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72|回复: 34

[社会] 周光召逝世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18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逝世
长安街知事
2024年08月18日 13:14 北京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共党员,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61年,周光召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92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他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周光召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周光召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60年代初,他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1964年,周光召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曾介绍,1959年至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并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
当时在位于苏联杜布纳的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粒子物理研究的周光召得知这些情况后,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回国从事原子弹研究。
周光召在致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决心书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周光召启程回国,抵京后被安排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九所工作。作为理论部副主任,他辅佐邓稼先突破原子弹原理,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
据《科技日报》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周光召曾连夜送上“定心丸”。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一封来自罗布泊试验厂的急电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负责核武器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个认真的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个夜晚,次日上午,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认为,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除了一些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报道说,正是因为这份报告,**总理正式批准10月16日15时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0月16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跨入有核国家行列。
杨振宁曾说:“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
周光召自己却说: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目前,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21位已经去世,尚有2位健在——王希季院士(103岁)、孙家栋院士(95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6: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ip,先生一路走好

—— 来自 Xiaomi Redmi K30 Pro, Android 11上的 S1Next-鹅版 v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好奇爆炸前一天试验场现场发过来的质疑电报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依据
卡在节骨眼的前一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6: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i.p
敬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shtstong 发表于 2024-8-18 16:36
我很好奇爆炸前一天试验场现场发过来的质疑电报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依据
卡在节骨眼的前一天提 ...

可能是过于紧张吧

—— 来自 鹅球 v3.1.88.3-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shtstong 发表于 2024-8-18 16:36
我很好奇爆炸前一天试验场现场发过来的质疑电报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依据
卡在节骨眼的前一天提 ...

大概就是神经紧张的担忧吧,记得美国的原子弹试验前夕也有个负责的将军神经的认为日本人会空降伞兵到安装塔上搞破坏而发电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 HUAWEI WLZ-AL10, Android 12上的 S1Next-鹅版 v3.0.0.81-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炉灰 发表于 2024-8-18 16:56
可能是过于紧张吧

—— 来自 鹅球 v3.1.88.3-alpha

主要是好奇是什么内容
在前一天晚上发报,然后到最高领导层,说明级别不低。然后这边还通宵核算一遍,打了保票,某种程度上,是立了军令状这种性质。

能不能爆这个问题,那个大家伙已经造好了按上铁塔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9bf286c86d316db7eb2
分享一个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纪录片,《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由周老先生写成,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让当时在小县城的我知道了世界原来这么大,引导了我走上现在的道路。听到这个消息翻出来缅怀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jshtstong 发表于 2024-8-18 16:36
我很好奇爆炸前一天试验场现场发过来的质疑电报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依据
卡在节骨眼的前一天提 ...

可能从情报得知有势力要搞破坏,为防万一就做了个确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财就收 发表于 2024-8-18 16:57
大概就是神经紧张的担忧吧,记得美国的原子弹试验前夕也有个负责的将军神经的认为日本人会空降伞兵到安装 ...

这个是真精神紧张,但是增派警卫扩大警戒圈可以解决

但是这个电报,是在试爆的前一天发到最高层质疑能不能爆,就有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i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7: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shtstong 发表于 2024-8-18 16:36
我很好奇爆炸前一天试验场现场发过来的质疑电报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依据
卡在节骨眼的前一天提 ...

当时美国真的是有渗透破坏计划的
60年左右知道了确定了我国的计划,然后就有了后期的一系列渗透破坏活动,甚至有些计划不熄与苏联进行合作。
后来因为肯尼迪脑洞大开才影响了这些计划的实施

—— 来自 鹅球 v3.0.87-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爆前患得患失的事情即使是后世的改编电视剧也有所提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就有**询问“自发裂变”有没有可能破坏核爆装置,在得到“可能性非常低”的科学回答后依然惴惴不安的剧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爆前患得患失的事情即使是后世的改编电视剧也有所提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就有周总理询问“自发裂变”有没有可能破坏核爆装置,在得到“可能性非常低”的科学回答后依然惴惴不安的剧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8 1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水 于 2024-8-18 18:32 编辑
jshtstong 发表于 2024-8-18 17:06
这个是真精神紧张,但是增派警卫扩大警戒圈可以解决

但是这个电报,是在试爆的前一天发到最高层质疑能不 ...

