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性格,做事动机,行为模式,社交需求。在实践上,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自身和别人,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社交策略。 早期的人格特质理论,多是基于学者的思索、想象、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因而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支撑。大学者们喜欢“深入思考”,所以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而非“外在描述”。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荣格的性格分类。他的分类主要用了四个人格特质维度:他的精力来源,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他在感知事物时,是靠“感觉”还是“直觉”。他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是基于“思考”还是“情感”。他平时的life style,是“感知型”还是“判断型”。四个纬度的排列组合就把人分成了2^4=16种性格。 基于荣格理论的MBTI性格测试,直到今天还在被广泛运用着。每年的使用者多达200多万,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之类的大型企业。在相亲恋爱方面,百合网也使用了基本相似的测试体系。
最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研究开始注重统计和实证。对于人格特质的研究,渐渐转为统计客观的“外在描述”,而非学者依靠自己的个人经验,去对内在动机“深入思索”。这种研究方式的代表人物是卡特尔。他从各种字典和有关心理学、精神病学的文献中找出约4,500个用来描述人类行为的词汇,从中选定171项特质名称,让大学生应用这些名称对同学进行行为评定,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16种相互影响较弱的人格特质。 到今天,统计学研究方式的最高成果是“大五人格”。它也是采用对描述性词汇进行统计的方式,把人格特质分成5大类,每1大类又有6小类,总共30类人格特质。而由这些特质所决定的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则有2的30次方那么多,也就是10亿多种分类。所以当前学界对“大五人格”的观点是:非常全面,有助于全面了解人性,但是从目前来说没有太大实践价值。 关于人格特质理论的具体发展历史,可以参见百度百科: 人格特质理论。
用人格对人进行分类的尝试和人格特质的研究密不可分。性格的分类一定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维度。通常,每个维度均有两极,利用多个维度的组合,就能将人分为2的指数次幂种类型。如果要应用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则会有2^16=66536种之多。 在性格分类中,最粗略,但是实践中被人运用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四型人格”。它们虽然粗略,但是方便好记,从古希腊哲学家波克拉底提出的“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忧郁质”四气质,到早先几年流行的“DISC四型人格”,以及乐嘉的“性格色彩学”都是这样的例子。波克拉底当然是凭借经验归类。而后两者,则是把复杂的学术高度粗略化和粗略化了:在两个最主要的人格特质维度上把人分成四类。虽然名称不同,但分类间有着微妙的相似关系。
在两性关系研究领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式,在全面、大量的客观数据统计的支撑下,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比如《亲密关系》,就是集两性关系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之大成。所有结论都有统计数据支持。 在实践第一的泡学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基本都是依靠丰富个人经验加上思考总结。在这种不科学的方式下,虽然没有出现荣格式的成果,但也涌现了无数非常有价值,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它们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内是高度有效的。缺陷是,这些理论的创始人一般都盲目认为自己的理论能对绝大多数女人有效。例如PUA Vin DiCarlo和PUA BlakeRichards在他们的作品《In10se Game》中涉及到了女人的人格特质分类,但他们的绝大部分成果都停留在务虚的层面。而最近比较流行的“潘多拉魔盒”女性分类系统,是一个比较有用的分类,但是不仅其中的维度难于理解,也没有提供有效的识别方法。 由“但丁Law”和“源婧Cris”两人所使用的女性分类系统脱胎于“潘多拉魔盒”体系,“泳湿小狗”加入后,对此体系进行了一定的修订。通过用卡特尔16型人格特质及大五人格中在《亲密关系》里出现得比较频繁的维度代替原体系中不明确的维度,得到了新的分类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