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127|回复: 24

业内八卦连载 第二弹 【连载再开】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10-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蛇 于 2009-10-9 23:07 编辑

隐忍李彦宏——“貌合神离”点评


从老板与下属的关系这个角度看,中国互联网里有两类情况。

第一类,老板是绝对权威,永远光荣伟大正确,下面的人只能仰视,只能追随,只能惶恐。比如史玉柱、陈天桥、周鸿祎。

第二类,老板的道行确实高出左右手一截(否则也坐不稳这位置),但并不总是光荣伟大正确。下面的人可以叫板,甚至动点粗,说几句硬话。而我有自制力,并不强硬控制。比如马化腾、李彦宏。马化腾是个白面书生,李彦宏是个大帅哥,两个人都极少发脾气。公司职员(尤其女性)都喜欢称呼其小名,小马哥叫 Pony,李帅哥叫Robin。

这一计的主角是李彦宏,那就讲他。先来两段江湖流传的野史,证明一下小李的风范。

某次产品会议,一个副总裁带队讨论。李彦宏中途进来,听了几句就要发言。副总裁毫不犹豫地打断了李彦宏:Robin,我说完了你再说好吗?Robin立刻不语,端坐听讲。在场的人里面,老人见惯不惊,新人都很惊讶:原来百度不能插话,老板也不例外。

2008年百度推出即时通信工具,叫“百度Hi”。李彦宏自己觉得另一个名字“百度小声”更好。但最后还是叫“百度Hi”。没办法,产品经理认为“百度Hi”更好,那就用“百度Hi”。谁让你是CEO不是产品经理呢,“我的地盘我做主”。

这就是李彦宏。能刻意营造宽松和包容的氛围,给人权力,有规则,懂分寸。Robin跟Pony都这样。

不过这二人也有差别。举个例子。小马哥四位创业伙伴一直在腾讯,不离不弃。个个位高权重,绯闻和谣言都很少。直到去年才有其中一个离开。李帅哥的麻烦要少点,只有一位创业伙伴,叫徐勇。不过徐勇在百度上市之前就走人了,真对不住,没有你的空间,或者,不好意思,实在罩不住您。后来,COO和CTO都相继离开,据说,是因为小李有偏执。

上面说的这两类以及五个人,只有风格之差别,没有境界之高下。这是实话,绝没有和稀泥。理由很简单,做强公司才是目的,用啥手段因人而异。有披着羊皮的狼,也就有披着狼皮的羊。有人因为爱你而打你,也有人因为恨你而捧你。

了解清楚一个人,真是不易。做好事可能出于恶念,做错事也许源自好心。如果就事论事,实在扯不清楚。对比是一个好方法。拿谁跟李彦宏比?周鸿祎很合适。在2005年之前,这两位是针锋相对的对手,天天面对面,算是门当户对。又都干搜索,一个被雅虎收购一个被Google注资。算是经历相似。比一比,容易水落石出。

简单说,以周鸿祎之彪悍,衬托李彦宏之隐忍。整个互联网,无出其右者。

说三段江湖传闻。

第一件,从前有个年轻人叫俞军,对搜索技术如痴如醉。2000年在网上恳切求职:

“本人热爱搜索成痴,只要是做搜索,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与搜索相关即可),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不计较工作强度(反正已习惯了每日14小时工作制)。”

真是人才啊!当下就被一大佬慧眼相中,招至麾下。从一线技术一直做到产品副总裁。后公司上市,不枉一番雄心。但在此之前,俞军在另一家同样从事搜索的公司工作,但未能人尽其才,离职出走。

没错,这家成就俞军的公司就是百度,提拔俞军的就是李彦宏。而俞军之前离开的,就是周鸿祎的3721。

百度的朋友经常拿这个说事,以表示Robin能容人,善用人。而相反,周鸿祎则强势,直来直去,容易让下面人不爽。这是表面,在底层起作用的,是二人的心机与耐性。同样是开人,当年徐勇离开百度,纵然遗憾满怀,但悄无声息,江湖无绯闻。但当年田健离开老周,搞得血液喷张,满城风雨。性格之别,由此可见。

上面说的是对人,现在接着说第二件,对事。

1999年,李彦宏跟周鸿祎同时做搜索,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目标一致。但到今天,3721却已形神俱散,踪迹全无。但百度成就霸业,李彦宏成IT首富。当年3721卖给雅虎估值12亿美元,而百度高峰期市值足有120亿。相差100倍。

二者对待搜索跟对待俞军几乎如出一辙。都是慧眼相中、以身相许,但小李用到了最后,挖尽了潜力。老周,没扛得住。

老周为何没扛得住?不是不想扛,而是没办法。直接的起因,是两者对待收购的态度差别。周鸿祎走的是彻底被收购的极端路线,李彦宏则是先试探、再打算的中庸路线。

2003年年末,3721作价12亿美元全卖给了雅虎,周鸿祎做雅虎中国总裁。老周壮志满怀,觉得自己可以骑着这头虎跟Google打仗了,这才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啊。至于百度?应该是小菜了吧。

2004年,百度接受Google注资,但只有不到3%的股份。Google贡献了弹药,却又控制不住百度。过了一年,百度上市,Google退出。同年,周鸿祎与杨致远的官僚体系不合,愤而离开雅虎。3721转至马云门下,后经几番折腾,形神俱灭。

这一局,周鸿祎输了。老周没能骑着老虎上天,反被老虎给抓伤了。而李彦宏戏耍一把Google之后,还真上了天。说实话,周鸿祎确实帮了李彦宏大忙。第一,3721和雅虎两败俱伤,拱手把市场让给了隔岸观火的百度。第二,要不是看见洋鬼子这么不好伺候,周鸿祎处境之难,说不定百度也卖给 Google了。谁知道呢。

老周彪悍,敏捷,敢尝试,赴汤蹈火;小李隐忍,沉静,黄雀在后。

现在讲最后一件,谋略。

做互联网大多有原罪,没几个老板不挨骂的。做搜索也不例外。

周鸿祎彪悍。为推广软件占领用户,一上来就硬生生把3721插件装进用户电脑。道理很简单:这个对你有用,就直接帮你装了。霸王硬上弓,不用商量。你一旦用着爽,自会谢我。

李彦宏隐忍。百度并不一开始就直接面对用户,而是为三大门户提供搜索技术,获得收入并积累经验。待羽翼丰满之后,再推出baiducom直接抢夺用户、反攻门户。对待Google也是一样,表面上接受注资,拖延时间,暗地里全力追赶,悄然崛起。

为赚取收入,百度也颇费周折。先任由小网站的流量借助百度的推荐一天天涨,你很高兴,还很感激。这时百度再出于“某种理由”断你的流量:买广告(竞价排名),就给流量;不买广告,就可能屏蔽你。当然,你会得到安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双赢”。

相比于直来直去的老周,小李喜欢绕好大一个弯。老周直接,小李间接;老周快速而简单,小李保持节奏;老周要立竿见影,小李沉得住气。不过结果都一样:有效!

等到挨骂了,被人民群众攻击了。老周还是强悍本色。好,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个安全卫士360,把全天下所有的恶意插件全部干掉。以正视听!

小李也挨骂,也被很多人不齿。但没事,咱不在乎。后来被伟大的央视曝光,人证物证俱在,小李才道歉。不过没两天小李也上了央视。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借央视向全国人民保证承担责任,一定改正。但,竞价排名本身没错,还要继续。

看见没有,行事之风格,周和李差别很大。

不过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周鸿祎和李彦宏也相互学习。凡是聪明人,都有“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习惯,而更何况是向对手学习。虚心学习之后,就是“君子豹变”。

360既剿灭了流氓软件,同时也风风光光进驻用户的电脑。这又成了老周的安身立命之本。当年的3721,不少是硬生生给咱用户强迫装上的,但今天的360,却是你甘心情愿、感恩戴德给装上的。

360后来不满足只做一款软件,而要做安全“体系”。2008年周鸿祎开始不谈打打杀杀,而是说“合作共赢”,尊Facebook为榜样。为把360也做成开放平台,老周还破天荒对“敌人”喊话:“欢迎包括瑞星在内的任何安全厂商来合作。”

这就是老周的变化。由彪悍到隐忍,由斗争到合作,由极端到周全。境界高了一层。

至于小李之彪悍,早就崭露头角。2007年11月阿里巴巴透露将在香港上市,当天百度就宣布进军C2C,摆明了是搅局。2008年年末淘宝封掉百度爬虫,以示决一死战,百度当即再出手,宣布将进军B2B。摆明了硬碰硬,谁怕谁!还没做就先说,不是隐忍,而是强悍。

在隐忍与强悍之间随脚出入,非游刃有余者不能为之。

再重申一句,彪悍和隐忍,只是风格之区别,没有境界之高下。成不成是目的,隐忍还是彪悍,只是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玄马云——“远交近攻”点评



“我现在躺着不动,李彦宏、马化腾都追不上我!”

猜一猜,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有谁敢说这句话?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脑袋里就只冒出来一个人。其他人,就算有这个野心和实力,也不会说出来。这个人正当辉煌,不仅做事到位彻底,一张嘴就一鸣惊人——马云。

琢磨了半天才下笔,其实适合马云的标签,也就是一个“玄”字。

马云的作为,很多人看不懂,或者看不惯。这些人眼里,马云就是“虚”和“狂”。不过,就算看不懂,马云在今天的互联网有最多的崇拜者,最大的影响力。并且,阿里巴巴的帝国版图也是毋庸置疑最丰满、最具想象力的。为免遭马粉丝们攻击,也算是尊重老马,就只能用一个“玄”字。这个字,非兼具飘逸与精彩者不能用之。

伟大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做技术和产品的还是主流。雅虎的杨致远、亚马逊的贝佐斯、Google的布林和佩奇,以及新一代中YouTube的陈士骏、Facebook的扎克伯格,都是先自己随性鼓捣出个有趣小玩意儿,三下五下就风靡全世界。

中国也是这条路,丁磊做邮箱、李彦宏搞搜索、马化腾玩QQ、周鸿祎搞网络实名、雷军写程序,这是主流。

因为两点。第一,互联网本身是一次技术创新。第二,互联网是产品驱动。所以难怪马化腾在2008年向大众坦白:自己其实就是个产品工程师。在互联网,做好产品是王道,而产品背后的技术是门槛。

但有两个人是另类。一个马云,一个陈天桥。两位不懂技术,也不搞具体产品,但战略能力和人格魅力极强。就凭这两手,两位都能克服不懂技术的缺陷,跨越亲手做产品的障碍,团结并驾驭一批人为己所用,还游刃有余。用谢文的话说,这两个人是“天生领袖”。

还是那个逻辑,如果单说一个人,说来说去都是伟大事迹和光辉历史,说不透。需要拿个人来比较。你伟大,他可能比你还伟大,你彪悍,他可能比你更彪悍。这样,一个人的特点就凸显出来了。能跟“玄”马云放一块比较着说的,其实也就只有同样在“天”上的陈天桥了。不好意思,拿老陈做一回秤。

用人

马云和陈天桥的独特在上面提过了:一个是战略,一个是魅力。魅力比较“虚”,只能眼见为实。战略比较“实”,可以说清楚讲明白。其实,讲通了战略,魅力自然能体会到。

阿里和盛大两个集团,都不是仅限在一个具体产品的基础上膨胀的。都是先定下一个战略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下布局。阿里落脚在2B,即商业,创业之初马云说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盛大落脚在2C,即娱乐,发兵之日陈天桥就定了,要做“互动娱乐平台”,或者“网络迪斯尼”。

