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7 01:46

[科普向]splatoon2新出现的角色生物原型考据[2018.4.16深海更新]

本帖最后由 茶茶丸 于 2018-4-16 03:41 编辑

相信大家都看了今晚的splatoon2专场直面会,那么公布的几个又潮又骚的新角色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更是看的本考据狗热血沸腾。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里面这些萌萌的海生生物的原型吧。

先从新登场的海牛店主ミウラ说起
http://wx2.sinaimg.cn/mw690/a85867e7gy1fhaje4dwi0j20xc0r676c.jpg

虽然名字里似乎看不出是什么海牛,不过从她后面有特征性的裸腮和配色来看我认为这应该是一只多彩海牛科(Chromodorididae)的Ceratosoma trilobatum(日文名锦海牛,台湾学名角质海麒麟)。(海牛在嗅角的根部有一对小到几乎看不见的眼睛,但miura的眼睛看起来倒像是被彩蚴吸虫属的Leucochloridium paradoxum寄生了眼柄的琥珀螺)
http://blogimg.goo.ne.jp/cnv/v1/user_image/0d/de/9bccaa4b3d2ab3297acecb6100adde3e.jpg?dw=200,dh=200,cw=200,ch=200,q=90,da=s,ds=s

http://pds.exblog.jp/pds/1/201412/13/53/d0237353_724113.jpg


Ceratosoma trilobatum分布于西至红海东至日本海,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广大热带海域中。特征是裸腮后部有一块突起的“角”,可以分泌令捕食者厌恶的化学物质。体侧分别有一对圆形突起


Ceratosoma trilobatum是一种色型变化极其激烈的海牛。除了上图,还可能有如下色型:








还有这种只有小笠原群岛才有的色型

    海牛科大多身体修长,体背侧前部有一对像耳朵一样的小棒子,那实际上是它们的嗅角,是一种化学感受器。作为裸鳃目的种类,它们的本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体背侧后部那撮像小尾巴一样的“裸鳃”,这些裸鳃伸缩自如,可以收进底部的鳃鞘中。

    说到海牛和海兔的区别就不得不啰嗦两句。海牛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裸鳃目(Nudibranchia)的海牛科(Dorididae),网上流传的各种萌图一般都是海牛。而严格意义上的海兔(sea hear)则属于后鳃亚纲的无楯目(Anspidea)。

    无楯目与裸鳃目最大的区别在于,裸鳃类具有色彩斑斓、指状的露鳃(cerata,或称皮肤鳃),而海兔具有很小的内壳和嗅角。从食性上,裸鳃目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常吃的是海葵、海绵、珊瑚等,而海兔主要以海藻为食。裸鳃目鲜艳的色彩来自于食物链富集的多种藻类色素,尤其是类胡萝卜素,也有一部分来自细胞内晶体层叠出现的光学色。由于壳已经退化,这些斑斓的颜色可以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中充当保护色。


萌萌的碎毛盘海蛞蝓(Jorunna parva)其实是一种海牛



真正学名叫海兔的则大多是些其貌不扬的家伙,比如这只正在经由水管收缩来释放彩色云雾来蒙蔽掠食者的加州海兔(Aplysia californica)。加州海兔全身只有20000个神经元,是传导神经学家偏爱的研究对象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Eric Richard Kandel就通过对加州海兔短期和长期记忆机制的研究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https://itsallaboutscuba.files.wordpress.com/2014/03/orgy.jpg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大乱交中的加州海兔,海牛是两两交配,并不会大乱交。

http://c8.alamy.com/comp/ANXXM9/indonesia-alor-mating-nudibranch-ceratosoma-trilobatum-ANXXM9.jpg
两只正在不可描述的Ceratosoma trilobatum,大家各自友好地伸出右侧体壁,用长长的阴茎交接刺相互使对方受精。交配结束后会将长长的卵带产在岩石或海绵周围。


http://www.hachijo-vc.com/topics/image/170605_2.jpg
呈蚊香状的Chromodoris elisabethina Bergh的卵带,孵化后的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用捕食海水中的小浮游生物,成长后面盘退化,沉入海底进行底栖生活。

