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vi黑翼公 于 2016-2-4 21:46 编辑
盐田信之的真4F与世界神话之旅
译者:無聊(第1、3、5、6、8、9、11、12回)、漤幻蓝(第2、4、7、10回)
校对:二次元星人
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译者及校对
大家好,我是盐田信之。
我将每周都收集关于《真·女神转生IV FINAL》的两个关键词,然后对其根源和流传至今的内容反复研究,从而去发掘出《真·女神转生IV FINAL》的有趣之处。
我还会向大家介绍我从开发人员的对话和制作笔记中得知的剧本、设定等各种游戏花絮。
第1回 一神教和多神教
天使和恶魔的对立原因
前作《真·女神转生IV》以主角被天使和恶魔的争端牵连的形式来带动剧情。但说到底,天使和恶魔为何会相互对立呢?
那是因为人们认为天使和恶魔本身就是相互对立的,并把这思想顺着历史的长河传承下来。
天使和恶魔相互对立的想法,基本上是广为人知的基督教概念。但其实,这并不局限于基督教,先不说“天使”,“恶魔”这个词在佛教用语中也出现过。
而在日本,“恶魔”一词作为一般名词应用于日常生活,例如用“像恶魔似的”来比喻坏人,所以即使听到这个词可能也很少有人会特别联想到“基督教提及的恶魔”。
在《真·女神转生》系列中,“恶魔”一词拥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就连神和天使也被称为“恶魔”,但在此谈及会让问题复杂化,所以我们还是把目光放在基督教的“天使和恶魔”上吧。
在基督教中, “神和人”的关系是核心所在,“天使和恶魔”只是参与其中。
人是神所创造的,只要遵从“神的教诲”就能得到庇护,并且能在死后前往天国。
这个“神的教诲”就是重点,它基本上就是指《摩西十诫》,例如“不可奸淫”、“不可弄虚作假”等具有道德教育意义、人生在世应当遵守的准则。
所谓的信仰就相当于和神签下“契约”——只要遵守准则走上正道,死后就能被神召至天国。
接下来,就轮到恶魔登场了。因为恶魔是和神敌对的,所以就会从中作梗,让人类无法履行和神签下的契约。亦即是“诱惑”人类,让人类违背契约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居住在“伊甸园”中的最初的人类“亚当和夏娃”就是其中一个具有象征性的事例。
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智慧果”,于是亚当和夏娃因违反契约被赶出了乐园,那条蛇就是恶魔的化身。
“天使”本来是在神和人之间负责斡旋工作的,例如转达“神的启示”等,但随着“恶魔”的概念不断扩张,天使也被附加了一些设定。
做了坏事的人为了掩饰自己违背了契约,就会找借口说“受到恶魔怂恿”,而那些神职人员禁不住诱惑的时候为了不失体面就会不断吹嘘“恶魔很强大”,臆造出大量强大的恶魔。
为了与这些强大的恶魔对抗,就把“神之力”附加到“天使”身上,接着还引出了《圣经·启示录》上记载的“天使与恶魔之战”。
就这样,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把这种思想传播开去,结果世人都普遍认为“天使和恶魔”本来就是相互对立的。
神和人的契约成为了宗教间的对立之源
我们换个话题,既然世上的一切都是神所创造的,那神为何还特意创造出和他对立的“恶魔”呢,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缘由。而其中一个就是拥有强大力量的天使因为有了野心而被神惩罚,成了堕天使继而变成恶魔。
这设定总让人觉得是后来才附加上去的,说不定还会变得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难以定断。
但这论点引申出了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那就是大天使米迦勒和恶魔路西法本来是兄弟,也因为这样这论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总而言之,天使和恶魔都是神所创造的,可以说这才是“一神教”的想法。他们认为神(唯一神)是绝对的,世间万物均不能与神比齐。
《摩西十诫》中的第一条也提及到“神是唯一的,你不可有别的神”,和神签下契约就站到了不得承认其他神(宗教)的立场上。
因为这是契约的第一项,所以信奉一神教就注定要和不信奉唯一神的其他宗教相互对立。
纵观冗长的人类历史,因宗教争端而引发的战争之多亦可谓理所当然。
但争端最为激烈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却是信奉同一个神的,所以和上述的宗教对立并不一样,从整体上来看就像在内斗似的,这真的非常奇怪。
绕了这么大的圈子,结论就是“一神教”和“多神教”之间存在争端。
尽管相互之间的争端十分激烈,但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犹太教所信奉的神完全是同一个。
根据《旧约圣经》的记载,第一个和神签下契约的亚伯拉罕是三个宗教的共同始祖,虽然摩西十诫多少有点形式化,但它直到如今也仍然是三个宗教共同的基础准则。
这些宗教被总称为“一神教”,处于无法和其他宗教相容的立场上。
而包括佛教和印度教在内的其他宗教大部分都是“多神教”,所以“一神教”和“多神教”从根本上对立。
《真·女神转生IV FINAL》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上创作出来的。
一神教起源于多神教
实际上,一神教不认同其他宗教的理由和其起源有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神教属于新兴宗教,起源于多神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从犹太教分化出来的,而人们认为犹太教又是受到了古代波斯帝国的“琐罗亚斯德教”的强烈影响诞生的。
琐罗亚斯德教的根本教义是善恶二元论,象征这一点的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和恶神安格拉·曼纽——善恶二神的对立,但人们认为琐罗亚斯德教是一神教的雏形。
琐罗亚斯德教原本就像多神教那样拥有各司其职的众神,
但安格拉·曼纽是由阿胡拉·马兹达身体的一部分化成的想法导致人们把众神作为“天使”从属于阿胡拉·马兹达,从而确立了“一神教”的局面。
波斯和印度不仅同出一源且争端不止,可谓孽缘颇深,在琐罗亚斯德教成立之前,波斯就是信奉和印度的宗教(如韦陀教,即后来的印度教)相似的多神教的。
波斯宗教和印度宗教就像镜子一样相互逆转。印度认为波斯的善神阿胡拉就是恶鬼阿修罗,而波斯恶魔的总称德弗指的就是印度众神。
琐罗亚斯德教就是当时从多神教成功改革成一神教的新兴宗教。
不仅是波斯,从多神教变为一神教的征兆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
例如印度,在韦陀教演变成印度教的过程中,信仰对象都被统一为毗湿奴和湿婆等强大的神明。
克里希纳、罗摩、那罗辛哈还有佛陀等都是有人气的神,但都被当作毗湿奴的化身吸收了,这也能称得上是走向唯一神的潮流吧。
世界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多神教变革为一神教说不定也是与之对应的一种必然变化。
人们认为,多神教是不发达的原始社会衍生出来的产物。在依靠狩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的时代里,每天的收获差距很大,当时的人们想必也有向神明祈求收获安定吧。
而且包括巨型猎物在内的奇珍异兽和各种自然现象都化为恐惧折磨着当时的人类,原始宗教可能就是人类在祈求心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哪怕走进了农耕时代,人类想必还把水灾等天灾当作动怒的雷神所为,把带来收获的阳光想象成神圣的象征——太阳神吧。
人类文明发达起来,通过长年累月构筑起来的多神教文化的存在意义也逐渐薄弱。
水灾曾经是个威胁,但灌溉技术不断提高,水灾带来的损失在逐渐减少,人们渐渐不再畏惧雷神,继而失去了信仰之心。
与此同时,宗教为了维持强大的向心力而统一信仰对象也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各个地域的神话都进行了改革,曾是古神中心人物的雷神也被太阳神夺走了立足之地,而且人们还有放大太阳神形象的倾向,把他描述为远远凌驾其他神明的存在。
古代四大文明中最为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包含的苏美尔文明、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等,