除去这两个,你有听过丁磊或者史玉柱说过类似的话吗?应该没有。有人为此叫好,说他们“务实而不张扬”,但也有人把他们叫做“土财主”,就知道挣钱,叫“为股东创造价值”。也听过马化腾的“在线生活平台”,以及李彦宏的“整合全球中文信息”。不过,这只是在腾讯和百度已经长大后的憧憬,属于顺势而为。创业那一天,他们的心思还是在具体产品上。

咱也都听说过丁磊、马化腾,甚至布林或佩奇三番五次想卖掉公司的离奇经历,都因为人家看不上所以没卖成。但咱绝没听说过马云或者陈天桥有过这种打算。想都别想,老子天生就是要干大事!这就是“天生领袖”的基因,打第一天起就是认定了一个梦想。

接下来,好戏就开始了。即使同为一类人,搞战略、怀大志、有魅力!但二人也相去甚远。分三点来讲。

第一,用人方面。马云放得开,陈天桥则收敛。

马云一直有空降高管并委以重任的嗜好。CFO蔡崇信之前是瑞典某投资银行的副总裁,CTO吴炯是雅虎搜索技术发明人,COO关明生在GE做了16年高管,董事崔仁甫是沃尔玛全球副总裁。最能表明态度的,莫过于2006年引进卫哲做阿里巴巴B2B业务的CEO。这块业务2007年香港上市,卫哲是不折不扣的当家人,有实权、能代言,业界都知道。

陈天桥用的空降兵也有标志意义。2004年把堂堂微软中国总裁唐骏请进盛大,轰动一时。不过唐骏在盛大的真实地位和价值,并不大。唐骏跑华尔街抬股价,公关政府和媒体,碰到兼并收购出马谈判,但少管核心业务。盛大的核心决策,在陈天桥和另外几个创始人手里:陈天桥的弟弟COO陈大年,CTO兼总裁谭群钊,以及一直负责“盒子”业务的瞿海滨。

这跟两个人对待股权的态度有关系。2005年,雅虎期望注资盛大,但条件是控股,被陈天桥断然拒绝;而后雅虎找到阿里巴巴,马云接受了雅虎10亿美元,让出了40%股份,雅虎成为阿里第一大股东。

马云私人股份占不到阿里集团5%,而陈天桥一直在60%左右,绝对控股。当然,也可以说,阿里集团开头很难,不得已要了很多投资,所以稀释得厉害;盛大一开始就盈利,陈天桥根本犯不着跟人要钱,所以股份一直在自己兜里。

不过阿里集团的骨架更大、布局更周全、人才更丰满,这也是事实。马云稀释掉的股份物有所值。他说过一句很好听的话:阿里巴巴不属于任何人,任何人或者机构不能控制阿里巴巴,这是公司创立第一天定下的规矩。

陈天桥也有自己的道理。他也曾经说过一句不大好听,但很现实很尖锐的话:在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定阶段下,家族企业有其优势。据说陈天桥在私下说过,当年创业时借了亲戚和朋友的钱,陈天桥告诉他们说:你们的钱都对应一定的股份,但都先算在我头上;以后会还给你们,但在做企业的时候,我一个人掌握这些股份,才好做事情。

马云的话说得好听,不过动起刀来很可怕。2008年,集团COO李琪、淘宝网总裁孙彤宇、CTO吴炯“离职”去国外学习,前两位都是当年创立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都是大功臣,此外还有数位总监离职。江湖上动静很大,流传的说法包括“过河拆桥”,包括“杯酒释兵权”。而孙彤宇和吴炯这些人“学习” 结束后,要么自立门户要么另投门庭,并没有回到阿里。

马云怎么说的?“其实我从去年开始准备‘去世’,如果还活二三十年,我要做什么?想清楚这些以后我才把我的人换掉,等到60岁时我再换他们,孙彤宇、李琪五年十年后一定会恨我。我比他们看得更透,他妈的出去享受人生,理解生命、生活再回来。”

看到没有,这就是马云的“玄”!我换了你,你还得感谢我!常人的思路想不通。

相反,陈天桥就没做出这种事。唐骏走是可以的,陈大年、谭群钊这些创始老人走?敢打赌陈天桥不允许。收敛是其特色,要用一个人,谨慎;不用一个人,也谨慎。即使唐骏走,估计也是自己要走,唐骏想一直呆着,老陈不会撵人。后来陈天桥引入的盛大游戏CEO李瑜这些人,都是先锻炼再重用,风格是“收敛”。

还是要强调一句,这是风格不同,不存在境界之高下。

做事

上面是讲用人,下面讲第二点,做事情。这就恰恰相反,陈天桥张扬,而马云收敛。

先要说清楚,不管张扬还是收敛,是指的做事方式;两个人做的事本身,无一例外都浩大无比,气吞山河。

马云的眼光早已不限于中国不限于互联网,据说他已经有一个打败国际巨头的时间表。“超过亚马逊和eBay我们是有信心的,在这个基础上,跟Google长远去抗衡也有信心。如果这两个超越的话,自然就超越了沃尔玛。”

这是他的原话,意味着马云的目标是超过Google,这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以及超过沃尔玛,这是年销售额40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公司。不过数值上的超越对于“玄”马云来说还太肤浅,他要最终建立的是“一种新商业文明”,以及“一个不同于沃尔玛时代的生态体系”!你敢不敢想象?

陈天桥呢?早在2005年,盛大就大张旗鼓的推出一款叫“盒子”的产品,一个能够把互联网跟电视连接起来的家用电器。稍微解释下,就是盛大捆绑了新浪的新闻、百度的搜索和音乐下载、淘宝和当当的电子商务、新东方的在线教育、证券之星的金融服务等各种互联网应用。把中国互联网十年创造的内容,通过电视屏幕呈现在中国4亿户家庭、10亿电视观众面前。

再说透一点,陈天桥要凭一己之力,把中国网民的数量从当时的1个亿提升到10个亿!把网络文化带进中国的基层社会组织:家庭!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将被瓦解的不仅是央视,还有这个国家的传媒体系。陈天桥觊觎着网络业、传媒业、电信业、甚至对文化和政治格局施加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不是有点疯狂?

梦想同样伟大,不过这两个人的具体手段大相径庭。

对自己的核心业务,马云从不并购,旗下“达摩五指”除了雅虎口碑,都是自己一手创建。马云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做下一步之前,上一步已经稳固;2003年做淘宝时,阿里巴巴已稳固;2007年做阿里妈妈时,淘宝已稳固。旗下各条业务线之间,要么能融合,要么相互支撑。支付宝对于淘宝、阿里妈妈对于淘宝、阿里软件对于阿里巴巴,皆是如此。

正是如此谨慎,马云的家业一直没有大挫折。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阿里妈妈、阿里软件,分别在B2B、C2C、网上支付、广告联盟、企业在线软件上成为领头羊。阿里集团,丰满而彪悍。

现在看看另一个极端。

为快速扩张,陈天桥从不忌讳发动激进的并购。早年,盛大并购美国Zona、入股韩国Actoz,解决研发资源的问题。后来,陈天桥为进入上游的内容原创,并购起点中文网;为进入手机终端,并购数位红;为获得网吧推广渠道,收购万象软件;为掌控新闻平台,发起对新浪的单方面入股,当时震动业界;为控制优质游戏资源,动用20亿元现金对全行业做“大规模”收购和入股!被纳入盛大旗下的中小公司达到二三十家!

不仅收购,陈天桥还敢于悍然进入并不熟悉的领域。为“盒子”,一个游戏公司居然涉入家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为整合原创文学,起点中文这个网站居然抬脚闯进传统的作家和文人圈子。凶猛而放纵,这就是盛大。

不过,盛大的布局并不如阿里紧凑和有效。推出盒子和入股新浪都未能如愿,盛大对游戏产业的收购和布局,目前看来,还没有改变游戏市场群雄格局的分散局面。摊子铺得大,要收拢来形成合力自然要费大工夫。

传说早年陈天桥对下属说过这样一句话:盛大现在像一只凤凰凌空飞翔,但地上有成群的豺狼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一定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落地。这非常契合盛大的情况,收新浪、做盒子、产业布局,都表示陈天桥在试图凭空搭建起一个安全着陆的平台。

不过相对谨慎的马云似乎没这个问题。“不管你飘得多高,你必须站在地上”,这是他的原话。“站在地上”,就是收敛。

“作秀”

用人和做事,确立了一个领袖的本质。现在说第三点,作秀。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马云之所以“玄”,一半是因为这个。而正相反,战略布局上疾风骤雨的陈天桥,在这方面跟马云很不一样。

2000年,马云在浙江操办第一次“西湖论剑”的论坛。当时马云先请到老先生金庸,硬生生造出个调侃而实在的噱头:网络新锐+老武侠。而后请到了恰好是铁杆金庸迷的丁磊和8848的王峻涛。有了这两位,继而又请到了王志东和张朝阳。

当时三大门户都已在纳斯达克上市,丁磊、王志东、张朝阳被称为“三剑客”。通过这么一个论坛,创业才一年的马云站到了与三剑客一个量级的舞台上。

这就是马云的精明。

直到今天,“西湖论剑”一直都是马云的舞台,并且保持一贯的思路。近几年,包括克林顿、杨致远、郭台铭、孙正义在内的世界政商名流轮番到来,跟当年的金庸一样,为马云背书,不断抬高他的量级。

马云不仅“请进来”,而且非常频繁的“走出去”。比如与盖茨对话、被布莱尔会见、跟杰克•韦尔奇成了朋友、拜会沃伦•巴菲特、结交稻盛和夫(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始人,日本的“经营之神”)。比如去哈佛大学讲课、到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成为APEC中小企业峰会的轮值主席,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媒体总会跟在后面获取花边和噱头,加以爆炒。马云也顺理成章地为国外媒体所熟悉,是至今为止上过《福布斯》和《财富》两本世界顶级商业杂志英文版封面的中国企业家。这类新闻,与“西湖论剑”一道成为“世界级”马云的注脚。

其实,包括陈天桥在内的诸多互联网领袖,都不缺乏与世界级领袖交往的经历。比如2005年,陈天桥在孙正义陪同下,去美国拜会比尔•盖茨。当时,这三个人的身份分别是中国首富、亚洲首富和世界首富。有如此传播价值和作秀能量的大新闻,在当时没有见诸媒体。这样的事情,同样发生在丁磊、马化腾身上,这些人都保持低调。

马云所表现出来的作秀意识和能力,确实罕见。

不过,如果把如上做法仅仅归结为肤浅的“作秀”,并不严谨,也有失公正。比如作为《赢在中国》的评委,马云每周要为节目拍摄花出半天时间。在商言商,若仅为作秀,成本似乎太大。每年一评的“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陈天桥早在2005年就被评为第三名,但拒不出场领奖;马云则每次上榜必到,2008年被评为第一,在颁奖晚宴上着实火爆了一把,其排场俨然“中国商界核心”。

陈天桥不出场,原因很明显,第一,应酬和作秀,易令人浮躁;第二,过重的名誉,易带来压力。这跟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风格相似。不过马云呢,这些陷阱对他无效?

