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标准模式 右:创作家模式 (图片版权属于 Sony Corporation)
说完了 Xperia 1 这块屏幕的亮点,也不得不指出它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规格上来讲,Xperia 1 这块 4K OLED 屏幕的像素密度比前三款 4K 液晶屏幕的产品要低,结果就是在浏览照片,尤其是纹理细节丰富的人工物体场景(如建筑)时,画面的清晰度相比之下反而由肉眼可见的下降。即使是第一代的 Z5 Premium,也有比 Xperia 1 更锐利清晰的画面显示。一方面,Xperia 1 从规格上的像素密度就较低,长边152mm:3840像素,对之前的 121mm:3840像素,密度直接打了八折。另一方面,尽管之前的 4K 屏幕也非标准栅格排列,Xperia 1 的 Pentile 排列则直接损害了清晰度。两个因素叠加,画面清晰度降低也就无法避免。因此,尽管 Xperia 1 仍然是至今清晰度最高的 OLED 屏幕智能手机,4K 这一亮点的实际价值却不如它的前辈们。
其次,Xperia 1 的屏幕最高亮度平庸,远逊于前代 OLED 机型 Xperia XZ3。尽管在系统应用中有一个屏幕亮度增强插件,能让 Xperia 1 的户外强光下高亮度显示,但在正常的室内使用场景下,Xperia 1 的最高亮度明显不足。据 GSM Arena 测量,Xperia 1 屏幕亮度为标注模式 391 尼特,增强模式 665 尼特,较 Xperia XZ3 标准模式下的 442 尼特低不少,和三星 Galaxy S10+ 的 385/793 尼特在标准模式下相当,不及 iPhone Xs Max 的 653 尼特。总的来讲,Xperia 1 的屏幕亮度设置不是很理想,屏幕不够亮恐怕会是很常见的不满。就算索尼有自己的考虑,也应该给用户开放更多自由选择的权限。而且由于最高亮度不足,HDR 效果说实话不够明显,损害了 Xperia 1 的主打卖点。比较 Xperia 1 与 Xperia XZ3 及 Xperia XZ Premium,在显示夜景照片等内容时,如果不把屏幕亮度拉到最高,Xperia 1 的实际效果反而是最差的。OLED 黑色不发光的优势被最高亮度不足所拖累,对比度和主观画面明了度都甚至不及液晶。 撇开分辨率的物理限制不说,Xperia 1 在最核心的卖点上出现亮度不够的问题令人遗憾。好在看起来这个问题有可能通过软件更新改善,只能寄期望于今后的系统升级。
最后,Xperia 1 的 OLED 屏幕据称是全程 240Hz PWM 调光。不过可感知的频闪现象较其他一些同价位尤其是高性价比产品而言要弱不少,在高亮度下,很难观察出频闪,实际使用时也没有很快出现因频闪造成的不适。这一点来讲 Xperia 1 的屏幕没有失分。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次 Xperia 1 出厂默认白平衡是冷色调(偏蓝)。几年前曾经看到有文章说东亚人偏好冷色调,中间色温反而会觉得发黄,于是联想这次的默认设置是不是缘于此。如果真的有心安排,对于向来不拘小节的索尼移动来讲,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可以说,Xperia 1 的屏幕虽然没有超越过去的 Xperia 自己,但无论时纸面参数还是实际显示效果依然在同级中属上乘,观看手机画面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体验。在使用 Xperia 1 一周后,特地又去看了其它一些厂商今年搭载了 OLED 屏幕的旗舰产品,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显示效果上与 Xperia 1 的差距。在屏幕这一点上,Xperia 1 没有令人失望。
创新的用户交互配合这块 21:9 比例的超长屏幕,索尼的开发团队为其定制了特殊比例的分屏系统。
21:9 的屏幕恰好可以上下分割为横向 16:9 与纵向 16:9 两部分,适合一片观看视频一边聊天或浏览网页,下屏的输入法也不会过多挤占画面。即使不分屏使用,这块 21:9 的屏幕也很适合浏览网页或阅读文章,相比相近宽度的传统比例屏幕,它能同屏显示更多内容,减少滚屏距离。
Xperia 1 继承了去年 XZ3 的侧边感应功能,以一定节奏双击屏幕边缘即可启动快捷菜单,根据时间地点,列出用户此时此刻最可能希望打开的应用。常用的通知栏快捷开关、单手模式,以及快速分屏功能也会在菜单中一起显示。
侧边感应菜单需要熟练后才能灵活呼出,好在索尼在系统设置中提供了专门的练习模式,并提供了充分的自定义选项,也可以为特定应用关闭这一功能。
