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寢
发表于 2025-1-6 13:40
大十字紅朔 发表于 2025-1-5 16:33
%26#183;是什么
字符乱码,就是姓名之间那个点
—— 来自 鹅球 v3.3.96-alpha
失落之翼
发表于 2025-1-6 15:27
安徒生写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童话吧
ace0018
发表于 2025-1-6 15:37
幸福童年本来就是现代概念,不说安徒生那个时代了,各位父母小时候还不是要帮家里干活,现在的孩子能和以前比吗?
这些给孩子讲的故事,很多包含恐怖概念就是因为它还有吓阻儿童实现教育的功能,有些事情表达一旦夸张就显得非常不适合小孩看了
以前给小孩子讲故事,本身就是用来教育小孩子的,不是什么哄睡用的
长谷川红叶
发表于 2025-1-6 16:25
本帖最后由 长谷川红叶 于 2025-1-6 17:33 编辑
LilyWhite 发表于 2025-1-6 10:22
王后毒死白雪是因为白雪比她漂亮,白雪公主故事开篇就是亲妈各种祝福女儿漂亮,你说最后她因为女儿漂亮要 ...
然而“迫害白雪的王后是她的亲生母亲”这个说法正是基于1810年版本厄伦堡手稿(Ölenberg)的重见天日,以及1812年的初稿而得出的,原本的逻辑就是这么生硬
特别是厄伦堡手稿,它展现了格林童话在历次演变之前的雏形是什么样子的。
格林兄弟在1857年的白雪公主最终版(可以理解为通行版,目前世上诸多语言译本的源头)有两个重大改动,其中一个就是在“生下了像雪一样白,血一样红,像乌檀一样黑的女孩,这个女孩叫做白雪公主”的后面加了一笔,“但是生下女孩不久王后就死了,过了一年,国王另外娶了一个王后。”
为什么格林用继母来替换下母亲?一个流行解释还是因为用母亲来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显得过于的冷酷了,和温情慈爱的母亲传统形象不符合。而继母被看成邪恶之源,扮演着令人发指的巫婆like角色早已有之,像我们熟知的亨塞尔与格莱特的名篇,也是在后来的版本由继母取代了抛弃孩子者的身份,甚至“心术不正的继母”,已经是个固定用法了。本就已经污名化的形象,反正也不多格林一笔可格林全篇下来真的不多吗?。
根据后来者的研究显示,“十八、十九世纪很多女人在生产时死去,很多男人会再婚或带回一个继母来照料被留下来、没有母亲的孩子。”格林兄弟加入了继母的设定,也确实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风貌。
也有观点认为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和异文版本对格林的创作产生影响,例如在《白雪公主》的注释里,格林兄弟说他们一共收集到了六篇异文,其中第五篇异文说的是国王的前妻留下一个女儿死了,国王再婚,又生下了三个女儿,这些女儿忌妒白雪公主,于是,继母就把她抛弃在了森林里……而莎士比亚的《辛白林》(cymbeline)里不列颠公主伊摩琴历尽磨难,九死一生,其中也有继母在推波助澜。
至于“原本作者的创作目的都是给成年人看,结果到国内都成儿童读物了”“就是把民间流传的各种稀奇古怪小故事做了个合集,不知道哪个24K纯SB给这玩意加了个童话的标题在国内发行的”则是错误的,格林兄弟的意图原先虽然是学术上的,是为了保存和发掘德意志民族的文学,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孩子也可以是这些故事的重要听众。他们在每一版之间对故事所作的更动,其动机显然是为了迎合孩子们的需求,就像前面的楼友提起格林故事曾经激发自己童年的淳朴正义感,格林兄弟泉下有知,想必也会感到欣慰。
这种转变的标志是在1823年,《格林童话集》出版了英文版,这是一个配上了铜版画,并特别注明这是一本“献给幼小的心灵”的选集。