没人有经验,这是世界第一兵器,有核无核今天仍是一个独立大国的立命基准

—— 来自 鹅球 v3.1.88.3-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applegreen 发表于 2024-8-18 17:38
当时美国真的是有渗透破坏计划的
60年左右知道了确定了我国的计划,然后就有了后期的一系列渗透破坏活动 ...

很多,TM还有珠峰按探测器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中国科技界领袖周光召先生丨周光召先生与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

08-19 14:30
阅读 1730
编者按

2024年8月17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协原**周光召(1929—2024)逝世,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中国科技界的杰出领袖。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60周年,《中国科学院院刊》围绕该内容组织了专题。其中《周光召先生与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一文,记录了周光召先生从事中国核武器物理研究与理论设计方面的工作,展现了周光召先生作为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原理突破及武器化立下的不朽功勋,以及作为科技领域卓越领导人,致力于为我国核武器事业谋篇布局、夯实核武器基础研究根基,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本刊第一时间发表该文,以表达对周光召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非常关心《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发展,曾亲自参加《院刊》选题研讨会,多次在《院刊》上撰文,阐述他对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科技发展的观点与思考。编辑部将周光召院长在本刊发表的27篇文章进行了梳理、汇集,以表达编辑部对周光召先生的悼念。

先生千古,德音永存!



吴明静  王建国  贺贤土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本文记录了周光召先生从事中国核武器物理研究与理论设计方面的工作。周光召先生是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原理突破及武器化立下了不朽功勋。他致力于为核武器事业谋篇布局、夯实核武器的基础研究根基,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光召先生曾写过一份亲笔信,也是一份迟到的告别信。他心中涌动着强烈的喷薄欲出的不舍,笔蘸深情,感怀与战友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近20年的难忘岁月。这份信写于1984年秋,激荡的感情的却是在1978年春就永远地凝结成晶了。(信件内容请见文末附件)

1978年春的某一个清晨,一个突发的消息倏忽间传遍九所:周光召要被调走了!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喊道“老周不能走啊!”却发现老周已经倏然离去。

他离开时毫不拖泥带水,令人想起当初他义无反顾的到来。“他对九所贡献很大,他是有将帅之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周毓麟曾这样评价他。两位同姓,又同是九所领导者,彼此互称老周,有时出于亲切,他也被称名字“光召”。“光召离开九所,太可惜了!”周毓麟先生生前不止一次这么叹息。

这也是九所人共同的遗憾。

九所,就是中国从事核武器物理研究和理论设计的单位。1961年5月,当从苏联回国的周光召进来时,这个所还只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下面的一个研究室,即一室,室主任是邓稼先,周光召被任命为第一副主任。1964年,二机部九所改称九院,设五大部,周光召任九院理论部常务副主任。70年代初期,九院将部改所,理论部继承了九所这一光荣名号。1973年,邓稼先调任九院副院长,周光召接任全面负责研究工作,成为九所业务所长。1978年春,周光召先生被调离任二机部总工程师,1979年又离开二机部到中国科学院任职。

从1961年到1979年,从32岁到50岁,周光召先生将自己最富于研究激情和创造力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核武器事业。他奋战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第一线,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研制成功和核武器的设计、定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倡导民主学风,锐意开拓进取,致力于为核武器事业谋篇布局、夯实根基,在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1 爱国奉献,慷慨请命

我国的核武器事业白手起家,因陋就简,从无到有,倍尝艰辛。一批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心甘情愿地告别了自己熟悉的专业,隐姓埋名去写两弹突破的大文章。周先生就是其中代表。