Xperia 1 较长的屏幕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难以触及画面上方。尽管自己手指较长,过去单手操作 XZ Premium 也毫无压力,灵活自如,但使用 Xperia 1 时也不得不配合手掌挪动手机才能按到顶部菜单。必绝大多数人在不启用单手模式缩小屏幕显示面积时,根本无法单手操作。侧边感应菜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至少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在只能单手操作手机时,能相对容易地启动单手模式地途径。
以上这些要素虽有创新,但实际价值如何要打一个问号。是否需要分屏操作手机因人而异,至少这个功能对自己而言略显鸡肋。侧边感应菜单是有新意也有实用价值的交互方式,同时也很容易想象,它较高的操作门槛和熟练之前较低的成功率,必定会排除大量不那么喜欢微操作的用户。
在手机界面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想要实现交互的创新绝非易事。Xperia 1 配合屏幕比例设计的这些微创新看似切入新的应用场景,却总不免有些花拳绣腿,强行寻找痛点。真正的交互革新,恐怕只能等待诸如折叠屏或更新式的硬件出现了吧。
迟到的三摄系统除了屏幕,全新开发的三摄像头系统也是 Xperia 的主打亮点。
在最近一年,三摄逐渐取代双摄成为流行。最初为了提高画质而采用的黑白/彩色双摄,最终被适用于不同场景的长短焦双摄打败,后来不少厂商又增加了广角镜头满足用户风景拍摄的需求。在此期间,索尼迟迟没有追随潮流。去年因种种原因惨淡收场的旗舰 Xperia XZ2 Premium 上搭载了为视频拍摄画质提升专门设计的独一无二的实时双摄系统 AUBE™。尽管微光视频性能优异,这套系统却并没有找对用户痛点,随着 XZ2 Premium 一同成为了历史的眼泪。直到 Xperia 1,屈服于流行的长焦广角三摄系统才首次应用于 Xperia。
好消息是,Xperia 1 的三摄系统在硬件上没有辜负一年的等待。
Xperia 1 的三颗镜头分别为 26mm F1.6、52mm F2.4、16mm F2.4,且皆为1220万像素。Xperia 终于彻底放下了 Z 系列开始的高像素包袱,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它背水一战的决心。得益于较低的像素,Xperia 1 的标准镜头在 1/2.6 寸的传感器上实现了 1.4μm 的像素尺寸,又辅以支持光学防抖的 F1.6 大光圈镜头,为成像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硬件基础。双重相片二极管对焦技术则为夜间高速准确对焦做了贡献。
新开发的 BIONZ X™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引擎性能也再次强化,它引入来自 α™ 相机团队的新算法,首次在智能手机上实现眼控对焦,并支持高达 10fps 的 AF/AE 全像素连拍,在拍摄移动物体时也能始终保持自然的对焦与曝光。此外,Xperia 1 新增 RAW 格式降噪,能在照片直出之前对原始信息处理与降噪,大幅提高夜景等光线不足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视频录制方面,Xperia 1 支持光学与数字混合防抖,得益于传感器性能的改进,即使在夜间,视频防抖性能也相当出色,继续保持了视频防抖领域的业界领先地位。
除了硬件和算法的进化,Xperia 1 的相机系统也整合了一些流行功能,如软件模拟大光圈虚化功能,或是全手动设置快门速度并支持最长30秒的曝光时间等。这些模式绝不会是普通用户日常会频繁使用的功能,却能让有经验的玩家拍出效果出众的照片,让手机摄影更具有可玩性。
此外,4K HDR 视频录制、全高清960帧超慢速录像、基于笑脸与运动状态的预测对焦/预先拍摄功能,以及高级自动模式等传统功能依然健在。已有多年历史的高级自动模式日趋成熟,它利用 AI 算法智能识别用户所处的状态和拍摄的场景,自动从13种场景模式和4种运动状态中选取最佳模式,帮助用户拍下理想照片。
Xperia 1 的前摄像头采用了800万像素传感器与F2.0广角镜头的组合。同样地,美颜模式成为了相机内置的功能。索尼的美颜模式相比其它一些厂商来讲始终比较克制,最终的效果会相对更贴近自然。也不知道该说索尼死板,还是仍有追求。
不难看出,索尼对 Xperia 1 的相机寄予厚望,大中华区延期上市据说也与相机应用的最终调教有关,甚至此前的媒体试用也不提供相机的深入体验,生怕尚未达到最佳状态的软件破坏了 Xperia 1 拍照水准的第一印象。从结果上来看,Xperia 1 的成像质量较去年的 Xperia XZ3 有明显提升,能够比较轻松地在包括夜景等环境下拍出当前一流水平的照片。
【样片后续陆续更新】