最体现世事无常的一幕出现了,与《格林童话集》在德国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不同,这个面对孩子的选集在英语圈却大受好评,一版再版。
这给了格林兄弟巨大的事业正反馈,信心大增,于是威廉·格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像英译本一样,出一个选集。一册,小开本,尽可能赶在圣诞节发售,配上插图。定价尽可能便宜一些。学术性的注释和序言,全部删除。
这本小集子包含了《玛利亚的孩子》《亨塞尔和格莱特》《灰姑娘》《小红帽》《玫瑰公主》《白雪公主》《牧鹅姑娘》这七部我们基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篇,还各画了一幅插图。小开本的《格林童话选集》赶在1825年的圣诞节成功上市,第1版一共印了1500本,一售而空。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本选集不仅在他们生前就再版了十次之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让格林童话声名远扬,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
而这个现象也侧面印证了从亲生母亲到继母改动的必要性,随着《格林童话集》的一版再版,威廉·格林一定是深刻地感觉到,这本童话集不是为了娱乐大人,而是要成为孩子们就寝时间的一座民间故事的宝库。如果为孩子读这本睡前读物的又是孩子的母亲,显然诸如母亲残害自己女儿这样的行为,是断断不能为母亲所接受的。所以这不是为了爆家庭读物受众金币的便宜之举,而是威廉·格林把《格林童话集》看成是“教育之书”的倾向愈来愈鲜明了。这是因为他发现孩子们会把原本受众不属于自己的书当成自己的书,孩子才是这本童话集的真正听众或是读者。所以早在25年爆火小红书版本之前的1819年第2版起,他就重新确定了编辑方针,削除了所有与孩子不相符的表现。
甚至还会加以扩写,比如在玫瑰公主之中令孩童印象深刻的妙趣横生一幕就是源于他的进一步创作:
恰逢其时,国王率领所有的仆人回来了。于是,大家全都睡着了。马厩里的马,屋顶上的鸽子,院子里的狗,墙上的苍蝇,连炉膛里熊熊燃烧的火,都静静睡着了。烤肉不再发出嗞嗞的声音了。要去抓小孩头发的厨师,放过了小孩。女仆睡着了,手里正拔着的毛的鸡掉到了地上。接着,皇宫四周就长出了一圈高高的玫瑰篱笆,越长越高,愈长愈密,从外面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也是格林兄弟的特点——主要是威廉——会持续改写故事,确保其具有流畅的转折点、合逻辑发展的情节和适度的角色刻画,以符合读者的期待,并且符合他们自己艺术性及学术研究的标准。
初版不是儿童文学,但是终版一定是儿童文学。正是基于威廉的孜孜不倦的伟大工作,将口述传统和书面传统有机结合,装饰以民间文法的点缀,格林童话才能散发出隽永的魅力。
yoki42
发表于 2025-1-6 16:48
儿童文学界有个国际安徒生奖,双年颁发,之前看了《精灵守护者》搜了下原作作者上桥菜穗子,发现她是2014年的得主,于是囤了一套《守护者系列》,可以给娃看好几年了。上桥后面一任得主就是曹文轩。
—— 来自 鹅球 v3.3.96
长谷川红叶
发表于 2025-1-6 17:08
失落之翼 发表于 2025-1-6 16:27
安徒生写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童话吧
早年的安徒生确实什么都写,从17岁开始写剧本,写散文,写瑞典游记,写长篇小说。