另外不少海牛都可以从食物中摄取毒素使体内带毒(Poisonous),甚至蓑海牛科(Aeolidioidea)的一些种类还会取食水螅的刺细胞用来蛰伤捕食者。所以不适合食用。

LZ居然漏了重要的一条,ミウラ头上顶着的小虾也是有原型的!
这种小虾叫Periclimenes imperator(日本名ウミウシカクレエビ),虽然日本汉字写作海牛隐虾,但根据观察其实爬在海参背上的几率比在大型海牛背上的几率高。根据宿主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色型。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7 01:48

本来还说一晚上能全写完,结果查图和资料到现在……慢慢更吧……

warachia 发表于 2017-7-7 01:54

佩服你们这些撸个海洋生物furry还能长知识的friends。

蜗塞塞 发表于 2017-7-7 02:02

涨姿势了

绿冰 发表于 2017-7-7 02:06

俩偶像一个是ヒメイカ,一个是イイダコ(飯蛸)
英文名不知道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捏他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7 10:04

warachia 发表于 2017-7-7 01:54
佩服你们这些撸个海洋生物furry还能长知识的friends。

我射爆HIME呀!

thez 发表于 2017-7-7 10:33

无楯目与裸鳃目这段下面的两张图我刷不出来……

飞…陨 发表于 2017-7-7 10:46

楼主好棒啊 想跟楼主交朋友

onlv星骸 发表于 2017-7-7 10:50

好骚气好可爱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7 10:51

thez 发表于 2017-7-7 10:33
无楯目与裸鳃目这段下面的两张图我刷不出来……

现在能刷出来了吗

飞…陨 发表于 2017-7-7 11:08

可以啊 话说昨晚这么一晚我倒是好奇潮**现实到底存不存在了 名字方面来看

adoladoladol 发表于 2017-7-7 11:12

汪达 发表于 2017-7-7 11:17

所以这个海牛和onepiece里的功夫海牛那种海牛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morment 发表于 2017-7-7 11:24

アルジュナ 发表于 2017-7-7 11:55

本帖最后由 アルジュナ 于 2017-7-7 12:55 编辑

一开始觉得像是被彩蚴吸虫寄生的蜗.牛

小姜不辣 发表于 2017-7-7 12:18

汪达 发表于 2017-7-7 11:17
所以这个海牛和onepiece里的功夫海牛那种海牛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那个功夫海牛是水生哺乳动物,这个海牛是软件动物,除了名字相同基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sk86 发表于 2017-7-7 12:20

Vain 发表于 2017-7-7 13:00

楼主你的本名叫空条承太郎还是Greg Street

撸一记 发表于 2017-7-7 14:01

所以是个克苏鲁末世后的故事呢

PKVSBOSS 发表于 2017-7-7 14:11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8 00:45

本帖最后由 茶茶丸 于 2017-7-8 23:38 编辑

这次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新组合“テンタクルズ(Tentacles,意为触手)”的Rapper——ヒメ。
http://wx2.sinaimg.cn/mw1024/a85867e7gy1fhaje3dw2nj20xc0tktcb.jpg

左边这只就是ヒメ啦,从她的名字可以看出,她是一只Idiosepius paradoxus(日文名ヒメイカ,中文名玄妙微鳍乌贼),耳乌贼目(Sepiolida)微鳍乌贼科(Idiosepiidae)微鳍乌贼属(Idiosepius)。是头足类身长最小的属。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单独将微鳍乌贼划分成一个目。成体玄妙微鳍乌贼一般2厘米左右长。南至澳大利亚北部,北至日本北海道南部。广泛分布于热带到温带的海洋沿岸。

几个大目的简单演化树




和成人手指一比小的不能再小的玄妙微鳍乌贼



上图可以看出它们的肉鳍和触腕都比较小,大概这就是为什么ヒメ身材矮小和留着触腕比较短的波波头?

