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香港四字电影观影报告(过审了)
本帖最后由 rp1993 于 2024-2-6 18:34 编辑元旦不知道干嘛,想到今年可能就要离开深渊,再不会像现在这么轻松方便地跑到香港看电影,就抽了一天跑去看最近感兴趣的四字电影。
四字电影和大名鼎鼎的四字弟弟没关系,就是这次金马里提名的几个电影标题正好都是四个字的,就都叫四字电影了。不过还有一部日本片翻译也是四个字……香港还真爱这种起名方式。
考虑到其两部香港电影很可能会在内地放,做个简单的repo给大家避雷。
《无邪之境》
结论:只推荐一直关注滨口龙介的影迷看
刚刚在威尼斯获奖的片子,滨口已经可以轻松拿捏三大影展评审的口味了,关注度也很高,我买的是10点的早场,小小的影厅也快坐满了。让我比较惊讶其中有不少是头发花白的阿公阿婆,放在内地基本上算在不会走进电影院的人群,更别说是这样一部非商业片。
电影剧情很简单,或者说有点太简单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民与跑来做露营项目开发的公司职员之间的故事。不过这次滨口确实做了和以往不同的尝试,以前他的电影都是比较密集的对话,较为封闭的小空间,给人很像戏剧的感觉。这部片子一上来就是大环境的空镜,然后前面20分钟连句对白都没有,和滨口之前的风格很不一样。结尾180度反转后戛然而止,坐我旁边的阿公阿婆影院灯都亮了还在嘀咕“就完啦?什么鬼?”。出了电影院回味一下还是能get到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但就觉得有这个必要么?总的来说完成度肯定不及滨口之前的电影,不过滨口能在上升期尝试这么大的转型,有一直看他电影的影迷还是值得看一下,起码小萝莉和可爱(
《白日之下》
结论:推荐,除了近期太丧的人都适合看。
这部片香港上映挺久了,所以没什么人,我从上一部片出来才买票,还有皇帝位。扫了一眼旁边的香港青年都是来买金手指的,刘梁在香港的号召力真不是盖的。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残疾人福利院虐待残疾人,之前没了解过相关事件,看的时候还挺动容的,演员的演技也都很在线。最后一个镜头也明示了事件只是表皮,真正还是想说第四权力的消亡。不过导演真的有点用力过猛,有点摁头观众问“惨不惨?快给我哭!“的意思。全片最重要的一个镜头来回切特写,反应,慢镜……我看得情绪都泄了。怪不得金马颗粒无收,电影好是因为真实事件本来就够震撼,食材足够好的时候,就不要加这么多佐料。
《年少日记》
结论:一坨狗屎
因为在的电影院下一场要等三个小时,我权衡了一下决定Citywalk4公里到另一家电影院看。没想到这会是我2024年第一个后悔的决定。
作为上影节口碑佳作,我这场上座率也有90%,还挺期待的,但看了开头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这么像……日本小清新电影?往后看越看越扶额。人物刻板情节尴尬,普通的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拍成了富二代无病呻吟。听说导演就是港府某高层领导的儿子,真就是为拍电影强说愁。结构上玩的叙述者诡计,只要稍有观影经验开头就猜出来了,后面就是白开水一样的体验。电影院里居然还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怎么香港人都有坐在大奔里被父母痛骂的经历么?整体水平比它模仿的《阳光普照》差了100个《狗十四》,出电影院一看豆瓣,卧槽8.6分,这种控诉原生家庭的片在豆瓣真是无脑高分。
因为这片像吃了屎一样,加上连续看眼睛有点疼了,原本打算连刷的《富都青年》也没了兴致,提前结束了可能是最后一次香港观影之旅。
白日之下个人感觉差不多全片有血有肉有泪,就是不停加大用力,将多宗真实事件不停加上去,但现实也不能进一步做甚么,只能发现一宗就再等**是否捉人又得其他部门互相推卸,
最后只能像旧丧尸片那种只能大家远望日出 这三部刚好是我想过去看的 啊,本来我还挺期待年少日记的……