然而或许是由于赶工,Xperia 1 相机当前版本的软件体验无法令人满意。依旧略显复杂的交互逻辑也许可以说是传承,缓慢的相机启动速度与频繁的处理等待时间,则极大地损害了手机摄影的即时性。Xperia 1 的相机会在保存照片时进一步对照片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情况,用户甚至需要等待若干秒才能查看刚刚拍下的照片。如果触发了 RAW 格式降噪,Xperia 1 的相机甚至会在屏幕中央显示一个大型的环状进度条,期间用户无法执行其他操作。知道内情的人明白这是为了得到更高画质照片所付出的成本,但对普通用户而言,这就是意义不明的等待,是糟糕的使用体验。另外,目前的相机软件还存在启动相机时偶尔会不得不等待半分钟才能进入摄影状态,特定条件下对焦无法正常完成等 bug。画质高分,相机体验低分,是 Xperia 1 的现状。
现状绝非最优解,必然存在一种更合适的办法兼顾易用性和画质,现在只能寄期望于索尼日后推送的软件更新,让 Xperia 1 能够拥有名副其实的优秀相机。
回归的设计语言九九归一,Xperia 1 的设计也回到了系列的原点。
硬朗的线条、金属边框、双面玻璃面板、侧面指纹识别、Xperia 传统的紫色配色… Xperia 1 似乎在向世人宣布,这是 Xperia 的重生,7年前惊艳世人的 Xperia 又复活了。
经历了去年 Xperia XZ2/3 系列的惨痛失败,索尼似乎认识到了坚持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合适的。圆润的设计当然有它的优点,但随之而来较厚的机身厚度无疑会被批评。毕竟,两三毫米的厚度也许不会让使用者觉得不适,却必然会成为网络上数字游戏里的黑点。同时,放弃自己的特色也会让一直喜欢 Xperia 设计风格的人们选择观望。既没有吸引到新用户,又把老粉丝拒之门外,销量惨淡也无可厚非。
除了机身厚度,Xperia 1 这次还特别强调了轻薄设计。6.5寸屏幕的 Xperia 1 重量被控制在了 178g,拿到手中第一印象便是超出预期的轻巧,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美中不足的是,轻薄的设计牺牲了 XZ2/3 系列引入的无线充电功能,不得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个人而言,并不在意增加一两毫米的厚度或是一二十克的重量,现在这样的取舍没有最合自己的偏好。
Xperia 1 虽然回归了侧面指纹,但为了避开专利问题,采用了指纹识别与电源键分离式的设计。这不是一个好的设计。Xperia XZ 那样按下电源键的同时识别指纹并解锁才是真正符合直觉的操作方式,现在的 Xperia 1 会在手指接触指纹识别器时擅自开始识别,如果是无意的接触必然会识别失败,连续多次后指纹识别就会被禁用,必须通过密码等其他方式解锁。侧面指纹固然远优于背面指纹,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设计也只能说令人惋惜。此外,底部充电与数据接口的开口处理略显生硬,破坏了整体感,是一项扣分项。
最后,为了迎合如今的潮流,Xperia 的上下边框也越做越窄。误触在 Xperia 1 上是家常便饭,无休无尽的误触,返回上层、退出程序、意外点击… Xperia 1 尽管保留了易于使用的两段式相机实体快门键,相机界面却很容易因误触而推出。即使双手操作也很难彻底避免无出问题。相比过去 Xperia XZ 适中的上下边框允许单手稳定地握住机身并按快门键拍摄,Xperia 1 的超窄边框设计直接判了单手拍照方式的死刑。过窄的边框甚至无法保证双手持机时的高效操作。
好看而无用,而这是当今的潮流。
充实的娱乐体验Dolby Atmos® 取代了 Clear Audio+ 成为了 Xperia 1 的音效配置,依然提供了自动识别功能与电影、音乐等内置场景。虽然 Xperia 1 并非首款支持 Bolby Atmos 的设备,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 Xperia 1 开发过程中,索尼电影的同僚对如何还原影院音效提供了协助。Xperia 1 的立体声双扬声器音量尚可,去年引入的动态振动系统会分析声音旋律震动手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音效体验,让人产生一种音效更为立体的错觉。近几年索尼每年都在提高外放音量,已经逐渐摆脱了外放音量偏低的负面评价。可惜自己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使用外放,这方面的提升对自己没有意义。Xperia 1 为了减小底部高度,下扬声器置于机器正下方,与上扬声器不对成,始终是一种不完美。一个技巧是,在横屏持机时,握住手机底部的右手可以适当遮挡下扬声器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便会向前反弹,得到较为平衡的左右立体声效果。有的时候,手法原始但却有效。
其他方面,Xperia 1 自然继续提供了对 HiRes 音源的良好支持,并可以通过 LDAC 高清音频格式以最高 990kbps 的码率传送音频,在使用兼容该格式的设备播放音乐时,将得到远优于传统蓝牙的音质。
