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zutama

[旅游] 【游记】五一云南麻栗坡八日游(完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utama 于 2024-8-21 16:55 编辑

之后终于进入新石器时代了,算是回到了舒适圈。

△新石器时代大家也很熟悉了。

△大家都知道云南也多山,地貌情况复杂,所以各地受气候地理影响文化上各地都有差异。

△这里展示了接木柄时候的样子,还有一面墙的石斧。因为地理原因,不像平原地区能搞出范围巨大的文化圈,所以也没有什么能代表云南的知名文化。

△云南这里主要还是种植水稻的。虽然毫不意外,但是北边的蜀地其实受到黄河流域的影响还种粟和黍,这里好像没看到。

△分区域介绍,先从澜沧江流域开始说起。

△澜沧江流域的代表性遗址。另外还介绍了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和展示了石簇。比起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个石簇显得更加修长,非常有特色。不知道是不是和当地地理环境和猎物种有关。

△一些石器,着重展示了石斧。还有个石环残件,说明了制石工艺的进步。

△南方都是这种黑灰陶器。这种陶器制作一般是在出窑前加入大量柴草后封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碳素,让烟熏黑陶器表面。可以看出这些陶器还是手制的,但是口沿看起来经慢轮修整过,是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比较常见的做法。花纹上主要是直线的组合,正如之前展示的群友的家的苗族服饰一样,这类横平竖直的高度概括的简化线图案至今也是当地人所喜欢的艺术风格。除此之外还有个手捏的小陶杯,为手工捏制熏的很黑,但是这种展示方法看起来底座不是很平。除此之外还有常见的纺轮、石坠和网坠。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这种低于地面的房子住起来不会觉得很潮吗?

△之后展示的是石佛洞遗址的内容,这里提到了可能从卡若文化这里获得了粟米。卡若文化是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之前在西藏博物馆的游记里有展示过。
这里的装修模拟了石佛洞洞穴的情况,所以光线很差,照片基本拍不了。

△这里提到了尚红的传统。之前在殷墟博物馆的展示中,大家也能看到墓穴里也会撒朱砂。不过云南地区的红色都是由赤铁矿做着色剂的,所以颜色不太一样。

△做了个石佛洞外风光的场景。

△出了洞穴后,详细展示当地当时的生活。

△粮食除有粟米,有磨粮食的磨盘,另外还有各种炭可以加热。

△不过最主要的粮食还是稻米。

△各种石器工具。

△石器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品种。

△除了种田,这里动物资源丰富,狩猎也是必不可缺的。

△既然住水边,那么肯定也会捕鱼。

△生产有剩余之后,人就开始有其他追求了。

△这三个是独立展柜,所以讲解员小姐姐也介绍了下。第一个锤子上的石头像星星一样,代表云南先民仰望星空的自然崇拜。后面两件是另外个遗址的,接下来再介绍。

△金沙江流域,这次真的是君在长江头了。

△元谋这地方人杰地灵,旧石器时代就熠熠生辉,新石器时代肯定不会被落下。

△早期陶器的普遍都是这样的。非要说我觉得特殊的地方,是我觉得这里的陶器普遍更加高瘦,口沿做的比较夸张。

△陶器夹砂石是因为早期工艺水平低,陶泥没法精细化处理,于是成品强度低特别容易损坏。所以要在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砂子,来支撑强度使陶器更耐用。这些陶器都使用的最原始的制作方法,说明文明程度是很低的。我查了下这个遗址大概距今4000年,这时候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都烧出蛋壳陶了。很多人对西南地区有挺严重的东方主义滤镜,当然对四川是更严重的云南好一些。

△还有些瓮,大型的陶器因为更容易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所以难度是更高的。

△第二个鸡壶是重点,讲解员小姐姐着重介绍。技术是上没有特殊的,所以重点就是造型艺术。另外在麻栗坡的时候提过红原鸡是家鸡的祖先,那么云南也应该是我国最早驯化家鸡的地方。

△还有些常见的石器,这里的箭头就没之前那么修长。、

△骨制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骨镯能凑出那么都弧度大小差不多骨头确实非常不容易。

△农业方面也都是差不多的。

△还有聚落遗址的复原,这里是平顶的方房子,和澜沧江流域就不太一样了。我去查了永平县年均降水量1092.1毫米,元谋县年平均降水量401毫米。虽然网上数据好像不太统一,但是永平的年降水量确实高于元谋,所以房子看起来更注重排水也很正常。

△还有一些特色的房子,这个不太懂。

△有个专门讲解少数民族丧葬礼仪的区域,不好拍我也没有细看。

△金沙江流域的另一个遗址。

△这里的陶器。

△各类陶器。

△各种生活用品。

△动物的骨头。

△石器。

△就是昆明周边,这个石寨山在石器时代篇幅很小,但是青铜时代一飞冲天。

△麻栗坡小河洞就是群友带我去的县城中心的那个的溶洞……

△这些是高原遗址了。
之后应该是总结了下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

△贝丘在我国广泛存在,由于云南不靠海,所以这里都是先民嗦出来的螺蛳山。

△摩梭人应该大家都知道。

△之前说过最早的祭司都是女性,后来进入父系社会后也没什么分工了。不过这里为什么要拿仰韶文化说事,感觉怪怪的。

△生殖崇拜很普遍。

△这里讲解员小姐姐提了下架子上的鱼干,说明当时已经有剩余的食物需要长期保存了。

△最后收尾就是之前去看过的大王山岩画。讲解员小姐姐问大家知道颜料是用什么做的吗?她表示因为赤铁矿不够红,当时还加了牛血进去。

石器时代结束之后进入青铜时代了。

△殷墟距今大概是3300年左右,所以云南从石器时代开始就是落后中原不少的,不过后来抹平了。

△云南各地的遗址,青铜器遗址一般和铜矿地质有关系。

△按照时间线先从最早来看。

△海门口是中国已发现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

△金石并用时代,石器还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出现了陶范,算是青铜冶炼比较先进的技术了,最早的范是石制的。

△一些动物角。

△老祖宗手艺不能丢。从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这网坠也没什么变化。

△已经有一些金属工具和装饰品了,从成品来看技术还挺成熟。

△这个遗址最重要的内容,除了是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器就是这个房子了。这是一种在竹木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两层房屋,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之所以说是云贵高原最早,是因为中国最早的在浙江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

△这里还展示了一些当时人的生活场景。可以看出青铜器由男性操作,但是陶器还是由女性担当的。

△刚才是前奏,现在正经进入云南的青铜时代,主要是独特的造型艺术。

△先从滇西北开始,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我查了下滇西北包括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邻四川大凉山也有出土这个风格的,应该就是北方人南迁带过来的。除了使用动物纹饰之外,游牧民族的青铜器往往都是小巧的实用器。

△滇西地区广义上包括丽江、楚雄、大理、保山、德宏、怒江、迪庆、临沧等地市州,地方特别大所以情况也比较复杂。

△大波那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大理真是云南青铜起源。这里除了工具就有一些不怎么实用的东西,有很多动物型手办,其中还有鹦鹉的形象。

△大波那的最主要的就是这个铜棺,祥云是至今为止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大也是唯一的铜棺。讲解员小姐姐主要介绍了外形和纹饰。外形上是仿造了干栏式建筑,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出土时外面有木椁。

△这里是一些动物形的阳刻花纹。

△侧边就是人字形带纹和云雷纹。

△之后是滇南和滇东南地区。铜鼓是云南非常有特色的青铜器,这种样式的可以作为云南的青铜器代表作之一。讲解员小姐姐说在古代云南这些鼓白天打仗的时候是军鼓,晚上翻过啦就能做饭。

△滇南的钺有这种不对称的,非常有特色。

△说起佣灯,中原地区的最出名的杰作长信宫灯作为河北省博物馆的国宝经常全国巡游,现在正在魔都的一个区级博物馆展出。

△之后就是滇东。这个滇中地区就是说的昆明,确实比较像的。

△陶器和青铜器是有直接关系的。我刚才说口沿部(也有颈部)做的很夸张,这点也延续到青铜容器上了。

△直接快进到东汉了,这时候搞得和汉代的就差不多了,就是纹饰上有些地区特征。

△介绍了一些青铜器的制作方法,毕竟经历了完整的青铜时代,应该技术还是全的。


△昆明可是东南亚中心,确实值得单独一部分。


△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

△我换了下顺序,万家坝比较短先看万家坝。这里最重要的一是这里补全了云南铜鼓的“演化链”。

△武器也延续了一些石器时代的柳叶形。

△还有一些工具、防具。

△铜鼓起源。反过来做锅的时候就能看出口沿特征也是延续石器时代的。

△还有些其他的地区的,很有地方特色。

△重点是这个石寨山,也就是“古滇国”所在。

△其实进门就是这个贮贝器作为开场白。这件东西上过国家宝藏第二季,所以有个奖杯,不过我在其他博物馆好像没看到摆这个的。
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在古代最早的钱币就是贝壳,所以这是个存钱罐。贮贝器盖围着四只膘肥体壮的公牛,中间立着一个骑士。骑士全身鎏金目视前方,腰上佩着宝剑,胯下的马也昂首翘尾身姿挺拔。

△主要就是造型艺术,大家细品。

△我要说,右边这只就是绿孔雀,所以不要再摆蓝孔雀标本了。

△刚才提过云南有“鄂尔多斯式”的青铜器,所以云南青铜器也收到草原文化影响。草原文化上常见的动物搏斗与其说是搏斗,不如说是猛兽捕猎。云南的这个确实更有“搏斗”之感,线条非常具有流动感。


△使用了非常多的曲线,层次感非常丰富,选择的表现的场景也是咬上去的一瞬间,显得很有戏剧性。

△这里右侧铜叉和一些牙璋有点像,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贮贝器的器型都差不多,两侧也基本都是老虎,所以特色就是盖子上的内容。这里是两只猴子在树上,两只牛在树下,而两只老虎则是狩猎时间。

△还有两位骑士,骑马的姿态和马的动作也非常具有流动感。

△除了单独的动物物件,作为装饰的动物纹也很多。

△可以看得出古滇人对动物了解非常深刻,造型能力也非常强大。

△一些其他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有。

△牛牛。

△这是一只鸳鸯,就是我们现在的说的鸳鸯。有些魔怔人非要说鸳鸯是赤麻鸭,其实很早就有现在的鸳鸯就是鸳鸯的说法,很多时候是混用的。毕竟公鸳鸯花的像假鸭子一样,见过的人都会过目不忘。

△群狼逮羊,非常生动。

△为什么说这里就是古滇国呢,因为出土了个滇王印。

△这是汉武帝赐给滇王的,和史书互相印证,也证实了古滇国的存在。不过原件现在已在国博了,讲解员小姐姐说起这不说是咬牙切齿吧也算是长吁短叹了。

△其实之前看石器时代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云南这里是没什么玉器崇拜的,这可能和这里宝石比较多有关。玉器在中原文化圈内是祭祀的C位,全国各地都有各种玉器玉器出土。到了商代,殷墟的人早用上新疆和田玉了。这里突然出现玉衣,感觉还是受了中原的文化影响。

△还有一套编钟。讲解员小姐姐好像说是汉武帝送的,不过我觉得太粗糙了,应该是当地产的。

△是按照滇王的喜好设计制作的,所以花纹很有地方特色。

△看看右边的剑鞘,和滇东的看起来就差不多了,所以两者很相似。这里还有个铜銎铁戈,銎指的是安柄的孔洞,所以这是个合金制品,汉代已经是铁器时代了。这里最左侧的应该是铜啄不是戈,戈拥有宽的刃口。铜啄是滇国特有兵器,似长啄鸟头形,銎部横置于刃部之上。

△感觉是牛牛在工作。

△现在云南还有斗牛的传统活动,两只牛互相角力争斗。

△群众们坐在一起,围观牛牛的出场。

△还有些装饰品,甚至还有甲胄。

△还有3个精品文物,不过第一个牛牛我拍糊了。

△那就从第二个扣饰开始看吧。这最外面是一圈鎏金的骰浮雕吗喽,它们头尾相接形象生动,中间是一颗红玛瑙,两者之间填满了绿松石片。南红玛瑙质地细腻油润,是中国独有的品种,由于在古代就只是云南特产由此得名。这个扣饰中点缀的真是一颗南红,颜色鲜亮质地温润。由于南红的硬度在7至7.5之间(和田玉只有5到6),可能以当时的技术切割雕琢都比较有难度,所以比较为原石质感。不过虽然云南矿多,但是绿松石的却是没有的。中国绿松石的主要产地还是在湖北和中原一带,因此这些绿松石应该是和中原王朝贸易所得。绿松石的硬度略低于或与和田玉差不多,因此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我觉得这个鹈鹕非常传神,把鹈鹕特色的睿智眼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是展示的鹈鹕的捕鱼的场面,但是却没有其他“野兽搏斗”的紧张之感。就仿佛鹈鹕抓了一只鱼,正好看到一个野人正举着一个长筒盯着它,于是它也回盯着回来的样子。不过鹈鹕是大型水鸟,一般是用它的大嘴插入水中兜鱼,用抓子抓鱼我是没有见过。目前国内体型最小的斑嘴鹈鹕也有1.4米的体长,按照这个比例着鱼刻真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打仗去哪儿都是重点。