果然两部一起过审了,就是不知道改多少
本帖最后由 ahhhJun 于 2024-4-22 18:18 编辑
和我观感差不多,尤其年少日记,这部在我这里只有拍摄技法层面会给一定的正面评价,这还是考虑到是新人导演,其他部分真的是,不想评价...以及其实不用和前人的珠玉比,可以看下同档期艺联在上的乘船而去,看看别人怎么拍“克制又细腻”的,好作品不怕比
—— 来自 OPPO PHY110, Android 14上的 S1Next-鹅版 v2.1.2
年少日记的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明线,明线和暗线为什么是排斥关系?一边说电影是在拍原生家庭问题一边说观众因为家里没有大奔不应该共情确实是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为了写影评强说狗屎了 刚看了滨口的话也正常,确实会感觉不太行...放国产片和现在的港片维度下看就还好。
另外感同身受主要还是细节吧,放学看商店里的游戏机发呆,卧室里偷看漫画,找个野地儿当秘密基地撒欢,这些细节还是挺击中我的。 噗哩噗 发表于 2024-4-22 12:04
年少日记的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明线,明线和暗线为什么是排斥关系?一边说电影是在拍原生家庭问题一边说观 ...
什么明线暗线?我有提这个概念么?说到底这片子有暗线么?
这片子是营造一种刻板浅薄的东亚式家庭来引人共情,有人能共情可以,小时代都有人共情,共情到哭我就不能理解了。
我刚开始以为导演是为了玩一个叙事诡计而把弟弟做主角,后来我想明白了,导演根本没有能力去处理一个真正受过家庭创伤的人长大后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他只能臆想一个童年惨痛的孩子,再以旁观者的视角去代入。
然而连着都没做好,情感完全是错位的,从小受伤害的是哥哥,结果弟弟长大了反而借着别人的伤痛在这装忧郁,走不出来,然后伤害自己的父亲妻子孩子,你哪来的资格呢?从头到尾主角从他哥哥遭遇上学到的就是有孩子心理不正常了,我要去找他话聊,最后也是在一通话聊中结束了。
全片任何结构性问题都没触及,只是创造了一个家庭悲剧,一个符号式的父权靶子,然后赚人眼泪,让人泄愤,真的有人看完这片子开始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么?豆瓣高赞都只关心自己放大的童年创伤。
这片还不如涉过愤怒的海,涉海好歹还有出彩的视觉调度,这片从头到尾都是日式MV排法,不是一坨狗屎是什么呢? 本帖最后由 噗哩噗 于 2024-4-22 14:07 编辑
rp1993 发表于 2024-4-22 13:12
什么明线暗线?我有提这个概念么?说到底这片子有暗线么?
这片子是营造一种刻板浅薄的东亚式家庭来引人 ...
暗线就是弟弟的叙事线啊。你的判断的大前提是觉得这个片子是一个“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片,但是这片首要做的是呈现一段能够引起一些人共鸣的经历,有青少年心理健康要素而不是要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话聊是因为提到了相关问题为了正确性添加的要素而不是本来的重点。我对这片结尾也不是很满意,或者说这片子本身也没想好最后要落脚在哪里,但是把主要线索当作纯工作性的拍摄技法然后讨论剧情当然会觉得错位 这两部都有点用力过猛的问题。白日的好评主要还是占了题材优势(国内和香港此类电影都太弱势了),虐待老人和性侵女童各自都可以单独拎出来拍一部电影。年少在艺术表达上相对高级一些,但把主题和导演的心声借用片中人物之口直白讲出来也显得有点简单粗暴。 噗哩噗 发表于 2024-4-22 13:50
暗线就是弟弟的叙事线啊。你的判断的大前提是觉得这个片子是一个“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片,但是这片首要 ...