几年前 Xperia 首创的 3D 物体扫描应用似乎并没有找对用户的痛点,但也延续到了 Xperia 1 上。不得不说,如今要在智能手机上找到新的应用越来越难,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索尼年复一年强行创造出所谓的功能亮点,从 3D 扫描到 960帧超慢速摄影,从动态振动系统到 21:9分屏应用… 或许省下这部分研发成本花到更重要的地方去会得到更好的回报也说不定。
够格的性能配置最高支持1.6Gbps下行通信速度的高通骁龙 855 处理器、6GB内存、128GB UFS2.1 存储容量,支持最大512GB外部存储扩展,Xperia 1 的运算性能无愧于2019年旗舰产品的定位。
Xperia 1 终于首次采用了128GB的存储空间,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一直存在的内部存储空间不够宽裕的不足。毕竟,Xperia 系列常年存在 SD 卡读写速度低下的缺点,SD 卡仅适合用于储存音乐视频等媒体文件,而不宜作为应用程序的扩展空间。128GB的容量基本解决了空间不够的问题。
虽然国内对于内存容量有着狂热的追求,但根据规律,可以预见6GB的内存容量在未来几年依然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应用场景。毕竟 Android 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充分利用内存进行缓存,过剩的内存对性能并没有实际的帮助。
Xperia 1 的标称电池容量为3200mAh,额定容量3330mAh。有了多年经验,Xperia 1 的电池续航没有因为 4K HDR OLED 屏幕的搭载而受损。相反,它的电池水平比以往更好。在这一周的实际使用中,Xperia 1 的续航能力明显优于手头另一台 Xperia XZ Premium。这其中自然有两年的电池损耗带来的影响,但无论如何 Xperia 1 的续航能力依然令人满意。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在中等亮度下,Xperia 1 可以持续点亮屏幕运行约6小时,在典型的工作日,上下班两小时以上的蓝牙音乐播放、白天一小时左右的网页浏览,再混合一些通信应用,Xperia 1 可以在运行12小时后依然维持60%以上电量。关于电池,Xperia 1 依然具备传统的电池保养功能,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优化充电周期,最长延长两倍电池充放电循环寿命。Xperia 系列特征之一的 IP65/68 的防水级别则避免了手机在日常生活中因短时间浸水导致故障。
未完的系统功能很不幸,Xperia 1 的软件尚未完成。
Android 9 已经是成熟的系统版本,但索尼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为 Xperia 1 做好准备。基本的手机功能当然没有问题,但撇开相机软件的性能问题,还能发现其他一些不那么明显的软件问题。例如,尽管各个地区的宣传文案都提到了 Xperia 1 支持 PS4 Remote Play,但今年3月最新更新的 PS4 Remote Play 在今天尚不支持 Xperia 1。又例如,尽管可以在支持文档中搜索到相关条目,媒体服务器功能却莫名失踪。Xperia Assist 的 Tips 板块变成了网页链接,受到好评的自动场景模式也不翼而飞…
不过也有好消息。此次国行系统使用 Google 框架的体验良好,注意步骤就能顺利使用所有功能,还不损失国行系统的节电优能功能。综合下来,国行系统或许能第一次成为优于港版系统的选择。甚至得益于国行系统定制的权限管理功能,Google Feed 页面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 Xperia 1 国行系统对 Google 框架的识别与切换逻辑不够清晰。建议在拿到手机后先不要插入 SIM 卡,待完成 Google 账号登陆、重启设备、安装 Google Play 商店、重启设备、激活 Google 助理、重启设备,直到主屏幕搜索框正常识别 Google 并支持语音助手、负一屏 Google Feed 正常显示后才插入 SIM 卡,并注意如无必要不要给 Google 应用访问电话的权限。
虽说 Xperia 1 的软件赶工痕迹明显,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但毕竟没有影响基本手机功能使用的恶行 bug。可以期待一下日后的软件更新,但愿可以补齐目前的这块短板。
【图文内容不定期更新】
本文相关图片版权属于各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