△这个住贮贝器的器盖上铸有35个人物和2匹马,展现了农业祭祀和赶集贸易的场面。中央为一高大铜柱,右侧是由四人抬的肩舆内的鎏金妇人,应为住持这次祭祀的祭司。前有二骑开道,周围还有一些参与祭祀的人物。其余部分是提篮叫卖、抱坛顶物等人物,呈现一出赶集的景象。

△祭祀对象和方法就是通常能见到的那些。

△讲解员小姐姐介绍说这是表现当时杀人祭祀场面的贮贝器。由于当时上博正在展出三星堆特展,我说最重要的那个是不是去上博了?小姐姐表示不清楚,她们云南怎么可能就出土一个呢?这让我有点迷惑所以我特别去查了下。

△先说这个正在展览的吧。比起刚才的那个,这个特色就是多了人牲的场景。可以看到群像的后侧有个柱子上捆绑着一个人,我这次时间紧张拍照比较着急,所以照片拍的不全导致文物有部分焦段可能有点糊。

△正好我去三星堆特展也拍了照片,这是上博展览的那个。我特别去目录里比对了下,来到上博的这个才是195名单的那个,并且在云博关于祭祀的展牌展示的也是这一个。195指的是《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提到的文物,目前有三批一共195件,所以俗称195。因为云南也就3个195,两个被带去国博了——滇王之印和另一个贮贝器,这是唯一还留在云博的195了。既然上了展牌,难道是平时都不展出的吗?这云博也太把大家当兄弟了吧,居然千里迢迢送来展览。

△巫师的形象。

△拍了照片,独特的艺术风格。

△权杖头起源于西方,通常为原型和几何形的变体。之前的石器时代的部分,云南已经有了使用权杖头的传统。发展到青铜时代,云南就有了独具地域特色动物形象的权杖头。权杖本身拥有表示身份地位的作用,也与宗教仪式有关。

△祭祀结束就是战争了。

△这个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与滇王金印一同出土,应该是滇王爱用品,不知道是否是为了纪念滇王的某场胜利。盖上共铸有21人和5匹马,分为2个阵营7个场景各自厮杀。战斗的一方为椎髻的滇国将士,有骑兵有步兵且装备精良,另一方为正在溃败的装备落后的辫发“昆明人”。

△比起刚才的滇王的,我更喜欢这个盖子。盖中心为一鎏金骑士作俯身砍击状,身后跟随数位持盾武士,马前地上左右各有一具尸体。敌方阵营中也有数位武士持盾挥剑迎击,其中一名武士揪住倒地一人发辩作势欲斩首。

△鎏金武士一看就身份非凡,因此战争场面围绕他展开。左下角还有个头盔落在地上,可见战争的激烈程度。

△鎏金武士骑着马,全神贯注地盯着地上的敌人,在马匹的一侧还一颗首级。右侧画面可以看到一个无头尸体,古代会用所斩首的头颅数量论军功。而尸体的右侧正有个古滇国的士兵抓着一个“昆明人”的鞭子欲将其斩首,一左一右互相对应具有连环画的效果。

△小马也形象生动,不仔细看有“马踏昆明人”之感。我拍了那么多角度,想必大家看得出我对这个盖子的喜爱了吧!

△之后就介绍一些常见兵器。除了造型有些特色,作用和中原地区是一样的。

△可怜的“昆明人”。

△其实是我作图的时候搞反了,戈才是第一个介绍的。

△因为在中原文化里,戈是兵权的象征,在殷墟有介绍过。

△刚才的画面里,剑才是用的比较多的。

△还有各种剑具。
这也是我比较有疑问的地方。由于中原地区平原较多,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大家打仗都是搞战车道,因此戈和矛这种长柄武器才非常流行。
那时候在多山的南方地区,比如现在的浙江省大概有70%是山区。这种地形战车开不进去,加上天气炎热,所以白刃战显得更加实用。由于对近战武器的巨大需求,吴越的剑也是青铜剑铸造的巅峰之作。比如作为锋利宝剑代名词的“干将莫邪”,就是吴王阖闾的宝剑。又比如国宝越王勾践剑,也是越剑的代表。我印象里的云南应该是山连着山,应该和吴越地区一样赤膊打架。结果展出的比较多的还是战车上常用的戈和矛,并且铸剑技术本身也没有感觉很特别,还是比较意外的。

△还有狼牙棒,很有特色。

△还有弩。

△马也是军用物资。

△复原了古滇国人和昆明人的形象。

△之后介绍古滇国的衣食住行。

△当时的纺织机。

△这些扣饰可以装饰在其他物体上,不少可以作为带扣使用。

△当时人的发型。

△其实我也不太能分辨红玉髓和红玛瑙。据说红玉髓和红玛瑙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外观上的条带纹路。有条带纹路且透明度差的就是红玛瑙,而外观上没有纹路天带但是透明度好的就是红玉髓。但是南红有那种透透的样式,纹路我也没怎么看出来……

△绿松石和红玛瑙确实很好看,到处都很受欢迎。

△玉的就和中原的差不多。

△金银也必不可少。

△解释了下鎏金工艺。其实小件还好点,大件鎏起来其实挺容易出人命的。之前去扎什伦布寺的时候正好遇上班禅大师摸头,强巴佛殿封了没看到。其实佛殿里的强巴佛像统高26.2米,全身都是铜鎏金的,用了6700余两黄金,那当得时配了多少水银呀。

△看看鎏金的效果。除了鎏金还有其他上金工艺,不过金属器物表面整体加金还是鎏金最常见。

△当然还有青铜的。青铜也叫吉金,没锈之前也是金灿灿的。

△出土铜片里还有“象形文字”。

△农耕文明种田肯定是最重要的。

△有各种种田工具。

△在铁牛普及之前,牛牛一直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恐怖直立猿的祖传手艺也不丢。

△当时住的是这样的干栏式的房屋,一些高脚楼。

△之前的大铜棺就是模拟这样的。

△各种墓地。

△还有些生活器物。

△幅撑又称“撑弓”,因其弓状而得名,位置在织口附近的布幅上,两端分别系在布幅的两侧,使布面张直,便于投纬和打纬动作的顺利进行。

△一些其他的容器,这个洗感觉挺有中原风格了。

△各种牛牛。

△镇馆之宝之一。案就是“俎”,是祭祀的时候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这个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

△大牛四脚为案足,牛背中部简化成椭圆形作为案面。一头是硕大的牛头,而另一头则是一只猛虎扑于牛尾。猛虎的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地盯着案面。在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讲解员小姐姐除了自然崇拜之外,也是表达了舐犊之情。这个案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有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

△尾部的老虎也非常精巧生动,富有力量感。

△除了青铜器还有陶器,是之前陶器风格的延续。

△除此之前还有漆器。云南也生产大漆,不过出土的漆器明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生殖崇拜的延续。各种祖不用说,大家还记得云南之前有木鼓象征女性的说法吗?

△实用的铜器和陶器也差不多样式。

△之前是舞乐环节,首先是最重要的铜鼓。铜鼓是云南特色,中原地区一般使用建鼓,就是击鼓鸣冤用的那种。

△还有“钟”。

△羊角钮编钟是彝族古代乐器,以羊角做钟则是彝族对羊的崇拜。查了下说这套编钟每钟各发三音,中原的编钟一般是正面和侧面两种声音。另外中原地区出土的铜编钟以奇数为主,而云南出土的铜编钟则多以偶数为主,六枚一组最为常见。

△云南的葫芦笙由中原传入的笙经改良而成,非常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讲解员小姐姐说,这里的4个舞人就是大门外面迎宾的雕塑原型。

△中间是一个星星,周围围着很多羽人在舞蹈。

△说起舞蹈的起源,本来就是和祭祀有关。

△舞乐一起出现的场合。

△上排是四名舞者,可以看到他们服饰统一,腰部有**的扣饰。下排的感觉有些争议,我认为都是伴奏的乐师,其中两人吹葫芦笙,一人吹短管乐器,一人抱鼓而击。有人说右边抱着的是錞于,錞于上有个钮就是挂起来敲打用的,好像没这种用法吧?

△除了本地的,还有外地的。

△之后是对外交流了。

△秦代的官道。

△现在云南也是有固定赶集日的。

△那么多贮贝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也肯定是海贝了。

△这个带扣放大看十分精致,这种形制的带扣是我国的创造发明。带扣上虎眼镶嵌黄色透明琉璃珠,全身错金片或绿松石小珠,形象十分生动。

△说起天珠大家第一反应应该是西藏的那种黑白相间的。其实“天珠”就是一种蚀花玛瑙珠,其工艺历史在西藏已经说过了。古印度除了做蚀花玛瑙,也制作蚀花红玉髓,这说明当时云南地区和印度河流域交流也挺频繁。

△可以看见蚀花的部分。

△还有些玻璃制品。

△看起来是西亚北非过来的贸易品。左下角是蜻蜓眼,是指在单色玻璃珠的母体嵌入另外颜色的玻璃,在表面形成多层圆环状纹饰。

△最后一部分了,总之并入了西汉的版图。

△这里展示的东西,其实都是中原风格的东西,也说明了当地在汉化。

△虽然云南很多铜,但是做铜镜是高端工艺,所以镜子都是中原输入的。

△对应年表。我其实不赞同用汉人文化的纪年为表示时间,不过现在各地都这样。

△展厅的最后有一个古滇王的形象,走过他的身边,我们也告别了古滇国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9 1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军鼓那个让我想到了现在解放军的小黄脸盆。青铜器非常精美,真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utama 于 2024-8-21 17:08 编辑

时间来到东汉,大汉自己都不行了,对云南的控制力肯定是下降的。

△总之中原自己都乱七八糟,所以云南也是陷入了大混乱。

△引言部分放的是汉代花砖。所以这部分主要是想说云南的民族大融合,之后的大部分文物就没有之前滇国青铜器那么具有地方特色了。

△还有比较质朴放,都是汉代常见的样式。

△这种陶制手办也是我们汉族的传统,现在就是各种纸扎的小房子了。

△各种鸭鸭,东汉的时候已经常见各种绿釉小动物了,这里好像没有发现。

△各种生活用品也是更接近汉式的了。

△大家应该记得之前古滇国和“昆明人”的造型,不过这里都是纯汉式的了。

△水田模型一般都是方形的,我们现在种田也是横平竖直的。圆形的水田模型只有在云贵地区有出土,疑似和梯田可能有关系。这个模型左边陶鸭子、青蛙、龟、鳖、鱼及荷叶、藕、莲蓬等,右边则是稻田,中间有个缺口让水从高处流往低处。这种模型所代表的设施地方靠近居里,水流稳定营养丰富,适宜更加精细的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

△土地兼并带来了地主阶级,之后升级成各派门阀。

△青铜器也十分汉化,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老朋友了。

△这里有个武士出征的像。光武帝刘秀实行罢兵政策后,之前实行的普遍征兵制逐渐取消,募兵制开始盛行,也是东汉灭亡的导火索之一。这位武士头戴帻冠未着铁甲,应为非战斗的日常状态。他一手抱持着汉代最常见的环首刀,一手握着缰绳,在他的周围还有几位仆从。两人为他牵着高头大马,一人疑似骑着驴,不知道是否为高级侍从,而在人群中还有只小狗跟随。古代军队中的所谓多少人的大军,往往是带上这样的后勤家眷的,实际战斗人数并没有那么多。

△钟的繁体字有两种,一个是“鐘”,这个指的就是编钟的钟,而另一个“鍾”则与壶是同型异名。

△都是大家熟悉的汉代样式。

△中原文化圈的青铜器去神化战国中后期就开始了,主要是由题材的变化开始的,云南这里认为铺首的使用是标志。

△快进到东汉末年,丞相来七擒后加入蜀汉大家庭。

△书法我真不懂,就知道这个是汉隶经典作品。孟孝琚本人是“南中大姓”之一,这个这些丞相都要拉拢的地方势力正是下一部分主题,这个碑则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讲解员小姐姐大概介绍了爨(cuàn)氏的概况,大概就是世袭统治的地方大家族。之前展览铺垫了那么多地主的诞生,加上云南的特殊地理环境,在中原对地方控制力下降之后这种门阀的崛起也是必然的。