还有现在的叙利亚和伊拉克附近的多神教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都能在《旧约圣经》中看到。
例如《诺亚方舟》的原型——史前大洪水就在以苏美尔王为主角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出现过,
也有人说神在创世第五天创造的巨龙利维坦就是以在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受人景仰的雷神巴尔所消灭的龙罗腾为原型的。
而巴尔在圣经中则被蔑视为邪教的崇拜对象,由此反映出来的宗教地域冲突也很有魅力。
倘若把信仰对象统一为唯一神,那其他神就会被其吸收或者被当作恶魔充当神的敌人,
我们也从此可以看出“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对立关系比“天使和恶魔”的对立关系还要根深蒂固。
在《真·女神转生IV FINAL》中,会描绘出天使和恶魔暂时联手组成“一神教”势力与以克里希纳为代表的“多神教”联盟相互敌对的情景。
让死去的主角活过来的达格达其实是加入了多神教联盟的“凯尔特神话”中的主神,
他和克里希纳在联盟中到底处于何种立场、对立关系发展成战争之际又会爆发出怎样的激战,这实在让人兴趣盎然。
下一次我们将会研究一下本作的关键——恶魔达格达和凯尔特神话,敬请期待。
第2回 达格达与凯尔特神话
《女神转生》粉与凯尔特神话
“凯尔特”一词在日本广为人知,契机应该是1988年风靡英国乃至全世界的恩雅的歌曲《Orinoco Flow》。 将洋溢着透明感的歌声反复交叠,并以弦乐器为中心增强回声的幻想风格的音乐, 在1980年代西洋音乐热潮即将褪去之际,给听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动,在日本也是大受欢迎。
恩雅的音乐虽然是作为流行乐广为流传的,但听过的人多对曲调有种“怀念”、“治愈”的感受, 这是因为演唱歌曲的歌手恩雅为爱尔兰出身、将故乡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作为乐曲基调的缘故。 那是在古代欧洲拥有极大势力,被称为“凯尔特人”的族群遗留下的音乐。 而因为恩雅的缘故,“凯尔特音乐”也被视为“治愈系音乐”引发了一阵热潮。
虽然实际上恩雅的音乐属于电子乐器的曲风,也与“凯尔特音乐”有所不同, 但以她的音乐当背景音轨的英国BBC制作的纪录节目《凯尔特人(The Celts)》在日本NHK的播出, 基本在人们心中确定了"恩雅=凯尔特"这一等式。
这一纪录节目,加上凯尔特艺术文化研究的第一人、 鹤冈真弓撰写的第一本书《凯尔特/装饰性思考》于1989年的发行,令凯尔特文化以及神话越来越引人关注。
……以上便是对于当时的“凯尔特热潮”的一般见解,但我想《真·女神转生》系列的粉丝们可能会与此稍有不同。
于可以算作《真·女神转生》起源的FC版《数码恶魔物语 女神转生》(namco)中登场的“幻魔库夫林”, 可以算是比较早期便能入手,且能够活跃到最后的非常强力的仲魔。 即使是以FC粗糙的点阵图表现出的铠甲武士看上去也非常帅气。 而知道这位库·夫林是“凯尔特神话”中登场的英雄,从而对其情有独钟的玩家应该也不在少数吧。
FC版的发售日为1987年9月11日,比恩雅的热潮还要更早。 而“凯尔特热潮”袭来没多久,1990年4月6日,第二作《数码恶魔物语 女神转生II》(namco)发售了。 虽然库夫林在本作中等级有所下降,但作为能够使用“塔尔卡加”的仲魔依然拥有重要的地位。
之后在《真·女神转生》中则变成了“妖精库夫·林”,以“死亡束缚”等技能有着不俗的表现,并成为系列常驻的恶魔。 即便在凯尔特神话相关的书籍尚未普及时,“凯尔特英雄库·夫林”的故事还是相对容易找到的, 因此从他开始认识凯尔特神话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
虽然非常有名,却不太为人所了解的神话
虽然“凯尔特神话”对《女神》粉来说并不算陌生,但实际上要探究其全貌是相当困难的。 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原著》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了。 通常认为,被称为“凯尔特人”的种族全盛期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到1世纪,当时的人们基本上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的习惯。 多数“神话”传说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现在能阅读到的资料都是后世重新整理为文字的东西。 其中大半都记录于中世纪,时代的隔阂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填补的。 虽然不是传话游戏,但口耳相传毕竟会使得内容产生变化,加上记录者多为基督教的神职人员,记录中偏颇的解释也不在少数。
而更古老的记录,则应该是古希腊和罗马的著作家们留下的。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尤利乌斯·恺撒的《高卢战记》了, 虽说书中记载了凯撒实际所见所闻的“高卢人(现在居住于法国周边的凯尔特人)”的生活方式等内容,但他接触到的也不过是凯尔特人中极小的一部分, 而且无论如何,对于自己征服的对象进行的记录,绝不能说没有一点主观偏差。 虽说以柏拉图、希罗多德为首的古希腊贤人们留下了些许关于“凯尔特人”的记录, 但许多都不是亲身所见的传闻,因而内容有多少程度可信仍然是个未知数。
与残留下的这些文献同样,“凯尔特人”这一种族自身就是个难以捉摸的存在,这也是一大问题。
前面也说过,凯尔特人的全盛时代是在公元前4世纪到1世纪, 但能被称为前期的文化则更早在约100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原本居住在德国多瑙河上游的凯尔特人,吸收了周边的族群而逐渐扩大了势力。 到全盛期时,其实力已经扩展到东至黑海东侧,西至现在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半岛。 凯尔特人吸收了各地不同的民族及其文化, 多数人认为,它与其说是单一文化的民族,不如说是拥有统一的“凯尔特文化”的多民族联合体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凯尔特文化分为两大块,也就是所谓的“大陆凯尔特”和“海岛凯尔特”。 前者指在全欧洲流传并发展的文化,后者则指的是远渡重洋,在现在英国所在的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发展的文化。 大陆那部分后来都被罗马征服,而不列颠岛屿也被罗马军队侵略了。 虽然罗马对于附属地的当地人态度宽容并允许他们自治,但当时被称作“蛮族”的凯尔特人不可能不受到当时的先进国家罗马的影响。 其中只有爱尔兰的“海岛凯尔特”文化免于受到罗马的支配,从而使得凯尔特文化自身以最接近原型的状态留存了下来。 实际上现在作为“凯尔特神话”残留下来的资料许多都是来自爱尔兰的。
英雄们主演的“爱尔兰神话”
根据时代和地域的不同,相同的“凯尔特文化”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神话亦是如此,虽然不同地域都有着一部分“相同设定”的神明,但作为故事“主要人物”的诸神们却迥然不同。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作为神话残留下来的故事原本是传颂过去实际存在过的伟大祖先的传奇的。 英雄传奇在流传到后世的过程中被不断夸张,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实际上凯尔特人以族群为单位,各自十分独立,族群之间的对立冲突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族群各自有相当于“王”的统治者,而他们之间因一些无聊至极的理由而发生战争的事情在神话中也有所描述。 如此一来,相当于族群祖先的英雄的强大自然跟族群的荣耀紧密相联,因此对故事进行夸张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库·夫林是爱尔兰北部的阿尔斯特王国的英雄,传说描述了他在与西南的康诺特王国的战争中的活跃。 爱尔兰神话中他是太阳神鲁格的儿子,拥有远超常人的力量,还被女神斯卡哈授予了贪欲之枪(Gea Bolg), 然而后来他却用此枪杀死了挚友与孩子,最后自己也被这把枪贯穿而殒命, 着实可说是与英雄身份极不相称的故事结局,却也让人感到一丝这是以现实发生的事为基础的真实感。
到此为止都是以库·夫林为中心探讨凯尔特神话是如何产生的,但大家一定会有疑问,这次专栏题目中的“达格达”究竟是谁?
