过默认限制应用后台运行来改善发热问题。甚至还有网络传言称今后的系统升级会通过锁频限制处理器性能来避免过热。
综上,Xperia 1 III 的发热问题虽然严重,但根据环境温度、使用场景、软件设置不同,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里将以个人的使用习惯为基准,在今后继续更新 Xperia 1 III 发热问题的后续发展。无论如何,至少在今天,日常使用手机时的温度较高,极大影响了对这款手机使用体验的评价。 软件系统方面,当前基于 Android 11 系统版本的 Xperia 1 III 仍是系列一贯的轻量简洁系统,仅在 Android 的基础上增加了画质设定、音质设定、电池设定等若干特色功能,以及一些面向摄影摄像影音娱乐的独占应用。和以往一样,撇开个别预装应用和游戏增强器中可以立即关闭的推广位,整个系统不存在广告。总的来说,Xperia 系统一直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对各类继承了 Google 服务框架的 Android 应用兼容性良好,不会出现一些国产手机厂商因为不当或有意修改 Android 系统,致使部分海外常用的应用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不过,当前版本的 Xperia 1 III 系统比去年同期的 Xperia 1 II 小问题稍多,极偶尔会遇到诸如震动失效需要重启恢复的问题,推测是某些系统自带应用的 bug,期望在今后的系统更新中修复。
Xperia and Beyond
如果说 Xperia 1 是放弃了错误路线的背水一战,Xperia 1 II 明确了更具体的设计思路和目标,Xperia 1 III 则是继续沿着前代的轨迹发展,把索尼目前能够提供的全都集成到了这一台移动设备。考虑到骁龙 888 的发热问题,Xperia 1 III 并不能成为前代 Xperia 1 II 毫无疑问的替代。如果对相机的超广角和长焦镜头画质有要求,对120Hz屏幕刷新率敏感,经常使用扬声器外放,又不需要经常在高温环境或室外使用手机,Xperia 1 III 能提供目前最佳的性能和体验。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去年上市的 Xperia 1 II 则是具有更高性价比的能提供几乎所有 Xperia 风格的明智选择。更何况,Xperia 1 II 也几乎肯定能够得到最新 Android 12 系统的版本升级。
哪怕索尼移动最近通过削减开支实现了整体盈利,少许远离了被放弃的境地,随着销量的逐年递减,索尼集团还是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不再单独列出 Xperia 的销量数字。这或许是索尼移动与索尼电子部门调整进一步加深,也可能是 Xperia 如所有人预想的那样销量越发边缘,不值一提。无论如何,作为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的品牌,希望它能继续带来令人兴奋的集成索尼独家技术的产品。在索尼自家 Cyber-shot 便携相机和 Walkman 播放器产品线不断收缩,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Xperia 如果可以获得那些对摄影对音乐有追求的手机用户的支持,或许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毕竟,最好的 Xperia 永远是下一部(笑)。
2021/09/05 更新
实际使用一个月有余,作为日常主力也超过半个月,更新一些关于系统稳定性和发热耗电方面的体验。
关于系统,遇到过一次死机,在连接车载蓝牙系统时整个界面失去响应,在长按电源键重启后恢复。Photo Pro 拍摄时的快门音在有些场合会有约0.5秒的延迟。偶尔会出现 LED 消息灯在通知被清除后依然常亮的问题,可能和应用本身有关。因此维持正文的评价,系统总体稳定,但相比去年,可感知的小问题稍多,希望之后的更新可以改善。
关于发热,结论不变,环境温度高于25度开始发热会从可感知到难以接受。据称国行系统会在不久后的新版本系统更新中进一步激进地通过降频和啥后台等方式来抑制发热,港版系统尚不明确。
关于耗电,实际的表现高于预期,增加的耗电一定程度上被 Xperia 1 III 较去年增大了12.5%的电池容量抵消,较大的发热在不太高强度使用时,似乎没有想象中明显增加耗电。 实际使用中,在家中全程接入 WiFi,即使亮屏时间超过6小时19分钟(由 Android 系统自带的数字健康功能统计),Xperia 1 III 在充满电后也能从早上七八点坚持到夜里十一二点,剩余电量4%。 在一个常规的工作日,Xperia 1 III 可以在早上六点十五从无线充电器上取下,通勤来回2小时蓝牙音频,大部分时间接入 WiFi 网络,短暂的使用若干次相机记录信息或扫码,白天亮屏使用时间约2小时的情况下,仍在晚上七点时剩余30-40%左右的电量,回到家后再继续约1-2小时的亮屏使用时间,最终剩余电量通常也在10-20%之间。 在外出没有 WiFi,气温32度但七成时间在地铁和有冷气的建筑物内时,全程蓝牙 LDAC 连接播放 HiRes 音频,亮屏69分钟(阅读书籍、浏览网页、微信收发消息和扫码付款等),电池从12点24分的82%下降到14点25分的58%(2小时消耗24%)。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基于港版系统禁用 5G 网络、全程代理上网并自动同步所有 Google 和 Microsoft 服务,使用 Google Fit 记录运动数据,且未特意限制后台操作,的条件,仅供参考。于是,尽管发热耗电都不够理想,但 Xperia 1 III 的续航依然可以满足自己的使用习惯。可以推测,在非高强度使用时,Xperia 1 III 的亮屏时间大概也能保持6-7小时。如果较多地使用相机或玩游戏,续航必然会大幅缩短,如果室温较高发热巨大,恐怕会更严重。
【图文内容不定期更新】
本文相关图片版权属于各版权所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