1957年,周光召被国家选派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他很快就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相对论性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是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主要奠基人。“周光召的工作震动了杜布纳!”一颗前途无量的科学之星,在国际学术界冉冉升起。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回对华技术援助,刚刚起步的中国核武器事业被迫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1960年9月,钱三强先生受中央委托,专程看望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的中国专家,就苏联撕毁国防技术援助约定、撤回专家的情况作了通报。周光召、吕敏、何祚庥等青年学者,义愤填膺,坚决要求立即回国。周光召牵头起草了一份致二机部负责人的信,诚恳地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2月,周先生回国,5月,进入二机部九所一室,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协助室主任邓稼先抓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和组织工作。

曾经有人问周光召先生:“你本来是研究粒子物理的,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地位,为什么要改行呢?”周先生非常坦诚地回答:“如果国家需要,这是光荣的事情,我愿意放下自己的专业去从事国家需要的研究工作……光自己有名,国家不行,到头来还是没有用处。” 这就是一代科学大家慷慨报国,勇于担当的风骨。他清楚地意识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他慷慨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了国家。

研制核武器是千军万马的大科学工程,首先要研究清楚核武器的材料、结构和作用原理,这涉及复杂的物理学、高温辐射流体力学、计算数学等多种学科的交融,物理原理研究和理论设计通常被称为核武器研制的第一道工序,然后才是工程设计、材料(部件)生产和加工、实验室“冷”实验、最后组装和进行热试验。

而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刚起步时,大家除了知道原子弹这个名词之外,对其的物理过程和作用原理一无所知,更无资料可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光召先生以他深厚的理论物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中去。他和邓稼先等专家带领年轻同事深入爆炸理论、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中子物理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研人员掌握了原子弹、突破了氢弹,又很快实现了武器定型。这一系列自主创新的科研工作,不但发展了相关学科,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骨干。

周光召先生还以卓越的领导才能,高瞻远瞩,深思熟虑,谋篇布局。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他团结带领全所科研人员开展广泛的调研学习,制定了核武器理论研制工作的重要战略规划,为中子弹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深厚的理论素养,开阔的胸怀和视野,为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使他无愧为中国特色核武器发展道路的开辟者和探索者之一。

2 两弹突破,功勋卓著

1961年5月,周光召先生只身一人,悄然住进二机部九所的单身宿舍。甫入一室,周光召就受到科研人员的欢迎。他的研究生导师彭桓武先生当时是九所副所长,分管一室,彭先生了解自己的弟子,他对周光召的到来尤为高兴。

周光召很快就了解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进入到了一个非常紧张的阶段。

以前苏联技术顾问曾经给二机部领导介绍过一个原子弹模型,口述过几个极其简要的数据。作为研究肇始仅有的参考,这些信息只是给出了边界条件,而原子弹设计所需要的方程、参数、计算方法全都没有,一室主任邓稼先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从头摸起、白手起家。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开始研究设计工作时,如何证明和判断我们自己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呢?上级领导要求,先把苏联专家提供的这个模型算一算,算对了就说明我们的道路走对了。

1960年4月,科研人员用特征线方法开始第一次计算。计算了一个月后出了结果,其中一个数据和苏联专家提供的对不上,差别还很大。经分析认为,是计算的网格取大了,就改进了一些条件,重新计算了第二次、第三次,但是这个数据始终对不上。这期间,从全国各地不断抽调来科技骨干,大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查找原因,又计算了四次、五次,最终全过程的计算整整进行了九次,问题始终解决不了,我们自己的几次计算倒是都相符合。清晰的物理图象,多次重复的数据,都在说明我们的计算不容置疑,但是却缺乏理论上的论证来否定原数据的正确性,这种情况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彭桓武先生对科研人员提出要求:一定要找出差别产生的原因,不能我们自己对上了就放行。

就在这一焦灼时刻,周光召先生来了。他拿到全部计算过程和结果,自己使用手摇计算器,仔细地分析了九次计算的全过程,感到计算没有问题。最后,他巧妙地以“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苏联专家数据的不可能,终结了前前后后九个多月的争论,也从侧面支持了我们自己的计算结果,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拦路虎才算是被放倒了,总体计算得以继续下去。这就是有名的“九次计算”。   

