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19|回复: 8

[电影] 看完《小武》,越发觉得《三峡好人》有问题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武》非常好。完全没有《三峡好人》那种莫名其妙的的游离感,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媒体传说中的那个真诚的贾樟柯:真实直白的还原现实,以及深深内蕴的情感。

所以我想《三峡好人》的败笔在于,三峡不是他的世界,四川也不是他的世界。或许贾樟柯自己也意识到他不能像《小武》那样,准确彻底地把握住真实的三峡的社会和生活,并将之举重若轻般还原出来。所以他在《三峡好人》中用了一个山西的主人公。

但这并不能调和剧中始终存在的游离感,《三峡好人》里的三峡像是中了一个群体迟缓术buff,所有人都慢吞吞的。三峡九曲回肠的崇山峻岭素来有险恶之名,自古以航运为生的川东人向来是血气方刚雷厉风行,川江号子到现在也在豪爽的印象,即便是小县城也断不会是片中那般半天才吐一个字、像卡带了一样断断续续的对话模样。这哪是三峡啊,分明是贾樟柯魂牵梦绕的汾城。

这种始终存在的游离感和陌生感,加上导演对自己直白镜头的执念,和影片丑陋的叙事结构(没有联系和对比的双主角),都让人感到影片非常地散和轻,让人无法理顺整部影片所传达的东西————或许贾樟柯认为这种乏味的散漫感才是真正的生活常态。在这种散漫的创作态度下,出现了充满戏剧性小马哥角色,以及他那充满戏剧性的死亡(如果这段情节出现在《小武》,无法想象将会是怎样的败笔)。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非常不负责任的超现实片段(UFO和墓地火箭)。

这些东西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他缺乏一种从浓浓厚重的现实中渗透出来的情感,而这是作为一个以还原现实为风格的沉闷影片中最核心的东西————就像小武传达出来那样。这无法不是我怀疑,贾樟柯对自己记录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怀有感情。

《小武》里和小武和他周遭的一切都让人感到真实的令人发指,小武的生活和遭遇每个人都触手可及。而《三峡好人》却让人像剧中的外地主角一样无所适从,永远和剧中的人们有一种疏远、游离的隔阂感。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能拿金狮(是这个?),或许它那覆盖迷雾一样的疏远感,正是外国人在中国真正感受到的————我简直就怀疑这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了,就像影片英文标题Still Life远比中文标题更贴切一样。

[ 本帖最后由 rolandxjx 于 2009-5-23 22:5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4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嘎纳得奖了么?

片子我没看,看了介绍花絮,实在提不起兴趣来,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看完了之后肯定不会觉得舒服”的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没看那套拍的【东】,还得了意大利某纪录片金奖……

说起那几个突兀的超现实场景,确实是见仁见智的东西。就如同我不喜欢【小武】的结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ngduo_jojo 于 2009-5-24 18:19 发表
你没看那套拍的【东】,还得了意大利某纪录片金奖……

说起那几个突兀的超现实场景,确实是见仁见智的东西。就如同我不喜欢【小武】的结尾。

【小武】的结尾有啥不好?不算画龙点睛,至少也算不得画蛇添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的 rolandxjx 的帖子

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摘一段文章,能说明此点
但是这种中国式的现实主义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相比,却有着一些令人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就是边缘记录的猎奇现实主义。这些电影中的主角都是边缘人物,从内到外都发散着异化的气味,他们所处的环境往往是荒谬之所。在人物与环境对抗的同时,一种悲观、人性本恶、前途叵测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拿[小武]来说,影片结尾小武被拷在电线杆上,神情麻木的他和同样神情麻木的围观者相互对视,从中我们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这一点与[盲山]的另外一个结尾极其相似。但是相较于小镇上的小偷或是大山深处的山民来说,[偷自行车的人]里主人公的设定——一个每天能从我们眼前路过一百次的普通父亲,更能让我们体味到现实主义在我们身边存在的意义。而在儿子向父亲伸出的那只小手和父子二人携手远去的背影面前,中国的现实主义影片未免显得过于残酷了。第二,我们的导演在“义”上做了很多,却在“仁”上想得太少。中国的导演们似乎对于化解主角与现实的矛盾显得有些无计可施,他们甚至想不到像德·西卡那样给无路可走的穷人们一把飞往乌托邦的魔帚([米兰的奇迹]);同时他们对观众是否从影片中获得人生成长的经验也有些漠不关心,于是我们在中国现实主义影片中不曾看到那些从行刑场毅然走向罗马大街小巷的孩子们的背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一种“德·西卡式的仁爱”(德·西卡是那么地爱他所有的角色,在他导演的所有电影中几乎找不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坏人,同时他所有电影的结尾处,主角都与现实达到了融洽)才是中国现实主义影片所要提升的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喜欢这种导演插手,上帝式的施舍,或者说怜悯。如果贾樟柯真的如同这文章说的插手进去,给与影片中的小武以超现实的拯救。那只能将他自己置于一种两难之地——小武在现实中的那个投影,该由谁来拯救?

主流话语圈永远是甜得发腻。中国一点也不缺乏和稀泥一样的化解之道。所以中国的导演在这些题材上从来没有想过化解主角与现实的矛盾——那些匪夷所思的画饼充饥已经见得太多了。

和谐太多,矛盾太少,这才是中国的现状。所以指责新现实主义缺少爱和仁,我觉得很缺心眼,将镜头对准你,记录你,这本身就是一种关注,一种关怀。这也是新现实主义的本分才对。

把贾樟柯捧得这么高,我觉得是因为他是真的在直面现实,直面我们自己。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贾樟柯至少做到了前者。

PS而且这也不足以解释《三峡好人》里那些匪夷所思的镜头,那些镜头连爱和仁都没有,只有荒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看了 二十四城记 有人说很烂,但是我觉得很真实,也许看他的电影得和自己的经历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5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喜欢这种导演插手,上帝式的施舍,或者说怜悯。如果贾樟柯真的如同这文章说的插手进去,给与影片中的小武以超现实的拯救。那只能将他自己置于一种两难之地——小武在现实中的那个投影,该由谁来拯救?