解释不外乎两点。第一,马云的确能从这些“作秀”中捞到货真价实的回报,这些回报对阿里巴巴品牌的建立和商业合作带来巨大价值。但这一点,比较难证实,不可能计算出来一个投资回报率,兴许只有马云自己心里清楚。

第二,马云可能并不觉得自己在作秀。他真的认为这些做法的背后,是一个企业家价值的真实反映。如果是这样,那他就是我们所定义的,是个“玄”马云。在大多数企业领袖所认为是泡沫和压力的东西,马云能适应。

讲到这一点,话就多了。不妨走近这个人的私生活。

2008年10月25日,马云去郑州的“青年创业大讲堂”演讲,其后特意安排跟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见面。马云要向方丈学什么?外人不知道。不过,马云对释永信的定义是,“河南第一民营企业家”!

马云近两年在学习道家哲学和佛家思想。把少林方丈当企业家看,无非是说,马云在把哲学和商业融为一体。什么东西都是商业,什么东西也都是哲学。

还有件怪事:2008年初夏,马云突然离开杭州,到重庆北碚缙云山白云观住了三天。他不是去凭吊探幽,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不发一言,要“禁语”。在无人打扰的道观里,马云把大量时间用于精心用毛笔抄写经书。刚开始时,他所写的每个字都很大,写到最后,每张纸上出现的都是整齐的蝇头小字。

“禁语前觉得能不说话真好,禁语后才觉得能说话真好。”这是三天之后走下白云观,马云说的第一句话。“过去,都是他在说,别人听,其他人的思路很容易被他带动。禁语之后,能够让他有更多机会倾听和思考别人的话。”这是马云身边的人对此的看法。

从此,马云就迷上禁语,就在2008年10月前往日本拜访稻盛和夫之前,他在海南的一栋别墅里又沉默了三天。

这些事情,关键是你信不信。如果你信了,那就基本可以判断:马云是个“玄”人。因为一般的企业家都不会干这个,如果是个平常人去干这个,你一定觉得脑袋有问题。

早年马云声称,自己跟孙正义在厕所里撒了一泡尿,就立马搞定了2000万美元的投资。很多人不信,但雷军就说“信”。对于专程访道士、三天玩禁语这种事,就算你们都不信,我就信。

这种“玄”味道,马云也会灌输给下面的人。

2008年3月底,马云召集“组织部”88名高管在浙江余杭开会,最后讨论出来干部管理的“九阳真经”,出现了“很傻很天真”、“又猛又持久”等民间词汇。经过完善,“九阳真经”6月底在阿里巴巴开始实行。国庆节期间,马云又带着淘宝所有高管到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让大家从传统文化中感受、体验那种一统天下的气势”。

要命的是,当马云在跟高管们玩“玄虚”的时候,公司业绩一路高歌。淘宝2008年的交易量超过了1000亿元。所以有了“要超过Google和沃尔玛”的豪言。支付宝的2008年流水超过了1800亿元。未来三年,希望达到1万个亿!

其实正是因为业绩好,别人才会把马云那些“玄虚”当成一回事。也正因为事业不断上台阶,一个领袖才需要更“玄虚”的哲学作为驾驭事业的工具。

“到了这个阶段,人文的关怀、终极的思考一定要跟得上,不然底蕴不够了。”这是马云的原话。再补一句: “现在我对人、对社会、对文明、对灵魂这些兴趣越来越大。”

公正地讲,对于马云的“玄”,作为广大人民,只能抱着“成王败寇”的看客态度。如果马云最终赢了,那这些“玄”动作、“玄”道理都会被作为马云智慧的象征,被大加研究、广为崇拜一番。如果马云输了,那这些“假”把式、“假”哲学都会被当做马云虚浮的证据,被痛斥、鞭挞一番,再踩上十亿只臭脚。

目前看来,当然是前一种的概率大一点。前一段时间有人问比尔•盖茨本人,下一个盖茨会出自哪里。盖茨随口说:亚洲,可能是马云吧。

呵呵,连老盖都给忽悠上劲了。要不怎么叫“玄马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谨慎看待史玉柱——“浑水摸鱼”点评



史玉柱生于1962年,比陈天桥和丁磊要大整整十来岁。他是现在互联网圈子里年纪最大的一个,经历最为丰富和曲折,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也正在于此。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史玉柱就成功了,家喻户晓。后来野心膨胀要盖70层的楼,控制不住风险,1997年倒下去。但没几年,史玉柱又一次靠卖保健品崛起,并还清了上一次倒下去的欠款。能够二次成功,这在商业史上很罕见。

算一算倒下去还能站起来的大人物,五根手指头都用不完。

更罕见的是,史玉柱能三次成功。2004年跨入年轻人扎堆的网游业,三年进入前三,并且纽交所上市,比前两次更成功。

所以,史玉柱有很多粉丝,一点不奇怪。说史玉柱是一代枭雄,是商业奇才,没人敢否认。

但如果暂且忘记这个人的历史,把史玉柱放在互联网的英雄堆里比一比,这个人的狭隘和缺陷就立刻显出来。而且还都是大缺陷。

史玉柱可以配得上“枭雄”,但不是“英雄”。配得上“奇才”,但不是“宗师”。具体说就是,偏邪不主流,狭隘不大气,拘泥不广远。

不服,那就比比看。

第一,带人。

史玉柱带人很强,有个性魅力。讲义气,不抛弃。从20世纪90年代起家那会儿跟着他的老伙计,号称“四个火枪手”,除了一个车祸去世,其余都还跟着他。典型的是现在的巨人总裁刘伟,从小秘书做起,干过人事、卖过电脑、拉过广告,之前卖脑白金、现在管网游。干啥都无所谓,一追随就是16年。“我把青春献给你”。

创始人和老班底不离不弃,在互联网圈子里,做到的人也不多。数出去也就马云、陈天桥、马化腾几个人。

但史玉柱容不下空降兵,或者说,没有带空降兵的心胸和能力。据说90年代做保健品时就引进过空降兵,但出了乱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史玉柱一直心里不踏实。

所以前后左右老是那几个“火枪手”,见不到生面孔。2004年从陈天桥那里挖来研发策划高手林海啸,2004年11月注册巨人公司的时候,林海啸还是CEO。不过2007年巨人上市前林海啸就走人了。

林海啸是个典型。专业人才,有独立的想法和建树,对史玉柱没有刘伟那样的个人崇拜。这种人似乎在史玉柱左右呆不久。

像马云请卫哲、马化腾请刘炽平、梁建章禅让范敏这种事情,史玉柱干不出来,也不会干。我就做我的山大王。

当然了,也可以说:特点有差别,境界无高下。

那好,接着比后面的。

第二,做事。

史玉柱的强悍在于,个人判断极准。一旦认准了,指挥大军杀进,一般都会凯旋。所以下面人不用太精明,只管执行就好。越是没有独立想法的,越是有个人崇拜的,越是能够执行到位。

所以关键环节,史玉柱必定、也必须亲历亲为,绝不假手他人,也没人能替代他。

脑白金起步至关重要的是营销策划,史玉柱当仁不让走乡串户、挨家敲门访谈,一手策划脑白金的广告和营销方案。据说十几个版本的广告软文,一个一个亲自核对拍板。做游戏,更是每天坚持打怪练级十几个小时。《征途》上市后,一个董事长兼CEO,每天坚持做10个小时客服。这几点,史玉柱创造了纪录,似乎是优点。

所以史玉柱是产品设计师和策划营销员。史玉柱的巨人,是一个人的公司。从巨人汉卡,到脑黄金、脑白金、脑X金、征途、巨人,史玉柱一个人举足轻重。一旦没有史玉柱,巨人这家公司难以想象。

反过来,我们从来听不见马云为淘宝设计什么产品,陈天桥狂打20小时游戏,或者马化腾做了N天客服。他们的公司,都是一个群体的公司。是通过一个系统和流程在起作用。设计产品、营销策划、做客服接电话,都有相应的人去做。并且有一套规则来约束和激励他们。

也许是90年代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和激进的环境所感染,史玉柱身上有一种深刻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由此导致的强烈的控制欲。

这能快速的促成一个事业的成功,但却必然会限制住这个事业的长大。史玉柱做过的汉卡、保健品、游戏都是这样。成功快,但规模上不去。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

由此联系到下一点。

第三,境界。

史玉柱刚进网游圈说过:丁磊是更“危险”的对手,因为丁磊专注于网游,而陈天桥的心思已经放到机顶盒上去了。

言下之意,要专注!

可史玉柱自己就偏偏不专注。卖脑白金就卖脑白金嘛,忽然有一天觉得我也能搞游戏,于是举兵杀入。游戏搞成了,那就好好搞嘛。忽然有一天觉得我也能卖保健酒,于是跟五粮液再勾结一把,做个“黄金酒”,一签就是30年的合作协议。瞧,要搞30年。

相比陈天桥,史玉柱其实更不专注。陈天桥的盒子也好,起点中文也好,都是在互联网里面,以互联网为工具和渠道整合传统行业。但脑白金、网络游戏、保健酒,确实不在一个行业。当然了,那两个老套路都还用得上:上央视狂打广告,让手下几千号兄弟到农村去推销。剩下的呢?

这样的结果,表面上是看史玉柱很强,你看我样样都能搞,引来一群粉丝。但样样都做不大。脑白金早就到了瓶颈,几十个亿,上不去。2007年网络游戏冲进了前三,最近的数字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又打回到第七。

博杂而不精深,分散而不专注。可以理解为境界不够。不能一门精进,所以心猿意马。

境界不够还能够强人一头,就只得“出奇”了。这下问题就来了。看下面最后一点。

第四,雄心。

史玉柱的东西,往往能出奇制胜。比如那句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一连放了N年。单调无所谓,讨人烦无所谓,有人骂也无所谓。只要有效,能赚钱。史玉柱就认这个。

比如《征途》,史玉柱瞄准人的贪婪和权力欲,设计出圈钱的装备配置环节,人类的劣根性成为圈钱的工具。在《征途》的虚拟世界里,欺凌他人的威力和合法的伤害权都标价出售。和平受到鄙视,战争受到推崇,被杀死者得到的只有耻辱。仇恨是那个世界中最强大的动力,荣誉被建立在仇恨和贪婪之上。

史玉柱说得好,“商业是什么?商业的本质就是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获取最大利益。我是一个商人,做的事情就是在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下为企业赚取更多利润。让一个商人又要赚钱又要宣扬道德,那不是商人,而是慈善家。”

史玉柱其实说出一个巨大的事实:他就是想成为一个商人,赚钱是至高的目的,利润就是衡量价值的标志。所以无论是脑白金还是征途,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产品,巨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创业的第一天起,马云就宣称,阿里巴巴会成为最伟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陈天桥就梦想,盛大要做“网络迪斯尼”,盒子要“把互联网文化送入中国最底层的文化组织——家庭”;马化腾为腾讯立下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这些有梦想的人,才会做出伟大的公司。

所以史玉柱是“枭雄”,是“奇才”。不是“英雄”或者“宗师”。

有讽刺味道的是,即使以纯粹的赚钱为指标,以“商人”自律并且以“赚钱”为纲的史玉柱,赚到的钱其实并不如上面这三位。从收入、利润、市值各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巨人公司在互联网里进不了前十。离阿里巴巴、盛大、腾讯的差距都不小。2008年,巨人又遭遇大幅萎缩,受到媒体的围攻、玩家的厌倦和反弹。

为何会如此?马云说过一句“真想赚钱,需把钱看轻”,一语中的。这就是境界的差别。只想着赚钱的没赚够,有梦想的越赚越多。佛教有个说法,叫“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的商业价值来自给人自由——“顺手牵羊”点评


互联网上产生了一群解放军。他们瞄准一个群体,给他们自由,然后得到这个群体的拥戴,从而成功。

这种“解放”的模式,也就是“给你自由”,是我最看好的互联网模式。

淘宝解放谁?家庭主妇。

换作以前,开一个店是不是需要很多成本?当然是,店铺费、水费、雇员的工资等。所以,哪怕开一个小小的店铺也要很大成本。但,淘宝让人人开店成为可能。网上开店免费,买个电脑连上宽带就可以开张。而且,什么东西都可以卖,比如你自己做的工艺品。这样,天天在家没正事干的家庭主妇都有一份生计和一个奔头。这是淘宝兴旺发达的社会基础。

起点中文网解放谁?