周先生为原子弹研制立下首功,也对推动核武器研制中的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启迪科研人员不能简单地把原子弹视作工程技术问题,而要当成科学问题来展开研究,这也是彭桓武先生和周先生对科研人员提出的要求,彭先生和周先生多次对核武器科技人员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此,由工程应用牵引,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先行,深刻领悟武器物理规律,成为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根本追求。

九次计算是我国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光辉篇章,为核武器设计培养、锻炼了人才。通过九次计算体现出来的“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 、求实创新 、永攀高峰”的“两弹”精神,对我国高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强大推动。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是由邓稼先和周先生共同执笔完成的。该方案详尽论述了原子弹起爆的各个阶段,长达一百多页,上报中央专委,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一声巨响,宣告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震撼了全世界。

在第一颗原子弹起爆的零时到来之前,还曾有过一段插曲。**总理来电,询问原子弹过早点火的概率问题。原子弹达到高超临界状态时,由于突发涨落中子会引起在预定点火时刻以前点火,不仅影响爆炸当量,甚至会导致失败。该问题起因复杂,周光召曾指导科研人员开展过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透彻地理解和分析了相关物理问题。周总理指示:要确保首爆万无一失,周光召带领一批人马,又展开紧张而从容的验算,确认我们的设计将过早点火的概率缩小到很小的范围、不会产生影响后,他胸有成足地向周总理做了汇报。

之后,周先生继续指导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研究过早点火概率问题,逐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掌握了精确算出概率的更为成熟的方法,在以后的多次试验中都得到应用。

突破原子弹后,周光召先生又深入到氢弹原理的探索中去。

如果说原子弹的突破,早期还曾得到过苏联人的一丁点儿“帮助”,那么氢弹的突破,完完全全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勤奋。

氢弹作用原理是极其保密的,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查,唯一的信息是西方每次做了核试验都会有新闻见报。周先生就组织了一个调研组,调研《华盛顿日报》、《**》等英文报纸。调研人员开具了介绍信,跑到国家图书馆、外交部、新华社等单位拉回大堆大堆的报纸,逐期查看。经历了大半年,查阅了大量报纸,有用的信息却一条也没找到。现实告诉中国的科研人员,研制氢弹只能靠自己了。

早在1963年下半年,周先生就提前布置了对氢弹原理的先行探索。当时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完成,他紧锣密鼓地组建了一个4人研究小组,组员有苏肇冰、水鸿寿、王子修和张信威。小组的工作很有特色,他们获得的物理成果和发展的计算方法为之后的氢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物理基础和计算工具。他们建立了带热核反应的总体计算方程组,周先生从统计物理的假定出发,推导了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组,对每一步近似的合理性都重新作了推敲;他们还开展了某武器结构研究,发展了单流管和多流管程序,多流管程序后来发展成为二维多流管程序,在氢弹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氢弹设计关键是如何实现热核点火和自持燃烧,周先生曾提出了两种设想解决自持燃烧问题,但经计算后被否定。在研究某结构的设计途径时,他曾发现与传统激波不同的等温激波现象,详细算出了间断面两侧的跳跃条件,还专门写了有关等温激波的讲义给大家讲课。但因他们的注意力在如何产生自持热核爆轰波上,惜与氢弹原理的关键突破擦肩而过。在大型科学研究项目起步阶段,多路探索是必要的安排,不是所有的道路都能通往成功,宣告此路不通也自有其重要贡献。

在氢弹攻关的艰苦岁月里,研究人员夜以继日、群策群力、充分民主、集思广益。那时,生活困苦,待遇不高,但大家争分夺秒地工作,加班加点已成常态,以至于每天晚上支部书记都要到办公室劝说科研人员早点回家休息。彭桓武、王淦昌、周光召、于敏等科学家经常开设讲座,还定期在会议室召开学术鸣放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任何人都可以到小黑板前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意见,一个又一个很有价值的设想不断将工作推向深入。