      首先,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导演在插手。其次,“上帝式的施舍”是导演仁爱的一种表征,这种“仁爱”不仅仅表现在【米兰的奇迹】结尾的超现实主义镜头之上,更主要存在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那群从刑场离开,坚定而毅然走向罗马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偷自行车的人】孩子伸向父亲的那只手;【温别尔托D】里老教授远去的背影;【卡比利亚之夜】中望向镜头泪眼婆娑却面露笑靥的妓女卡比利亚,等等……
      你狭隘地理解了我话的原意。最简单的例子,贾氏【站台】的结尾处那个将开未开的水壶,抱着孩子的俩口,就是贾对于人物的“拯救与仁爱”。梦想与青春不在了,他们还有平静的生活。
       至于“小武在现实中的那个投影,该由谁来拯救?”有句话说的好:电影是一股无能的力量。

主流话语圈永远是甜得发腻。中国一点也不缺乏和稀泥一样的化解之道。所以中国的导演在这些题材上从来没有想过化解主角与现实的矛盾——那些匪夷所思的画饼充饥已经见得太多了。
和谐太多,矛盾太少,这才是中国的现状。所以指责新现实主义缺少爱和仁,我觉得很缺心眼,将镜头对准你,记录你,这本身就是一种关注,一种关怀。这也是新现实主义的本分才对。

      先说红字部分,我觉得你有时候也挺“缺心眼”。中国从没有过“新现实主义”,这个特定的称谓是属于光荣的意大利电影的。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罗西里尼、柴伐蒂尼、维斯康蒂、到德·西卡和早期的费里尼,就从未缺少过一丁点“爱和仁”。中国“现实主义影片(或说写实主义影片)”有的仅是对于“新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致敬。至于“将镜头对准你,记录你,这本身就是一种关注,一种关怀。”说得好,这确实是现实主义影片的初衷,但是这种描述的前半部分似乎让“现实主义”与“纪录片”挣脱不开关系。窃以为“一种关怀”才是现实主义影片最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不仅仅是用鲜活、生猛的写实影像表现出来的,更来自于导演的“仁爱之心”。
      “中国一点也不缺乏和稀泥一样的化解之道。所以中国的导演在这些题材上从来没有想过化解主角与现实的矛盾”这是愤青的话语,我举个例子,曹保平的【光荣的愤怒】从策划到拍摄、到公映,花了8年。看过此片你就明白这8年时间大多花在了哪里。知道了内情,你就不会对片尾从天而降的公安民警嗤之以鼻。李杨的【盲山】,公映版的结尾被人诟病,说是为了博得公映,导演做出的曲笔(阉割)。但是被拐获救的普世案例有何不可?非要女子举刀杀夫玉石俱焚,腹黑的观众才会拍手称快,说这多么现实,多么有力啊。如果说这两个例子都不能说明“中国的导演在这些题材上有想过化解主角与现实的矛盾”的话。那么【盲井】结尾处傻根捧着骨灰盒和抚恤金的镜头也就可以作为例证了吧。诸如此类的还有王超的【日日夜夜】、韩杰的【赖小子】,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

把贾樟柯捧得这么高,我觉得是因为他是真的在直面现实,直面我们自己。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贾樟柯至少做到了前者。

      跟贾樟柯一样“真的猛士”,甚至直面淋漓鲜血的,国内电影圈不胜枚举,尤其是国内的“地下纪录片导演”。你只要多看几部所谓“地下影片”就会明白。
      更何况今日的贾樟柯,早已不是当年的汾阳小子了。

PS而且这也不足以解释《三峡好人》里那些匪夷所思的镜头,那些镜头连爱和仁都没有,只有荒诞。


      说下我的愚见。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三峡大坝的浩大工程,对十几年前的国民、甚至当下的一般民众(【三峡好人】里的主人公三民)来说无疑不是做梦一样。荒诞也好、奇迹也罢,这三个超现实主义镜头的出现,一来可以说是主人公的主观视角,是主人公对于三峡、对于生活巨变难以适应的心理活动的“超现实主义”外在表现;二来,是贾氏作为导演,对于当下中国的反思,我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还要想些、做些什么。
      “那些镜头连爱和仁都没有,只有荒诞”你再一次曲解了我的意思。我说中国电影导演对于“仁爱”缺乏是针对我不喜欢【小武】的结尾来说的。是用以说明电影是个完全主观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好比你见不得【三峡好人】里的超现实主义,而我却认为此乃神来之笔一样。
      最后,贾樟柯比你我聪明万倍有余。在一部明显写实的电影中突兀夹杂三个超现实镜头,自然有他的匠心。而且连威尼斯的一群老外们都看明白了,还给了不小的荣誉。这,是客观事实。

[ 本帖最后由 wangduo_jojo 于 2009-5-25 09: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你打了那么多字,不过你得我让我先去补补课,你说的片子有一大半我都没看过呢。

我补完课再想想,有不懂的再来请教你。

有的词语是我使用不当,本身我对电影知之甚少,我道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5-22 20:28 , Processed in 0.11387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