这是我觉得?片尾结束黑屏白字写的啥……
而且我也说了它在“关注青少年心理”方面的表达是不合格的,它主要还是塑造刻板的东亚家庭伤痛。
如果你觉得弟弟线是暗线的话,我想问一下是哥哥的叙事线引起你的共鸣还是弟弟的叙事线? 本帖最后由 噗哩噗 于 2024-4-22 15:29 编辑
rp1993 发表于 2024-4-22 15:03
这是我觉得?片尾结束黑屏白字写的啥……
而且我也说了它在“关注青少年心理”方面的表达是不合格的,它 ...
我不太了解原生家庭对你做了什么以至于你要一直加一堆定语来修饰你不会共鸣电影里的家庭创伤这个简单事实,但是你会不会共鸣-有没有人会共鸣-电影是不是塑造了刻板印象这是三个互相独立的问题,而且不管是你还是我有没有共鸣因为什么共鸣都不会提供电影是狗屎的补充依据。就我个人而言共鸣的是传统东亚家庭的氛围(不蕴涵任何关于其他类型家庭氛围的评价),更具体的说是难以细究也没有有意义的道德可归咎个体的结构性悲剧,共鸣家庭问题未必是因为代入了某个人 噗哩噗 发表于 2024-4-22 15:26
我不太了解原生家庭对你做了什么以至于你要一直加一堆定语来修饰你不会共鸣电影里的家庭创伤这个简单事实 ...
你这是逻辑谬误了,还要阴阳怪气我的原生家庭,要是不想聊电影只是打击异见可以直接骂的。
评价都是主观的,我不主观我在这写什么影评呢?再说我上面的评价那个词是基于电影没让我共鸣得出的?不都是主题和人物塑造上的缺陷来说的?共情这个词是你先提的吧? rp1993 发表于 2024-4-22 15:45
你这是逻辑谬误了,还要阴阳怪气我的原生家庭,要是不想聊电影只是打击异见可以直接骂的。
评价都是主观 ...
主楼的大前提我已经说了嘛,电影主旨(我认为)不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评价,我只是觉得因为预期错位说是狗屎不好。阴阳怪气有一点是因为我觉得错位的一个原因是刻意把主要线索定为不可共鸣的刻板印象,但这是另外一件事了 后半段的剧作确实差点意思,无论是因为录音与父亲的和解,还是用字面意义上年少日记来完成与爱人和解来磨平原生家庭的代际伤痛,都显得过于生硬了。录音这个甚至前面都没有伏笔,不如就落到伤痛是普遍存在,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且永远无法抹去的。 天下至贱 发表于 2024-4-22 16:34
后半段的剧作确实差点意思,无论是因为录音与父亲的和解,还是用字面意义上年少日记来完成与爱人和解来磨平 ...
录音是男主哥练琴的时候录的呀,助理不知道男主家具体情况,所以才误以为是男主的
只是男主知道男主爹确实还是关心男主哥的,平淡的就过去了 本帖最后由 天下至贱 于 2024-4-22 17:03 编辑
Alphawalker 发表于 2024-4-22 16:38
录音是男主哥练琴的时候&#x ...
这个我当然知道,只是就突然掏出个录音说是当年的录音,你爹我还一遍遍重听都听烂了,这样来完成所谓和解总感觉过于牵强了,更像是硬着头皮给片里情感走向编了这个落脚点,明明导演是个连两次离婚都要选个放戒指到桌子上的对称狂魔的。 天下至贱 发表于 2024-4-22 16:34
后半段的剧作确实差点意思,无论是因为录音与父亲的和解,还是用字面意义上年少日记来完成与爱人和解来磨平 ...