和大多数头足类一样,玄妙微鳍乌贼也能通过控制色素细胞改变身体的颜色和纹理。它们的这种能力跟皮肤上的色素和肌肉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章鱼的皮肤里有分三层,第一层是色素层(chromatophores),第二层是虹彩层(iridophores),第三层是白色层(leucophores)。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27/9377134b697c4923875b7a90b2283370_th.jpg


以延时摄影拍下的斑马鱼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集中过程

最上面的色素层有很多色素囊,每一个色素囊周围都有一圈肌肉,只要肌肉一起用力收缩,小的色素点就被拉成很大片的色块。中间的虹彩层则是由细胞水平排列成很多薄层,在神经讯号刺激下,透过调整角度和厚度,反射、偏振出很像亮片的光泽。最底下的白色层最简单,就是细胞里有超白的反光蛋白(reflectin),可以几乎反射所有可见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死后的章鱼会迅速变白,因为中枢神经死亡,对色素细胞失去控制,就露出了最底下白色层的底色。这个视频演示的就是用剪刀破坏乌贼神经导致它们变白的过程:http://weibo.com/tv/v/709fd1e149 ... 7e1d760e448635660f9



和大多数头足类一样,它们也是不折不扣的肉食动物,会用触腕捕捉钩虾亚目(Gammaridea),甲壳类和小鱼。然后用角质颚撬开它们的背部与腹部外壳连接薄弱的地方,像蜘蛛一样注入消化液外部消化,再吸吮猎物的组织。有趣的是它们不光平时喜欢利用背部腺体分泌的粘液粘在海藻或者海草上,在捕食成功后也喜欢粘在海藻或者海草上大快朵颐。

2014年英国阿伯斯威斯特大学的Noriyosi Sato的研究表明玄妙微鳍乌贼可以利用墨汁转移和分散猎物的注意力然后捕食它们。他表示这是头足纲不仅仅用墨汁防身,还能用墨汁作为工具捕食的第一个例子。是头足纲具有高度智慧的证明。
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JmRIa_3gg


http://musculuscomplexio.weebly.com/uploads/5/2/1/0/52107267/707383.png?251
Sepia apama强壮的角质颚,不同形态的角质颚可以用来鉴定品种


http://musculuscomplexio.weebly.com/uploads/5/2/1/0/52107267/1639545.png?253

ヒメ的皇冠和乌贼们露出来的三角形牙齿想必是受到了头足纲角质颚的启发



虽然乌贼的内壳已经退化至体内,完全被外套膜所包覆,但在调整沉浮和感知平衡方面依然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可以通过分辨乌贼体内贝壳形态特征来鉴定它们的品种,得知它们的年龄。图为俗称“墨鱼骨”“乌贼骨”的乌贼体内贝壳制品,可以用于宠物补钙。

http://musculuscomplexio.weebly.com/uploads/5/2/1/0/52107267/2386304.png?249
一只墨鱼属(Sepiida)的眼睛。可以看到瞳孔被眼睑覆盖呈现出“W”的形状



乌贼和章鱼的眼睛在解剖上酷似人眼,但更加合理,没有视网膜长反的缺点。乌贼的眼很大,直径与头长相近,枪乌贼、柔鱼和蛸(章鱼)的眼相对较小,帆乌贼的两眼左大右小。鹦鹉螺为环状空腔眼,有孔与外界相通,结构原始,仅具眼囊、杆状体层、色素细胞层和网膜细胞层等;柔鱼、枪乌贼和乌贼为球状晶体眼,结构复杂,有晶状体、虹彩、玻璃体等。柔鱼的眼眶外不具膜,全面与外界相通,并具有由皮肤皱襞形成的厚眼睑;枪乌贼的眼眶外具薄而透明的假角膜,以细小的泪孔与外界相通;乌贼的眼眶外也具假角膜,其边缘有一个假开口,也仅以细小的泪孔与外界相通。