但是在1835年,他刚刚满30岁,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宣称“要争取未来的一代”。也就是这时,他开始把全部的精力和生命贡献给创作孩子们看的童话——这份不朽的工作,如我们所知他非常勤奋,他每年圣诞节总要出一本童话集献给他的小读者,圣诞节在欧洲是盛大的节日,尤其是孩子们的节日,他选择在这个节日出版他的童话创作,也说明了他对孩子们的深厚感情,他是严肃认真要争取这未来的一代,直到他去世前的两年,也就是1873年为止,他从没有停止过童话创作,他一共发表了168篇童话和故事。
所以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作品基本上都算是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研究组织也是这么分门别类的,至于为什么有些故事的氛围完全不像童话,其实还是要从他的创作转变说起。
一般来说孩童读者钟意的小意达的花儿,豌豆上的公主,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夜莺,丑小鸭都是他30岁到40岁的最早阶段的作品,创作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是他那时的主要目标。
而之后,他开始写一种“新童话”,但与其说新,毋如说旧。他一改过去笔风,减少了浪漫主义的成分,而加大了现实主义的比重,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到了1852年,他干脆把他的创作命名为“故事”,这时候出品的就是柳树下的梦,他是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园丁和主人。虽然我们能一窥其中的瑰丽童话式幻想,但是低沉的基调还是浸润着安徒生的矛盾和苦闷,这是他对生活的洞察和对时代的感受。
枢梁
发表于 2025-1-6 21:39
安徒生童话一般分两种版本,全年龄向和成人向
童话是俗称,全本的话,理解成故事集比较合适
suika2
发表于 2025-1-6 22:01
《一千零一夜》的第一篇故事我记得就是一个国王的妻子出轨黑人奴隶,他兄弟的妻子每天在后花园开impart,小时候我看过最黄的书,里面大部分故事都有人妻出轨黑奴这个情节
江阔云低任西东
发表于 2025-1-6 22:17
安徒生童话总有种忧伤的感觉在里边。。。
cqc1021
发表于 2025-2-2 00:59
本帖最后由 cqc1021 于 2025-2-2 01:06 编辑
鵝 发表于 2025-1-3 14:19
蓝胡子吧
—— 来自 鹅球 v3.3.96
原来LS有人说了叫《强盗新郎》,刚发现家里买的通行版格林童话(删除了部分黑深残内容的1857年版)里都有。讲的磨坊主女儿嫁给了一个新郎,结果是个吃人肉的强盗。强盗杀人分尸吃人的过程写得特别详细。好奇这故事在初版格林童话里得多黑深残
—— 来自 鹅球 v3.3.96-alpha
长谷川红叶
发表于 2025-2-2 06:34
新世纪后出版的格林童话译本,因为其儿童读物的性质,除非特别注明是全集,一般都是选本。
比如我手里这本译者杨武能,就是精选了99个格林童话。如果是第七版也就是1857年版本,应该是正正好200个故事,不会多不会少的,那坛友可真是捡到宝了
至于原始版本,我请deepseek老师来讲述吧,感谢AI发展,让我这种喜欢写长回复的也吃上年猪了。
一位公主被许配给一位王子,王子多次邀请她前往自己的城堡。但通往城堡的道路要穿过广袤森林,公主因害怕迷路而始终拒绝。王子便承诺在每棵树上系上缎带作为路标。公主却仍心怀恐惧,不断拖延。最终她再无借口推辞,只得踏上旅程。
她花了一整天穿越漫长的森林,在暮色中抵达了一栋大宅邸,里面寂静无声,只有一位老妇人坐在门前。
"请问我的未婚夫王子住在这里吗?"
"孩子,你来得正是时候,"老妇人答道,"王子此刻外出未归,他们命我备好大锅沸水,要把你烹食。"
话音未落,王子已带着凶恶的强盗团伙劫掠归来。老妇人被公主的年轻美貌所打动,趁还无人察觉低声说:"快躲到地窖的大桶后面!"