△也是书法,主要是隶书到楷书的过度。爨(cuàn)氏家族自东汉末年迁入南中地区之后与当地人融合,成为南中地区的大姓望族。丞相南征后,爨(cuàn)氏家族逐渐崛起成为南中地区的统治家族。东晋时期爨(cuàn)氏家族的成员被任命为宁州刺史,其子孙也世袭这一职位。爨(cuàn)氏家族并未建国,而是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对外保持臣服对内则自治。

△摇钱树是汉代非常标志性的文物,爨(cuàn)氏家族自中原而来也带入了这个风俗。讲解员小姐姐介绍了下摇钱树,不过强调下和可能和三星堆的青铜树有关。

△其实就是深度汉化。

△铜镜也是个庞大的分类,我其实也不太懂。

△这里有两面规矩镜,因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日光镜则是因为带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而得名。此外这些铜镜钟有的表面漆黑发亮、这就是“黑漆古”。这种铜镜因具有极佳的耐腐蚀性能,其形成也有人工处理和自然腐蚀两种说法。

△除了镜子还有一些印章,我看不懂书法自然也不懂篆刻。

△举例子用的是这个墓地,这是个东晋时期的贵族墓。

△墓室的顶部为四象和其他祥瑞的题材。

△一侧为墓主人的形象和仪仗以,并在人物边记录了简单的生平记事。其最后一行“余魂来归墓”表明这个招魂之墓。因为这种原因尸身无法找到时多行招魂葬,差不多就是衣冠冢。

△墓主人对面就是两扇石门。两侧有道符,旁有披甲执戈武士把守墓门,名曰“中门侯”。

△其余部分有武士手执幡旗,也有武士执曲柄长刀,赤足披毡和骑马前行,或许和招魂仪式有些关系。

△这种墓地就是中原地区的汉人带过来的,因此其分布范围也是汉文化的传播范围。讲解员小姐姐让我们认了认这些地方,之后1小时的志愿者讲解就差不多结束了。

△昭通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这里单开了个介绍。

△一些陶器,非常的中原风。

△这里介绍了下博山炉,就是是陶的。

△最后总结了一些大事件。

△然后1楼就结束了。

出口处出来后就是扶梯口,小姐姐把我们带到这里就说她的讲解结束了,不过大家的云南之旅还没有结束,更多精彩请大家去二楼。扶梯的另一头已经有个穿着红马甲的大妈在二楼微笑着看着我们,小姐姐说大家上楼去继续吧。我本来想要悄无声息地溜了,但是小姐姐太热情了,一直招呼我们上扶梯,于是我就又混在人群里到了二楼。
二楼的讲解员是这位大妈,和一楼的小姐姐不同,她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的非常和蔼。不过大妈也是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所以路上一路还是非常着急。

△二楼就是按照时间线继续。大妈说我们这个展厅叫妙香佛国,云南在这里也进入南诏国和大理国的时期。

△先从南诏国开始。

△进门之后展厅中心就是这个阿嵯耶观音。展厅名字叫“妙香佛国”,因此佛教在这一时期占有巨大的比重。我觉得这也是除了青铜时代之后,云南第二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时期。很多人提起宗教就皱着眉头,其实我们古代艺术超过50%都是佛教艺术,还是非常重要的。
阿嵯耶观音是云南特色信仰,和汉传、藏传佛教都不同,因此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关于阿嵯耶观音的信仰之所以可以推广,还是离不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我们汉传佛教的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传说其建造就是因为汉明帝的一个“梦”。永平三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个远方来了个浑身围绕金光的神仙的梦境,醒来后就问大臣们这神仙是谁。太史傅毅说大概就是佛。于是汉明帝就派人去西域求法,三年后两位高僧就带着佛经来到洛阳。汉明帝下旨在城西按天竺样式建寺庙一座,供两位高僧传法和翻译经文之用。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德,就将这座寺庙命名为白马寺。
这类故事在佛教传入时很多,比如泥潭作为精日论坛应该都知道,圣德太子向四天王像许下愿望,若能打败物部派,他将修建佛塔弘扬佛法,于是最后修建了四天王寺。这种故事背后往往就是新旧两派的权力斗争,佛教作为“外来的和尚”,是一个不错的改革工具,其宣扬的思想也是对抗原始宗教的好材料。而阿嵯耶观音的诞生,也有个类似的故事。

△细奴逻的妻、媳也于送饭路上,巧遇观音菩萨化身一个梵僧,于是皈依佛门。

△梵僧来到田间点化细奴逻和他的儿子逻盛。

△阿嵯耶观音在西洱河显化,南诏王室原来是信仰原始巫教的西洱河神金鱼和金螺。

△白子国大首领张乐进求祭祀铁柱的时候,有一只金镂鸟落在柱顶,然后又落在细奴逻的肩上。
张乐进求的先祖果仁在元封二年(前109年)被汉武帝封为滇王,其部落原在滇东蜀汉时期迁至洱海地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张乐进求将白子国禅让给南诏细奴逻,这下正统宣称在手,南诏国一统天下威镇昆弥。
这里墙壁上展示的是《南诏中兴画卷》的部分内容。这图卷原藏清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劫,后被日本山中公司收藏,现转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大妈介绍完画卷上的故事,和我们说这表达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刚才说的汉明帝也好圣德太子也好,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么我补充下为什么会选择佛教。首先这是个外来的宗教,没有境内敌对势力,在印度本土的“境外势力”其实也没那么给力,这使得佛教比较容易操控。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原始宗教往往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排他性,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多,容易激发社会矛盾。而佛教本身就是对抗婆罗门教而设的宗教,其“众生平等不看出身的”思想,使得只要信仰佛教就可以抹平出身和文化上的差异。亚伯拉罕三教也有类似的效果,毕竟大家都是唯一神的子民。
说了那么多,还是继续看阿嵯耶观音吧。“阿嵯耶”则是梵文Acarya译音,意为“轨范正行,可矫正弟子行为,为其轨则、师范高僧的敬称。其实他还有个我们更熟悉的翻译,就是“阿阇梨”。在密教,对通达曼荼罗及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传法灌顶者,即称之为阿阇梨。日本东密宗目前还是十分昌盛,阿阇梨也是一个职阶,可能谭友也有所耳闻。
阿嵯耶观音的独特是因为其有独特的造型,让我们回到作为导览的观音像,来看看有些什么特色。

△阿嵯耶观音的主要特征是宽肩细腰、体态修长、身躯扁平、跣足而立。目前对于阿嵯耶观音的来源研究中,均认为其造型风格不同于唐宋中原观音和吐蕃观音,而是与东南亚观音造型风格有关系,其原型可能来自于东南亚。
所有的佛教造像,都和古印度的雕塑艺术有直接关系。大家都知道,最早的印度佛像可以分为希腊化的犍陀罗式,用了希腊技法但是雕的是印度人的秣菟罗式。后来印度佛教进入了黄金时代,笈多王朝将两者融合,创造了笈多风格,也是最直接影响汉传佛教的风格。除了我们熟知的这个“主流认知”之外,还有一个叫“阿马拉瓦蒂”的风格,和前两者并称为早起三大风格。它和犍陀罗和秣菟罗都不同自成一派,并且直接影响东南亚的佛教造像。阿玛拉瓦蒂比秣菟罗更南,受到希腊化的影响最小,因此保持了非常多印度本土的风格。

△首先这个开脸就非常有特色,很容易和汉、藏两地的作为区分。这个脸部的形象非常写实,看得出很明显的地域人种特色。阿嵯耶头观音戴高大发冠髻,上饰化佛,两侧头发梳成发辫对称垂落在两肩。这种化佛宝冠最早见于秣菟罗造像,常见于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像上。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菩萨,所以普遍认为宝冠上的化佛也就是阿弥陀佛。这种头顶上戴佛像的造像一般被认为和密宗有一些关系,除了单个的佛,还有五方佛也很常见。

△既然叫“细腰观音”,那么腰部肯定是收缩的。除此之外,菩萨像上还装饰有璎珞、臂环、串珠、戒指、腰带,只要能装饰的地方都会尽力装饰显得比较珠光宝气,这种繁复的风格应该也是收到印度本土的影响。
阿嵯耶观音左手当脐如承把琵琶状,右手风空捻如弹丝弦之状,这种仿佛正在演奏乐器的手印为为“妙音天印”。这种手印象征着音乐的演奏,更象征着通过音乐传达深奥的智慧和哲理。佛教非常注重听觉,因此佛不立文字而是“说”法。

△阿嵯耶观音的下身着裙,裙饰阴刻U形衣纹,双脚赤足。这里腿部结构不明显,比起上半身的精雕细琢,感觉更加概括一些。
目前世界上明面上的阿嵯耶观音像好像有22尊,全部都是大理国时期制作的,其中云南省博物有6尊。

△还有一些其他的佛教文物。

△这之前有一个展板我拍的太糊了就不放了,大概就是梵僧来了之后的传奇故事。之前提过在青铜时代,云南的鼓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这里破鼓铸像,就是我之前说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鼓代表的是旧贵族势力,随着佛像一起铸成的则是新贵们,毕竟之后就是南诏国了。

△特别放了一个阿嵯耶观音和一个铜鼓来示意。
把阿嵯耶观音放在南诏国起源之前说,也足以说明其重要性。不过我觉得后续布展时间线挺乱的,希望动线能改进下,虽然我觉得这种混乱是故意为之。为了阅读流畅,我之后的叙述会根据时间线调换下顺序。

△于是进入南诏国的部分。

△“哀牢夷”是古哀牢国国民、今傣泰民族的先民。古哀牢国是个部落联盟国家,于建武二十七(51年)成为汉朝的附属国。东汉之后中原王朝逐渐对云南失去控制,“哀牢夷”各部形成独立小邦。

△到唐初的时候,洱海周边出现了六个比较大的首领,史称"六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细奴逻登上‌蒙舍诏诏主之位,改国号为‌大蒙国,自号‌奇嘉王。他出生于‌哀牢山,后来迁居到蒙舍川(今巍山)。

△在张乐进求禅之后,细奴逻开始实行世袭制。他称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奉唐王朝为正朔,并开疆拓土。蒙舍诏历经几代王的经营,最终统一了洱海地区。开元年间,唐王朝扶持其中的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

△总之挖出了都城。

△地表情况复原。

△上方是南诏国的建筑构件,下方是中原王朝风格的手办,也说明两者有深度交流。

△阳瓜州刺史蒙俭(细奴逻)叛唐,纠集洱海地区的部落首领,大举进犯姚州。唐用西爨酋长王仁求为将平定乱事,但唐兵损失过重,只得暂时放弃了姚州。

△就是各种文书的摘录,加上光年也不太好也没怎么看。

△这里是大理的剑川石钟山石窟,关于石窟本身我们之后再细说,这里说说两位君主。阁罗凤是皮罗阁之子,在其父去世后继任南诏第五代王。异牟寻是阁罗凤之孙,之后继任南诏第六代国王。讲解员大妈在这里的讲解重点其实是是阁罗凤身边有个和尚,就是他那出家的弟弟。这说明当时世俗势力和宗教势力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毕竟大和尚是王弟,并且能直接议政了。

△阁罗凤初臣服于唐抗击吐蕃。天宝年间唐朝云南太守张虔陀、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残暴的对待南诏、张虔陀还奸淫了阁罗凤的妻子与孩子。张虔陀还多次向阁罗凤索取,阁罗凤大多数情况下不答应。张虔陀派人辱骂阁罗凤,并且密奏状告阁罗凤。阁罗凤愤怒怨恨,因此在天宝九年(750年)发兵反攻,杀死了张虔陀。天宝十年(751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发兵征讨结果没打过。天宝十一年(752年)阁罗凤遂依附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号东帝,是年阁罗凤改年号为赞普钟元年。赞普钟成为南诏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云南改元的开始。
当时吐蕃的赞普应该是赤祖德赞,和亲公主金城公主的丈夫。文成公主能那么有名,不光是因为她是一个去的,而是去了之后确实没打仗。金城公主去了该打还是打,所以当时吐蕃和唐的确实也是敌对关系,这部分也可以参考西藏博物馆的内容。
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大败吐蕃,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唐与吐蕃的分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
不过马上就是天宝十四年(755年)了,这一年安禄山范阳起兵,吐蕃三大法王之一赤松德赞也继任了赞普。