在爱尔兰神话中,有一支名叫“丹努之子(Tuatha de Danaan)”,或者叫“达那神族”的神明一族登场。 这一神族乃女神达努的子嗣,而达格达则相当于该族的至高神。 女神达努既是他的母亲亦是他的妻子,他的名字有“善神”之意。 由于他持有能无限产生食物的神之道具“巨锅”,因此也被当作丰收之神,同时也有死亡与再生之神的说法, 在《真·女神转生IV FINAL》中能令死亡的主人公复活的立场也是典出于此。
在以英雄们的活跃为主体的爱尔兰神话中,达格达虽然处于至高神的立场,但实际上并不算活跃。 甚至在神话中,他在与爱尔兰的原住民“弗摩尔(Fomor)族”的战争中(《女神》系列中称作“弗摩利亚(Fomoria)”)负伤, 因而退居二线、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在与弗摩尔族的战争里将一族引导至胜利的是继承其众神之王王位的兄弟神努阿达(Nuada), 而丰收神的特性则由其女儿、女神布丽吉德(Brigid)继承了。
凯尔特社会中的春之节日“Imbolc”举办的2月1日已经变成了纪念爱尔兰的守护圣人的圣布里吉德节, 这是从基督教在传教时将布丽吉德归纳为守护圣人,并且利用其人气进行传教才开始的。 也因此,在爱尔兰基督教化后,其人气依然没有减弱。
这么看来,达格达虽然身为至高神却深陷不幸的境遇,会计划恢复自身失地也是自然。 利用女儿站到与唯一神对立抗衡的立场也似乎可以理解了。
但游戏中的达格达为何要令主人公复活却至今仍未有个定论,算是令人通过神话去想象的经典例子。 能够让玩家像这样充分进行各种想象,也正是《女神》系列的乐趣之一。
那么下回,应该会尝试对多神教联合中心——克里希纳(Krishna)与印度神话进行一番挖掘。敬请期待。
第3回 克里希纳和印度神话
取得最大发展的多神教的现状
日本基本信奉多神教文化。
因宪法规定“**”所以日本没有特定的“国教”,但我认为“神道”在日本的地位就非常接近国教。
毕竟象征着国家的日本皇室就站在神道一方,其中天皇就被视为神道众神之颠——“天照”的子孙,所以皇室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神道”。
在国内外引起各方争议的“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就足以证明国家的中枢显然还残留着根深蒂固的神道信仰。
不过,要是从民众生活的角度来看,把日本称为“佛教国”也说得过去。
当今时代,大都市(原文是东京中心)可能很少会出现在神佛面前举行的结婚仪式,
但当举办葬礼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请和尚过来念经超度进行“佛式”葬礼。
当然,人们可能已经逐渐淡忘葬礼的做法其实是佛式的了,
就像耶稣・基督的生日——圣诞节一样,人们一般只会单纯地庆祝节日而不会在意基督教。
在日本,神道和佛教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因为“神佛习合”而相互混淆在一起,所以两者之间的界线变得十分暧昧。
文部科学省每年都会公开“宗教统计调查”,最新的平成26年版显示,日本神道信徒约9100万人,佛教信徒约8700万人。
即使考虑上排第三的基督教所拥有的300万信徒,神道和佛教的信徒数差距也不算很大。
虽然在现实中真的信奉着“神道”或“佛教”的人应该很少,但这两个宗教完全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了。
“神道”和“佛教”大致上都可以说是“多神教”。
严格来说这两个宗教其实都很复杂,因为两者同时具有“多神教的一面”和“一神教的一面”,
虽然都拥有“最高神”但由于两者始终还是以众“神”并存的宗教观为基本,
所以如果要在“一神教”和“多神教”之间二择其一,“神道”和“佛教”更接近后者。
而且,“一神教”在多数情况下会把“非一神教”称呼为“多神教”,而“多神教”也可以用“类似一神教”来形容,
因为“宗教上的原理是单一的”,所以两者界线其实很暧昧不清。
要是站在相反的立场来看还会产生一个疑问,即使把天使归类为使徒,
但“一神教”对“圣母”、“圣人”的信仰形态其实也是偏向于“多神教”的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标题提及的印度吧。说到印度宗教,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印度教”了。
根据日本外务省2011年的国势调查印度教徒占79.8%、伊斯兰教徒占14.2%、基督教徒占2.3%、锡克教徒占1.7%、佛教徒占0.7%、耆那教徒占0.4%。
印度教徒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宗教。
“印度教”作为“多神教”,信奉着《女神转生》系列中经常出现的“毗湿奴”和“湿婆”等印度神话的诸多神明,时至今天也在印度广受追捧。
而“多神教”的典型例子希腊和北欧、凯尔特等,基本上已经仅仅是神话了。
“印度教”却大为不同。这也是早在“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时期便悄然生根并发展至今的“多神教”如今的现状。
印度神话的诞生
我想,喜欢《西游记》的人一定知道唐三藏所前往的天竺其实就在印度,那里还是佛祖的故乡和佛教的发源地。
而如今,印度的佛教徒仅有0.7%,你一定觉得这很奇怪吧。
要回顾印度的宗教界那充满动荡的历史,那首先还是得追溯到“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正如其名,是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的文明,大致上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一带。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在历史教科书里出现过的著名遗迹也在那里,但直到现在还没人能解读“古印度文字”,所以古印度文明仍然充满谜团。
据考察,初期都市群是约公元前3000年建造的,但有调查发现那里的人在古印度文明之前也有过农耕畜牧等集体生活的痕迹,
这甚至能追溯到还是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7000年左右。
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在举行一些需要献上活祭的宗教仪式,在不同的遗迹之中还发现了要用到火的祭祀仪式和疑似湿婆神信仰原型的“男根(林伽)”像。
其中的陶瓷制女神像也可能是后来印度教的一大势力——七母神(梵天、湿婆、毗湿奴和因陀罗等神的妻子们)的原型。
古印度文明从约公元前1500年开始就逐渐衰退灭亡,但其原因至今不明。
其中最有力的说法就是气候变化和遭到雅利安人入侵,
但至少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古印度文明衰落后居住在该地域的就是信奉着印度教原型——“婆罗门教”的雅利安人。
我们并不确定古印度文明的宗教信仰当时有没有被雅利安人继承下来,但湿婆神的原型“暴风神楼陀罗”就被婆罗门教信奉着。
除此之外,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和水神伐楼拿等神在那个时代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以《梨俱吠陀》为首的“四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因为名字听起来很帅,所以游戏和漫画也经常引用。
