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已在历史长河中随风而逝,想领略其当年盛况,最佳去处是文化公园里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广州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面向海外世界的门户,早期的外贸主力是丝绸,唐以后的出口拳头商品是陶瓷,自清朝之后最受洋人青睐的则是茶叶。1757年,清朝开始执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西方开放外贸的港口,管理外贸的粤海关只管收钱,具体与外商打交道的责任义务统统外包了给了广州行商。这些行商们成立公行组织,承包垄断了一切对西方商人的外贸,公推资深德高钱多的为总商,不但要管理外商还得为他们行为担保,出了事儿朝廷不问洋人只找行商。
这套“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体制在初期运作高效,茶叶、丝绸、瓷器、棉布、药材……国货源源不断的从此走向世界,毛皮木材香料等洋货则源源不断从世界涌向这里,全世界的财富汇集于广州一点,十三行的总商是那个时代洋人心目中宇宙最富有的人。博物馆里的大型沙盘、环形全景画、以及各种场景复原再现了十三行那个风生水起哼哼哈嘿的黄金时代。
欧美白皮洋商汇集于此,广州成为他们窥视中华唯一的合法窗口,可以说洋人心中的中国便是大湾区,这个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一直持续到21世纪。能亲身来华的洋人毕竟只是一小撮,更多的洋人对中国的了解来自广州出口的中国商品,而广州人也在刻意迎合洋人的异域想象生产商品:他们按照洋人给的画样在景德镇瓷器外表上彩后再卖给洋人,这种“欧洲官窑”便是曾风靡世界的广彩瓷,在博物馆展厅里你还能看到大量专门为欧洲豪门订制的徽章瓷。另一种大受洋人欢迎的东方主义工艺品是通草水彩画,这是专供出口的外销特**品,所以与东方传统文人画迥异,倒是带有西洋画的些许技法;题材方面洋人最喜欢的……是女性题材,该题材的通草画如此丰富以至博物馆还专门办了个展览。这是男性对女性的凝视,也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被凝视的除了官宦大小姐之类的“东方公主”,还有广大劳动妇女。
起朱阁,宴宾客,楼塌了。十三行作为东西中间商赚差价的同时,也意味着受东西方的夹板气。随着蒸蒸日上的西方资本主义与日薄西山的东方封建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十三行吃的肉越来越少而挨的板子却越来越多,那个左右逢源日进斗金的日子逐渐远去。**战争一声炮响标志着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南京条约》葬送掉的不止大清帝国的光荣神话还有十三行的外贸特许权,到了第二次**战争期间连十三行商馆建筑也毁于战火。没人会想到百年之后十三行旧址上会成为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会场,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看完十三行历史展览后先别忙着走,一定要前往楼上的展厅,那里十三行时代的历史文物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但奇妙的是观众数量却很少,它们基本是著名的大财主兼大收藏家王恒私人捐赠的。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清代早中期的广州港堪称财富之泉
可以看到十三行时代的大型沙盘
欧美洋商汇集于此
在魔都发明洋泾浜英语前,大家用的是广州英语
欧洲贵族与中国瓷器结合后便是广州为洋人专门订制的徽章瓷器
专供出口的通草画很类似现在的明信片
除了官宦小姐也不乏劳动妇女
十三行化为白地百年后成为新中国华南土特产展览会的会场
二楼是王恒的私人捐赠
酸枝家具堪称清代家具的巅峰
清代的金漆十屏大屏风颇有视觉冲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