1965年夏,周先生在所里举办了一系列报告会,阐述对氢弹结构和爆炸原理的思考和认识,吸引了许多其他科室的人员来旁听和讨论。后来突破的氢弹设计原理证实了周先生关于氢弹构型非球形的猜测。

1965年下半年,当于敏率领的小分队在上海“百日会战”中终于牵住氢弹的牛鼻子后,周先生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手头的研究,立即转换研究方向,与邓稼先一起集中组织力量,反复讨论验算,使氢弹方案更加趋于完善。他完全以事业为重,绝没有因为不是自己提出的方案而有丝毫的犹豫迟疑,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氢弹原理突破之后,武器化成为重要而紧急的任务。1973年4月,邓稼先调任九院领导,装备部队的任务落在周光召和于敏两位技术领导身上,周光召接替邓稼先成为九所(原二机部九所一室、二机部九院理论部)科研工作的负责人,他团结带领全所科研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装备部队的第一代核武器理论设计任务。

1982年,《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做出重要贡献的周光召先生名列获奖者行列。

1999年9月18日,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 理论武装,夯实根基

核武器是理论、实验和工程技术综合研究的结晶,它的发展以科学原理突破为起点。每一次新型核武器的理论突破阶段,往往都是核武器研制集体科研思想最为活跃奔放的时期。周先生特别重视相关基础理论的武装,他狠抓基础研究,促进和发展了相关学科的建设。

从我国核武器研制历程不难看出,核武器虽然是应用性很强的研究工作,但要实现自主突破、解决其中一系列物理和技术问题,有赖于各相关基础学科的过硬功夫。周光召先生在数理方面的深厚功底和非凡智慧,为原子弹和氢弹的突破及其武器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此后几代科研骨干成长做出了表率。

当初开始设计原子弹时,无论是年轻科研人员,还是像邓稼先和周光召这样的领导者,高能炸药中的爆轰理论和介质中的冲击波理论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周先生深刻认识到在应用研究中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带头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科研人员共同探询未知的新领域。当时每周都要组织1-2次集中学习。令人十分钦佩的是,同样地开展学习,周先生很快就能站到理论前沿。他指导年轻人结合设计、分解问题,巧妙简化、广泛调研。在他和其他业务领导的指导下,科研人员边学边摸索总结,逐步深入到爆炸理论、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中子物理、原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去,获得了许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也为以后的战略核武器设计、定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丰富了相应学科的内涵。

氢弹理论攻关在最艰难的时候,科研工作领导者以多路探索、百家争鸣来激发大家的智慧。当时,周光召先生等业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他们每周在所内开设讲座,学习气氛空前热烈。周先生就曾做过高温高压下等离子体物理的讲座,这是科研人员第一次接触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知识。周先生授课,如同他做科研一样严谨细致,他在撰写讲稿时反复推敲,在授课过程中还不断删改添加,最后才形成讲义。当时条件艰苦,讲义整理好后科研人员自己刻蜡板油印,发下去作为参考资料。至今九所所史馆还保存着当年的油印书,这是一份意味深长的纪念:贫寒的物质条件,反衬出饱满的意志、高昂的精神状态。

周先生也是在所内提出热核爆轰概念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多讲的是炸药爆轰,周先生为科研人员打开了眼界,带领科研人员共同探询未知的新领域。

周先生是一位高明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造诣很高。彭桓武先生曾称赞过:在核武器研究所,周光召和于敏做的是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周先生以一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态度,狠抓基础研究,促进和发展了相关学科建设。