△不知道为什么整个沙盘,军事我也不太懂。反正结果就是大唐是没打过,还让南诏国倒戈吐蕃了。

△异牟寻是皮罗阁的增孙,南诏第六代国王,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继位。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吐蕃要南诏征兵万人。异牟寻借口国小力弱仅发3000兵,吐蕃认为太少了要求增至5000。于是异牟寻率兵数万尾随5000随吐蕃兵,昼夜兼程抵达神川后向吐蕃军发起突然袭击,吐蕃军惨败。南诏乘胜攻克铁桥等16座城池,俘吐蕃派驻当地的5王百姓10余万。这是南诏自臣服吐蕃几十年以来,第一次打败吐蕃。六月,唐朝正式向南诏王赐银窠全印,南诏王北面跪受册印。当南诏王率兵在神川大战吐蕃军时,剑南节度使韦皋亦与南诏破吐蕃军于神川、铁桥,皋俘获斩杀三万。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转头南诏国就找唐王朝称臣,之后和平了20多年。

△做了个场景……

△碑文记录了事情的过程。

△天宝战争对当地的影响。
之后就是展示南诏社会的的方方面面了。

△连名制还挺有意思。

△这个周边一般都是参照大唐的。

△疆域范围。

△行政区划。

△对外交通。

△和周边关系。

△各种产业。

△各种城市遗址。

△一个地层丰富的遗址。

△海兽葡萄镜就是唐代标志性的铜镜了,表明了和唐朝的密切关系。

△各种建筑构件,受佛教影响很大。

△善业泥是用泥、木、金属等模具压印泥团制成的一种小型佛像,在藏传佛教也叫“擦擦”。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旅游纪念品”,一般都是信徒前往圣地后带回,之后就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文化。中原在北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善业泥,唐代的善业泥佛像也是汉传佛教的巅峰时刻。

△之后就是大理国了,讲解员大妈说由于文艺作品关系可能大家更熟悉写。

△在之前的天宝战争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被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又由于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南诏尊圣二年(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国,改元兴圣。南诏兴圣元年(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段思平随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进攻南诏。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国灭亡。南诏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国号“大理”,仍定都羊苴咩城。

△既然是会盟,得国之后处理不当必受掣肘。

△看世系表,中间仿佛出现了“王莽篡汉”的情况。讲解员大妈说,这就是天龙八部里角色的原型了。基本就是权臣一手遮天之后逼国王禅位,然后发现自己把持不住又归还了政权的故事。

△其实出现高家的情况,从建国之初也就能预见了。
大理国建国的时候,正好周围都是大乱,之后也压力不大。大理国于南诏大明七年(937年)建国,此时中原王朝正在五代十国时期,吐蕃在842年就亡了哇的一下分成了三块和一些碎片(详见西藏博物馆的游记)。所以一直没什么人管这块地方,于是大理国自己发展的挺开心,最后还是等蒙古人来了才被一波带走的。

△和周围国家的通路,地图都不往北边画了,也知道北边乱糟糟的。

△可能没什么文物放了,放了点珠子。

△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我们之前去西藏走的“唐蕃古道”就是青藏道。

△虽然拍糊了,但是我还是觉得宋代的镜子好看。

△景德镇的青白釉在这里看来也挺受欢迎。

△还有些金银器。
既然是佛教主题,佛教自然是重点。

△与《清明上河图》并称为“南北双骄”,共绘制各类主题图像129组,佛教和世俗人物774位。这幅长卷原收藏在大理国宫中,大理国亡后流出宫外。至明初洪武年间,江南天界寺僧德泰从民间购得此画并收藏在天界寺中,并请名流在结尾部分题跋。清初此画卷被收藏人宫廷,章总对其爱不释手,于是又题跋于卷首。讲解员大妈说明清造像,这画卷就是官方蓝本,这点我没找到出处。

△因为被光头带走了,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只能看看墙壁上的图了。当然如果统一了,估计也会被国博拿走吧。

△大家其实都喜欢神神叨叨的,就汉传佛教没那么推崇密宗。

△阿嵯耶观音本来就是密宗的,所以这里和西藏一样流行密宗。

△此塔为“窣堵坡”塔。窣堵坡是印度孔雀王朝时流行的一种建筑,通常呈现为圆冢形状,是佛教徒朝拜和礼拜的场所。这种建筑和石窟寺里的情况比较像,中间是存放舍利的“塔”,周围一圈供人朝拜和观想。这个供养塔也使用窣堵坡的样式,一共分5层,分别由铁、铜鎏金、银、金和琥珀制成,分别象征五轮的种子。五轮说的是“地水火风空”,这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密教谓一切依报正报皆由五轮组成,五大具足众德,圆轮周遍而无缺。五轮其实是有颜色的,就是大家常见的五色,黄白赤黑青。这文物上铁应该是黑、银应该是白、金应该是黄、琥珀看起来是血珀应该是红,那么铜鎏金应该就是青了吧!

△这里先说说石钟山石窟吧。石钟山石窟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共有17个窟,造像139躯,岩画1处,碑碣5通,造像题记40则。这个石窟的技术上其实比较普通,但是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个窟是石钟山石窟的主窟,其内容也很有特色。首先一佛二弟子是最常见的题材不再赘述,两侧则是分列了密教崇拜的八大明王。明王在密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就是愤怒的样子。这里是八方明王,我们按照其表述顺序介绍一下。
关于明王对应的哪位佛的化身,其实除了特别公认的几位之外都有争议。我个人认为既然马头明王和大威德金刚都在了,排在这里的应该是7菩萨1佛,这样比较符合强迫症的排列方法,所以就采用这样的说法介绍。大圣东方六足尊明王就是大威德金刚,之前我在西藏经常见到,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有说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之前去的稻城亚丁的夏诺多吉就是金刚手菩萨的神山。大圣南方无能胜明王传有几种,这里应该是地藏王菩萨的化身。大圣西南方大轮明王说弥勒菩萨的化身。大圣西方马头明王,这位不用多说,之前在拉萨色拉寺他们供奉的主尊就是这位观音菩萨的化身。大圣西北方大笑明王是虚空藏菩萨的化身,大圣北方步掷明王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大圣东北方不动尊明王,这位是明王王中王也是鼎鼎大名,八大明王之首,大日如来的忿怒身。关于这个方位,和密教的教义有一定关系,这个之后有机会再介绍吧。除了八方明王,在窟外两侧各有大黑天神和毗沙门天王。这两位也是老朋友了,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

△这里还对比了一些其他石窟,这个有机会我们会有石窟之旅,到时候再细说。

△经函。

△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在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是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也因为《华严经》被称为华严三圣。我们都知道一个次叫三千世界,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中有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世界中有一千个小千世界,拢共有3种千世界,所以是三千世界。在《华严经》中,所有世界可被称为“华藏世界”,也就是华严三圣。我们的世界名为“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中的一个“宇宙”。

△虽然看不太清楚,但是展示的是《华严经》种的一些景象。和插画差不多,展示的应该是说法的场景。

△药师佛和阿弥陀佛的金属片。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而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药师佛手托药钵,左右两侧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两位胁侍菩萨,可以通过手上的日月来分辨。之前我们看到有个阿閦佛,也是东方世界的佛陀。五方佛的东方世界是阿閦佛的妙喜世界,但是横三世(东方、本土、西方)的东方世界则是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这虽然也可以解释说没说东方是多远的东方,但是两者具体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我目前也不太清楚。

△无论是五方佛和横三世佛,西方都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弥陀信仰我们之前应该也有介绍过,这里不再叙述。不过这和药师佛的金片放在一起,我也发觉有些意思。首先是药师佛的金属片是金片,但是阿弥陀佛的是银片。虽然可能不是配套的,但是要知道阿弥陀佛可是观音菩萨的领导。之前说了那么久的阿嵯耶观音,观音菩萨尚且如此,那么阿弥陀佛不说一定有多高地位,但是档次不应该低。其次是药师佛的左右有胁侍菩萨,但是阿弥陀佛的左右却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观音菩萨单飞,搞的大势至菩萨也不錾刻上去了。
我个人猜测,由于唐代药师佛信仰特别浓厚,也可能影响到了这里。因为药师佛曾经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七大愿是:“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但时候的医疗条件下,药师佛特别强调了治病,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毕竟那时候哪怕再有钱,这医疗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

△讲解员大妈说,这里展示的佛教文物大部分都是大理日月双塔在修缮的时候拿出来的,这个木雕经幢就是当年维修换下来的塔顶。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 ,安于佛前以纪功德和镇邪。后来我们将其与佛幢与塔及传统石柱等建筑形式的结合,体现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刚才介绍过供养塔了,这个塔也有很多形式,之后有机会再介绍吧。

△看到这个地藏王菩萨很惊讶,因为这是个汉化的地藏王菩萨。在宋代的佛教世俗化改革种,地藏王菩萨因为化身唐代新罗僧金乔觉来到九华山显神通的故事,其形象就改成一个和尚的样子,而之前的地藏王菩萨和其他菩萨在形象上并没有区别。这里采用了和尚的形象,也说明汉传佛教对其的影响。

△就是个普通僧人了。

△杨柳观音是三十三观音之一,又称药王观音。三十三观音并非化现各种形象,而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形貌,且不是密宗式变化形相,只是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来区别。

△介绍了下香炉,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和之前的博山炉对应。

△各种金刚杵。

△镇馆之宝。讲解员大妈说这金翅鸟梵名迦楼罗,也就是大鹏鸟。迦楼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记载的一种巨型神鸟,在印度教中是毗湿奴的坐骑,也是佛教的天龙八部之一。迦楼罗在藏传和汉传佛教中经常以鸟面人身的形象出现,当然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全鸟的,而在这里则是只有全鸟形态。

△据说由于古代洱海地区水灾频发,而在佛教传说中金翅鸟又拥有制服恶龙的力量,因此大理人将金翅鸟奉为保护神。

△虽然掉了几颗珠珠,但是依旧非常美丽,欢迎大家去现场看。

△这是第三、第四尊阿嵯耶观音了。

△第五尊,应该也是最大的。

△还有五方佛的小像。五方佛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为啥说这是这大日如来,因为这尊佛结的手印是专用的智拳印。这是金刚界大日如来的手印,代表消除烦恼,获得智慧。

△之前就见过很多次东西佛了,这位是是五方佛中的南方佛。其形像于金刚界诸会中互有差异,这里是左手摊开置于脐下,右手结与愿印,是布施、赠予、恩惠、接受之印。

△不空成就佛是五方佛中的北方佛。左手也是摊开置于脐下,右手结施无畏印,这是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的手印。

△这些都是老面孔了。
从造像上来说,左边两尊阿閦佛风格迥异。左边的佛衣为偏袒右肩式,右边的则是通肩式的,这两种都是佛像常见的样式。古印度僧人着“通肩式”袈裟出入诵经或市井之地,“右袒式”袈裟则多用于礼拜、忏悔等场合,以示恭敬。左边的衣褶比较写实有质感,右边的比较概括更平面。刚才说过早期印度风格的三大样式,明显具体形象的衣褶是收到了希腊化的“犍陀罗风格”的影响,而简洁概括的衣褶则是收到了更印度本土化的“秣菟罗”风格的影响。不过西南佛教有自己独特风格,且这时候对比早期佛像已经经历过很多融合演变,因此只能说有影响。毕竟左边的佛像采用了“秣菟罗”比较特色的无白毫(眉间发光的毛)的螺发样式,而右边的佛像则是有白毫的水波纹发髻的“犍陀罗”样式。所以这些都是混搭的,也是代表后来佛像发展融合后的结果。
这五方佛的阿弥陀佛结的叫禅定印,现在通过五方佛的手印,大家应该能分清楚谁是谁了吧!