它由大量的文献材料构成,其主要文体是给神的赞美诗、祈祷文和仪式的步骤。
吠陀在约公元前1200年便开始攥写,到了约公元前800年还出现了阐发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奥义书》,
这些都属于婆罗门教的圣典,印度神话在那时亦已基本成型。
之后,在约公元前2世纪出现的《摩奴法论》更是让神话随着婆罗门教的各种法律的出现而变得精简化。
创世神话诞生以后,神话的整体框架就可以说已经大致完成了。
但当时希腊和埃特鲁斯坎等欧洲文化大量涌入印度,我们可以认为印度神话那时已经受到了希腊神话和东方神话的影响。
佛教和印度教重生和克里希纳
“佛教”在婆罗门时期便已经诞生了。
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对相当于婆罗门教根基的身份制度(即是“种姓制度”,在很多时候亦被称为“瓦尔那制度”)心存疑惑,于是便创立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
从约公年前500年佛教创立开始到约公元7世纪期间,婆罗门教衰落,佛教和耆那教等势力处于优势。
酿造出这种局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一个强大的王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让印度一带度过了一段安定的时期。
但从6世纪开始笈多王朝便遭到匈奴人入侵,在它灭亡之后地方小国一涌而起,印度再度进入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
佛教亦就此衰退,而印度教则再次崛起。
顺便一提,《西游记》的故事核心——三藏取经的时间就在佛教衰退期间——公元629-645年。
**写下的旅行记录《大唐西域记》后来被加以改编,早在10世纪便已出现疑似《西游记》雏形的著作。
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印度教有把信仰中心转移到毗湿奴身上的倾向,以此看来印度教可以说是作为“新兴宗教”崛起的。
这也是一种“宗教改革”,但也可能是因为2世纪之后基督教的实力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变强,
印度教受其影响以吠陀文献和摩奴法论为根基,把毗湿奴判定为唯一神从而实现“一神教化”。
印度教除了吠陀文献以外,还把《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尊为圣典。
《摩诃婆罗多》主要讲述了古代北印度的五个婆罗多族王子所参与的民族纷争,约公元前2世纪便诞生了故事雏形。
它之所以被尊为圣典,是因为后来《薄伽梵歌》成为了其插叙,而《薄伽梵歌》之后亦成为了印度教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克里希纳便在这《薄伽梵歌》之中登场。
在故事中,克里希纳以马车夫的身份乘坐在五位王子的中心人物阿朱那王子的战车上,并指导了阿朱那该如何信奉毗湿奴。
其实,克里希纳是以真实存在的人物为模创造的,这个人就是当时宗教改革的中心人物薄伽梵派教主。
《薄伽梵歌》上记述着该派阀信仰毗湿奴的重点,并被插叙到约在2世纪成书的新版《摩诃婆罗多》之中。
就这样,薄伽梵派壮大了势力,结果教主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克里希纳,被认定为毗湿奴的阿梵达(化身)之一。
细想一下就知道,这其实等于在说毗湿奴变了个样让人皈依于他,但这在神话里是常有的事,所以也没什么好在意的。
在最新的印度教教义中,毗湿奴的力量变得更为强大了,
给各种各样的英雄附加一个设定“他其实是毗湿奴的化身”,然后把他们一个一个地吸收掉。
《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王子,人狮那罗辛哈,甚至连佛陀亦即佛祖释迦牟尼也被视为毗湿奴的化身,这分明是想藉此把整个佛教都吸收掉。
由此看来,克里希纳和继承了他意志的人还真是野心不浅。
就连同属印度教的框架且从婆罗门时**始就比毗湿奴还要有人气的湿婆和梵天也被当成媒介和毗湿奴一体化,制作出“三位一体”的概念。
就和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一样,增加宗教向心力的做法有点过于强硬了。
之后,湿婆始终保持了自身的强大势力,人们对湿婆的儿子财神伽内什的信仰在不断加强,女神崇拜亦久居不下,
一场惊天大事更是让印度曾经被伊斯兰教支配了,结果让印度教内部的流向也随着时间发生了改变。
克里希纳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个变化的呢?一想到这个问题,就觉得《真·女神转生IV FINAL》的关键人物克里希纳给人的印象更深了一层。
毗湿奴的阿梵达,伽内什信仰和印度七母神等,虽然我想要讲述的要素还有很多,但这次就暂告一段落吧。
敬请期待下一回,“神秘思想和恶魔撒旦”。
第4回 神秘思想与恶魔撒旦
神秘主义究竟是什么
与宗教有关的人中,常常能见到一群“神秘主义者”或者“神秘思想家”。
虽然被这么称呼的人各种各样,无法一概而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群人很早以前——早在“宗教”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着了。
怎样的人会被这么称呼?首当其冲的便是被唤作“圣女”的几名女性了。
譬如将“得到天启”的神秘体验编著成书,并以自创曲的形式流传后世的12世纪德国的“宾根的希尔德加德(Hildegard von Bingen)”,
譬如讴歌“与神合一”,以修道院改革家身份为世人所知的16世纪西班牙的“耶稣的圣德兰”(又称亚维拉的德兰(St. Teresa of Avila)),
都是十分有名的人物。她们皆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并以高超的智慧为世人所知。
她们以“幻视”或者说是邂逅自己内心的神,得到启示从而达到“合一”的境界。
在讲她们称为“神秘主义者”的时候,表示的是“经历过与神接触的神秘体验的人”。
另外,有许多人从学术或者逻辑的角度探寻神的神秘性。
这些人也常被当作“神学家”或是“哲学家”,
实际上指的是创造出如犹太教的神秘思想“卡巴拉”、
以及虽然在基督教诞生前便存在,却与基督教紧密相连、发展出神秘思想的“诺斯底主义”、
伊斯兰教的神秘思想“苏非派(Sufism)”等知识体系的“神秘思想家”们。
前文提及的女性们虽然也以“神秘体验”作为基础构建了“神秘思想”,但“神秘思想家”并不一定需要实际经历过神秘体验,
从这点上来说,她们与“神秘思想家”还是不可混为一谈。
无论如何,“神秘思想”或者说“主义”这一词都是用来表达“试图接近神的行为”的。
即便动机各异,例如“想知道神究竟是什么”,或是“想与神合为一体”,或是“想得到神力”,最终在“追求神秘”这一点上却是共通的。
虽然“追求神秘”基本上是一神教的思考方式,但类似佛教中密教的“追求真理”实际上与此异曲同工,
现代人想要追求“灵异”体验可能会通过吸毒,或是体验Trance这类的音乐,不一定与宗教有所关联,