玄妙微鳍乌贼交配图。右边小的是雄性,左边大的是雌性。雌雄不同体异体受精。雄性正用交接腕将精囊送入雌性体内(b和c)。有意思的是,雄玄妙微鳍乌贼和其他种类的乌贼一样,大约有10%的交配是雄性和雄性之间。

雌性在一次产卵期间中可以多次产卵,每次30-80个,产卵期一个月左右。曾有报告显示大型雌性个体在一次产卵期间中总共产下了36次、2111个卵。它们甚至能产总重量超过体重20倍的卵。雌性在产卵完毕后2天内就会死亡。孵化出来的小乌贼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就可以性成熟,最长寿命达150天。


zhjnppy 发表于 2017-7-8 00:50

nb 明天睡醒了加鹅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8 01:30

话说我手懒有的图直接贴的外链,大家要有图刷不出来记得说一声

tuatha 发表于 2017-7-8 08:53

建议添加内容“怎么吃”。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8 15:34

tuatha 发表于 2017-7-8 08:53
建议添加内容“怎么吃”。

连有毒和2CM的东西都要吃是不是丧心病狂了一点?

不过不要担心,接下来会出现可以吃的品种

semeri 发表于 2017-7-8 18:45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8 19:40

本帖最后由 茶茶丸 于 2017-7-8 23:35 编辑

这次介绍的是新组合的另一位,イイ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她是一只短蛸(Octopus ocellatus,イイダコ),日本汉字写作“飯蛸”。常用中文俗名有短爪章鱼、小章鱼、望潮等。广泛分布于东亚温带沿海,全身95%的部位都能食用,且蛋白质和脂质含量高,是人们经常食用的美味。


正如其种名ocellatus(带眼斑的)所示,身体上有很多静态性的圆形金色环斑,因此英文名Gold-ringed octopus。此外,在两眼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长方形浅色斑点,是辨识本种的重要特征。


相信イイダ耳机上方的白色长方形斑点就是取自原型的灵感


怀卵的母短蛸,其卵就像一粒一粒的大米饭一样,因此得名“飯蛸”


即将孵化的短蛸卵,很多章鱼一生只能产一次卵。不少雌章鱼都会喷水清洁卵的表面和增氧,并且守护卵到孵化再死去。雄章鱼则是交配后就死去了。


除了怀卵的母短蛸,去除角质颚、眼和墨袋,再清除体表的黏液,短蛸全身都可以食用


章鱼的吸盘数目少、个体大,无柄,本身仅由吸盘杯和吸盘腔组成,但肌肉组织较乌贼发达,增加了环形肌和括约肌,不仅吸力强大,而且腕上触觉感受器丰富,反应灵敏。


章鱼的内壳已经退化,躯体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伸缩,使它们具有极其高超的缩体功夫,可以从很小的洞里钻进钻出。不少章鱼都对可以藏身的罐子、瓶子、贝壳、螺类相当痴迷,渔民会利用这种习性,用贝壳做的陷阱来捕捉它们。

    章鱼还具有极高的智力,有两个记忆系统,一个是大脑记忆系统(占所有神经细胞的40%),另一个记忆系统(占所有神经细胞的60%)则直接与吸盘相连。我们人类只有大脑记忆系统,如果我们的四肢想要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必须由大脑负责控制具体操作步骤。而章鱼则不然,它的八个腕足内都有独立的神经索,可以独立完成很多复杂的任务。虽然人类的脊髓也可以完成一些低级反射(比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但是章鱼腕足的神经索的自主程度要比人类高得多。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三心二忆”(章鱼有三个心脏,两个腮心脏一个体心脏)。

http://ww3.sinaimg.cn/mw690/64112046jw1dzyzgw2zgcg.gif
章鱼也拥有学习,模仿,玩耍,使用工具的能力。这种条纹蛸(Amphioctopus marginatus)不光会用椰子壳护身,还会把用着顺手的椰子壳或者贝壳随身携带。是经典的无脊椎动物使用工具的案例。