业余写手。

换作以前,业余写手单靠这份差事是养不活自己的。专业写手养活自己靠出书,或者去媒体工作。业余写手就不行了,一是写的东西没多少人知道,找不到粉丝。二是不知道怎么估价出售。但是,起点中文网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第一,你只管写,放在我的网上,有很多人在这里找东西看,写手和读者有个接触点。第二,只要想看就得给钱。先给钱,再看。一分两分无所谓,积少成多。这样,业余写手靠这个能养活自己。能从自己的爱好中赚钱,一举两得。

盛大的开放平台解放谁?

游戏研发者。

换作以前,游戏研发者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自己招兵买马,不仅研发,还有运营、销售、市场,也就是搞个独立的公司。这样成本极大,风险极大。如果就仅仅爱好研发和策划游戏,走这条路不划算。第二个选择,加入一个公司,自己成为一个螺丝钉,那就是打工的。但现在,盛大说:“你研发出来游戏,我帮你搞定后面从运营到市场到收款的整个链条,而且还跟你分账。”这样,这些研发者一举独立,同时还有很好的收益。

Google解放谁?

各行各业,这个解放的范围就大了。

换作以前,如果有一技之长的你想做一个网站,比如摄影、比如旅游,其实成本也不大,几千块钱就能做起来。不过做好之后,搞不到收入。一般网站都靠广告作为收入,但作为个人网站,没品牌没关系,拉广告确实很难。后来Google推出AdSense产品:Google出面去拉广告,然后把相关的广告自动匹配到个人网站上。这样,个人网站的问题解决了:第一,我不用自己去拉广告。第二,我能有稳定的收入。这样,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做个网站讨生活了。独立了!解放了!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为出口企业找买家的阿里巴巴、为论坛主提供免费软件支持的康盛创想,等等。它们做的事情的本质都是一样:降低创业的门槛,让以前难以创业、难以独立的群体,通过它们提供服务和工具,低成本的创业,低成本的获得自由。

这就是解放军,对吧!

正因为它们为某一个群体提供一个普适性的服务,这个群体都在这里汇集,那它们本身就成为一个平台。造一个名词,这些企业都是“平台型企业”。

作为平台型企业,本质就是垄断了一个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把自己打造成这个环节的垄断者。让上游的链条和下游的链条在我这里汇集。比如淘宝,就要实现买家卖家的汇集。起点中文,就要实现写手和读者的汇集。盛大开放平台,就要实现研发者和玩家的汇集。Google,就要实现互联网上信息跟广告的汇集。

一旦成了平台,这家企业就毋庸置疑地确立了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巨大成功随之而来。

那么接下来,有两个问题:下一个可以被解放的群体在哪里?如何解放他们,如何造就新一个平台型企业?

记者?

医生?

律师?

会计师?

清洁工?

保姆?

天才?

……

如果你想到某个答案,就去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都是贝克汉姆——“自残惑敌”点评



若干年后,一定会有学者写一本《互联网颠覆了什么?》的畅销书。我敢打赌,在这本书里,eBay高管的那句经典语言一定会入选反面教材。“免费不是一种商业模式”,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正因为这样一个信念,eBay坚持向卖家收费,坚定维护着自己“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标志。不过却眼睁睁看着“免费”的淘宝由小到大、反超,最终葬送掉自己在中国的前程。马云坚持让网民吃免费午餐,却成就了自己的帝国梦想。

事实就是:互联网成就了一种免费的商业模式。并且,这种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互联网的常态。

在互联网之前,免费当然不是一种商业模式。想开车?请掏钱。没有厂家会送车给你开。当然,贝克汉姆例外。耐克之流都期望他能穿上自己品牌的衣服,不仅免费,还倒贴。不过,那是特例。对于一般人,想要喝口水,想要看场电影,必须给钱。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之前,你要寄一封信给远方的亲戚,邮票由几分到几毛不等。在网上,不需要邮票,想寄给谁就寄给谁。之前,要了解新闻,报纸由几毛到几块不等。在网上,海量资讯免费等你获取。之前,想玩一把“魂斗罗”,要么自己掏钱买一套回家玩,要么付给游戏厅老板几毛玩一次。在网上,到处都是免费版本,并且还有更好玩的网络游戏,它们都成免费的了。

好吧,流水账到此为止。你已经明白了:互联网上,到处都是免费的午餐。

现在我们来看:免费如何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换句话说:免费如何能赚钱(好像有点自相矛盾,是吧)。

很简单,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都是这样一个逻辑:对使用自己产品的用户免费,但通过其他方式、对其他机构收费。这样的机构包括两类:企业客户B(business),高端用户C(customer)。

从淘宝开始吧。它的商业模式是:提供免费的中介平台,撮合买家卖家见面,成交。当流量和眼球足够多时,淘宝有了两种赚钱方式。第一,把眼球卖给广告商(即B)。第二,把什么东西在热销,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商品,比如50个13岁女孩正在买唇膏,这些数据卖给宝洁这样的公司(也是B)。


2008年末,“免费”的淘宝已经实现盈利。

对于第一种方式,把眼球卖给广告商,在目前互联网上最普遍。比如雅虎和三大门户,比如多如牛毛的通过流量赚钱的小网站。其实免费电子邮箱也是用这种方式赚钱,比如网易。当其用户访问网易邮箱时,会附带看一看网易提供的新闻,这样,网易新闻页面上的广告就有了买主。现在,网络游戏也开始内置广告。

道理是一样。眼球经过之处,都是钞票。

对于第二种方式,正在兴起,而且一定会成为主流。目前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网站正在挖掘这个模式的潜力。当然,它们的做法要比淘宝更精细。比如,Facebook上一个用户想买电脑,他正在和一个朋友商量。Facebook可以把这一事实通知戴尔,接下来戴尔的广告就可能出现这个用户的页面。

搜索引擎的广告方式,介于这两者之间。一方面,搜索引擎卖给广告商的也是眼球,不过,是有目的的眼球。只有当这个用户在搜索“电脑”时,戴尔的广告才会出现。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其实卖的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

淘宝告诉宝洁:现在的13岁女孩在关注唇膏。Facebook和搜索引擎都在告诉戴尔:有个用户想买电脑。但不同的是,Facebook能告诉戴尔这个人是谁,以及他的年龄和他的朋友是谁。但搜索引擎做不到,它不知道这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

正因为此,Facebook的效能将大一个量级:当这个人买戴尔电脑之后,戴尔想把这个消息通知他的朋友,以引发更多的潜在购买。这样,Facebook又能收到戴尔一笔钱。

现在讲第三种方式。史玉柱的网游是这个类型的代表,即提供免费的游戏,让很多人来玩,而其中有一群有钱人,愿意花钱去买装备买道具,维持自己在游戏中的地位。这是属于向C(customer,高端用户)收钱。而且,这一模式的发展会导致一个很离奇,但很合理的现象:为了维持有钱人的满足感,史玉柱甚至花钱雇一大帮人来玩游戏。

这意味着:现在不仅午餐免费,而且,为吸引你来吃我免费的午餐,我愿意倒贴。

哈哈,是不是找到一点贝克汉姆的感觉?

那好,现在该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些互联网企业,到底卖的是什么?

对第一种方式,卖的是眼球,也就是用户的注意力。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生意。跟贝克汉姆穿上耐克的衣服一个意思。对于广告商来说,只要你能让别人对我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就掏钱。

而互联网把这种方式放大,扩展,几乎无处不在。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传统行业也采取这种互联网的方式,那会出现多少稀奇古怪的事情呢?

说不定以后汽车都可以免费开回家,只要在车身上涂满“伟哥”的广告就行了,只要伟哥认定:一辆汽车在其服役时间内吸引到的伟哥销售量,足够覆盖这部汽车的成本。说不定,下次奥巴马竞选总统的前夕,我们都能穿上免费的T恤。因为奥巴马愿意免费赠送T恤,上面印着他的头像。

那一天是不是很美好?

对于第二种方式,卖的是用户的个人行为。比如谁打算买笔记本,哪个年龄段的人最近对哪个品牌的唇膏感兴趣,这对于商家来说,是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传统的生意。比如邓白氏这样的市场调研公司,通过信息整理和人工调研,为商家提供市场信息。只是,互联网能够提供的信息要更加个性化,能具体到某个人,而且更加规模化,可大量复制。

第三种方式,卖的是荣誉感。你也许会说:史玉柱卖给高端用户的不是装备和道具吗?但问题是,如果游戏没人玩,装备和道具还会有人买吗?只有人足够多,装备道具才会有杀伤力和追随者。所以,归根结底,这些人买到的是荣誉,是一种满足和享受。

说到底,这个模式的本质也是一种传统生意。那些名贵的表和服饰,实际的物理价值并不高,但一旦与这些实物背后的品牌连在一起,拥有者就立刻有了地位,跟别人拉开了距离。这不是荣誉,不是满足的享受,又能是什么呢?

卖眼球,卖个人信息,卖荣誉感。归根结底,互联网公司卖的都是“人”。

这跟卖汽车卖T恤有本质的不同。人的注意力,有价值;人的需求信息,有价值;人的崇拜和厌恶,也就是人的情感,也有价值。如前所述,这些价值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有对应的传统的生意模式。不同的是,时代的变化,使得人的价值被放大了。

汽车和T恤这些实物的价值,在工业时代被重视被放大。而当工业产品极大丰富,进入下面两个时代(信息时代,以及之后的You时代)后,实物的价值相对萎缩,而实物的对应体,人的价值就相应放大。

打个比方。之所以有厂商愿意送一辆车给贝克汉姆开,是因为会有1000个人受到他的影响,对这种车产生好感。假设一辆车1000元,那么“让一个人对这辆车有好感”就值1元钱。这1元钱就是工业时代的定价。

在信息时代,人会相对增值。假设“让一个人对这辆车有好感”能值1000元,那么对于值1000元的车而言,只要一个人能够影响到另一个人,就可以送他一辆车开了。于是,在这个时代,能有免费车开的人就越来越多,他们都成了贝克汉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彤骄兵——“以逸待劳”



先做两个对比。

2008年年末,全球经济遭遇寒冬,风险投资大幅收缩。然而美国博客新闻网的代表,Huffington Post获得新一轮融资2500万美元,其估值逆势上涨至1亿美元。而估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博客网站已经有六家,比如科技类的TechCrunch。不过在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

博客新闻网的代表,号称“中国博客之父”的方兴东创立的博客网(bokeecom)弹尽粮绝,在几轮裁员之后仍然发不出工资。网上说,方兴东被讨债员工围追堵截,在警察的干预下才得以逃脱。自称“受到威胁”的员工,甚至在博客里详细描述了双方发生冲突、以致受伤的经过。