△这是纯金的阿閦佛,右手结触地印。触地印是在证道成功后,手触大地让天地证明自己已经成道,因为有降妖伏魔的功效也叫“降魔印”。和刚才的鎏金像不同,阿閦佛和阿弥陀佛是纯金的,感觉应该有特殊含义。

△佛像左胸和左臂铸阳文“为高奉祥速”五字,高氏为大理国贵族,“为高奉祥速”疑当作“为高奉祥造”。佛像上和周围写信息的不少,这样写的不常见。

△这3个也太小了,一个就几公分,拍起来真难拍。

△阿修罗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长阿含经》谓其“形容长大,两手托日月,居须弥山大海底,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踏海,把日擎天,执持世界。此阿修罗像三面六臂,太小了看不清面部,左右不太一样。上两手持日、月,下四手握持金刚杵等法器。
夜叉是挺早就加入造像套餐的形象,我记得可能比佛陀还要早点。因为时间牟尼佛本身是不支持偶像崇拜的,所以最早教徒膜拜的是佛塔和佛脚印等“圣迹”。而夜叉和夜叉女的形象作为建筑装饰,其形象出现的还挺早。因为夜叉印度神话中一种掌握太阳运行轨迹的半神小神灵,在印度本身就有挺有信众。夜叉在佛教也是天龙八部之一,与罗刹护法神同为毗沙门天王的天众眷属,其形象变化比较多,这里也是一种吧。

△这里也有个合集。

△杨枝观音刚才也介绍过了。讲解员大妈说这个观音背光鎏金本尊则不鎏,和刚才第一个阿嵯耶观音正好相反,怀疑两者之间可能有什么联系,说不定就是一对的。

△讲解员大妈说云南发现的玉雕观音之有这么一个,还科普了这是水月观音。水月观音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法身之一,作观水中月影状。水月观音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观音题材,目前最出名的水月观音,应该是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虚空藏菩萨是密教中比较重要的菩萨,是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的主尊,作为增进记忆力的求闻持法本尊而受到人们的信仰。说实话,这个比起虚空藏菩萨,我个人觉得和地藏王菩萨的形象更接近。如果大家仔细看了刚才的地藏王菩萨像,会发现其形象就是作僧人装扮,一手持锡杖另一手持宝珠。不过我也没怎么见过虚空藏菩萨,所以可能是知识盲区。

△还有点其他的护法。

△大黑天是梵语“玛哈嘎拉”的意译,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护法神,是专治疾病之医神与财富之神。其原型其实就是湿婆,藏密认为觉得是毗卢遮那佛降魔时呈现出的忿怒相。云南大黑天信仰十分盛行,其信仰从何处而传来,诸家说法不一。这是一尊四臂大黑天,头饰五骷髅面有三目,脖子上挂有一串人头,腰间围有虎皮。但是这个也太小了,四臂拿的法器不太会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藏大黑天一般要脚踩妖魔,这个好像没有。

△西方明王就是马头明王,刚才介绍过。马头明王之所以叫这个名字,那是因为头上戴了马头,不过可能这个像太小了看不出,能看出和阿嵯耶观音一样戴了个化佛冠。这位马头明王也是三面八臂,可以看出正面呈怒相,手上既结印又有拿法器的。

△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比较多,这个和我们现在常见的差不多。

△一个**的金刚杵。

△之后就是古代史的最后一部分了。

△1254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此时蒙哥还没去钓鱼城。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

△大家应该都是知道,我们现在“省”这个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各种因章。

△讲解员大妈说,赛典赤·出生于中亚不花剌一个小氏族部落的王族世家,之后被派来治理云南,给当地做了很大的贡献。至元十一年(1274),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至元十三年(1276年),赛典赤把省会从大理迁到昆明,命第三子忠简王忽辛同张立道率三千人,凿开海口石龙坝清理疏浚了螳螂川的河道。石龙坝在昆明海口街道螳螂川,讲解员大妈说这是昆明的“都江堰”,而这个画就是展示了当时修水利工程的场景。

△之后就是明代了,讲解员大妈强调主要是沐氏家族守护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分别为征南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盘踞云南的北元势力。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从此有明一代,沐氏家族世代守护和经营云南。

△一些很普通的罐子。

△当时的一些文物,铜权就是砝码。

△沐家的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都是很典型的明代风格。

△讲解员大妈说,这个是沐崧的妻子的冠,她是徐达的后代。沐崧是沐英的六世孙,自16岁起便镇守云南。他的这位妻子中山王徐达的六世孙之女。这顶金冠是由形似莲花的金片累叠四层而成,共有20多颗红、蓝、白、绿等各色宝石,总重量足有320克。

△南明什么玩意儿,吴三桂来了又没了。
之后介绍了下这个时期的名人。

△刚才介绍过了。

△这两位也算介绍过了吧。

△他不说我都忘记三宝太监是云南人了。说起这位,讲解员大妈非常自豪地表示新加坡博物馆里摆了个很大的宝船,就是纪念他为东南亚做出的贡献的。

△各种土司的情况。

△改土归流也是大势所趋。

△一些土司的文书。

△少数民族土司。

△一些用具。

△这样的家谱也是第一次见。

△一些特色工艺品。

△一些用品。

△感觉是想表达土司的奢侈生活,但是摆出来的东西感觉挺一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30 1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像真的精美,想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utama 于 2024-8-21 17:17 编辑

古代史部分就结束了,之后的展厅是文化方面的。

△既然是云南,那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得不提。

△不过无论怎么说,汉族还是主体民族,先从汉族开始。

△讲解员大妈介绍,这些牌子都是中举了还是怎么的家里出钱做的。重点是这每一个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和地点,但是样式和风格都一模一样,可能出自于同一人之手。

△应该是各种书院的印章。

△之前去过建水文庙,在云南儒学还是非常兴盛的。


△其实看不太清楚,就是和刚才的牌子一样,云南各地搜集过来的。这也说明了,在云南汉文化是主流。

△云南府的地图。

△介绍了下云南各地的壁画。

△主要是佛教都有三种,再加上其他的,风格特别多。不过我都没看过,有机会也去看看吧。

△应该是丽江白沙壁画的复制品。丽江白沙壁画是明洪武至清乾隆300多年间的作品,是古纳西人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生动反映,是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东巴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交汇的结晶。


△应该是神仙图题材的作品,不过没写神仙的大名我也不认识,就看着欣赏一下吧。说起明清壁画,最出名的应该是北京法海寺,这个作品感觉和法海寺壁画风格不太一样,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地方特色。

除了画还有字,下面放了点少数民族的文字。

△彝族的文字。

△藏文很容易辨认。

△还有点其他的。

之后是一些乐器。

△葫芦笙从青铜时代用到现在啊。

△理论上说这种弹拨乐器都有同一个祖宗,然后在全世界本地化成各种各样的。

△唢呐的好伙伴。

△讲解员大妈强调,他们这里的鼓会做成鱼的样子,这是一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其实仔细看下,和最原始的木鼓开始,这种鼓其实没有什么大变化。

之后是介绍建筑,不过这些建筑也得自己去看才有意思。

△昆明还是汉族建筑主流。

△当然有很多少族民族特色建筑。

△妙香佛国,宗教建筑也不少。

△桥也是特色。

△放了个房子的木雕构件,说实话看起来挺粗糙的。

之后是戏剧文化介绍。

△汉族代表放的是皮影戏。

△其他少数民族的。

△藏戏也是老朋友了。

之后是宗教文化,这块单独列出也是重点了。

△不少少数民族还是信仰原始宗教。

△各种宗教用品。

△这些风牌类似的东西好像在苯教里也见过,可能后来就是经幡了。

△和苯教的也越来越像了,应该是原始宗教都差不多。

△之后是佛教,这里有三种。

△先从汉传佛教开始。讲解员大妈说这是当地土司的家的门板,檀香木髹金的。刚拿过来的时候整个面都是黑的,但是因为是髹金所以为了保护表面不能暴力清洗。后来文物修复专家想到了用馒头来点点粘掉缝隙里的灰垢,于是一共用了18公斤馒头让这件文物重见天日。刚才壁画是神仙图,这木雕也是神仙图。


△大梵天在古印度神话中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为三大主神,后来佛教吸收为护法天众神。大梵天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一位天王,为色界初禅天之主。帝释天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为忉利天之主。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寺庙里,大梵天和帝释天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除了两位护法之外,周围还簇拥着飞天、侍从、天王、文臣武将等等,分别刻有人物约30人,错落有致地安置在这幅壮观的图画内。

△之后是藏传佛教。

△都是老朋友了不多介绍了,可以看之前西藏游记。而且毕竟不是核心区域,所以东西都比较一般。





△感觉里面好几个风格,不过我确实不熟悉藏传佛教艺术。

△这个度母好看,就拍了张。

△嘎巴拉拍糊了……就是人头骨做的。

△还有一些唐卡。

△之后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南传佛教。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是北传佛教,也叫大乘佛教、下座部佛教。
这种分别主要是原始佛教时代和环境变化,宗教改革和给佛教思想打补丁自然也是势在必行。首先是根据先前释迦牟尼留下的各种言论,虽然说不上分列,但是出于理解不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而在释迦牟尼涅槃后后百年,大天五事导致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大天五事”这事情还有意思,不过牵扯到整个佛教史,我水平不够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下次有机会说吧。之后佛教从混沌状态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大众部是大乘佛教的先驱。到了阿育王时代后佛教迅速发展,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上座部的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之后的一派传往东南亚形成当代的南传佛教。
两者之间的差别,涉及到佛教根本,不能说互相为异端吧,至少也互相不认同。其中相对来说,大乘佛教的改革是相对激进的,而小乘佛教的改革相对温和。大乘佛教思想分别通过西域和西藏传入我国,再次经过本土化改造,变成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不过必须说的是“乘”这个字一般念“ shèng”,梵语原文是车乘的意思,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shèng)。北传佛教觉得对方不行,就自己叫自己“大”,南传佛教肯定不服。讲解员大妈也说大家见到千万别叫“小乘”,叫“上座部”比较好。

△独具特色的佛像,因为我们这里基本都是大乘佛教的,所以非常难得。

△经幡和经卷。藏传佛教的文书反而保留了贝叶经的样式,这里反而是用经卷了。

△就是以阿嵯耶观音为首的本地化密宗。

△有汉人自然也有道教。

之后就是介绍本土的特色手工艺品。

△感觉最好单开一个馆比较好,不过自然历史部分都放一起了这里放工艺品也不奇怪。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这里展示的工艺和中原的工艺也是一样的,应该是传过来的。这里展示的先切开原料之后之后捣碎。

△使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用物理手段分散成纤维状。

△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最后再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成为纸张。

△我们后期造纸术主要使用的是竹,因为原材料速生便宜,因此宋元之后南方也是造纸术的中心区域。不过高端纸张还是有特殊的原料,比如宣纸是青檀皮与沙田稻草混合制造的。云南也因地制宜,选择了很多当地的材料。

之后展示民族特色的服饰。

△先从绣花开始。

△这苗族几何花纹绣和群友家有点差异,但是风格是一致的。

△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我记得这个紫色还挺难染的。

△麻栗坡的还要特别注明,这是什么特殊的彝族分支吗。

△还有些其他的,总之都很有特色。

△这个确实比较复杂。

△这件应该是类似于群友家里那条裙子配的上衣吧。

△群友老说妈妈的裙子没洗好,完整的褶子是这样的。

△这里的染色蜡染我之前介绍过了,扎染就是把一部分扎起来不让颜色进去。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不过目前还在广泛运用地区的确实还是云南。

△云南本地的织物。

△还展示了建筑,也是杆栏式的。

之后就是雕刻艺术。

△这类基本就和中原、江南的差不多。

△竹雕。

△这个贝壳公鸡挺有地方特色。

△螺钿剔红也是核心区域的看起来更好一些。

△这里靠近缅甸,所以玉石更有特色些。

△大家最熟悉的鼻烟壶是里面作画的。这里除了这类之外,不光有外来的和田玉的,还有本土玛瑙、水晶的,比较有特色。

△之前提过滑石是和田玉的平替。蜡石虽然在我国广泛分布,但是云南不知道有没有,没有的话可能是从缅甸或者青藏高原送过来的。

△翡翠就很有地方特色了。不过清代其实是有B+C的,所以不是说古玉都是纯天然。

△各种翡翠和其他石头。

△左边都是血珀,还都那么大的,查了下可能也是缅甸的。


之后就是金属技艺。

△先从金银开始。

△银披肩。

△还有些其他的


△讲解员小姐姐介绍了这件罐子。罐身由银花丝编织而成,内套银质罐心。罐身浮雕纹饰为寓意福寿安康的苍劲青松与飞翔仙鹤,浮雕纹饰也全部用银花丝编织成形后,再焊接在罐身上。花丝工艺本身不罕见,但是做那么大的还第一见,一般是运用在首饰上面的。

△对这里本地少数民族来说,银饰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品之一了。

△各种镯子和装饰物,这里工艺比较复合。

△这里主要是錾刻。

△除了装饰品还有用品。

△讲解员大妈之后特地带来看着这件。比起刚才的缧丝罐,我也觉得这件更能代表云南。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 ,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工艺中其他还算常见,但是最后一步的捂黑是最独特的部分,要黑的好也很有技术要求。捂黑就是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手汗液长时间与乌铜接触,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
我还挺想带一件回来的,结果一路都没看到。

△还有点其他的金属的。

△最后还放了点陶器,特色紫陶之前在建水也介绍过。

最后强调了下民族融合。

△外来的屯边文化。

△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

△感觉都是本地少数民族的。

△讲解员大妈说,虽然时间很紧张,但还她还是希望大家可以看看这个砝码。这砝码做成动物形状,也表达了云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特色。

古代史部分就彻底结束了,之后还有近代史。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云南也不能幸免。