一段章鱼跃出水面捕食螃蟹的视频。不少头足类都以甲壳类和贝类为主食,因为其中包含的虾青素对维持它们体内肌红蛋白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http://weibo.com/tv/v/F9Bi9xNni? ... ca206747e8274428072


除了利用全身发达的色素细胞模仿周围坏境隐藏自己外,在1998年于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的河口水域发现一种章鱼能迅速拟态成海蛇、狮子鱼及水母等有毒生物,避免攻击

最新研究显示具有异常复杂行为的章鱼,鱿鱼和乌贼的共同祖先中广泛存在RNA编辑。而在头脑相对简单的远亲鹦鹉螺中则较为少见。由于在神经蛋白质中RNA编辑尤其之多,研究者认为这可能导致了头足类动物出色的智慧。RNA编辑增加了产生的蛋白质的多样性,赋予了头足类动物一定的进化优势,使得他们能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例如,我们知道RNA编辑使得章鱼能够应对较大的温度变化,因此能在寒冷的极地海洋中生存。


四个明 发表于 2017-7-8 21:35

感觉章鱼要强的多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8 23:51



另外虽然短蛸的瞳孔比较长方形,但它们的亲戚北太平洋巨型章鱼(Enteroctopus dofleini)的眼睛还是挺“8”字型的

hsyg 发表于 2017-7-8 23:54

本帖最后由 hsyg 于 2017-7-9 00:02 编辑

章鱼确实厉害 怪不得以前未来狂想曲选他能进化成下一个人类

顺便说一个 PM里章鱼桶 就是来自章鱼喜欢钻瓶子的习惯
然后日本渔民相信把小鱼放罐子里丢海里 再捞上来就能变成章鱼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9 00:10

我也补充一个,PM的无壳海兔原型就是来自海牛,虽然中文翻译成了海兔。但从习性描述(肉食),外观和其他语言译法来看,它们确实是海牛

恶意气流 发表于 2017-7-10 11:57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8 19:40
这次介绍的是新组合的另一位,イイ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她是一只短蛸(Octopus ocellatus,イイダコ), ...

补充点关于RNA编辑的小知识:在发现头足类中广泛存在基因编辑的同时,科学家同时还发现它们的基因组突变速率——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化速率降低了。这说明RNA编辑并不仅仅是适应多变环境的"手段"——章鱼、鱿鱼和乌贼们可能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演化方式。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10 16:27

本帖最后由 茶茶丸 于 2017-7-10 16:28 编辑

LZ居然漏了重要的一条,ミウラ头上顶着的小虾也是有原型的!


这种小虾叫Periclimenes imperator(日本名ウミウシカクレエビ),虽然日本汉字写作海牛隐虾,但根据观察其实爬在海参背上的几率比在大型海牛背上的几率高。根据宿主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色型。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11 18:36

本帖最后由 茶茶丸 于 2017-7-11 20:51 编辑

这次介绍一下服装店的新店主ビゼン(Rhopilema esculentum 日文名備前水母),也就是中文里大名鼎鼎的海蜇。代替前作的エチゼン(越前水母,Nemopilema nomurai)担任起了服装店店主的职责。


ビゼン,也许是因为名字来源于日本著名海蜇产地备前国的原因,ビゼン说话的语气稍显古风


エチゼン


现实世界里的海蜇

海蜇是一种辐射对称动物,属于刺胞动物门(Cnidaria )。这类生物非常古老,据化石显示,它们5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与一般人们认知的大多数两侧对称动物不同,辐射对称动物有着奇妙而古老的发育,从受精卵形成原肠胚的过程中就与两侧对称动物区别开来了。