如果倒退回三年前,没有人会料想到结局会如此落魄。2005年,博客网拿到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脑袋发胀的方兴东把门户锁定为自己的对手,放出“半年超新浪、一年上市”的豪言。大肆招兵买马,上面那些追讨工资的员工很多都是在这个时候,抱着各种梦想、踌躇满志地踏进博客网大门。

这三年间,正是“赶超新浪”这个梦想,亲手断送了博客网。在美国,博客新闻网站能够在与门户的竞争中活下来,还能活得不错;但在中国,方兴东断送了自己的名声,也耽误了一群人的前途。

究其原因。美国的博客新闻网们守住了自己的原始定位,提供原始的精辟的博客新闻和评论;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而中国的博客网被门户们的庞大以及其刻意表露出来的“虚弱”所诱惑,冒然出击、拉长战线、高举高打,最终在才雄势大的新浪面前败下阵来。

从新浪的角度看,这是一出现代版的“引蛇出洞,赶尽杀绝”的故事。

谁人不识方兴东

最早把Blog概念引入中国的,最早把Blog翻译成“博客”的人,就是方兴东。

2002年被方兴东定义为中国互联网的“博客之年”。他引用了一句国外媒体的原话:“2002年,博客已经开始成为一场运动,来到这个世界。”2003年,方兴东出版了《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博客概念的书,其主题是:作为个体的博客将如何改变互联网。方兴东不遗余力地充当着博客“教父”的职责。

方兴东在2002年创立博客中国blogchinacom,2005年更名为博客网bokeecom,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早的博客新闻网。在这以前,方兴东就是中国IT界知名的写手,甚至被冠以“评论家”的称号。他敢于攻击微软和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一直勤奋写作,在中国IT界有深远的人脉和影响力。

博客网在一开始是方兴东的个人站点,不仅报道一些独家新闻、黑幕,也对IT时事表达个人见解。后来逐渐加入新闻转载,吸引一批IT写手加盟。由于其原创性、敏锐以及深刻地观察,在业内有很高的影响力。跟今天在全球互联网业都有很大影响力的博客新闻网站TechCrunch有很大相似。

这番努力终于换来回报。2003年11月11日一早,方兴东打开博客网的页面突然变得非常缓慢,当日浏览次数达到11万之多,比平时上升了一个数量级(此前日浏览次数不到2万)。原因是:三大门户都在头版重要位置推荐了博客网的一篇独家文章。

一直到2005年,依靠精彩内容和方兴东的号召力,博客网保持每月30%以上的增长。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资本被打动了。2005年,博客网拿到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领头的投资方是赫赫有名的软银亚洲。

这一年7月,方兴东公开宣称,不对,应该是叫嚣:博客网计划于2006年下半年到纳斯达克上市,预计市值10亿美元。此前一个月,博客中国在Alexa上排名前90。而在2004年,它仅在500名。博客网的工作人员还称,有信心进入前20名!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超越新浪”,方兴东说。他可能以为,给自己宣布一个强大对手,就如同自己也忽然变得跟对手一样强大,或者,别人也许会这么认为。为超越新浪,方兴东做了如下几个事情:大肆招聘、引进高管团队,博客网改版、从一个单纯IT新闻网扩展为一个门户的架构,扩张多条业务线。

不管方兴东自己有没有意识到,在这飞速增长和扩张的两年间,博客网和他自己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一,模式变了。博客网已经不再是创立之初的那个博客新闻网,而是一个博客服务托管商(BSP)。前者,是靠独家新闻和专业见解为竞争力。比如TechCrunch,发展到今天也只有寥寥几个人的精干写手团队。后者,是靠产品的研发、稳定的服务、优良的管理为竞争力。需要大额资本、迅猛扩张。

第二, 对手变了。一个博客新闻网的对手,同样也只能是那些以原创新闻和评论为内容的博客;就像雅虎不曾把TechCrunch和Huffington Post当做对手一样,门户们也不会把当年的博客中国当做对手。而当博客网在资本激励下,要把博客“媒体化”,要做大而全的新闻门户时,一下子就站到了当时互联网最重量级玩家的对面。

第三,定位变了。方兴东已经由一个写手、评论家、博客站长,变化成一个管理者、经营者。以前只需要驾驭文字和自己,现在,需要驾驭金钱和众人。

第四,状态变了。只有一二十名员工的博客中国与扩张到四五百职员的博客网,完全不是同一个状态。前者,方兴东完全控制,手到擒来;而后者,方兴东不得不请来十个副总裁,把他们变成各掌一方的诸侯。哦,差点忘了,还有一个董事会高高在上,那些出了1000万美元的冤大头们,正在虎视眈眈地焦急等待,狼一般渴望着美好“钱景”。

方兴东,你扛得住吗?

新浪诱敌

2005年9月8日,新浪的博客20公测版姗姗来迟。此时距离方兴东的博客中国成立,已有三年。这期间,博客网的速度急速蹿升,新浪似乎视而不见。

在博客中国创立时,作为朋友,新浪总编辑陈彤其实有意无意给过方兴东不少便利。比如,给博客中国发篇新闻稿,给“教父”捧捧场。比如,在2003年11月11日让方兴东激动不已的那个早上,转载一篇来自博客中国的独家文章,让其流量飞一般上升。在早期,谁都不能否认,诸如这样的来自门户的小恩小惠,的确给博客中国带来很大帮助。也许正因为此,方兴东只看到这个世界广阔的天地和好心的朋友,不曾觉察到暗地磨枪的对手。

但陈彤说,作为大型门户,不可能什么概念一出来就毫不犹豫地去做,只能在它具备一定雏形和商业价值时,才会介入。

要具备一定的雏形和商业价值,需要有人去摸索,需要有钱去推广,需要为了后来人的幸福不惜鞠躬尽瘁、赴汤蹈火的先烈。而显然,陈彤不愿也不会充当这样的先烈。但他应该愿意帮助这样的先烈。

2005年被公认为博客的大众化元年。一份《2005~20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的研究报告中提到,当年的全球博客数量突破一亿,而在中国,该数字已达1600万,占网民总数的142%。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博客服务商已达600多家,博客站点达3600多万个。

这些数字,被解读为博客在中国面临井喷,实现了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渡,博客用户已开始渗透并分散到主要的网民群体当中。

这个结果的巨大功臣,当然是以方兴东为首的撒种者们,以及站在他们身后的已经砸下几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商们。中国的俗话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最大的门户新浪出手了。陈彤说:“当博客在中国发展的时机成熟时,新浪自然要大张旗鼓地让每个中国网民开博。”

陈彤之“快”

即使在新浪等门户相继成立博客频道后,方兴东还是没有完全清醒过来。他的态度是:乐观其成。理由是:“博客只不过是门户所提供诸多服务中的一项,流量不过1%,所以永远不可能成为它们的主要业务。”

方兴东没有闻到血腥味,并没有开始后撤,而是全力前进。方兴东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2005年,我们人员增加了5倍,流量、用户和收入增加了10倍。年底,博客网的员工数量达到450人。方兴东暴露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我们肯定会非常赚钱”,这是他的原话。

当然,方兴东不是没有自信的资本。因为当年博客网注册用户超过740万,居国内博客网站注册用户数之最。2006年2月,《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博客网是中国用户最常访问的博客网站,以514%的份额遥遥领先,跟在屁股后面的,是大名鼎鼎的新浪博客(263%)和搜狐博客(180%)。

看,我方兴东一直把这些笨重的大家伙踩在脚下。

所以,博客网在自己的扩张道路上继续狂奔。这段时间,先后推出播客服务(视频),电子邮箱服务(Bmail),博客搜索服务(Booso),还一口气扩展出十余个子频道,跟当时门户的导航条并无二致。

很明显。方兴东正在把博客网打造成又一个门户。无所不包,全线出击。也许方兴东以为,只要借助“博客”这个名噪一时的概念,就能轻而易举地复制门户的成功。新瓶装旧酒,就等着网民来买醉了。也许方兴东有一个错觉,1000万美元,能干很多事情,能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赶紧花完1000万美元吧,后面还有更多的钱等着我拿,再后面,就该上市了吧!

“方兴东铺得有些大了。”这是陈彤在2005年11月出手时的亲口评价。他的意见还包括:有些东西搞多了就会本末倒置(博客网搞的东西),其实很多已经不是博客的主打方向了。

后来的事实的确证明:正是这样的野心和幻觉,让方兴东走上了一条大耗资源、严重透支的险路。一旦被打乱阵脚,就产生连锁反应,兵败如山倒。

打乱方兴东阵脚的,正是这个陈彤。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陈彤为推广博客,动用了几乎“第一门户”新浪所有的媒体资源。每个频道都设立博客栏目,每个频道都设立博客专员,每一次新闻事件都成为博客展现的机会,每一个新浪网友,在每一次登录都能看到新浪博客的展现。

新浪博客的亮点,是名人博客。陈彤会亲自游说熟悉的名人到新浪开博。副总编辑侯小强开始说服作家、艺人、名导演、媒体大腕入住新浪。遇到不会用博客的,他还派编辑去手把手教。新浪的名人博客,几乎囊括了中国主流的大腕、明星,培养了徐静蕾、韩寒等一批中国的“博霸”。2006年,徐静蕾博客一篇文章的点击量就可达到10万多次;郭敬明博客“小四的游乐场”点击率已超过百万。

用媒体资源和影响力换取名人博客的支持,再用名人博客积累更大的媒体实力。新浪走通了一条良性增长的道路。

2005年11月,新浪博客每天有15000篇。到了2006年,新浪每天产生30万篇文章和30万条评论,其中单独博文访问量突破千万的有十人,突破百万的有近百人。

仅仅9个月之后,从用户数、日流量、日原创文章发布量和日评论留言各方面,新浪都成为博客第一品牌。百度数据显示,在博客网获得风险投资的第二年即2006年,博客网远远落后于2005年下半年才推出的新浪博客。

仅仅9个月,博客网的天下就被颠覆了。

方兴东已经有了预感。他在2005年7月的博客中暗示道:虽然陈彤和我是好朋友,经常吃饭聊天,相谈甚欢,而且都说不竞争,应该互相帮助。但很多迹象已经表明,新浪对博客网的狙击已全面展开。

一切有关博客网和方兴东的新闻越来越难以在新浪网出现。2003年11月11日三大门户同时转载博客网独家文章的日子,一去不返。同时,新浪推出博客搬家功能,帮助用户把在其他网站的文章搬家至新浪,这里面自然包括博客网。

以前的朋友,现在是敌人。

不过方教父的幻觉却还没有完全破灭。他仍然不离不弃地继续培养这个市场。2006年4月,方兴东策划的首届博客节在杭州举办,随同启动的还有博客网的“五百万计划”:争取让“百万儿童”、“百万学生”、“百万老人”、“百万影像”、“百万美女”在博客网上拥有自己的家园。多么令人向往和振奋啊!