因此在与一神教无关的地方使用“神秘思想”这个词应该也无伤大雅。
笔者是从非历史学家也非宗教学家的立场出发,广义地把以“炼金术”为首的各种“超自然”都当作“神秘思想”、“神秘主义”。
与性有关(erotic)的神秘体验与撒旦的关系
现在我们回头看最初举例的“圣女”,“与神合为一体”无疑包含着性的表现。
虽然说法容易引人误会,但修女为了“与神结婚”必须坚守纯洁,虽然教义上并非如此,但却很容易让人产生与性相关的联想。
实际上,经历过与神交流的“神秘体验”的修女当中,也有许多将其认识为与神发生性方面关系的,并且在“体验记”中也有十分惹眼的露骨描述。
即使是拥有崇高声誉的圣女“耶稣的圣德兰”,也在《自传》中将“与神合一”描述为献出“对神的爱”,
被“宗教性的恍惚”与“欢喜”充盈,并达到忘我状态的行为。虽然不算露骨的表现,但无疑是一种高潮状态。
(校注:动辄与肉欲扯上关系,体现了作者轻浮的一面。尽管游戏是大众娱乐商品,略微涉及亦属常情,然人类对灵性的探究,不应以此等庸俗的方式草率解释。望读者莫受误导。)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世纪的修道院将严格的禁欲作为修行的一环,打破禁忌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因自律与惩罚而受到抑制的欲望,有可能以幻觉或梦的形式产生出“神秘体验”,
而根据情况也有可能在神经衰弱状态下将诈称为神或神使的人对其进行的行为错认为“神秘体验”。
从这话题我们能联想到的,自然是袭击睡梦中的女性并与其交媾的男梦魔Inccubus。
与其相对的、以女梦魔Succubus为代表、诱惑压抑下的修行者的恶魔也有不少为女性的形态,
而男梦魔和女梦魔被认为是下级恶魔,也就有人认为恶魔撒旦会现身在职位较高的女性神职人员身边。
撒旦这一名字来自《旧约圣经》,但从表现上来看更接近于对神与其契约者(信徒)进行各种妨碍的存在的总称。
伊斯兰教中相当于撒旦的Shaytan(也被称作镇尼(Jinn)或易卜劣斯(Iblis)),则是以相当于天使的形象登场,却因为蔑视人类而受到神(安拉)的惩罚,变成了诱惑人类的存在。
在伊斯兰教的神秘思想苏菲中,则赞扬其不是因为反抗神,而是基于对神的唯一信仰而行动。
基督教则对Shaytan的形象进一步发展,最终将其塑造成了堕天使的形象。
将伊甸园中诱惑夏娃吃下智慧果的蛇当作他的化身,赋予其更完整的人格,并且以路西法这一别名创造了他的故事,
最终将其变成了从但丁的《神曲》到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都采用其形象的“最受欢迎的恶魔”。
对于以诺斯底主义为首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来说,“撒旦=路西法”无疑是具有无穷魅力的存在,他们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例如,因为蛇给人类带来了智慧,所以应该是足以比肩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和普罗米修斯的至善存在,
也有他诱惑夏娃吃下智慧果并令其怀孕,所以是“全人类祖先”的说法。
令夏娃怀孕的撒旦这一概念可以看作是给予“圣女”“神秘体验”的“伪神”了。
对于坚信自己是“神的新娘”的神秘主义者来说,撒旦一方面是令自己被当成“与恶魔私通”的淫妇的恐怖存在,
另一方面,也许也是令自己升华至与“被蛇诱惑的夏娃”同等级的充满魅力的对象。
神为何要造出撒旦
多神教的世界观无关善恶,有许多神明登场,所以与神或人类敌对的存在也可以当作性格如此的神明,
但在一神教唯一的神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的世界观下,恶魔自然也是“神明创造”的存在,而人们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要创造出恶魔”这种疑问了。
如果是为了“考验人类”而创造的存在的话,那充其量不过是被创造物的恶魔与处于优势地位的神的对立难免让人觉得有些欠缺平衡。
另外,对受恶魔折磨的人类见死不救的神明难免让人感到有些冷血无情。
而如果是“原本为神的一部分,独立出来形成了恶魔”的话,就变成神原本就有邪恶的部分,因而一切的元凶就是神自身,
而不能阻止这部分独立的神,其“全能之力”也难免会受到怀疑。
一神教的领导者们为了抹掉这些质疑试图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然而自然没那么简单就能找到合适的理由。
而各种神秘思想一定程度上也是源自为了找出这些疑问的“解答”而进行的诸多努力。
一旦深入宗教,一部分人出于怀疑心,一部分人虽然信仰坚定,但经过他人指出,或是自身的思考,都会面对教理潜在的矛盾。
普通人会把疑问丢给教会的上层人员,姑且不论能否接受,至少都能得到一个答案,但神秘思想家们自然只能将其理由探究到底了。
他们一字一句熟读圣典,寻找一切可能解答的描述。在找不到直接解答的情况下,则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与答案相关的情报,即便多少有些牵强,依然能找到解决之路。
而由此导出的“解答”大多以“寓言”的形式流传出来。
这些若没有和教会的主流思想冲突则没什么,一旦过于独创,与教会的意向相悖,便会被断定为“异端”而强力排斥。
实际上所谓“神秘思想”的大部分都被教会认为是“异端”。
举例来说的话,“诺斯底主义”认为“创造世界的造物主,并不是唯一神”,花费大量的时间构筑了合理的理由。
他们认为名为“德穆革(Demiurge)”的造物主是从完美的世界里的唯一神流出到低级的现实世界的神性中诞生的不完全的神,
德穆革以为自己就是唯一神,并自称“耶和华”,却创造了一个问题丛生的不完美的世界。
虽然作为寓言来说,确实构筑了一个十分有趣且意味深刻的世界观,但毕竟将一神教所有人信奉的“唯一神”视为假货,从根本上颠覆了一神教的信仰,自然不可能得到认可。
教会则做出了“德穆革就是撒旦”的判决宣言。
如此诞生的“邪神德穆革”在前作《真·女神转生IV》中作为路西法的“挑战任务”中的boss角色登场。
在女神系列中,常客路西法也偶尔和撒旦分别登场。
与象征“混沌(chaos)”的存在路西法相对,撒旦通常处于“秩序(law)”一侧,被塑造成与其对立的存在。
虽然现在还不确定这次的《真·女神转生IV FINAL》中是否会有撒旦或是德穆革登场,但本作是否会再次描述前作以及之前的系列作品中已经涉及的彼此间的关系,还是十分令人期待的。
可能的话,还是推荐各位接触一下原来的故事“预习”一番。
下回的主题预定为“美杜莎与希腊神话”,敬请期待。
第5回 美杜莎与希腊神话
比古希腊还要遥远的过去
希腊神话闻名于世,我想日本也有很多人通过电影等途径知道不少人物和故事,
例如宙斯和阿波罗等富有个性的神明,因“特洛伊木马”威名远播的“特洛伊战争”,还有赫拉克勒斯和珀耳修斯等英雄的传奇故事。
以让人联想起神话时代的万神庙为首,希腊遗迹群激发出人们对远古时代的向往,它和埃及金字塔等遗迹一样是最著名的世界遗产之一。
然而知道希腊神话从何时而起,出自何人之手的人并不多。
在《希腊神话》之中,最为古老且最为重要的便是荷马的两大叙事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据人们推断,荷马是约公元前8世纪的诗人兼乐师,也被称为“游吟诗人”。
当人们在神殿等地举行各种仪式的时候,游吟诗人就在那里高唱神话和历史故事,
但当时没有用文字记录诗词的习惯,所以诗人大致上只能以膨大的知识为基础,即兴吟唱。
