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ge1st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anwanju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桌游] 老实说,今年经济真的挺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14: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是边际改善结构性分化,多看经济学家念经这题迎刃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3-12-3 14: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3 14:24 编辑
piingkefu 发表于 2023-12-3 14:11
IMF明年还能吹大陆经济4.6%增长,按理说今年是沾了低基数的光,明年是怎么回事呢。当然我完全不否认*进民退 ...

看能不能向潜在水平回归咯,一般比较认可的是2030年前潜在水平在5%左右
经济学家天天喊全要素生产率或者是最终消费率,都是想往潜在水平回归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3-12-3 14: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步(这一步?)是试探性提高top杠杆吧,这个是明说了的,看能不能把房地产这个劫渡过去
然后理想情况下就是只听楼梯响的央地改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3-12-3 1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3 14:57 编辑

至于人口我看大家是都不急,顺位不是很高
已经从数量红利变成质量红利嘞
不过也确实,有大批人受过一套全流程的教育,我要做决策我也说,数量不是问题
要那么多人干啥,人越多不确定性越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12-3 15: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3 15:26 编辑

不用你们他们的,都是一个个小集团
对生育率最上心的集团反而是之前人口红利吃的最爽的。房地产、传统制造消费这边天天整几个经济学家开始blabia,怕以后没得吃了。恒大还没完之前年年整生育报告不是,医药集团都没这么上心
反而科技集团、先进制造对人口问题这边兴致廖廖
然而现在社会包括决策层喜欢后者,对前者就是快别bb了先把钱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12-3 16: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3 16:07 编辑
nufawneafg 发表于 2023-12-3 14:04
答案是边际改善结构性分化,多看经济学家念经这题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先把这个文转过来

中国需要一次更广泛的改革

我对提高top杠杆来纾房地产之困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主要是走完这一步之后走哪一步
这篇文章和其代表的言论已是持续很多年了,看看最后能不能人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12-3 1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来对可能即将来到的城乡改革,不知道泥潭什么态度
别现在特别同情,到时候说乡下人到城里要饭来了就行
首先,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以更大的紧迫感推动以农民工落户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能释放出的改革红利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现在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6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7%,存在18个百分点的差距,进城农民工被统计成城镇的常住人口,但是没有得到城市的户口,也就没有享受到完全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12-3 2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粘过来一些念经,事就这么个事儿呗

对于现状的看法
伍戈:经济,再现“幻觉”?

内需方面,得益于去年“防疫优化”时的低基数,同比增速将全面回升,但环比回落。商品房销售再度降至历史同期低位,二手房挂牌攀升。房企现金流仍在恶化,土地市场低迷持续。国债增发到项目推进有时滞,年内效果有限。家庭提前还款有所缓解,但仍处历史高位。居民出行热度降至半年低位,消费环比仍将低位运行。   

海外方面,美联储加息近尾声,但实际利率攀升。历史上,美总统寻求连任的年份,联邦赤字率往往回落。美国经济下行斜率或超欧洲,美元承压。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总体趋降,持续向疫前回归。全球制造业新订单已连续16个月收缩,创有数据以来最长记录。我国外需未必逆转,但低基数扰动下,外贸看上去在恢复。

价格方面,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指数明显回落,总需求下行更能主导国际商品价格走势。国内增量政策对有色、黑色系价格有所支撑,但冬季开工淡季下环比升幅有限。今年暖冬概率较大,耗煤需求或弱于历史同期。PPI四季度同比回升斜率将明显放缓。前期节假日效应引致的服务消费脉冲结束,CPI或仍将零上下徘徊。

政策方面,经济存在同比“幻觉”时,即使环比走弱,政策往往保有定力,何况年度目标压力不大。中央加杠杆能部分对冲短期化债对增量基建的挤压,但地产放松力度已趋弱,土地收入仍拖累财政。人民币汇率趋稳,但中美利差还掣肘资金利率。低基数叠加政府发债,社融将抬升。票据与存单利差下行,表征信贷弱势。
易纲: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几个特点