这是一个辐射对称动物的原肠胚形成过程,可见它们只有发育成消化系统的内胚层(黄色部分)和发育成体表的外胚层(蓝色部分)。只有口没有肛门,吃东西从哪进从哪出。


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原肠胚形成过程。相较辐射对称动物我们多了一个中胚层,用于形成包裹和支撑内部组织的骨骼和真皮。这是两侧对称动物得以不依赖水的支撑(所有辐射对称动物都是水生),占领陆地和天空发展出多种运动方式的重要前提。
如图所示,受精卵不断分裂,到原肠胚局部凹陷,将来形成消化道,这第一个开口非常重要:有的把这个开口发育成了嘴,然后打通另外一端形成肛门,这样的动物称为原口动物,比如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有20多个门,占动物界物种总数的90%以上;另外一些把这个开口发育成了肛门,然后打通另外一端发育成嘴,这样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有5个门,比如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加起来占不到动物物种总数10%。


水母不光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有性生殖增加基因突变的几率,还可以在环境适宜时进行无性繁殖大幅增加个体数量。图中演示了一个水母的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体→碟状体→成水母的有性生殖世代。但它们还能通过螅状幼体(789)自身出芽繁殖和横裂体(11)分裂出大量碟状体进行无性繁殖。

http://wx4.sinaimg.cn/mw690/baacc691ly1fhg896l3g2g208c065u0x.gif
螅状体的无性繁殖,能看到视频中的螅状幼体(ポリプ)逐渐发育成长,形成横裂体(ストロビラ),一片片的碟状体(エフィラ)从其顶端横向分裂脱落。最后一段是螅状体自身的出芽繁殖


图为大量繁殖的越前水母,由于它们容易繁殖的特性,造成在水体富营养化和人类水利工程使海底造浪效应减少后水母数量爆发式增长。通过捕食小鱼,蜇伤大鱼,同鱼类争夺氧气等对渔业造成打击


当然还是可以被制成中国人喜爱的老醋蛰头(“头”其实是海蜇的口腕部分)

附件分别是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水螅体捕捉食物

和栉水母动物门的(Ctenophora)的Bolinopsis属,注意它们虽然名字里也有水母,但和人们一般认知中头顶碗状下面有触手的水母区别很大,没有刺泡,神经系统和其他多细胞动物都不同,和水母长得像可以认为是一种趋同演化。游泳时振动栉板,栉板上常有构造色结构,可以反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hamartia 发表于 2017-7-11 19:19

水母好啊,95%的水份构成,再努力把就成液体生物了
海蛰只是水母的亚种,它可以吃,水母不能吃

但水母可以作为优雅的观赏动物,这个海蛰就不行了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11 20:39

本帖最后由 茶茶丸 于 2017-7-11 22:25 编辑

hamartia 发表于 2017-7-11 19:19
水母好啊,95%的水份构成,再努力把就成液体生物了
海蛰只是水母的亚种,它可以吃,水母不能吃


你对这个分类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实际上,“水母”一词指代的是包括刺细胞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这两个门中所有能够进行浮游生活的动物(jelly),而海蜇是刺细胞动物门,钵水母纲 (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atidae),海蜇属(Rhopilema)下的具体的一种。而且除了海蜇和黄斑海蜇(R. hispidum)和棒状海蜇(R. rhopalophorum )等几个可以吃的好兄弟之外,叶腕水母(Lobonema smithi Mayer),Stomolophus meleagris,Crambionella属的一种水母都是可以吃的

穿越护城河 发表于 2017-7-12 06:41

恶意气流 发表于 2017-7-10 11:57
补充点关于RNA编辑的小知识:在发现头足类中广泛存在基因编辑的同时,科学家同时还发现它们的基因组突变 ...