但事实是,新浪等门户已成为这个市场的主流。博客网砸钱砸精力所培育出来的市场和用户,到头来都是为人作嫁,他们最终都会选择新浪这样更大的平台,更有影响力的品牌。

当年新浪博客只占其总流量1%的历史也已作古。某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06年新浪博客频道已经位居新浪网站的频道访问量之首。方兴东关于“博客不可能成为新浪主要业务”的判断完全错误。从第一天发动战争开始,新浪就把博客作为“战略业务”而绝非“副业”来看待,倾尽全力。

当然,方兴东的那一个判断是对的:博客的市场潜力和影响力都是巨大的。不过,这个判断陈彤们也知道,只是他们并没有说出来而已。

这个时候,博客网开始不可避免地出现内乱:急速增长的员工队伍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指引,管理混乱,高中层团队纷纷离职。业界普遍的判断是:快速膨胀导致失控,方兴东无力维持。就连同为创始人的博客网总编辑王俊秀也腼腆承认:“在管理节奏控制上不够。”

方兴东最终要为激进的扩张付出代价,据报道,风险投资商在2006年通过董事会表达了对方兴东的不信任,开始由职业经理人接手日常运营。当然这并非故事的终结,职业经理人也同样无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更谈不上扭转市场上的颓势,而后接二连三地离职。方兴东几番重出江湖,仍旧回天乏力。一直到2008年11月,沦落到被讨债员工围追堵截的下场。

至于博客,2007年数据显示:前10名中国博客服务商中,前6位都是商业门户,早几年遥遥领先的博客网退居第8位。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家综合门户提供的博客服务全面超过独立博客服务提供商,成为网民首选。

真历史

作为一个文化传播工作者,方兴东成功了。作为一个商人,方兴东失败了。而且正是因为在文化传播上的不遗余力,更加快了其在商业上的失败。而我们不能因为其在商业上的失败,而忽略了他在传播文化上的历史价值。当然,说起来辛酸,这个历史价值被他的商业对手——新浪,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正当方兴东在勤勤恳恳地传播概念、教育市场、摸索模式、忽悠投资的时候,陈彤观察、绸缪、决策、蓄力,而后看准了市场最终爆发的关键时刻,重兵杀入,平定江山。

互联网观察家谢文对博客网的失败有盖棺定论性的判断:“第一,冲得太急,很多业务没有想好就急匆匆上马。”——讲的是商业扩张的失败。“第二,五花八门的商业炒作,不仅浪费很多钱,还把博客网推到了风口浪尖。”——讲的是文化传播的副作用。

如上,应该是方兴东与陈彤版“以逸待劳”的简本历史……

这段历史已告一段落,但接下来,新的历史又会上演。

这次历史的主角,不是博客,而是一个有五分神似的新品种:视频。

故事的发生,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一大票网站,名字包括土豆、优库、酷溜、我乐、六间房等,围绕着一个全新的领域,视频分享,做出了巨大的流量、造出了强大的品牌,风险投资商们跟在后面,砸下了总共不下2亿美元的钞票。两三年之后,市场趋于成熟,逼近爆发的临界点。

这个时候,备战多时的新浪们跃马横枪,杀气腾腾,扑面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怒雷军策反徐波——“反间计”



雷军在业界,一直都维持“好人”形象。

处事待人和善,不偏激,不骂人。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也不趾高气扬,反而有很多闲云野鹤做朋友。他很善于从不同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跟媒体关系很好,即使一些记者有私事请教,也会抽时间聊,帮着出主意;做了很多年天使投资,人脉广。其实为了这个,也需要在业内保持好名声,否则人家怎么敢拿你的钱。

所以当听说雷军讲过一句话的时候,不免惊讶。表现如此“Nice”的一个人,怎么会把这种粗话讲出口?

“做企业,做人,必须要有报复人的能力!”传说这就是雷军讲的。当时雷军正在挖网易“梦幻西游”主策划徐波。干这个的时候,雷军不只是在说自己有能力报复,而是真刀真枪地在报复。有能力而不报复,对手以为你没这个能力;只有真报复了,证明了,对手才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后来明白了。在江湖上混,Nice一点有好处,但有报复能力才是第一位,否则没法活。狗急会跳墙,好人也会操起家伙捅人。在江湖上,越早露出牙齿杀一两个人,以后的麻烦才会越少,维持一个好人面孔的可能才会长久。

雷军还有一句话,就是“不要逼我”。据说那是当金山高级副总裁王峰离开金山时说的。言下之意,就是我尽量做好我该做的,但肯定有个底线,你要撞我的底线,我只能动手,是你逼我动手。

“有报复的能力”,是本质。“不要逼我”,是这个本质发生作用的条件。如果两样都成熟了,一个在逼,一个有刀,报复就在所难免

雷军报复丁磊的故事,应该是最典型的江湖恩怨。各位从香港警匪片上看到最多的江湖情节是什么?肯定是相互卧底,从背后动手——“无间道”嘛。

不要逼我

雷军和丁磊私交不错。两人的关系从丁磊刚出道做网易就开始了。

前面说过,雷军这个人,其实挺喜欢掺和事。更何况对于丁磊这样一看就顶有前途的年轻小伙。早年,雷军以老大哥的身份,给丁磊介绍行业里的人,建议他怎么带团队,怎么搞事业部。一度雷军还想用1000万元来收购网易,但被丁磊拒绝。

后来丁磊做大了,两个人关系也不错。雷军去广州,两个人就开车去逛网吧,考察网络游戏。一遇到事情,两个人也会商量。就像2004年周鸿祎在雅虎邮箱上发力,搞得丁磊有点紧张,雷军跟丁磊通了很长时间电话。

所以江湖上有传说,丁磊曾经对雷军说:我不挖你的人。为什么不挖,就是大家关系不错,是同盟军。这是个传说的情节,不过合情也合理。

不过事情从2003年金山开始做网游就开始变化。

其实,很多人一早并不看好金山做网游,也包括丁磊。金山第一款“剑侠情缘Online”出来时,丁磊跟雷军打赌:“给你两年时间你都过不了5万人,如果到2004年底能过5万,我给你10万美元。”但这款游戏公测5天内在线人数就过了五万,后来的“封神榜”只用3天就破了这条线。

这下子,金山和网易,是不折不扣的敌人。即使金山还落后网易很多,但是,互联网变化太快,阴晴雨雪,说变就变。

2004年,丁磊不惜重金从金山西山居工作室秘密挖走当时“剑侠情缘Online”的主程序员赵青。据当事人称,丁磊还亲往机场迎接。随同赵青到网易的,还有三五个“剑侠情缘”的创作班底。

赵青去网易,是着手开发“大唐豪侠”,也就是用赵青所长,研发武侠打斗类的网游。这是金山的长处,网易的短处。

这件事当时震动江湖。

这是明摆着给雷军难堪。把你第一款也是最好一款产品的主程序员挖走,到我这里来开发类似的产品,跟你竞争。这个比较狠。这也就是江湖。

可以试想一下当时雷军的压力。主力游戏的主程序被搞到对手那里去了,这款游戏是不是就没戏了?这款游戏没戏了,金山做网游是不是就歇菜了?

所以这一招一出来,那句话就可以说出口来了:“不要逼我。”

当然,这还不够,雷军在江湖上是成名已久,也一直维持“好人+老人”的心量。江湖还传,雷军曾经跟丁磊说:挖赵青的事,你道个歉,就算了。不过,丁磊避而不答。想想这个情景,真有点像电影里的情节。

丁磊避而不答,想来是在商言商,觉得没这个必要。我有能力挖,你拦不住,这不能怪我。假设我不挖,说不定还是被别人搞走。我也有人,你挖个试试?

这套逻辑其实就归结到两个字:实力。人情啊,历史啊,规矩啊,都抵不过这两个字

好嘛,说到实力,现在就正要验证另外的那句话:你有没有报复的实力。

君子报仇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话不是雷军说的,是周鸿祎说的。雷军没周鸿祎那么彪悍,估计不太好意思说这种话。不过雷军也是这么做的,他没等10年,就等了2年。

2006年5月,网易“梦幻西游”主策划徐波收了雷军1000万元的投资,离开网易,创立广州多益。两个月之后,陆续又有几位“梦幻西游”团队核心人员离开网易追随徐波。

注意,这完全是两年前赵青转投网易的翻版。

第一,“梦幻西游”是网易的核心产品,2007年占到网易总收入的比例在60%以上。这跟2004年“剑侠情缘Online”在金山是一个重量级的产品。而且“梦幻西游”有过之而无不及,2008年注册用户数突破2亿,最高同时在线232万人,创下中国网游之最。

第二,徐波创业的方向,是跟“梦幻西游”类似的Q版游戏,叫“梦想世界”。由金山代理,并且免费运营。明摆着抢网易用户。这跟赵青在网易做“大唐豪侠”一个套路。

一出典型的无间道就这样活生生上演了。你策反对我最重要的人,我也策反对你最重要的人,一点不便宜你。

到这里,雷军确实证明,自己有报复人的能力,大大的有。当然,雷军也花了比当初丁磊挖赵青更大的代价。徐波团队持有广州多益的主要股份,相对独立。报复嘛,总要有点额外成本。否则就显示不出报复的决心,就少一点江湖味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介绍徐波给雷军认识的人,正是李学凌和张云帆。李学凌之前是网易总编辑,2005年也是拿雷军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离职网易,和张云帆一起创立多玩游戏。

至于后来的事情,就比较令看热闹的人失望。

2006年,赵青团队又从网易离职,所开发的“大唐豪侠”这款游戏在市场上失败。丁磊扛着压力得来的人才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相反,金山的网游业务在2004年后是一路高歌,直到2007年上市,受到损失应该不大。

2008年,即使徐波的“梦想世界”上线,网易的“梦幻西游”照样坚挺,同样占到网易70%左右的收入。第三季度的注册用户数还超过前无古人的两亿。当然,据说“梦想世界”还是给徐波和金山赚了不少钱。

这表明,无论是丁磊还是雷军,根基都还是稳固的。挖来挖去,报复来报复去,还是戏唱得多,但叫好得少,钱也没多赚多少。

所以还是那句话说得对,“不要逼我”。不到这一步,没必要动刀子。反间计这种东西,很伤面子,没有太大的好处尽量不要用。报复一旦来了,谁都不好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毛主席学习斗争法则——“反间计”点评

其实,丁磊和雷军相互挖骨干这种手段,也算是君子所为。

相互挖人,在商言商,无可厚非。你留不住,我挖得来,是我的本事。挖过来了,是做产品,到市场上真刀真枪的打,拼的是实力。虽然难免有个人情绪在里面,但能摆在明面上说,谁都能理解。

同样在网络游戏里,史玉柱2004年把陈天桥旗下最器重的研发人才林海啸连团队都端走了。后来陈天桥搞出个“18计划”,公告天下:我要钱有钱、要平台有平台,可以帮助所有人独立创业,跟你分红,给你股权。美其名曰“平台战略”。这就把“挖人”这种阴谋搞得很公开,很正当,很高尚。大摇大摆搞阳谋。丁磊公开说不感冒,但说到底,这就是他自己和史玉柱起的头。

玩到陈天桥这一步,以后就基本不会存在诸如雷军和丁磊之间的这种恩怨了。良禽择木而栖,跳槽是主动和公开的,“挖人”这种说法就显得很片面。这就是一种市场行为嘛。

说到底,这段恩怨中有长久生命力的核心,还是传说中雷军讲的那两句话。这两句不单单是说挖人,而是说江湖规则。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一,“做企业,做人,要有报复人的能力”。没这个能力,没法在江湖上混,没法活。

毛主席当年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搞核武器,有了原子弹,就有了绝对的报复能力。我可以没有称王称霸的能力,但一定要有让侵略者让土匪流氓付出代价的能力,有对等的毁灭能力。

这个思路。咱都是受益者,一个都跑不掉。

第二,“不要逼我”。这说的是报复能力所使用的前提条件:我不搞你,但如果你先搞我,我就搞你,还非搞翻你不可。

毛主席说的很神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具体到核武器,那就叫做“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非常经典。原子弹一炸,两败俱伤,所以我不用。但是如果你敢用,那就等于是“逼我”,我只能也用。我用了不图救自己,反正都是死,目的在于“报复”。

