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eidara 于 2018-1-28 06:59 编辑
虽然估计坛友们都有自己去查,不过果然还是专门开个楼吧。以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1.康拉德级(Conard)
康拉德不连续面(Conrad discontinuity),常简称为康拉德面,是地球大陆地壳内的次级水平分界面,地震波通过该不连续面时速度会增加。该不连续面在大陆地壳各处的深度在15到20千米之间。但在海洋地壳中则不存在。其以地震学家维克托·康拉德命名,该不连续面是指地壳的上层和下层交界。和莫氏不连续面不同的是,康拉德不连续面在部分大陆地壳区域不存在。
2.莫霍级(Mojo)
莫霍面,是地球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首先在1909年由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Andrija Mohorovičić)发现。他观察到地震波(特别是P波)在此处波速会突然变快。莫霍界面几乎完全在岩石圈内; 只有在海洋中洋脊之下才能确定岩石圈-软流圈边界。
莫霍界面的位置不定,可浅至中洋脊下方约5公里处,也可深至大陆地壳下方约75公里处。 莫霍界面在海床以下的5至10千米(3~6英里),和在典型的大陆地壳以下的20至90千米(10~60英里),平均35千米(22英里) 3.雷曼级(Lehmann) 雷氏不连续面(Lehmann discontinuity)是指在地球的地幔中地震波P波和S波突然加速的区域,该区域一般在220±30公里深处,该不连续面由丹麦女性地震学家英格·雷曼发现并以其姓氏命名。雷氏不连续面在大陆地壳下存在,但在海洋地壳的大多数区域以下不存在,并且在全球性的平均研究中不容易出现。 4.Repetti Repetti discontinuity,这个好像没有官方翻译,雷波蒂面?又称过渡层(transition zone),大致在410km到660km。同样有地震波波速的突变。 5.古登堡级(Gutenberg) 古登堡界面(英语:core–mantle boundary, CMB)是地核与地幔的交界。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宾诺·古登堡(Beno 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地震波在每个界面都会加速,除了最后一个古登堡界面,那么除了地核以外,越深的层面地震波波速越快,结合已经出现的conrad和mojo的大小比较,不难猜测叫龙威胁等级是古登堡级>Repetti>雷曼级>莫霍级>康拉德级。另一方面,四个界面越来越深,又表面人类活动不太容易影响高级的叫龙,容易引来低级的浅层的康拉德级。
脑洞:这部作品最终可能不是要上天,而是要炸地球?
另外下面楼里有一张图,图里的Lehmann并非主楼的Lehmann面,而是Lehmann–Bullen discontinuity,是内外地核的分界面,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图里Lehmann比Gutenberg还深。又根据@Alkarlindil 说法220千米的那个面基本没人再叫它雷曼面了。所以雷曼级也许在作品里才是最高等级的叫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