建议不要补充

这个是牺牲基因组进化而换取更高RNA编辑水平的做法

简言之就是停止升级,只做小版本修复

这意味着它们已经到此为止了

恶意气流 发表于 2017-7-12 22:18

穿越护城河 发表于 2017-7-12 06:41
建议不要补充

这个是牺牲基因组进化而换取更高RNA编辑水平的做法


简言之就是停止升级,只做小版本修复
我觉得RNA编辑和基因组突变的关系更像是能量护盾和血条的关系
在选择压力的面前,打不破能量护盾就不会掉血
这种演化方式长远看来是否“先进”不好说,断言“到此为止”恐怕不太准确吧

穿越护城河 发表于 2017-7-12 22:56

本帖最后由 穿越护城河 于 2017-7-12 22:59 编辑

恶意气流 发表于 2017-7-12 22:18
我觉得RNA编辑和基因组突变的关系更像是能量护盾和血条的关系
在选择压力的面前,打不破能量护盾就不会 ...
这也是个相对较新的发现和观点(甚至假设),但是目前言之成理

核心就是章鱼这类动物是压抑(或者牺牲)基因突变能力而放弃了快速进化的能力。这种行为对当下的这类动物来说也许是符合生存要求的,但如果你读过《第六次灭绝》的菊石那一部分,应该就能明白这种一成不变的成功动物的危险。

简单地说,头足纲鞘形亚纲的某些动物,比如章鱼的DNA、RNA以及信使RNA的机制和已知的生物差别比较大,章鱼可以通过重新编辑RNA来适应不同环境的温度等条件。

相比之下,类似的行为在其他动物包括人类身上大都是“非适应性”行为——或者说是有害的(不排除某些编码性RNA编辑是对人体有利的)。


这一点是四月份的消息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06121601.htm

翻译版是《参考消息》提供的

章鱼、鱿鱼和乌贼以能够完成复杂的行为而闻名,比如打开水族箱的盖子逃走或是迅速改变皮肤伪装色以躲避捕食者。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它们的神经系统在进化至如此复杂的过程中包含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机制:牺牲基因组DNA的进化来换取大量的RNA编辑。

这项研究由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的乔舒亚·罗森塔尔、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伍兹·霍尔、伊莱·艾森伯格和诺亚·利什科维奇-布劳尔领衔,研究报告已发表在本周出版的美国《细胞》双周刊上。

该研究基于科学家此前的一项发现,即鱿鱼在RNA编码区——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细胞内——呈现出异常高的编辑比率,从而使细胞能够制造出多样化的蛋白质。鱿鱼大脑中有60%以上的RNA转录体被重新编码,而人类或果蝇的RNA只有不到1%被编辑过。

在此次研究中,科学家在另外三种“聪明”的头足纲动物(两种章鱼和一种乌贼)体内也发现了同样高的RNA编辑水平,并且在这类被称为“鞘形亚纲”的头足纲动物体内找到了数以万计在进化中被保存下来的RNA编辑位点。他们发现,鞘形亚纲头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内的编辑活动尤为活跃,对在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形态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质产生了影响。

他们发现,相比之下,较为原始的头足纲动物鹦鹉螺和软体动物海兔体内的RNA编辑水平要比鞘形亚纲头足纲动物低得多。罗森塔尔说:“这表明,较高的RNA编辑水平并不总是软体动物所特有的;它是鞘形亚纲头足纲动物的发明。”

哺乳动物体内只保存了很少的RNA编辑位点,而且这些RNA编辑位点并不被认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罗森塔尔说:“(鞘形亚纲)头足纲动物体内有一些截然不同的活动,许多编辑事件被很好地保存下来,显示出清楚的自然选择的痕迹。”