在公元前8世纪,荷马亲手创作出了被众诗人代代传颂的《荷马史诗》,
到了约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文字发展成更适合记述希腊语言的希腊文字,
《荷马史诗》便被人们用希腊文字攥写成书并流传至今。
但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并非荷马一人所作,
人们认为这两个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其实是荷马把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诗词结合他自己的见解改编而成的。
据史书记载,人们在长久以来都以为叙事诗里歌颂的故事是虚构的,
直到谢里曼发现了疑似“特洛伊战争”舞台的特洛伊遗址,人们才知道叙事诗拥有一定程度的史实根据。
从希腊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往东越过爱琴海便是特洛伊遗址,它位于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国境内。
特洛伊过去曾被称为“伊利昂”,而且还是荷马的故乡,后人认为《伊利亚特》这一书名便是由此而来。
经过对遗址的考察,人们推断“特洛伊战争”大概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中叶,这比荷马在世的年代还要久远得多。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内容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动,直到约公元前2世纪才稳定下来。
当时正值希腊南部的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统治着希腊南部乃至埃及一带,
大帝死后,他曾经的部下托勒密一世成为了埃及的法老,在埃及第二大都市亚历山大港建造了“亚历山大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从世界各地大肆收罗各类书籍并用莎草纸制作副本,其中包括以《伊利亚特》为首的希腊神话核心作品。
其实,在此时便已经有人怀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并非是由荷马创作的了。
荷马本人就像神话里的人物似的,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后来甚至还有人怀疑此人从没存在过。
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认为书中有很多地方是在荷马死后才添加的,还尝试过把荷马攥写的部分单独提取出来。
其实,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约在公元前12世纪便开始衰败,当时的文字也因此无法沿用,
直到腓尼基文字普及为止都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所以考古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古希腊黑暗时代”。
约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职员在怀疑荷马是否真实存在,日本那时才刚开始古坟时代,
这在我们看来已经“够久远”了,而真相则“更久远”。
从诸神传到英雄传
根据特洛伊遗址的调查,人们推断“特洛伊战争”大致发生在公元前十几世纪,
倘若情况属实,那希腊神话的众神或其原型人物估计也是活跃在那个时期。
从结论上来说当然没这么简单了,但以《伊利亚特》为首的各种叙事诗均有提及的“特洛伊战争”,
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 “神话故事”,其中还包含部分“史实”。
“特洛伊战争”是指当时的希腊和特洛伊之间的战争,但书上描写的基本上是双方的人文社会。
希腊军统帅阿伽门农是迈锡尼古城(古希腊的先河“迈锡尼文明”的核心都市)的王,
因为他弟弟斯巴达(古希腊全盛时期能和雅典并齐的都市国家)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
所以他就对其展开报复,发动了战争。
在故事中,希腊神话的各方神明亦牵涉其中,
但因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情爱之事,这种愚昧之处不禁让人觉得这其中多少包含了一些事实。
不管是阿伽门农还是帕里斯,都没有考古证据证明该人物或该人物的原型真实存在过,
但人们认为以史实为基础并把天上诸神穿插其中会让在神殿等地被广为传颂的《伊利亚特》更具真实感。
“特洛伊战争”的故事里除了描写人类大军的冲突,还描写了神话人物——“英雄”们的种种事迹。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阿喀琉斯,一名拥有不死之身却被射中唯一的弱点“阿喀琉斯之踵”而失去了生命的英雄。
阿喀琉斯是都市国家佛提亚的王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诞下的半神,
而且他的父系曾祖父是宙斯。而他的父亲珀琉斯也是希腊神话的英雄,是发生在“特洛伊战争”之前的“阿耳戈船英雄传说”故事中的船员之一。
其实帕里斯也是继承了神明血统的英雄,他往上追溯六代便是宙斯之子,
但宙斯产下了许许多多子裔,对象还不只是女神、人类女性,
都市国家的王族基本都是他的子孙,所以帕里斯和普通人类也没有多大区别了。
而阿伽门农和墨涅拉俄斯的祖先则是孕育了牛头怪弥诺陶洛斯的克里特岛之王弥诺斯,他们算是和神血缘比较浓厚的英雄了。
在故事里,宙斯等“奥林匹斯众神”并非战争的当事人,只是间接参与其中。
由此看来,“特洛伊战争”终究只是人类之间的争斗。
希腊以外的国家领导人和王族,又或者是取得了莫大功绩被世人传颂的人也经常被推崇为“神的家眷”或者“神明本人”。
即使不是神明本人,那些继承了神明血统的“英雄”的传奇故事也能说得上是一种“神话”,
这种故事的背后总会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借助了神的威光”。
在古埃及的法老之中就能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君王通过把自己神化而让臣民服从自己,日本把天照大神视为神祖也是出于同一想法。
这种“英雄”神话一般为后人所造,其前提是原神话广受信奉。
要是自称自己是一个无人知晓的神明之“子”,即使贵为君王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信任。
这在希腊神话中也一样,英雄们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立,也是因为有宙斯等“奥林匹斯众神”的信仰作为根基。
根据神庙遗址的考察得知,古希腊在得名“希腊”之前就存在着地域间的信仰差异。
古希腊的宗教中心地德尔斐有一座阿波罗神庙,而女先知就在神庙中宣告神谕,这些事在神话中亦有提及。
现希腊首都雅典在古希腊时期是最有力的都市国家,正如名字所示,它的守护神就是主神宙斯的女儿雅典娜。
“奥林匹斯十二主神”在以前可能都分别是某个地域或民族的神,