△晚清啥样也不用多介绍了。


△当时的一些文物。

△当时哪里都是这样的事情,都是殖民者常用的套路。
光绪元年(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并把侵略军赶出云南。光绪二年(1876年)9月13日清朝与英国在烟台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此英国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条约权利”。

△天下铁路电线洋关炮台海道简明图表。

△黑旗军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得名,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 同治六年(1867年),由于清军的进攻迫使黑旗军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后在抗击法国侵略越南(中法战争)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将领刘永福曾被越南国王授予三宣副提督之职。协同老将冯子材的部队,创下了打死法军千余人的镇南关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虽然打赢了,不过越南和大清也没啥区别。同治十三年(1874年),越南政府再次屈服跟法国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内容为①法国承认越南是独立国、②越南外交由法国代理、③开放红河自由航行。
之后法国驻中国公使把条约通知清政府,清政府表示这越南一直是我天朝上国的附属国,你怎么能说他独立呢?于是不予承认并且阻挠。
光绪八年(1882年),发过海军攻陷东京(河内),要求越南履行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大清乞援。于是两国再次交涉,并在天津签订《天津草约》,大概就是咱们以红河为界分而治之。
光绪九年(1883年),两国同时宣布草约无效。法国大军即进攻越南首都顺化,越南国王投降并法国签订《顺化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内政外交全归法国管理。越南政府高层有反对者,罢黜了爹立儿子为国王后派急使到大清求救。清政府的反应十分迅速,立即派遣援越远征军进入越南,可是高估了自己和黑旗军没有打过,只好再跟法国谈判。
光绪十年(1843年),中国代表李鸿章,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天津简明条款》。条款其中一条为“所有法越与内地货物听凭运销”,云南也就向法国敞开了大门。

△法国军服。

△虽然英法都来了,但是当时清政府还是统治云南的。

△宣统元年的诰封。

△政府发的执照。

△插播市民文化。

△这新娘礼服,后世影视作品都有参考。

△商业契约。

△英法撬开了云南的大门,商业也随之发展。

△各类钱币反应了商业的繁荣。

△其实鸦片畅销之后,我记得大清国后来大部分都自产自销了,主产地就是云南广西。后来进口鸦片销量下降,英国人还挺不开心的。

△各类用品。

△相关文书。

△对近代化来说,铁路很关键。
讲解员大妈介绍说这个就是“米轨铁路”。世界各国铁路凡直线轨距为1435mm的称标准轨距;大于1435mm的称宽轨距,小于1435mm的称窄轨距。由于这是法国人100多年前建造的滇越铁路,所以这条铁路的铁轨采用法国标准轨距为1000mm。这是是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通车的国际铁路。

△这里放了复制的米轨铁路车厢,很多人在这里拍照。由于铁路的开通,云南也就完全对法国开放了,之后跑步进入近代化。法国人也罢自己的文化带入云南,比如这个法式酒柜。

△之前在蒙自只是路过,没时间看看海关,下次一定啊。

△石龙坝就是那个“昆明都江堰”所在之处。讲解员大妈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国以滇越铁路即将通车需要用电为由,拟在石龙坝修建水力发电站。于是激起云南各界人士强烈反对,并酝酿由国人自办。石龙坝水电站一厂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7月开工,民国元年(1912年)5月28日发电。目前,石龙坝水电站建成时的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能运转发电。
云南个旧产的锡质量上乘,号称质量世界第一数量世界第二。但当时个旧大锡的出口,原从蛮耗口岸经红河南下至越南海防转香港地区销往国外。滇越铁路修通后,锡外运改由必须经蒙自关与碧色寨车站。当时从个旧对外的物资运输,全靠马帮这种原始的状态。因此在滇越铁路通车之后,云南的工商界的有志之士们筹建了这个铁路。

继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同盟会来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旗采用由赵凤昌设计五色旗。这时候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条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构成,象征五族共和。

△现在已经变成博物馆了,下次去看看。

△一些当时的文物。

△李鸿祥是云南玉溪人,早年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担任教官,是朱老板的军事理论教官。他在昆明重九起义后担任昆明城防卫使,并参与驱逐清军和筹建富滇银行。

△腾越起义是云南辛亥革命之“首义”,为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立了首功。

△武昌起义成功后,云南革命派积极响应。从1911年10月16日到28日,昆明同盟会成员先后召开过五次秘密会议筹备起义。在10月28日举行的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写下了“协力同心、恢复汉室、有渝此盟、天人共殛”十六个大字,火烧后调入酒中,由与会众人分饮以结同心。并推举新军协统(旅长)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决定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午夜起义。30日晚8时许,昆明北校场士兵准备枪弹时,计划暴露,提前于下午9时发动起义。
11月3日,革命者在五华山组成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为都督,宣布对内对外方针。随后滇西大理、滇南临安的驻军先后响应起义,云南成为响应武昌起义首先取得胜利的省份之一,清朝在云南的统治被推翻。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云南表示不从。

△一些老照片。

△当时的一些文物。

之后革命又进入新篇章!

△党组织来了。

△这一套流程和其他地区也差不多。

△当时的一些资料。

△勋章我不懂。

△红军长征的故事的缘起在江西部分的游记里已经叙述过了。六届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2月5日至9日在云南威信县扎西镇境内连续召开会议,统称扎西会议。扎西会议是长征中十分重要的会议,实际上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也是张闻天同毛泽东紧密合作,协力领导全党全军的良好开端。

△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经过云南,并先后从云南渡过金沙江,甩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省33个县,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纲领和政治主张,在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云南的传播和云南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对云南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红军的文物。

然后日本人就来了。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除了学校,工商业和文化界也一起迁往云南的大后方。

△讲解员大妈强调,大家远道而来可能觉得我们云南在抗战的时候是大后方,并没有受到抗战的影响,但是其实当时云南各族人民也是为抗战做出巨大的贡献的。
大妈表示,滇缅公路当时是唯一对外的物资运输通道。当时修建的时候,云南的青壮年男子都去前线打仗了,没有壮劳力来修路。这时候当地傈僳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都站了出来,一夜之间组织了一支自带干粮的20万人的修路队伍。修路的时候有些妇女还背着襁褓中的婴儿,扛起了扁担拿着锤子,在云南的穷山恶水之间劳作。据大约统计,牺牲于上述种种缘故的男女民工不少于二三千人。
最终只用了九个月时间就建造起了条横跨怒江的滇缅公路。然而公路的修成也不是结束,之后日本人也经常过来轰炸公路。于是这些修路的人白天藏在山林之中,晚上在出来修复公路。公路在一天他们就修补一天,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
大妈说着说着自己都哽咽了,之前降到米轨铁路的时候大妈的情绪也不太好,大概也是觉得那时候自己的祖辈日子过的也太苦了吧。
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讲解员大妈继续说,公路修成之后还需要司机。这条新建造的公路宽不过两丈,狭窄的地方仅能容一辆卡车通过。由于是战时抢修的临时公路,路面坑洼不平,一遇雨天道路就泥泞难行,随时都有车毁人亡的危险。此外,白天日军还在这里对公路狂轰滥炸,于是经常需要在恶劣天气和夜间形式。如此恶劣的行车条件,没有技术熟练的驾驶员是无法胜任的。当时国内严重缺乏此类人才,国民政府即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呼吁,招募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工回国,加滇缅公路国际抗战物资的运输工作。
然而仅在1939年的半年内,前后共有9批机工放弃海外的优越条件回国,总数达3200多人。根据抗战胜利后统计,3200名南洋机工,三分之一留在国内,三分之一回到南洋,还有三分之一永远长眠在了这条生命线上。
飞虎队到来之后,也肩负上了保卫滇缅公路的任务。日军飞机轰炸频繁,线路上的运输车辆和线路的桥梁咽喉要道皆是他们的攻击目标。由于数量上的差距,飞虎队飞行员经常需要频繁起机作战。

△讲解员大妈介绍,聂耳就是用这把小提琴创作出国歌的。1931年初,聂耳因帮助朋友代租电影片邮寄回昆而获得100元的酬金。他将这笔钱的一半汇给母亲,剩余的一半买了这把廉价的二手小提琴、几本乐谱和一件冬衣。1935年,聂耳根据田汉歌词创作出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20世纪50年代,聂耳的母亲、两位哥哥及好友将包括小提琴在内的聂耳的个人用品、作品手稿、文章文稿、小说、剧本、日记、书信等近5000件遗物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

△后来日本人从缅甸来了,云南也成前线了。之前缅北诈骗分子谎称自己是远征军的后代,说的就是这个远征军。不过那是诈骗份子,可千万别信。在彻底光复缅北和滇西后,中国远征军凯旋归国。在抗战胜利前的1945年4月被裁撤,并继续参加国内战场抗战。除了有少数滞留缅甸的伤员没有及时归队(痊愈后基本回国)外,留在缅甸的远征军将士只有忠骨!

△当时的一些文物。

△讲解员大妈强调,云南后期也变成了前线,直接参与了抗战。
松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对于松山的军事设施,日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表示“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1944年6月4日起,松山战役历时95天,中国远征军对松山发起了10次冲锋后最终攻克松山,全歼日军拉孟守备队。在这场战役之中,中日伤接近5:1。松山战役的胜利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说到这里讲解员大妈也哽咽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这场战役的战场和烈士陵园。

△日军留下的东西。

△腾冲也扼滇缅公路要冲。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
1944年远征军开始反攻时,政府便发动46000多民工,运送弹药粮秣、抢修桥梁公路、当向导、救伤员、搞侦察。老弱妇孺也没有闲着,前后仅用了不到6天时间从保山户帕运送60万斤军粮的来到前线。在军粮供应不上时,当地民众宁可自己不食或少食,也要将煮好的饭菜,冒着枪林弹雨送到前线。

△抗战终于胜利。

之后解放战争就到来了。

△一二一运动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国民党特务在昆明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事件,史称“李闻血案”。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与夫人外出,10时许回家路经青云街学院坡,被保密局昆明站特别行动组特工用美制无声手枪击伤,子弹由后腰射入于腹部穿出,因失血过多于次日凌晨5时逝世,临终时大骂“无耻”,高呼“我为民主而死!”
7月15日上午,闻一多赴云南大学致公堂参加李公朴死难经过报告会,一出家门便被特务跟踪。会上,闻一多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下午,又往《民主周刊》社举行记者招待会,表明了反独裁﹑反内战的严正态度。会后,与长子闻立鹤返回西南联大西仓坡宿舍,距家门不远处,被尾随而来的第二组特工用美式冲锋枪扫射,身中八弹当场殉难。

△还是需要武装斗争。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率部起义,得到“边纵”尚未解放的省内国民党专县政权和地方部队的响应,驻昆明的一些国民党中央系统的军政机关也跟随起义。1950年2月20日,解放军野战军进驻昆明。1950年2月24日,云南正式解放、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

△讲解部分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不过展览还没有结束,这里还有其他的临展。

△有个哈尼族的服饰展览,不过我当时很急了,所以照片拍的不是很好。

△我们国家区分少数民族其实挺随意的,很多类似的会被合并起来,也有差不多会被拆开。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不过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见,以人数最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族统一的名称。

△总之就是哈尼族内部区分也很多,大家都不太一样。

△长衣和长裙长裤。

△短衣和短裤长裤。

△短衣短裙。以及配色上比较尚青尚红。

△还有越南哈尼族的。我之前看到说,越南的苗族本来和国内苗族差距挺大,看见晚上什么“苗疆公主”打扮很火,现在也和国内苗族学习满头银饰了。

△风格还是非常多变,有的真是非常有设计感。

△要是不去澄江我就打算去元阳梯田的!