公主刚躲好,强盗们便拖拽着一位老妇人进入地窖,公主在暗处惊恐地发现那竟是自己的祖母。强盗们残害了老妇人,逐一剥下她手上的戒指,只剩下一个难以取下的金戒,盗匪挥动短斧连指斩下,断指弹飞到大桶后,竟正落在公主裙摆上,强盗不停寻找断指,离大桶越来越近,但最终还是决定待到天明再找。
趁强盗们鼾声四起,公主小心翼翼跨过一排排躺倒的身体,幸运的是没有吵醒任何一个人。她循着丝带为路,借着明亮月光的指引,连夜逃回家中。
归家后她向父亲详述遭遇,国王当即调遣士兵把城堡团团包围。次日,当"新郎"到来质问公主为何明明答应到访却没履行约定时,公主突然开口:"我做了一个可怕的梦..." 并在故事的最后突然掏出断指作为指认。
当罪行的一切细节公之于众,王子面如死灰欲越窗而逃,却被底下埋伏的卫队擒获。这伙恶徒终被绳之以法,为其暴行付出应有代价。
不难看出,虽然最终版经过了与其他的故事的合成,但从“定下婚约,怀着莫名不安,老妇人打掩护,凶宅中见证罪行,用断指作为铁证绳之以法”来看,整体的框架在初版就已经确立了。
正式版的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主人公从公主改成磨坊主的女儿;道路的标记由扎缎带改成了洒豌豆和扁豆;被残害的老祖母变成了惹人怜的少女。除了让故事逻辑更加的通顺,更生活化,容易让读者领会,恐怕也是缘于格林兄弟心心念念的德意志民族文学寻根大计,而不得不淡化讲述者口中的法国色彩
alacab
发表于 2025-2-2 08:18
如果说安徒生坏心眼的话,王尔德就是究极怀心眼,人家真的是把惨绝人寰的童话口述给女儿听
----发送自 HUAWEI ELE-AL00,Android 10
HOIHOISAN
发表于 2025-2-2 09:38
先告诉小孩子真实的世界有多残酷
再让他们明白现在备受呵护的童年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能让他们受到生活毒打的时候多一点心理准备
我猜的
八田美咲
发表于 2025-2-2 09:46
HOIHOISAN 发表于 2025-2-2 09:38
先告诉小孩子真实的世界有多残酷
再让他们明白现在备受呵护的童年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能让他们受到生活毒打 ...
有道理,小孩子需要吓一吓的恐惧心理,要不然一个棒棒糖就骗走了
dclara1
发表于 2025-2-2 09:55
问题是出在“童话”这个翻译吧
例如山海经绝对算fairy tale, folklore啥的了,但没人会把山海经叫“童话”
— from Google Pixel 8a, Android 15 of S1 Next Goose v2.1.2
绝地潜兵
发表于 2025-2-2 10:05
安徒生和格林童话也没啥,狐狸列那才是把一个阴险狡诈的渣滓当主角,看得很想打死它
Mimic
发表于 2025-2-2 10:08
就这几十年变玻璃心了,以前讲故事哪里来那么多避讳,给小孩讲的故事都是狼啊鬼啊毛人啊这些东西
frank14
发表于 2025-2-2 10:49
绝地潜兵 发表于 2025-2-2 10:05
安徒生和格林童话也没啥,狐狸列那才是把一个阴险狡诈的渣滓当主角,看得很想打死它 ...
狐狸列那里其他动物要么贪要么蠢要么坏,所以显得列那并不讨厌
cloudskate
发表于 2025-2-2 11:33
frank14 发表于 2025-2-2 10:49
狐狸列那里其他动物要么贪要么蠢要么坏,所以显得列那并不讨厌
狐狸列那感觉和 alice 社的兰斯差不多,虽然是个混球但不算讨厌
shimotsuki14
发表于 2025-2-2 11:57
长谷川红叶 发表于 2025-2-2 06:34
新世纪后出版的格林童话译本,因为其儿童读物的性质,除非特别注明是全集,一般都是选本。
比如我手里这本 ...
小时候看的是魏以新版本,前几年买了一本新出版的,刚看了下目录是200个故事
荻花题叶
发表于 2025-2-2 12:06
八田美咲 发表于 2025-2-2 09:46
有道理,小孩子需要吓一吓的恐惧心理,要不然一个棒棒糖就骗走了
古典讲给小孩子听的故事基本是
1. 快特么滚去睡觉,不然XX怪物就要把你吃了!
2. 别特么跑林子/河边作死,不然XX怪物就要把你吃了!
其实特别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