而神话中的“英雄”可能也是古希腊的新兴的都市国家把自己的君王或者先祖神化出来的角色。
例如,在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王国中,王族就自称为希腊神话中最为有名的英雄之一赫拉克勒斯的末裔,并借此主张国家的正统性。
怪物美杜莎曾是大地母神
这次的标题所提及的美杜莎在神话中是一个可怕的怪物,最后还被英雄珀耳修斯杀死了。
珀耳修斯的故事即使在为数众多的希腊神话英雄传中亦显得格外华丽。
珀耳修斯战胜了美杜莎后,还解救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安德罗墨达并与之成婚,
由于这些情景极具娱乐性,所以当时的人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
古往今来有无数画作和戏曲引用了这个题材,在现代还被拍成电影《诸神之战》(1981年上映的美国电影,2010年被翻拍,之后还出了续作),
有很多游戏的灵感也是来源于这个故事,毕竟珀耳修斯的故事本身就极具游戏性。
宙斯的风流史前面也提及过,珀耳修斯也是他和一个人类美女所生。
预言说阿戈斯国王阿克里西俄斯之女达那埃的儿子会对他不利,所以他就把自己女儿囚禁起来。
但目光敏锐的宙斯对达那埃一见倾心,于是化为“金雨”与她交合,使她怀上了珀耳修斯。
珀耳修斯出生后便与母亲达那埃一起被放逐到基克拉迪群岛上的一个岛上,
当地的国王为了摆脱珀耳修斯得到达那埃,于是要求珀耳修斯去杀死美杜莎。
美杜莎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怪物,她的目光能让和她对视的人类变成石头,要杀死她简直难如登天。
珀耳修斯在厌恶美杜莎的女神雅典娜的指引下,找到了被称为格赖埃三姐妹的老妇人们,
并得到了对抗美杜莎的道具——带横刃的金属剑、飞鞋、隐身帽和装美杜莎首级皮袋,
也有一种说法是水仙子和赫尔墨斯把这些道具赠予珀耳修斯的。
总之,珀耳修斯就依靠这些道具,和雅典娜借给他的如镜子般光亮的盾牌“埃癸斯”背对着美杜莎,
在不被石化的情况下砍下了她的头颅。以上就是美杜莎之死的概述。
在这个故事中,美杜莎是一个外形恐怖的蛇发怪物,头上的毒蛇还缠到了身体之上,并且由始至终都属于邪恶的一方。
她两个姐妹的外形也是一只可怕的怪物,所以她们三人就被合称为“戈尔贡三姐妹”。
珀耳修斯在冒险中遇到的“格赖埃三姐妹”和她们也是姐妹关系,六人都是海洋之神福耳库斯和刻托兄妹的孩子。
而福耳库斯和刻托则是大地母神盖亚和象征大海的男神蓬托斯的孩子,盖亚和蓬托斯所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些怪物。
盖亚的确产下了很多怪物,但她实际上还是众神之母。
她是混沌中诞生的第一位原始神,当时没人能和她交合,她仅凭一己之力生下了乌拉诺斯和蓬托斯等神。
后来,盖亚和乌拉诺斯生下了克洛诺斯等泰坦十二神还有基克洛普斯和赫卡同克瑞斯等巨人。
“奥林匹斯众神” 是乌拉诺斯的子孙,而各种怪物就是蓬托斯的子孙。
人类借助神话里的怪物来象征山河自然和对生活造成威胁的自然现象,甚至直接把它们描绘成动物,这也成为了万物之母——大地母神的信仰基础。
尤其是囊括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苏美尔和巴比伦等古文明的“东方神话”,其中就有很多关于大地母神的故事。
再加上世界各地都发现了石女神像,由此可见原始信仰可谓扎根颇深。
尽管希腊神话经过漫长的时光发展出了独特的世界观,但其根源部分还是受到了东方神话极大的影响。
在现代,有一个有力的说法认为美杜莎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
曾经在该地区的某个地方被奉为大地母神,只是后来的希腊人来了该地并把她视为怪物。
在盖亚、蓬托斯所生下的怪物中,变成这种处境的并不止美杜莎一个。
因此,美杜莎身上也有浓厚的大地母神性质,在她被珀耳修斯杀死的时候,血液生出了天马帕加索斯亦证明了这一点。
美杜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海神波塞冬的情人,也有一个说法认为美杜莎被杀时生出来的帕加索斯和怪物克律萨俄耳其实是波塞冬的孩子。
在美杜莎化为怪物之前她曾是一个绝世美女,但因为她四处炫耀自己的美貌,还和波塞冬在雅典娜圣典做了苟且之事,因此就和雅典娜成了敌对关系,被诅咒成一个怪物。
美杜莎被希腊神话中的神变成怪物,最后还被英雄杀死,
倘若她原来真的是一位大地母神,那就显得更加悲哀了,但这也正是神话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的有趣之处。
女神转生系列里的美杜莎是FC时代(以及《旧约·女神转生》)的boss,
时隔多日,当她在《真·女神转生IV》中再次登场的时候,她又被主人公等人击败。
但美杜莎这次将会在《真·女神转生IV FINAL》中复活并加盟到多神教势力中。
尽管美杜莎曾经是boss,但很难改变低人一等的立场。
可是,当我们和她在游戏中再会并回想起她的神话与历史背景时,说不定会让我们更加期待她的表现。
下一回暂定主题“弥勒佛与佛教的慈悲思想”,敬请期待。
第6回 弥勒佛与佛教的慈悲思想
死后“得救”的佛教生死观
“生死轮回”是佛教的象征之一,佛教认为生命逝去之后会根据生前所为而“转世”重生,这观点在非佛教徒之间亦经常用到。
日本就有很多人被这思想渗透举办佛教式葬礼,哪怕是无宗教信仰的人也会惯例举办与佛教形式相近的葬礼。
而另一方面,日本信徒人数比佛教还多的神道就没有死后投胎转世的说法,
而是和祖先的灵魂化为一体,成为家人或族人的守护神。
虽然也有举行神道式葬礼的,但相对于佛教,神道式葬礼的步骤和方法并没有普及到一般人之中。
神道和神社在日本的确很根深蒂固,但佛教传到日本后响应了“神佛习合”的思想,
两者在日本得以共存并且十分亲近,而且基本上会用佛教思想来阐释两者。
尽管在明治时期颁布了“神佛分离令”后,人们开始把神道和佛教区分开来,
但始终无法动摇在江户时代扎根颇深的檀家制度和佛式葬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举个现代的例子来说,人们即使在举办基督教式葬礼时也会在其中附加一个“守灵”的步骤,或者演变成与佛式相近的“日本式”。
投胎转世会变成何种生物将由生前所为而定,这其实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自古流传下来的观念。
人转世后的身份地位(种姓或者伐楼那)将由生前所为“业”所定,
这观念在佛教诞生前的婆罗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但这观念受到了佛教和与佛教诞生在同一时期的印度耆那教等宗教的影响才被确立下来。
在佛教中,死后不一定转世为人,但如果生前行善积德便能再世为人。
然而“生死轮回”的重点是,再世为人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佛教诞生时受到了婆罗门教很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两者比较接近,
但佛教的宗教目标是是去接近脱离“生死轮回”、处于高位的“菩萨”或者“佛”。
生而为人就得背负着前世的罪孽继续以人类的身份活下去,然后又再背负上“杀生”等各种罪孽,
死去之后一般会再次转世,变成人或者其他生物。
而通过修行或行善积德从这生死轮回中“解脱”就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基本理念。