△没办法只有山能住,高山族也不是自己想做高山族的。这次来自己爬了下确实体会到什么叫环境恶劣,更别提还要在梯田上劳作了,比平原可苦太多了。

△只要是农耕民族,都会有围绕农业展开的文化。

△展示了一些农具。

△古代都是草木染,不过不要觉得草木染一定比化学染色更健康。传统的草木染媒染剂通常有明矾、石灰、醋酸铜、醋酸铁等等,并不是布放进花草水里就能上色的,染布自古以来就是高污染行业。

△各种工具。

△各种自然风刺绣。

△之前群友说妈妈的裙子上的几何图形有各种含义,哈尼族也是这样的。

△感觉风格上差距挺大的,但是整体都是自然崇拜。

△猫头鹰崇拜在全世界也挺常见的。

△漂亮的包包,但是没看到有卖,可惜。

△除了衣服还有配饰,银就是主要材质。我挺好奇的,这些银子平时是如何保存不氧化呢。

△这个珐琅就是我们常说的“烧蓝”,也就是“银胎珐琅”。先用银片做成底胎,在需要的地方填满色釉后,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烧成后变成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块,由于经常一次能上的色釉不够厚,一般要连续反复四五次。

△还有些其他的,大粗链子都挺好看的。

△之后展示了各种特色的帽子,不过“巾田”这个字没查到。

△感觉保养还是挺麻烦的。

△每个不同的分支都有自己的特色。

△还有一些早期服饰,这树皮衣让人想起了赫哲族的鱼皮衣。

△对服饰做了些介绍。

△不同的分支对同一个纹样的不同处理。

△婚服。

△还有不同分支的婚服。

△不得不说这奕车的女装看起来就很炫酷。

△还展示了老年人的衣服。

△还有其他的婚服。

△少数民族混居。

除了这个哈尼族服饰,还有藏族的展览。

△回到大厅,还是没什么人。

△藏族的特展没开,也是救我老命了,毕竟我确实来不及了。
之后出博物馆,打车回酒店之后拿行李,再坐地铁去机场。

△进了地铁站发现这个,这给人一种昆明很不安全的感觉呀。

△来到长水机场,上次来的时候感觉乱乱的,这次感觉好了不少。

△很快就过了安检。

△结果发现路边有一些蝴蝶装饰,怪好看的。

△这里还做了之前大象群北上的故事的模型。

△路边两侧是这样的。

△等飞机的时候口渴了,看见这里有一家宣传是云南特产就买了杯,不好喝。

△登机之后排队等起飞,往正好窗外看去,正好工作人在往飞机上货物和行李。

△起飞。

△飞上去不就之后就看到了滇池。

△这一路上提示要经过这些地方,不过天都黑了也看不到啦。

△进入云层。

△遇到了一直在一闪一闪的云。

△我这时候起飞,居然不是正餐!

△应该是路过了武汉,顺着长江回家。

△到太湖了。

△方方正正的,是昆山。

△飞机上有空少,结果……

△到虹桥了,飞PVG是不可能飞PVG的。
我那天拿积分换了个接机,上车后很快就回家了,至此这次云南之旅就结束了。之后我又去了江西,那下一篇庐山游记再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utama 于 2024-8-21 17:20 编辑

古代史部分就结束了,之后的展厅是文化方面的。

△既然是云南,那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得不提。

△不过无论怎么说,汉族还是主体民族,先从汉族开始。

△讲解员大妈介绍,这些牌子都是中举了还是怎么的家里出钱做的。重点是这每一个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和地点,但是样式和风格都一模一样,可能出自于同一人之手。

△应该是各种书院的印章。

△之前去过建水文庙,在云南儒学还是非常兴盛的。


△其实看不太清楚,就是和刚才的牌子一样,云南各地搜集过来的。这也说明了,在云南汉文化是主流。

△云南府的地图。

△介绍了下云南各地的壁画。

△主要是佛教都有三种,再加上其他的,风格特别多。不过我都没看过,有机会也去看看吧。

△应该是丽江白沙壁画的复制品。丽江白沙壁画是明洪武至清乾隆300多年间的作品,是古纳西人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生动反映,是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东巴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交汇的结晶。


△应该是神仙图题材的作品,不过没写神仙的大名我也不认识,就看着欣赏一下吧。说起明清壁画,最出名的应该是北京法海寺,这个作品感觉和法海寺壁画风格不太一样,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地方特色。

除了画还有字,下面放了点少数民族的文字。

△彝族的文字。

△藏文很容易辨认。

△还有点其他的。

之后是一些乐器。

△葫芦笙从青铜时代用到现在啊。

△理论上说这种弹拨乐器都有同一个祖宗,然后在全世界本地化成各种各样的。

△唢呐的好伙伴。

△讲解员大妈强调,他们这里的鼓会做成鱼的样子,这是一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其实仔细看下,和最原始的木鼓开始,这种鼓其实没有什么大变化。

之后是介绍建筑,不过这些建筑也得自己去看才有意思。

△昆明还是汉族建筑主流。

△当然有很多少族民族特色建筑。

△妙香佛国,宗教建筑也不少。

△桥也是特色。

△放了个房子的木雕构件,说实话看起来挺粗糙的。

之后是戏剧文化介绍。

△汉族代表放的是皮影戏。

△其他少数民族的。

△藏戏也是老朋友了。

之后是宗教文化,这块单独列出也是重点了。

△不少少数民族还是信仰原始宗教。

△各种宗教用品。

△这些风牌类似的东西好像在苯教里也见过,可能后来就是经幡了。

△和苯教的也越来越像了,应该是原始宗教都差不多。

△之后是佛教,这里有三种。

△先从汉传佛教开始。讲解员大妈说这是当地土司的家的门板,檀香木髹金的。刚拿过来的时候整个面都是黑的,但是因为是髹金所以为了保护表面不能暴力清洗。后来文物修复专家想到了用馒头来点点粘掉缝隙里的灰垢,于是一共用了18公斤馒头让这件文物重见天日。刚才壁画是神仙图,这木雕也是神仙图。


△大梵天在古印度神话中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为三大主神,后来佛教吸收为护法天众神。大梵天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一位天王,为初禅天之主。帝释天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为忉利天之主。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寺庙里,大梵天和帝释天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除了两位护法之外,周围还簇拥着飞天、侍从、天王、文臣武将等等,分别刻有人物约30人,错落有致地安置在这幅壮观的图画内。

△之后是藏传佛教。

△都是老朋友了不多介绍了,可以看之前西藏游记。而且毕竟不是核心区域,所以东西都比较一般。





△感觉里面好几个风格,不过我确实不熟悉藏传佛教艺术。

△这个度母好看,就拍了张。

△嘎巴拉拍糊了……就是人头骨做的。

△还有一些唐卡。

△之后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南传佛教。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是北传佛教,也叫大乘佛教、下座部佛教。
这种分别主要是原始佛教时代和环境变化,宗教改革和给佛教思想打补丁自然也是势在必行。首先是根据先前释迦牟尼留下的各种言论,虽然说不上分列,但是出于理解不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而在释迦牟尼涅槃后后百年,大天五事导致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大天五事”这事情还有意思,不过牵扯到整个佛教史,我水平不够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下次有机会说吧。之后佛教从混沌状态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大众部是大乘佛教的先驱。到了阿育王时代后佛教迅速发展,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上座部的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之后的一派传往东南亚形成当代的南传佛教。
两者之间的差别,涉及到佛教根本,不能说互相为异端吧,至少也互相不认同。其中相对来说,大乘佛教的改革是相对激进的,而小乘佛教的改革相对温和。大乘佛教思想分别通过西域和西藏传入我国,再次经过本土化改造,变成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不过必须说的是“乘”这个字一般念“ shèng”,梵语原文是车乘的意思,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shèng)。北传佛教觉得对方不行,就自己叫自己“大”,南传佛教肯定不服。讲解员大妈也说大家见到千万别叫“小乘”,叫“上座部”比较好。

△独具特色的佛像,因为我们这里基本都是大乘佛教的,所以非常难得。

△经幡和经卷。藏传佛教的文书反而保留了贝叶经的样式,这里反而是用经卷了。

△就是以阿嵯耶观音为首的本地化密宗。

△有汉人自然也有道教。

之后就是介绍本土的特色手工艺品。

△感觉最好单开一个馆比较好,不过自然历史部分都放一起了这里放工艺品也不奇怪。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这里展示的工艺和中原的工艺也是一样的,应该是传过来的。这里展示的先切开原料之后之后捣碎。

△使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用物理手段分散成纤维状。

△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最后再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成为纸张。

△我们后期造纸术主要使用的是竹,因为原材料速生便宜,因此宋元之后南方也是造纸术的中心区域。不过高端纸张还是有特殊的原料,比如宣纸是青檀皮与沙田稻草混合制造的。云南也因地制宜,选择了很多当地的材料。

之后展示民族特色的服饰。

△先从绣花开始。

△这苗族几何花纹绣和群友家有点差异,但是风格是一致的。

△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我记得这个紫色还挺难染的。

△麻栗坡的还要特别注明,这是什么特殊的彝族分支吗。

△还有些其他的,总之都很有特色。

△这个确实比较复杂。

△这件应该是类似于群友家里那条裙子配的上衣吧。

△群友老说妈妈的裙子没洗好,完整的褶子是这样的。

△这里的染色蜡染我之前介绍过了,扎染就是把一部分扎起来不让颜色进去。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不过目前还在广泛运用地区的确实还是云南。

△云南本地的织物。

△还展示了建筑,也是杆栏式的。

之后就是雕刻艺术。

△这类基本就和中原、江南的差不多。

△竹雕。

△这个贝壳公鸡挺有地方特色。

△螺钿剔红也是核心区域的看起来更好一些。

△这里靠近缅甸,所以玉石更有特色些。

△大家最熟悉的鼻烟壶是里面作画的。这里除了这类之外,不光有外来的和田玉的,还有本土玛瑙、水晶的,比较有特色。

△之前提过滑石是和田玉的平替。蜡石虽然在我国广泛分布,但是云南不知道有没有,没有的话可能是从缅甸或者青藏高原送过来的。

△翡翠就很有地方特色了。不过清代其实是有B+C的,所以不是说古玉都是纯天然。

△各种翡翠和其他石头。

△左边都是血珀,还都那么大的,查了下可能也是缅甸的。


之后就是金属技艺。

△先从金银开始。

△银披肩。

△还有些其他的


△讲解员小姐姐介绍了这件罐子。罐身由银花丝编织而成,内套银质罐心。罐身浮雕纹饰为寓意福寿安康的苍劲青松与飞翔仙鹤,浮雕纹饰也全部用银花丝编织成形后,再焊接在罐身上。花丝工艺本身不罕见,但是做那么大的还第一见,一般是运用在首饰上面的。

△对这里本地少数民族来说,银饰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品之一了。

△各种镯子和装饰物,这里工艺比较复合。

△这里主要是錾刻。

△除了装饰品还有用品。

△讲解员大妈之后特地带来看着这件。比起刚才的缧丝罐,我也觉得这件更能代表云南。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 ,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工艺中其他还算常见,但是最后一步的捂黑是最独特的部分,要黑的好也很有技术要求。捂黑就是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手汗液长时间与乌铜接触,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
我还挺想带一件回来的,结果一路都没看到。

△还有点其他的金属的。

△最后还放了点陶器,特色紫陶之前在建水也介绍过。

最后强调了下民族融合。

△外来的屯边文化。

△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

△感觉都是本地少数民族的。

△讲解员大妈说,虽然时间很紧张,但还她还是希望大家可以看看这个砝码。这砝码做成动物形状,也表达了云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特色。

古代史部分就彻底结束了,之后还有近代史。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云南也不能幸免。

△晚清啥样也不用多介绍了。


△当时的一些文物。

△当时哪里都是这样的事情,都是殖民者常用的套路。
光绪元年(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并把侵略军赶出云南。光绪二年(1876年)9月13日清朝与英国在烟台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此英国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条约权利”。

△天下铁路电线洋关炮台海道简明图表。

△黑旗军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得名,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 同治六年(1867年),由于清军的进攻迫使黑旗军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后在抗击法国侵略越南(中法战争)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将领刘永福曾被越南国王授予三宣副提督之职。协同老将冯子材的部队,创下了打死法军千余人的镇南关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虽然打赢了,不过越南和大清也没啥区别。同治十三年(1874年),越南政府再次屈服跟法国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内容为①法国承认越南是独立国、②越南外交由法国代理、③开放红河自由航行。
之后法国驻中国公使把条约通知清政府,清政府表示这越南一直是我天朝上国的附属国,你怎么能说他独立呢?于是不予承认并且阻挠。
光绪八年(1882年),发过海军攻陷东京(河内),要求越南履行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大清乞援。于是两国再次交涉,并在天津签订《天津草约》,大概就是咱们以红河为界分而治之。
光绪九年(1883年),两国同时宣布草约无效。法国大军即进攻越南首都顺化,越南国王投降并法国签订《顺化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内政外交全归法国管理。越南政府高层有反对者,罢黜了爹立儿子为国王后派急使到大清求救。清政府的反应十分迅速,立即派遣援越远征军进入越南,可是高估了自己和黑旗军没有打过,只好再跟法国谈判。
光绪十年(1843年),中国代表李鸿章,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天津简明条款》。条款其中一条为“所有法越与内地货物听凭运销”,云南也就向法国敞开了大门。

