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chobit 发表于 2023-5-31 14:14

标记一栋《椒麻堂会》的楼

本帖最后由 gwchobit 于 2023-5-31 14:17 编辑

一个“丑角儿”用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绘制的讲述中国近代史的画卷。
导演: 邱炯炯
编剧: 邱炯炯

时长:3小时
特点:国内拍摄,国外拿奖。四川乐山话
缺点:表现手法需要适应

小插曲:豆瓣有人想在上海组织小放映,被回复说上海比较敏感,上面管得严,只能小场子,但官方不方便给片源。

iamsolowingpixy 发表于 2023-5-31 16:59

这片子在国内哪里放都得是被重点关照的对象。香港能上已经算是万幸了。

Dgnic_ 发表于 2023-5-31 18:38

确实敏感,还好我看的是大银幕(
不过这片蓝光都出来了,还会在内地四处放吗

aiooia 发表于 2023-5-31 19:15

我没看明白刘师长,上来他被炸了,然后解放前他在那穿着孝衣吃剩的白事席,后面公演时他搬着小板凳然后消失,每回我都以为寓意他屎了,结果后面他又出现or被提到了

yyhhp 发表于 2023-6-4 00:47

从来不吃青菜 发表于 2023-6-25 11:51

aiooia 发表于 2023-5-31 19:15
我没看明白刘师长,上来他被炸了,然后解放前他在那穿着孝衣吃剩的白事席,后面公演时他搬着小板凳然后消失 ...

这片子其实是传记记录打底,混合个人感受拍出来的。
你说的这位是真实历史人物,刘树成。
这位刘师长的真实过往和片中反应出来的基本一致,结合历史和片中,理一下你没看懂的部分。
一开始上来他扛着救了的大官,两个人一边对话一边逃难,还说都姓刘,是本家,历史上他救的是是刘湘,是川军头目,随后因为救功,加上没根基,这位刘树成后来就成了刘湘的亲信,从此升官,1927年救刘湘,到了1935年,成了独立师师长,这是他发迹史,所以被炸的刘,不是这位刘师长,而是是刘湘,他是拼死救了下来,从此升官发财。

他成了师长后也真的自己搞了个戏班,新又新,就在他当了师长同一年也就是1935年成立。片里2个老戏骨外加他副官和他聊剧社的起名,新又新,历史上也是真的,是他身边的地下党员,罗宗信副师长给他建议的。(这位副官电影里也叫罗副官,也出现了刘师长枪指罗副官,问他到底是不是党的人)

随后剧团地方在1939年火灾烧没了,剧团去了少城公园暂住一年,后来1941年在少城公园旁边新修了剧院,锦屏大剧院。这个少城公园也就是现在的成都人民公园,新修的剧院是现在现在人民公园街对面老妈蹄花那一带,祠堂街东口。

他孝衣吃席,是1945年的事,当时抗战胜利,川军内耗,他的贵人刘湘在38年已经逝世,当时KMT的张群、王陵基排挤他,把他的独立师整编为新十七师,并从成都调到乐山驻防,他就带着新又新去了乐山。

同年冬,他结发妻子过世,他大操大办,开了七天流水席,在安仁古镇搭了戏台。这就是他穿孝衣那段跟着隋朝乱的唱段自唱“从来..树倒猢狲散”,又在后面说,川军这幅麻将要推倒重洗,卸磨杀驴。但这段戏也埋下了他和罗副官对话的伏笔。

新又新散场的时候应该是1946年,这位刘师长卖了田地,给了戏团一笔钱,彻底散伙。

最后1949年10月,当时四川还有负隅顽抗的王陵基,而这位刘师长在犍为县起义了。起义后赋了个闲职。
电影中展现这一段,就是当时新又新在一个小县里拍照,驼儿用无声的镜头拍下了这一段。

最后他的结局就是,新又新创社以来,代表他权力的小板凳,被挪出去,然后放到墙根边上,最后被驼儿给坐了一下,大家都平等了。

这部片的点题是新戏从来演旧事,周而复始话沧桑。

虽然因为题材敏感,不好深聊,但我觉得大方向上,其实没问题的,光看邱福新在那个大时间点后的精神气的变化,就能感觉到,确实是让他重新做人了。

总的来说,《椒麻堂会》是我自《让子弹飞》后,看过最具ZZ色彩,但却是以平民角度看渡这一切的,最出色的中国本土电影。

Dgnic_ 发表于 2023-6-25 15:43

本帖最后由 Dgnic_ 于 2023-6-25 22:24 编辑

从来不吃青菜 发表于 2023-6-25 11:51
这片子其实是传记记录打底,混合个人感受拍出来的。
你说的这位是真实历史人物,刘树成。
这位刘师长的真 ...
哇,这个回复梳理得真好,太有价值了。

其实那个所谓的时间点,我觉得在电影里的表现就像是一个虚幻的希望,在平民看来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很快又回到自己难以把控的时代大潮中。
电影真正一直在强调的,其实是小丑精神和酒神精神,一种属于民间的,以幽默面对严肃、以内心的力量凝视虚无的循环的精神。

从来不吃青菜 发表于 2023-6-25 16:33

Dgnic_ 发表于 2023-6-25 15:43
哇,这个回复梳理得真好,&#x ...

他们这种戏谑,幽默,坚韧的精神在之前的时间点是不可想象的。
他们之前是,天天躺床上抽大烟,让小女儿去干活,对孩子没有照顾。后面小女孩的去世我想有一部分就是这种原因。
这和他们自己后来不顾体面去掏蛆,给孩子加餐,然后捡回了女婴,别人来领,自己饿着也要给女婴那边塞钱的精神面和责任担当,是完全不可相比的。

然后他们越苦,主角的丑角儿扮相也越明显(红鼻头,白脸扮),但也越来越甘之若饴,砌牛棚那一幕,逐渐将自己砌进去,都没有改变他的笑意。在这一刻,不是他是戏痴,为戏疯魔,而是一个会唱戏的老百姓,他成了一个老丑角儿,但唱戏和人生,都没拉下。我很喜欢这点。

这种小丑与酒神的戏谑,醉狂,但还有道义良善,相信天意。这些是浮灰一般的老百姓信仰的东西,他们依靠这种扎根的力量对抗所有的时代大潮,也许是虚无的循环,但他们“尽人事”。这种“尽人事”的力量,构成了大网,让整个世道没有朝着最差的一步下滑。

这种“尽人事”,在邱福新小时候,是戏迷师长放过他,让他进新又新。是他师父和师叔自己没什么钱,但为了劝他少喝酒,给他多点了菌汤泡饭,告诫他多吃饭,少喝酒。
他们长大后,也变成这样的大人,不管是遇到什么困苦,但看到他们救女婴那段,真的是看得到这样老百姓的脊梁。

omnitoken 发表于 2023-6-26 12:31

视听语言很好,但是精神内核有点陈旧。

—— 来自 Xiaomi Mi 10, Android 13上的 S1Next-鹅版 v2.5.4

装甲兔 发表于 2023-6-27 01:08

我觉得这片子在某些圈子声音小的一个可能,是不是它既没有歌颂文革,也没有批判文革,而是把文革当做一个坎儿,过去了就过去了,不憎恨它也不怀念它

而他儿子在文革里的故事,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标记一栋《椒麻堂会》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