这里怎么做都不会对,因为弟弟作为哥哥死亡的加害者(有点过了的话就算旁观者),要完成与父亲和妻子(代表社会)和解的是他哥哥,轮不到弟弟来替哥哥和解,弟弟只能与自己和解。
这里要么成功和解主动修复与周围人的关系,要么不和解继续一意孤行做一个自我批判。结果导演选择了让弟弟拿出哥哥苦难,表示“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原生家庭多么多么烂,我哥哥多么多么惨,你们一定要理解我啊!”恕我无法理解。
写到这豆瓣评价为啥这么高我就理解了,把自己的问题全归咎于原生家庭确实是豆瓣的zzzq rp1993 发表于 2024-04-22 18:46:30
这里怎么做都不会对,因为弟弟作为哥哥死亡的加害者(有点过了的话就算旁观者),要完成与父亲和妻子(代 ...这片真的有“把问题归结于xxx”这个倾向吗?这种理解会不会有点太不负责任了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wooeason 发表于 2024-4-22 20:58
这片真的有“把问题归结于xxx”这个倾向吗?这种理解会不会有点太不负责任了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 ...
?除了原生家庭问题,这片子还展示了其他问题的因素么?难道男主的困境是由于香港经济衰退导致的? ahhhJun 发表于 2024-4-22 11:55
和我观感差不多,尤其年少日记,这部在我这里只有拍摄技法层面会给一定的正面评价,这还是考虑到是新人导演 ...
乘船而下 还是算了,整个一低配版 步履不停 rp1993 发表于 2024-4-22 21:12
?除了原生家庭问题,这片子还展示了其他问题的因素么?难道男主的困境是由于香港经济衰退导致的? ...
lz看电影的时候难道一直在找问题吗,生活又不是代码 和主贴相反,我倒是认为《少年时代》最有意义的是展示了从原生家庭受到的伤害是会向周围扩散的。哥哥从原生家庭受到的伤害扩散给了弟弟,弟弟受到的伤害又向社会中其他人扩散。
电影能展示问题就足够了,还期望着电影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是想太多?特别是家庭关系这种无解的问题。
另外,一个人努力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不代表可以完全不受童年伤害的影响;
一个人对父亲憎恶不代表不能在父亲临终前去看看,念起父亲的一些好。
思考问题不能太二极管 噗哩噗 发表于 2024-4-22 21:36
lz看电影的时候难道一直在找问题吗,生活又不是代码
要聊电影就聊电影,想人身攻击就直接人身攻击,不要混着来。 myron_cloud 发表于 2024-4-22 21:53
和主贴相反,我倒是认为《少年时代》最有意义的是展示了从原生家庭受到的伤害是会向周围扩散的。哥哥从原生 ...
我半个字没提解决方式,话聊的解决方式不是电影自己给的么?
你说的方向是可以的,但电影真的有展现半点对弟弟自身的批判性么?弟弟在哪个片段反思过自己加害者的身份而不是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伤害传递这个主题看看三块广告牌是怎么做的,两者可就差0.1分 rp1993 发表于 2024-04-22 21:12:11
?除了原生家庭问题,这片子还展示了其他问题的因素么?难道男主的困境是由于香港经济衰退导致的? ...这片完全就是把问题展开聊聊的态度,并没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搞科研,最后连紫砂信的主人都不找了,而是向全班人打开自我的内心。纠结什么造就了男主生活上的困境属实没必要,就像质疑陈桂林为什么不能去起早贪黑卖豆浆油条,非得把自己搞死刑了一样。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wooeason 发表于 2024-4-22 22:30
这片完全就是把问题展开聊聊的态度,并没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搞科研,最后连紫砂信的主人都不找了,而 ...
不是,自杀信是谁的和男主自身有半毛钱关系么?我们聊的不就是展示出来的问题,它有深究问题的能力吗?
纠结问题的不是我吧?我认为电影展示的问题就是原生家庭啊,很清晰明了。就像陈桂林的问题就是他的“痴”念,也一样清晰明了,最后陈桂林达成了或者是放下了自己的痴念从容赴死,这个人物就完成了。那么弟弟这个人物的落点在哪里呢?和全班人公布自己电话号码做知心大哥哥么? rp1993 发表于 2024-04-22 22:47:56
不是,自杀信是谁的和男主自身有半毛钱关系么?我们聊的不就是展示出来的问题,它有深究问题的能力吗?