1963年,在第一颗原子弹设计的紧张工作中,他敏锐地察觉到在计算状态方程时托马斯–费米量子修正的重要作用。这项研究难度很大,当时仅有苏联科学界发表了零星的论文,周先生化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用密度泛函和量子场论的方法,推导出闭路格林函数,相比国外较为复杂的研究方法,他的方法简洁高明。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广泛的应用。后来,邓稼先从中子物理的角度,也推算和确认了相同的结果,这项成果一直在核武器理论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先生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后,与苏肇冰、郝柏林、于禄等先生合作,将这项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2000年,该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周光召先生注重培养和锻炼技术骨干,在武器攻关过程中,他始终注重观察、培养和锻炼技术骨干。他总是向大家提要求,要求科研人员创造性地解决武器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点问题。他还善于分解任务,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提炼成一个个基础问题,合理安排科研人员进行攻关。许多同志回忆:周先生安排的课题比较难,但指导得很细,不但交代研究方法,还提出可供参考的文献。做完后,他还要求研究人员做报告,无论多忙,他都要安排时间听报告、参加讨论。日常他也经常到课题组里来了解研究进程。谁有什么疑问,他都欢迎一起来探讨。在他的帮助与鼓励下,年轻科研人员学习热情高,成长快。张信威院士回忆:周先生做报告,在黑板前推公式,大家坐在下面思路紧张得几乎跟不上,“我们在他身边耳濡目染,不但做好课题,还学习他做学问的思想和方法,对自身成长很有帮助!”

贺贤土院士当年有幸多次接受过周先生谆谆教导。他回忆,周先生强调:“为了更好地完成装备部队的任务,要使核武器物理设计达到更高水平,就必须掌握核武器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周先生还对贺贤土说:“加强与核武器物理有关的基础研究、提高研究者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即使这些基础研究一时看不出与核武器的关系,但对于开拓研究者思路、培养研究能力也十分有意义。”在他的鼓励下,贺贤土在完成国家任务之余,积极开展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做出了国际一流的研究工作。以贺贤土为代表的一大批九所科研骨干,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做了很多工作,回过头来看,他们实则是为十年后突破包括中子弹在内的新一代武器做好了重要的知识储备。

杜祥琬院士对周先生的教导也有印象深刻的领悟。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次会议休息间隙,周先生对他说:“做国防研究不要放弃基础研究,这样才适应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杜祥琬感慨,事实上周先生就是言行一致的榜样。

周光召先生曾总结过我国核武器原理为什么突破这么快,他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年国家抽调了一大批在基础研究上已经做出了高水平成果的科学家。虽然大家都没搞过核武器,但他们领导一批年轻人,从基础研究开始逐步探索,最终搞清楚了复杂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才能很快实现核武器的原理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 ... 5&_wb_client_=1

下半段更值得一读

伟大的科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天立地的一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ri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财就收 发表于 2024-8-18 16:57
大概就是神经紧张的担忧吧,记得美国的原子弹试验前夕也有个负责的将军神经的认为日本人会空降伞兵到安装 ...

奥托·斯科尔兹内:我吹吹逼萌军就真把艾森豪威尔关小黑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IP

—— 来自 鹅球 v3.1.8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1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党确实往青海空投过特务,所以当时肯定是有一些被人搞破坏的担忧

—— 来自 鹅球 v3.1.88.3-alp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19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R.I.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20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息,當年國內從零到一的大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2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jshtstong 发表于 2024-8-18 17:06
这个是真精神紧张,但是增派警卫扩大警戒圈可以解决

但是这个电报,是在试爆的前一天发到最高层质疑能不 ...

不是精神紧张,是快到试爆的时候一次核试验出了问题,复查原因的时候发现试验数据和之前的理论计算偏差超过误差允许,所以紧急给原子弹这边发报要求排查,担心原子弹设计时没考虑到这个理论偏差会影响到原子弹爆炸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2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科学家的最好方式,是了解他生前作出的贡献   https://v.douyin.com/irb9xxQ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20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LilyWhite 发表于 2024-8-20 10:48
不是精神紧张,是快到试爆的时候一次核试验出了问题,复查原因的时候发现试验数据和之前的理论计算偏差超 ...

原来是试验出问题了,怪不得~~~所以得有人知道原因才行啊,不然就会有疑惑。

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这段文字为什么不加上呢。就算多加一句,试爆前一次试验发现数据异常,然后一封急电发到中央,不就很清晰了然么。文章就是不写,就是突然要加班加点解决一个“不愿提及问题”,不知前因后果,就是让人疑惑。这种说一半藏一半的叙事手法,真的不让人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9-21 12:36 , Processed in 0.109734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