△法国军服。

△虽然英法都来了,但是当时清政府还是统治云南的。

△宣统元年的诰封。

△政府发的执照。

△插播市民文化。

△这新娘礼服,后世影视作品都有参考。

△商业契约。

△英法撬开了云南的大门,商业也随之发展。

△各类钱币反应了商业的繁荣。

△其实鸦片畅销之后,我记得大清国后来大部分都自产自销了,主产地就是云南广西。后来进口鸦片销量下降,英国人还挺不开心的。

△各类用品。

△相关文书。

△对近代化来说,铁路很关键。
讲解员大妈介绍说这个就是“米轨铁路”。世界各国铁路凡直线轨距为1435mm的称标准轨距;大于1435mm的称宽轨距,小于1435mm的称窄轨距。由于这是法国人100多年前建造的滇越铁路,所以这条铁路的铁轨采用法国标准轨距为1000mm。这是是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通车的国际铁路。

△这里放了复制的米轨铁路车厢,很多人在这里拍照。由于铁路的开通,云南也就完全对法国开放了,之后跑步进入近代化。法国人也罢自己的文化带入云南,比如这个法式酒柜。

△之前在蒙自只是路过,没时间看看海关,下次一定啊。

△石龙坝就是那个“昆明都江堰”所在之处。讲解员大妈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国以滇越铁路即将通车需要用电为由,拟在石龙坝修建水力发电站。于是激起云南各界人士强烈反对,并酝酿由国人自办。石龙坝水电站一厂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7月开工,民国元年(1912年)5月28日发电。目前,石龙坝水电站建成时的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能运转发电。
云南个旧产的锡质量上乘,号称质量世界第一数量世界第二。但当时个旧大锡的出口,原从蛮耗口岸经红河南下至越南海防转香港地区销往国外。滇越铁路修通后,锡外运改由必须经蒙自关与碧色寨车站。当时从个旧对外的物资运输,全靠马帮这种原始的状态。因此在滇越铁路通车之后,云南的工商界的有志之士们筹建了这个铁路。

继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同盟会来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旗采用由赵凤昌设计五色旗。这时候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条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构成,象征五族共和。

△现在已经变成博物馆了,下次去看看。

△一些当时的文物。

△李鸿祥是云南玉溪人,早年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担任教官,是朱老板的军事理论教官。他在昆明重九起义后担任昆明城防卫使,并参与驱逐清军和筹建富滇银行。

△腾越起义是云南辛亥革命之“首义”,为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立了首功。

△武昌起义成功后,云南革命派积极响应。从1911年10月16日到28日,昆明同盟会成员先后召开过五次秘密会议筹备起义。在10月28日举行的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写下了“协力同心、恢复汉室、有渝此盟、天人共殛”十六个大字,火烧后调入酒中,由与会众人分饮以结同心。并推举新军协统(旅长)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决定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午夜起义。30日晚8时许,昆明北校场士兵准备枪弹时,计划暴露,提前于下午9时发动起义。
11月3日,革命者在五华山组成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为都督,宣布对内对外方针。随后滇西大理、滇南临安的驻军先后响应起义,云南成为响应武昌起义首先取得胜利的省份之一,清朝在云南的统治被推翻。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云南表示不从。

△一些老照片。

△当时的一些文物。

之后革命又进入新篇章!

△党组织来了。

△这一套流程和其他地区也差不多。

△当时的一些资料。

△勋章我不懂。

△红军长征的故事的缘起在江西部分的游记里已经叙述过了。六届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2月5日至9日在云南威信县扎西镇境内连续召开会议,统称扎西会议。扎西会议是长征中十分重要的会议,实际上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也是张闻天同教员紧密合作,协力领导全党全军的良好开端。

△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经过云南,并先后从云南渡过金沙江,甩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省33个县,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纲领和政治主张,在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云南的传播和云南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对云南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红军的文物。

然后日本人就来了。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除了学校,工商业和文化界也一起迁往云南的大后方。

△讲解员大妈强调,大家远道而来可能觉得我们云南在抗战的时候是大后方,并没有受到抗战的影响,但是其实当时云南各族人民也是为抗战做出巨大的贡献的。
大妈表示,滇缅公路当时是唯一对外的物资运输通道。当时修建的时候,云南的青壮年男子都去前线打仗了,没有壮劳力来修路。这时候当地傈僳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都站了出来,一夜之间组织了一支自带干粮的20万人的修路队伍。修路的时候有些妇女还背着襁褓中的婴儿,扛起了扁担拿着锤子,在云南的穷山恶水之间劳作。据大约统计,牺牲于上述种种缘故的男女民工不少于二三千人。
最终只用了九个月时间就建造起了条横跨怒江的滇缅公路。然而公路的修成也不是结束,之后日本人也经常过来轰炸公路。于是这些修路的人白天藏在山林之中,晚上在出来修复公路。公路在一天他们就修补一天,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
大妈说着说着自己都哽咽了,之前降到米轨铁路的时候大妈的情绪也不太好,大概也是觉得那时候自己的祖辈日子过的也太苦了吧。
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讲解员大妈继续说,公路修成之后还需要司机。这条新建造的公路宽不过两丈,狭窄的地方仅能容一辆卡车通过。由于是战时抢修的临时公路,路面坑洼不平,一遇雨天道路就泥泞难行,随时都有车毁人亡的危险。此外,白天日军还在这里对公路狂轰滥炸,于是经常需要在恶劣天气和夜间形式。如此恶劣的行车条件,没有技术熟练的驾驶员是无法胜任的。当时国内严重缺乏此类人才,国民政府即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呼吁,招募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工回国,加滇缅公路国际抗战物资的运输工作。
然而仅在1939年的半年内,前后共有9批机工放弃海外的优越条件回国,总数达3200多人。根据抗战胜利后统计,3200名南洋机工,三分之一留在国内,三分之一回到南洋,还有三分之一永远长眠在了这条生命线上。
飞虎队到来之后,也肩负上了保卫滇缅公路的任务。日军飞机轰炸频繁,线路上的运输车辆和线路的桥梁咽喉要道皆是他们的攻击目标。由于数量上的差距,飞虎队飞行员经常需要频繁起机作战。

△讲解员大妈介绍,聂耳就是用这把小提琴创作出国歌的。1931年初,聂耳因帮助朋友代租电影片邮寄回昆而获得100元的酬金。他将这笔钱的一半汇给母亲,剩余的一半买了这把廉价的二手小提琴、几本乐谱和一件冬衣。1935年,聂耳根据田汉歌词创作出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20世纪50年代,聂耳的母亲、两位哥哥及好友将包括小提琴在内的聂耳的个人用品、作品手稿、文章文稿、小说、剧本、日记、书信等近5000件遗物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

△后来日本人从缅甸来了,云南也成前线了。之前缅北诈骗分子谎称自己是远征军的后代,说的就是这个远征军。不过那是诈骗份子,可千万别信。在彻底光复缅北和滇西后,中国远征军凯旋归国。在抗战胜利前的1945年4月被裁撤,并继续参加国内战场抗战。除了有少数滞留缅甸的伤员没有及时归队(痊愈后基本回国)外,留在缅甸的远征军将士只有忠骨!

△当时的一些文物。

△讲解员大妈强调,云南后期也变成了前线,直接参与了抗战。
松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对于松山的军事设施,日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表示“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1944年6月4日起,松山战役历时95天,中国远征军对松山发起了10次冲锋后最终攻克松山,全歼日军拉孟守备队。在这场战役之中,中日伤接近5:1。松山战役的胜利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说到这里讲解员大妈也哽咽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这场战役的战场和烈士陵园。

△日军留下的东西。

△腾冲也扼滇缅公路要冲。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
1944年远征军开始反攻时,政府便发动46000多民工,运送弹药粮秣、抢修桥梁公路、当向导、救伤员、搞侦察。老弱妇孺也没有闲着,前后仅用了不到6天时间从保山户帕运送60万斤军粮的来到前线。在军粮供应不上时,当地民众宁可自己不食或少食,也要将煮好的饭菜,冒着枪林弹雨送到前线。

△抗战终于胜利。

之后解放战争就到来了。

△一二一运动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国民党特务在昆明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事件,史称“李闻血案”。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与夫人外出,10时许回家路经青云街学院坡,被保密局昆明站特别行动组特工用美制无声手枪击伤,子弹由后腰射入于腹部穿出,因失血过多于次日凌晨5时逝世,临终时大骂“无耻”,高呼“我为民主而死!”
7月15日上午,闻一多赴云南大学致公堂参加李公朴死难经过报告会,一出家门便被特务跟踪。会上,闻一多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下午,又往《民主周刊》社举行记者招待会,表明了反独裁﹑反内战的严正态度。会后,与长子闻立鹤返回西南联大西仓坡宿舍,距家门不远处,被尾随而来的第二组特工用美式冲锋枪扫射,身中八弹当场殉难。

△还是需要武装斗争。

△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起义,得到“边纵”尚未解放的省内国民党专县政权和地方部队的响应,驻昆明的一些国民党中央系统的军政机关也跟随起义。1950年2月20日,解放军野战军进驻昆明。1950年2月24日,云南正式解放、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

△讲解部分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不过展览还没有结束,这里还有其他的临展。

△有个哈尼族的服饰展览,不过我当时很急了,所以照片拍的不是很好。

△我们国家区分少数民族其实挺随意的,很多类似的会被合并起来,也有差不多会被拆开。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不过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见,以人数最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族统一的名称。

△总之就是哈尼族内部区分也很多,大家都不太一样。

△长衣和长裙长裤。

△短衣和短裤长裤。

△短衣短裙。以及配色上比较尚青尚红。

△还有越南哈尼族的。我之前看到说,越南的苗族本来和国内苗族差距挺大,看见晚上什么“苗疆公主”打扮很火,现在也和国内苗族学习满头银饰了。

△风格还是非常多变,有的真是非常有设计感。

△要是不去澄江我就打算去元阳梯田的!

△没办法只有山能住,高山族也不是自己想做高山族的。这次来自己爬了下确实体会到什么叫环境恶劣,更别提还要在梯田上劳作了,比平原可苦太多了。

△只要是农耕民族,都会有围绕农业展开的文化。

△展示了一些农具。

△古代都是草木染,不过不要觉得草木染一定比化学染色更健康。传统的草木染媒染剂通常有明矾、石灰、醋酸铜、醋酸铁等等,并不是布放进花草水里就能上色的,染布自古以来就是高污染行业。

△各种工具。

△各种自然风刺绣。

△之前群友说妈妈的裙子上的几何图形有各种含义,哈尼族也是这样的。

△感觉风格上差距挺大的,但是整体都是自然崇拜。

△猫头鹰崇拜在全世界也挺常见的。

△漂亮的包包,但是没看到有卖,可惜。

△除了衣服还有配饰,银就是主要材质。我挺好奇的,这些银子平时是如何保存不氧化呢。

△这个珐琅就是我们常说的“烧蓝”,也就是“银胎珐琅”。先用银片做成底胎,在需要的地方填满色釉后,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烧成后变成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块,由于经常一次能上的色釉不够厚,一般要连续反复四五次。

△还有些其他的,大粗链子都挺好看的。

△之后展示了各种特色的帽子,不过“巾田”这个字没查到。

△感觉保养还是挺麻烦的。

△每个不同的分支都有自己的特色。

△还有一些早期服饰,这树皮衣让人想起了赫哲族的鱼皮衣。

△对服饰做了些介绍。

△不同的分支对同一个纹样的不同处理。

△婚服。

△还有不同分支的婚服。

△不得不说这奕车的女装看起来就很炫酷。

△还展示了老年人的衣服。

△还有其他的婚服。

△少数民族混居。

除了这个哈尼族服饰,还有藏族的展览。

△回到大厅,还是没什么人。

△藏族的特展没开,也是救我老命了,毕竟我确实来不及了。
之后出博物馆,打车回酒店之后拿行李,再坐地铁去机场。

△进了地铁站发现这个,这给人一种昆明很不安全的感觉呀。

△来到长水机场,上次来的时候感觉乱乱的,这次感觉好了不少。

△很快就过了安检。

△结果发现路边有一些蝴蝶装饰,怪好看的。

△这里还做了之前大象群北上的故事的模型。

△路边两侧是这样的。

△等飞机的时候口渴了,看见这里有一家宣传是云南特产就买了杯,不好喝。

△登机之后排队等起飞,往正好窗外看去,正好工作人在往飞机上货物和行李。

△起飞。

△飞上去不就之后就看到了滇池。

△这一路上提示要经过这些地方,不过天都黑了也看不到啦。

△进入云层。

△遇到了一直在一闪一闪的云。

△我这时候起飞,居然不是正餐!

△应该是路过了武汉,顺着长江回家。

△到太湖了。

△方方正正的,是昆山。

△飞机上有空少,结果……

△到虹桥了,飞PVG是不可能飞PVG的。
我那天拿积分换了个接机,上车后很快就回家了,至此这次云南之旅就结束了。之后我又去了江西,那下一篇庐山游记再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4-9-22 01:44 , Processed in 0.084269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