...人家就没打算去深究什么问题啊,就是展示一个问题的面,这个面涵盖了童年的因和成年的果,最后问题不是单方面的谁说解决就能解决的,电影是这样,现实生活也是这样。一个电影不能解答一个社会恶疾就不算成功,这要求也太极端了。弟弟这个角色无非就是小时候成绩好和钢琴弹得好,又不是什么chosen one,最后落一个普通教师的努力结局很难以接受吗
-- 来自 能看大图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wooeason 发表于 2024-4-22 23:23
人家就没打算去深究什么问题啊,就是展示一个问题的面,这个面涵盖了童年的因和成年的果,最后问题不是单方 ...
……怎么又聊到解决问题了,我那个字提了解决问题。
聊电影不基于电影文本,连回帖都不基于回复的文本了么 rp1993 发表于 2024-4-22 22:15
要聊电影就聊电影,想人身攻击就直接人身攻击,不要混着来。
我是在确认你的电影赏析方法是不是把电影写作一条问题和一条解答,和本人没什么关系 rp1993 发表于 2024-4-22 23:27
……怎么又聊到解决问题了,我那个字提了解决问题。
聊电影不基于电影文本,连回帖都不基于回复的文本了 ...
首先,至少三个人看你的帖子觉得你是在解决问题
其次,你有没有提到解决问题不是看你有没有用这个字眼,而是如果不把你说的话理解成在定位问题-解决问题的话有没有合理的解释,你不如说说要怎么用其他方式解读你说的“展示原生家庭问题,要不然和解要不然自我批评”的意义 rp1993 发表于 2024-04-22 23:27:13
……怎么又聊到解决问题了,我那个字提了解决问题。
聊电影不基于电影文本,连回帖都不基于回复的文本了 ...因为你提的词是深究问题,深究到顶了不就是解决问题,难道你平时都习惯光深究不解决的?我纯属是想跳过辩深究的程度问题,直接否定问题能被电影解决的可能性。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本帖最后由 myron_cloud 于 2024-4-22 23:51 编辑
rp1993 发表于 2024-4-22 22:25
我半个字没提解决方式,话聊的解决方式不是电影自己给的么?
你说的方向是可以的,但电影真的有展现半点 ...
我不认为那是电影导演给出的解决方式,而是带有愧疚感的弟弟在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
弟弟是旁观者,也是受害者,如果你想也可以认为他是个加害者。
电影里弟弟对自身的愧疚之情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这个应该可以看出来吧。
不能因为弟弟是个小时候选择旁观就否定弟弟同样的受害者身份。
至于三块广告牌,我不喜欢,之后的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我也同样不喜欢,我不发表看法。
但是搬出豆瓣评分来聊电影就真的很无聊了,不然你认为《公民凯恩》(8.8)只比《三块广告牌》(8.7)好0.1合理么?《奥本海默》和《公民凯恩》一样好么(8.8)?《末代皇帝》(9.3)《三傻大闹宝莱坞》(9.2)比这两部都好么? 噗哩噗 发表于 2024-4-22 23:36
首先,至少三个人看你的帖子觉得你是在解决问题
其次,你有没有提到解决问题不是看你有没有用这个 ...
我没说就是没说,一万个人觉得都一样
要是学不会就事论事就不要回复了谢谢 wooeason 发表于 2024-4-22 23:39
因为你提的词是深究问题,深究到顶了不就是解决问题,难道你平时都习惯光深究不解决的?我纯属是想跳过辩深 ...
我的原话是“我们聊的就是展示问题,它难道有深究问题的能力么”
我不知道怎么才能理解成我要去深究问题的 本帖最后由 rp1993 于 2024-4-23 00:14 编辑
myron_cloud 发表于 2024-4-22 23:48
我不认为那是电影导演给出的解决方式,而是带有愧疚感的弟弟在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
弟弟是旁观者,也是 ...
你的意思弟弟在电影里活过来了?脱离的导演的意志在自行活动?
我还真没看出弟弟的愧疚感,把自己当受害者倒是看出来了。
扯豆瓣评分是无聊了,我擅自认定这片的拥护者也是豆瓣拥护者了,我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