而“报复”的目的在于维持和平。这就是上辈人老说的:我们不喜欢战争,但绝不害怕战争。

看见没有,雷军两句话高度概括的江湖法则,也是毛主席拿去跟美帝国主义和苏联老大哥叫板的国际法则。老人家在惊涛骇浪的国际社会中保全咱国人的大道理,也是适用于互联网丛林的生存法则。

唯一的差别是,雷军偷偷地说,有点阴谋的味道。毛主席大声地说,这就是阳谋。其实,既然是法则,就是光明正大的。也没有人不照着做。

现在举两段江湖传说说明一下。虽然是江湖传说,但合情合理。虽然合情合理,但只是传说,不可信。说出来调节一下气氛。

大枭雄周鸿祎一生硬仗无数。有一段跟另一个江湖大佬干上了,战况惨烈。某天周鸿祎接到大佬一个电话,这位大佬劈头来一句:“别以为我不敢动你。”哈哈,“动你”是什么意思?各位自己去猜,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翻译一下,大佬想强调的无非就是“我有报复你的能力”。而且还是核打击,要“动你”。所以,大佬的潜台词就是“不要逼我”,现在先警告你,威胁你别太过分。

怎么回答?当然是要跟江湖法则挂得上。

周鸿祎说:你身价比我更高,我有什么好怕的。

回答得好。周鸿祎强调的就是“不要逼我”。你要真动,那我也动。你身价比我高,两败俱伤,你亏得比我多啊。

好,还有一个例子。

马化腾早年想推搜索(就是wwwsosocom),但这个立即威胁到另一家也在做搜索的公司。马化腾就接到这家公司老板的电话,说:“你如果敢推搜索,我就把手上一个QQ外挂放出来,这个外挂,能让用户免费使用QQ秀。”

要知道,QQ秀在那个时候占到腾讯50%的收入,是命根子。所以马化腾说:好,你只要还在搞这个搜索,我就不推。这就是传说为什么wwwsosocom其实早就研发完毕,但推迟了多年才正式推广的原因。

说白了,马化腾接到的电话也就是两句话:我能报复你,所以不要逼我。马化腾迅速判断,觉得这位兄弟的确有报复我的能力,于是做出了英明决定,说:“我不逼你。”

要说江湖上谁狠谁不狠,关键就是看“不要逼我”的程度。有的人,你只要敢跟我竞争,就是“逼我”。有的人,说不定你要他命了,才是“逼我”。

当然,这跟报复人的能力是相关的。你报复人的能力强,能忍受的限度就弱,你报复人的能力弱,能忍受的限度就强。

最后出一个思考题:现在江湖上哪家公司报复人的能力最强?这是个极有意思的事情。

是邮箱最强?你要敢逼我,我就在邮箱里屏蔽掉你的公司?

是搜索最强?你要敢逼我,我就在搜索结果里封杀你的公司?

是巨无霸最强?你要敢逼我,我就搞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产品,把你硬生生地灭掉?

是安全软件最强?你要敢逼我,我就让安全软件卸载你?

还是某些“互联网黑帮”能力最强?你要敢逼我,我就发软文搞臭你,让某某电视台曝光你?

呵呵,扯得太荒唐,上面的假设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意淫一下而已,调节气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军功成退泥潭——“走为上”



2008年年初一下午,约好跟雷军在一家酒店大堂见面。几个月前,他刚辞去金山CEO的职位。之前,他为金山一直工作了16年。最富激情最有锐气的青春都给了金山,并且是第二大股东。金山在几个月前,刚刚上市。

想亲口问问他:为什么要离开?

一眼看过去:很憔悴。比一年前看见他瘦了很多。雷军坐下来第一个姿势就是撩起了手腕,露出上面的针孔和白色胶布。他说:“本来就是做个检查,没想到输液要了两个小时。”

现在不用问那个问题,也该相信此前听他说到离开金山的理由:太累了。而不用去猜测江湖上杜撰出来的逼宫之类的传言。后来在跟易观总裁于扬聊天时,他也说:“我相信雷军真的是累了。”

当然,如果问题问到这里就打住,明显不够。一个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雷军会这么累。很明显,他已经累到憔悴和虚弱了。

雷军的累,跟金山的历史、金山的架构、金山的环境有着丝丝入扣的关系。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雷军这个人,心思细密,逻辑性极强。离职这样大的决定,应该早就在筹划之中。兴许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是什么?就是金山上市。

功不成,身不退

金山一天不上市,雷军一天不会离开。因为需要一个证明。证明你到底是落败而逃,还是功成身退。

雷军是IT业的老辈,90年代就出山。十年前就掌金山帅印。后来出道的丁磊、陈天桥这些小弟都已经成就大业,但雷军却一直没有。你更有经验,更有资本,更有资源,为什么你不能?!

成就大业的标志,就是公司上市。

期间雷军也算小成功过一次,用三年时间做出中国最大的B2C网站——卓越。不过最终卖给了亚马逊。如果说卖掉卓越之前,雷军手里有两条路可走,那么卖掉卓越之后,雷军就只剩下一条路来证明自己了。你做了16年的金山不能上市,你在江湖上没法立足。

除了在江湖上没法立足,还有两点细原因要讲。

第一,金山打拼整整19年,历史太长,老人太多。这些老人,也包括雷军自己,把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金山。如果金山不上市,那就难以给这些老人足够的财务回报。眼看着后来居上的网易、盛大这些公司的员工发财。我们凭什么就受穷!

这些员工一天不能通过上市套现,雷军就一天背着人情债,就一天被钉在江湖人心的耻辱柱上。雷军这个人,既有好胜心,人又很不错。不会容忍这种情况。

第二,事关实际利益。一方面,雷军自己就是金山的大股东,近15%的股份,仅次于求伯君。如果未上市就离职,难保自己的股份不被后来人稀释。

另一方面,雷军从2004年开始做天使投资,越来越顺手,需要越来越多的现钱。只有金山上市股票可兑现,雷军才有更大的空间。此前,雷军的工资一直都用来回购金山股份,口袋里没有大笔现钱。卓越被卖给亚马逊,所套现的钱经过几轮天使投资,估计也没剩下多少。

所以,雷军再苦再累也会撑到金山上市。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上市之后,一定要离开?

原因很简单:这看起来是一个泥潭。也就是雷军必须“走为上”的理由。

三座大山

雷军跟很多人说:自己跟打拼16年的金山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有多深,就是“亲儿子”。这话说起来挺尴尬。求伯君才是创始人,金山只能算求伯君的亲儿子。雷军一进来就是打工者,是个帮忙的。

但做着做着,雷军开始全面打理、反购股份,再加上日久生情,也就把金山当成自己亲儿子。这下就不好办了。是亲儿子就会负责到底,不会放弃。但事实是你又不能全权负责。金山有两个亲爹,到底听谁的?

这一点,就是雷军处境尴尬的一种体现。背后潜藏的,就是雷军必然离开金山的三个原因。

第一,股权分散,多方制肘。

金山没有一个在股权和业务上都同时强力掌控的大股东,比如网易的丁磊和盛大的陈天桥。这导致相互制肘的局面。求伯君是最大股东,超过21%的股份,雷军第二,近15%,另外还有三个投资方,各自持有10%左右,以及张璇龙等有巨大影响力的个人持股者。

正因为不具体打理金山事务,这令创始人求伯君有天然的不安全感,如何驾驭雷军,是求伯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江湖上有人把求伯君形容成“不干活的太上皇”。虽然很少过问公司的具体事务,所有的一切都交由雷军打理,但遇到一些具体决策时求伯君往往又会强力介入,让雷军有时颇为尴尬。

知情人士描述,“作为一家公司CEO,同时也是执行董事,在重大事件上无法做出决定,凡事还需要一个不干事的董事长点头,这其实并不正常”。在网络游戏的发展战略、应用软件研发及市场策略上,求伯君与雷军都有过分歧,但最终都以雷军的大幅让步而告终。

当然,这个状况再正常不过。雷军自己明白。

但这样的架构下,金山很难走出一个自相矛盾的逻辑。如果取得大发展,雷军必然功高盖主,这将置求伯君于何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雷军通过多年反购股票,股份已经与求伯君相差无几,并且求伯君多年赋闲,未有大功。如果金山发飙,雷军的股票能否允许超过求伯君?

这个内在逻辑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求伯君与雷军之间必然存在战略上的分歧,必然以雷军的妥协,而按照求伯君的思路来执行而告终。

CEO不能按照自己的方略来领导公司。所以金山一直不够强,所以雷军很累。佛家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雷军的苦与累,也是前定、股权架构所定。

第二,人事泥潭。

金山有19年历史,老人太多。对于缺乏后进能力,但又为金山奉献了青春的老人,只能养着。金山上市,一个1000多人的公司,竟给多达400人发了期权。对于后劲很强、不断对上面造成压力的新人,又没有足够的空间。

以王峰为例。王峰离任时是高级副总裁,仅次于雷军。他是2003年被安排管网络游戏的,负责市场运营,做游戏事业部的副总经理,另一个副总经理张志宏,管研发。雷军代理这个事业部的总经理。随着网游业务在金山的地位越来越重,雷军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而金山董事长求伯君也是一位骨灰级玩家,对网游时有介入。

这样,越到后来,金山的网游由求伯君、雷军、王峰、张志宏四个人一起管,形势很复杂。王峰能力很强,喜欢自己挑头做事,这种感觉对他来说很难受。 2006年,王峰“只是管1000多台服务器”,每天似乎也很忙,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但都是些琐碎事情。几乎要憋闷至死,这最终导致了他在2007年从高级副总裁任上离开。

据说,王峰在离开金山前曾有机会成为继求伯君和雷军之后金山的第三个合伙人,具体方案是金山成立一个网游子公司,独立于金山运营,王峰个人持较高股份,掌握这家公司。虽然这个方案获得求和雷的同意,但董事会认为,如果王峰这么厉害,却又和金山从事类似的业务,这不是自己培养一个竞争对手?于是否决了这个方案。

王峰就是一个标志,表明金山的股权激励机制和上升空间已经不能容纳足够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最佳选择,就是离开。

其实,江湖上有所谓“旧金山”创业的说法。就是一大批金山的老员工离职创业,这是现在互联网上最兴盛的一股创业力量和新兴势力。粗略一算,搞得有声有色的就有不下十几家。除了王峰的蓝港在线,还有方唯和冯鑫的暴风影音,孔毅的幻剑书盟,刘阳的51WAN,尚进的麒麟网,裘新的梦工厂。

第三,业务泥潭。

这一点在“第11计李代桃僵”里有详细阐述。不外乎是,金山19年历史进入太多业务领域,除去网络游戏之外的其他业务,都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里面包括WPS、词霸、毒霸等业务。

而且正因为这么多业务线,金山难以专注做好网络游戏这一个市场。这导致金山即使在网游这个实现自己上市的核心市场里,也只是个二流玩家。

2006年的数据显示,金山在国内网游市场的排名是第七。但是2007年,金山的排名跌到了第十。被诸如巨人和完美时空的后来者反超。2008年前三季度,金山仍然只是排名第九。

归结起来,太长的历史让金山很难改变公司架构形成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太低的软件业利润很难让金山给出有竞争力的回报体系,太多的产品线很难让金山发现和专注于最有潜力的业务。