科学家还发现,这类头足纲动物体内存在一种令人惊讶的交换行为,即牺牲基因组进化来换取更高的RNA编辑水平。最常见的RNA编辑形式是由ADAR酶来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位于编辑位点侧面的大型结构(dsRNA)。这种结构可能包含数以百计的核苷酸,与编辑位点本身一起被保存在鞘形亚纲基因组内。研究团队在报告中说,这些编辑位点侧翼区的基因突变速率受到了严重抑制。

罗森塔尔说:“我们的结论是,为了保持这种RNA编辑的灵活性,鞘形亚纲头足纲动物不得不放弃编辑位点周围区域很大一部分进化能力。基因突变通常被认为是自然选择的手段,而这些动物压抑了基因突变以保持在RNA层面上进行编辑的灵活性。”

目前,罗森塔尔及其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的同事正在制作善操控基因的头足纲动物模型系统,以研究它们的大量RNA编辑活动的机制和功能性结果。
章鱼竟能大规模篡改生物学中心法则,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如果希望了解更多,这一篇我觉得可以说明一点问题

茶茶丸 发表于 2017-7-16 21:51

本帖最后由 茶茶丸 于 2017-7-16 21:53 编辑

这次介绍的是鞋店店主シガニー,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只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又称蜘蛛蟹,日文)。是已知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甲壳动物、十足目短尾下目蜘蛛蟹总科巨螯蟹属唯一的现存种。生活在日本岩手县至台湾东北角以外的太平洋海域深500-1,000米、均温十到十五摄氏度的海底淤泥地形。


シガニー头上三根销魂的头发一定是受了甘氏巨螯蟹两只复眼之间有两根棘刺的启发


数一数シガニー的腿,我们也会发现他有着十条醒目的步足。这是短尾下目,也就是我们平时称呼为螃蟹的生物的重要特征。

平时它们身上红彤彤的是甲壳动物通过食物链富集的虾青素的颜色(我们上次也介绍过甲壳动物富集的虾青素对维持头足纲肌红蛋白稳定性有重要意义)。不少虾和蟹都可以将虾青素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呈现出从红,橙,到淡青色,绿色的变化,伪装自己。不过下锅煮了以后蛋白质失活而虾青素稳定,就又现出了红色的原型。


作为最大的甲壳动物,甘氏巨螯蟹成年平均长度(把腿掰直)可达3米,据记录更有甚者可达4米。


甘氏巨螯蟹的钳。可以看出它们主要食贝类,用这对钳可以轻易夹碎贝类坚硬的外壳

可能有人要问了,甘氏巨螯蟹(英文名日本蜘蛛蟹)和我们常说的帝王蟹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可大了,帝王蟹也就是勘察加拟石蟹(Paralithodes camtschaticus),其实不属于我们平时说的螃蟹所在的短尾下目(Brachyura),而属于异尾下目(Anomura)的石蟹总科,其实是寄居蟹椰子蟹的近亲。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勘察加拟石蟹只有8条可被直接观测到的足。



并不是无良商家掰了两条腿,而是这两条腿已经退化只负责清理腮部了




左雌右雄

观察勘察加拟石蟹的腹部我们也可以发现:雌性勘察加拟石蟹的腹部并不左右对称,这也是异尾下目的显著特征。




甘氏巨螯蟹,上雌下雄,和平时吃的螃蟹辨别方法一样

而甘氏巨螯蟹作为正宗的短尾下目,无论雌雄腹部都是对称的。




勘察加拟石蟹(上)与短尾下目方蟹总科的Armases roberti的幼体比较。刚孵化出来的长得像虾的幼体叫做zoea,是大部分十足目动物都要经历的阶段。经过反复蜕皮终于变得像螃蟹的幼体叫做megalopa,megalopa再继续成长就是幼蟹了。

最后,甘氏巨螯蟹也是可以吃的,不过据说这东西长得很大肉却很少,完全不如它们不是螃蟹的亲戚勘察加拟石蟹好吃。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向]splatoon2新出现的角色生物原型考据[2018.4.16深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