在佛教之前的婆罗门教中,要想得到“解脱”必须要经过严格的修行,
但因为奴隶(首陀罗)连解脱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佛陀乔达摩·悉达多才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由此看来,佛陀所实行的宗教改革实质是以婆罗门的教义为基本,把更多民众列入了救赎对象之中。
乔达摩·悉达多通过各种严苛的修行,苦思冥想从而大彻大悟成为了佛陀。
亦即是所谓的“成佛”,也可以称之为“解脱”。
以佛陀的教诲为基本,佛教雏形就此诞生了,在那个时候修行和冥想仍然是解脱的必要手段。
后来,佛教分成了各种派阀,各个派阀为了得到更多的信徒各自采取行动,导致解脱之道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人们都希望尽量能轻松成佛,佛门各派为了让大众容易接受并达到招纳信徒的目的,
从各类佛典中找出能来证明 “轻松解脱”可行的典故,最后衍生出了“大乘佛教”。
通过以上分析再来看“大乘佛教”, 可以发现其解脱之道变得简单化,
例如“只要念经”就能得到各方菩萨和如来的“救赎”。“大乘佛教”的思想深得人心,佛教从此开枝散叶甚至还成为了世界宗教,佛教在日本扎根也是在那个时期。
56亿7000万年后弥勒佛普渡众生
在佛教的慈悲思想中,“弥勒佛”可以说得上是最终武器。
弥勒佛并非活在现在,而是诞生在遥远的未来,有一说法预言他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现世。
届时,即使是各方菩萨和如来都没能救赎的灵魂也会全部得到救赎和成佛。
这观点和基督教的《若望(约翰)启示录》也有若干相似之处。
人们认为弥勒佛是由大乘佛教以佛教诞生前就存在于印度的神为原型发展而来的,
而事实上弥勒佛在印度就被称为“梅呾利耶”,起源于名为 “密特拉”的神。
密特拉信仰在印度和波斯源远流长,在印度婆罗门教前期的教典《梨俱吠陀》,
和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典《阿维斯陀》中,密特拉都是善神中的中心人物,
由此看来,密特拉可能自古以来便是两地共同的神。
虽然密特拉信仰的具体起源尚不明确,但从名字的含义——“契约“和“朋友”来看,
密特拉信仰可能是古印度文明时代,通过贸易在印度和波斯等地传播开来的。
从这点来看,密特拉神的原型可能是来源于东方神话,而且他和起源于犹太教的唯一神一样是“契约之神”,这真有意思。
信奉密特拉的宗教在公元元年前后发展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密特拉教”在罗马甚至还能和前期的基督教抗衡。
唯一神也会“救赎”信徒,但该宗教同样也是通过扩大救赎对象而得到发展的。
唯一神本是犹太民族的“契约之神”,只会救赎犹太民族。
后来耶稣基督进行了宗教改革,把所有人民都列为救赎对象,由此看来,耶稣基督的立场和佛祖很相似。
基督教后来还产生了“只要赞颂阿门就能得到救赎”的观念,
而佛教则是念佛就能得到救赎,两个宗教可以说是走上了同样的发展之道。
唯一神基本上没有“生死轮回”的概念,人死后就会根据生前所为决定他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有人认为不是死了就能立刻上天堂,没有下地狱的灵魂将会陷入沉睡等待救赎。
《若望启示录》主要就是讲述了这件事,在世界末日之时将会发生一场名为哈米吉多顿的神魔大决战,
决战之后只有信徒能得到神的救赎“死而复生”,前往新世界,从此在乐园里生活。
关于《若望启示录》的成书时间有诸多说法,其中一说是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后不久。
基督教初期以耶稣复活、“审判日”到来为核心进行传教。
现代僵尸电影很流行,所以听到“死者复生”可能会很容易联想到“世界变成了死人闲庭信步的地狱”,但在过去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也有人怀疑基督教的《若望启示录》和佛教的“以大乘佛法为基底的弥勒佛”两者成立时期可能极为接近,
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也同样让人兴趣盎然。
救赎所有人和救赎部分人的神
佛教吸收了“密特拉”并让其发展成“弥勒佛”这一说法可以算定论,
但也有一说表明在公元3世纪时印度的确有一位名为梅呾利耶的高僧,而这个人就是“弥勒佛”的原型。
印度高僧梅呾利耶是“唯识论”的发起人,他认为“所有物质皆由意识所定”,而这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
但梅呾利耶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人们至今还没能做出定论。
而且佛在乔达摩·悉达多成为佛陀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弥勒将在未来出现并继任乔达摩·悉达多的佛陀之位。
这也可以解释为乔达摩·悉达多以弥勒佛的身份重生,和耶稣复活带来“审判日”极为相似。
关于弥勒佛的现世之时从以前开始就有诸多说法,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只是其中之一。
佛经提及过那是“人类寿命达到八万岁之时”,但这就和五十六忆年一样,是一个极其遥远的未来。
大家都不知道确切的时间,所以那有可能是马上也有可能是很久之后,宗教采用这样的教义可能是为了更容易获得信徒。
但是,以前“救赎部分人的神”信徒数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止增长了,“救赎所有人的神”最终也一样会到达极限。
祈求得到救赎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在乎自己投胎转世后能否得到救赎,他们更重视现在能否得到救赎,追求“今生的利益”。
现在很多宗教都扩大教典的含义,主张“祈求天主的话今生也能得到救赎”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但现实哪有那么轻易就出现这种奇迹,“总有一天会遇到好事”这种话对信徒来说连安慰都算不上。
这样一想,日本“无宗教信仰”的概念确实很有现代风格,但这同时也容易导致一些主张能马上得到救赎的“新兴宗教”诞生。
说起来,我记得之前轰动一时的新兴宗教也出现过“梅呾利耶”的字眼,人们直至今时今日也在祈求救赎,或许是毋庸争辩的事实。
如今“弥勒佛”终究只是一个预言,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我认为现代人也和古人一样对这样的人物带有一种期望。
好了,这次我们就到此为止吧,敬请期待下一回“奥丁与日耳曼众神”。
--------------------------------
盐田信之(NOBUYUKI SHIODA)
和已故的成泽大辅先生共同创立“CB’s PROJECT”,
至今多次参与《真女神转生全解》、《恶魔召唤师:灵魂黑客全解》等攻略和同好书籍的自由作家。
最近的著作有《真·女神转生IV世界解析》(一迅社)。
※与游戏相关的内容是基于采访和开发人员监修所得。历史·宗教观念具有诸多说法,本文纯属作者主观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