这直接导致“旧金山”们离职创业,后来是高级副总裁王峰,再后来,轮到了CEO和大股东雷军。

据说,在一次业内小范围的聚会上,王峰提起金山里有两派,“左派”和“右派”。所谓左派,就是“打天下”,而右派,是“坐天下”,左派的结果一般就是“离开”。而王峰戏称自己是金山的一个“大左派”。说罢还补了一句:“那里做着最大的左派。”

循着话音看去,正是坐在隔壁桌上的雷军。

更大的前景

雷军离开金山,与其他“旧金山”的最大不同,不在于他的位置最高,而在于他在离职之前就为自己的前程铺陈完毕。

也就是说,雷军早就开辟了自己的另一番事业,随时可以展翅高飞。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旦上市这股“东风”吹过了,雷军的江湖地位一朝确立了,他就可以飞了。

简单地说,雷军从2004年就开始做天使投资,而且卓有成效,收益很大。其实,雷军绝对是中国最适合做天使投资的人。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雷军是IT界老人,做了16年金山,混了16年江湖,所以人脉极广。天使投资说到底就是投人,雷军认识足够多的人。

第二,雷军带领金山进入过不下20个项目,看了太多成败,有太多经验和教训。他知道什么市场能做不能做,什么雷区能闯不能闯。天使投资除了投人就是投项目。雷军看过、做过足够多的项目。

第三,雷军没有大成功过。所谓金山上市,也是勉勉强强,在网络游戏圈里只算个小弟。所以雷军有着比别人更强的动力和心愿,要促成一家伟大公司的创立。其实陈天桥、马云这些人也做天使投资,但肯定都围绕自己的主业,盛大和阿里巴巴才是他们的命根子。但是,金山不是雷军的命根子,也不是归宿,甚至是他苦恼的来源。

说白了,雷军需要天使投资,来再一次证明自己,也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来看看雷军投过的公司。

第一个天使项目,是2004年年底投孙陶然的拉卡啦(wwwlakala com),做的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便利店支付。后来联想投资追加了1000多万元。

2005年投资了李学凌的多玩游戏网(wwwduowancom),据说是100万美元。两年后的2007年,多玩网拿到了另外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8年实现大幅盈利,并在流量上成为第一的游戏社区。

2006年投资上海勤和(wwwiparkcn),做语音即时通信软件ISpeak,是国内最大的专业游戏语音服务商,每天活跃用户上百万。2008年12月,这家公司被金山收购,作价800万美元。2008年前9月,其营业额达到了250万元人民币。

2006年初,投资200万元给乐讯,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最大的手机社区。

2006年中,投资200万元给优视动景(UCWeb),一家提供手机浏览器的厂商。2007年就融到了1000万美元。目前,UCWeb是国内手机浏览器份额第一。

2007年10月,投资老搭档陈年的凡客诚品(wwwvanclcom),做B2C。据说雷军当初投资200万元。一年过后就实现了盈利。在同类型的B2C厂商里,凡客至少排第二。

从这些数据看,雷军无疑是中国目前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在最近两年,其天使投资的公司完成融资不下10次,融资总金额超过1亿美元。雷军投资的账面回报,至少超过5000万美元。如果不出意外,未来三五年,这个账面回报将会以10倍速的势头成长。并且,这些公司在其所在的行业,都处于数一数二的位置,一旦所处的行业成熟,它们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巨无霸。

跟这些成果比起来,16年苦熬金山的性价比确实不高。

更重要的是,雷军似乎已经在这一堆创业公司当中找到自己再度发力的着陆点,那就是UCWeb。2008年8月,雷军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并且号称要把UCWeb做成“比Google更伟大的公司”。

好吧,移动互联网确实是一个具有巨大前景的行业,比目前的有线互联网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等着看16年苦练后的雷军,能否修成正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互联网高管创业一览表——“走为上”点评




还没有哪一个行业,有像今天的互联网这样声势浩大的“高管创业”。

虽然互联网十年以来创新和创业从来没断过,但十年前的创业主力是张朝阳、丁磊、王志东三剑客这样的,对互联网未来充满直觉式预见的年轻人。当年身无长物,仅仅就靠着对一个新产业的激情和梦想,再加上一点点胆略和执著。

但十年之后情况大变。那些在新浪、搜狐、网易、百度、金山等主流互联网公司里打磨多年的高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成为过去三五年以至未来三五年的创业主力。

相比于十年前的第一代,这一代有几点不同:在创业之初就有资本的支持,甚至很多是在资本的怂恿下离职创业;在业内人脉深厚,能够快速搭建起一个团队;亦有数年的管理经验,在某一方面具备创新能力,具备创业的多种素质。

这样一个集体创业的形态,可称为互联网的“黄埔军校”式创业。且来扫一眼这一批人,和他们的公司。

搜狐的几位副总裁,杨宁和张云帆创立空中网、陈一舟创立千橡,张黎刚创立爱康,更有COO古永锵创立优酷,总编辑李善友创立酷溜。网易的四位,关国光创立快钱、马云创立亿友、梁钧创立我乐网、总编辑李学凌创立多玩游戏,百度CTO刘建国创立爱帮,雅虎副总裁齐向东创立奇虎,卓越执行总裁陈年创立凡客,副总裁刘俊创立飞龙,亚信中国总裁王秦岱创立华友世纪,金山副总裁王峰创立蓝港在线,新浪的张莅政创办新传国际……至于更多的中层人员,创业者更是不可尽数。

不难发现,这批人创立的公司,都在一开始就瞄准一个新崛起的市场空间,短短一到两年里迅速崛起,都在所处领域处于至少是领先的位置,轻轻松松拿到风投,起步比较早的已成功上市。

在他们身上,其实更多的是时势造英雄的成分。这一批人有幸立身于一片得天独厚的土壤。

第一,互联网行业包含一轮又一轮的创新机会,给持续不断的创业留下空间,比如早年的SP,后来的视频、网游,目前的社交网络等。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有如此有利的创新机会。

第二,互联网发展太快,企业规模急速膨胀的同时自身管理能力得不到相应提升,公司天花板和员工自身的能力和目标得不到匹配。而又尤其在强调速度和灵活的互联网上,小团队作战的优势要远甚于大集体行动。

第三,以三大门户为主的老互联网公司广泛实行期权制度,高管们收益不菲;千万、亿万身家使他们成为“财务自由者”,不必为生计所累,开始琢磨“自己掌控一个事业”。

第四,也正因为老互联网公司的成功把其创始人变成一批亿万富豪,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代天使投资人,为这些高管创业提供启动资金。比较活跃的有如周鸿祎、雷军、陈天桥、王雷雷等。

第五,在业内的深厚人脉使其能快速搭建团队,有效地继承前一任公司的技术和经验,以及人脉。比如一些“旧金山创业”的公司,基本都是以前在公司的同事搭成的班底,就像王峰的蓝港和冯鑫的暴风影音。

而且,这些高管创业的公司之间,很自然地相互支持。“旧金山”系里,邢山虎就将“佣兵天下”的网络游戏和网页游戏的改编权分别免费给了王峰的蓝港在线和刘阳的51WAN;拥有数千万装机量的暴风影音则常常成为这些网游公司的推广渠道之一。在更细节的层面,他们的互相帮助还包括人力资源、IDC、行业信息的共享。

第六,大量风投的进入和一批大公司的形成,为创业公司的被并购等产业整合以及创业者的套现退出准备好了条件。周鸿祎的3721被雅虎收购、雷军的卓越被亚马逊、邵亦波的易趣被eBay收购,这三件就是其中的典型。而在网游行业,陈天桥所搞的“18计划”,即是要以一个公司的财力和平台能力,为大规模创业铺平道路。

如上种种大好环境,想不创业都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蛇 于 2009-10-9 23:02 编辑

中国互联网高管创业一览表

姓名
原公司
职位
创建公司
备注
古永锵
搜狐
COO兼总裁
优酷网
视频分享
李善友
搜狐
副总裁
酷溜网
视频分享
杨宁
搜狐
副总裁
空中网
SP
张云帆
搜狐
副总裁
空中网
SP
张黎刚
搜狐
副总裁
爱康网
在线健康管理
王怀南
Google
亚太区市场总监
宝宝树
育婴社区
周韶宁
Google
大中华区联合总裁
百世物流
物流
郭去疾
Google
首席策略官
Light in the box
电子商务
周杰
Google
技术总监
浪淘金
精准营销
刘建国
百度
CTO
爱帮网
垂直搜索
周利民
百度
首席系统架构师
爱帮网
垂直搜索
王晓
百度
/
脑库
商业情报交易平台
崔毅龙
百度
/
普适微芯科技
无线射频
谌振宇
百度
高级技术经理
抓虾
RSS阅读器
吴世春
百度
高级工程师
酷迅网
垂直搜索
程浩
百度
技术经理
迅雷
P2P下载
段晖
百度
技术委员会成员
一见
在线视频
雷鸣
百度
/
酷我
音乐伴侣工具
梁冬
百度
副总裁
太美科技控股
2.0旅游社区
王志东
新浪
CEO
LavaLava
即时通信
张莅政
新浪
首席市场官
新传宽频
视频
程炳皓
新浪
/
开心网
SNS
周磊
新浪
客户总监
六人行
交友
王滨
新浪
副总裁
便利中国
在线订餐
田野
腾讯
/
Hoju.cn
Wifi
林应明
腾讯
/
Yijian.com
视频社区
金光哲
腾讯
/
考拉网
个人空间
张宝和
腾讯
技术总监
多猫网
游戏
曾李青
腾讯
副总裁
德讯投资
天使投资
关国光
网易
副总裁
快钱
网上支付
李学凌
网易
总编辑
多玩游戏网
游戏社区
周娟
网易
高级产品经理
我乐网
视频分享
梁钧
网易
副总裁
我乐网
视频分享
陈立宏
网易
网站部总监
播播网
视频
何明
网易
广播事业部总监
纷屏传媒
桌面媒体
罗尉源
网易
无线项目主管
掌控网
手机游戏门户
黄渊
网易
科技频道主编
Fotolog
照片分享
马云
网易
营销经理
亿友网
交友
刘红柳
网易
/
梦境网络
社区
陈栋
阿里巴巴
华南大区经理
伊西威威
按效果付费B2B
邵亦波
eBay易趣
CEO
经纬创投
VC
齐向东
雅虎中国
副总裁
奇虎
论坛聚合
田健
雅虎中国
副总裁
BONO
B2C
马越
亚信
副总裁
掌信彩通
电子商务软件
王秦岱
亚信
总裁
华友世纪
SP
陈年
卓越网
副总裁
Vancl
B2C
刘俊
卓越网
副总裁
飞龙
教育培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虽然买了实体书了,还是忍不住再看一遍。还是不全啊,没写9c的故事。最近几年9c应该是互联网尤其是网游的一个焦点所在。互联网圈子内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不知道有没有同类的国外的业内轶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1
很想了解9C,网易,魔兽世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留名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全部看完了,了解了不少知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浩
       

百度
       

技术经理
       

迅雷
       

P2P下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4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拜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后续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3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原本是模糊的感觉,现在对近十年左右的互联网的变幻有了一定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晚上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关于易趣和淘宝,淘宝能打赢易趣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免费
这样的思路和QQ其实是一样的,当淘宝达到足够大的交易量和用户占有率的话,其他的业务都可以接下来展开
包括现在的商场   买排位  阿里旺旺  淘江湖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云帆后来买下了NGA,搞了178这个怪物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0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坐地板慢慢满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9-30 06:34 , Processed in 0.239491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