当前经济运行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居民部门少花钱、提前还贷现象突出。4月、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2.6%、2.5%,远低于疫情前8%左右的水平。居民中存在一定的降薪预期和紧缩心理,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负债,前五个月新增定期存款占新增M2的比重达90%,比上年同期高出1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现象增多,部分微观主体行为可能倾向于“负债最小化”。

二是企业部门分化较为严重。今年以来,新增信贷主要流向国有部门和科创领域,新能源领域增长较快但体量有限,相比过去的房地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前五个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了0.1%,对GDP、就业贡献较大的民营、中小企业信心有待提振。

三是政府部门地方债务风险有所加大。受疫情冲击、房地产调整等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投债务进入偿债高峰,“土地财政→基建投资”的链条难以为继,项目回报率较低,偿债能力脆弱,也约束了地方政府的发力空间。

四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尚未出清。一季度“小阳春”后,房地产业重现下行态势。前五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0.9%。房企融资能力仍然较弱,流动性紧张状况有所加剧。长期看,受城镇化水平提升放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购房需求总量可能还会下一个台阶。

五是国外部门进入不稳定状况,并可能与内需不足相互叠加。美国利率水平或在高位停留较久,自身的经济金融风险在上升,全球经济也趋于放缓。外需偏弱给我国稳外贸、稳外需带来较大挑战。

六是物价走势不存在通缩的基础,但也要关注供求平衡问题。通缩往往伴随着需求收缩,而我国需求还在回升,货币信贷增长较快,不符合通缩的典型特征。6月CPI同比持平,PPI同比下降5.4%。随着基数降低、经济内生动力增强,CPI中枢有望温和抬升,PPI预计四季度可能有所回升。

七是就业总体稳定,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人工智能逐步替代脑力劳动岗位,未来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错配可能长期存在。

八是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助力稳定经济大盘。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5.7万亿元,同比多增2万亿元。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前五个月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3.96%,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6月份,进一步引导货币政策操作利率下降10个基点,带动贷款市场利率同步下行。

九是受美元高位运行和境内暑期集中购汇等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弱,但近期已有所回升。
NIFD季报:总体债务扩张有限,宏观杠杆率被动上升
■2023年三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从二季度末的283.3%上升至286.6%,上升了3.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共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实体经济债务存量的同比增速仅为9.3%,处于2000年以来的低点。但名义GDP以更快的速度下滑,导致宏观杠杆率被动上升。预计全年宏观杠杆率上升12-13个百分点,四季度微弱下降。

■居民杠杆率上升幅度最小,提高了0.3个百分点,住房贷款同比增速持续两个季度为负。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继续上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企业债务增速基本稳定,但投资增速仍在下降。政府杠杆率升幅最大,提高了1.8个百分点,但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有限

接下来可能的步骤
A.使用更加有力的财政、货币政策
林毅夫: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的三点建议

一是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该主要由政府投资具有外部性和具有挤入效应的项目,恢复居民和企业的信心。这种性质的项目依然很多,例如,把空中的管线埋入地下、改善地下管网、建设公租房等。这些投资迟早要做,越晚做成本越高。这些项目的资金可以由中央财政拨款,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
余永定: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几点思考

简言之,在GDP增速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只要中国通胀率保持低水平(甚至处“准通缩”状态),或许还可以加上一条——只要不存在资产价格持续飙升的情况,就不能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足够宽松。

人为的以县城为支点“就地城镇化”很难避免资源的浪费。由于已经超越专业范围,本文无意讨论城市化本身。仅仅想指出,城市化可能是下一阶段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城市化意味着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投资应该同城市化的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

总之,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创造“挤入效应”,带动私人投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沿用了几十年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老办法,但却是屡试不爽的办法。美国未必不想学,只是学不来。对于许多金融机构来说,目前存在“资产荒”,不知道把钱投在什么地方。增加基建投资,这种问题就可以解决。

当前妨碍政府执行类似“四万亿”刺激计划的主要障碍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而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年中央财政不愿意增加财政赤字,而鼓励地方政府建立融资平台从银行和资本市场融资。这次如果政府希望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就必须接受以前的经验教训,承担为基础设施提供资金的主要责任。如前所述,中国的财政状况同其他国家相比依然是比较健康的,中国依然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支持实施规模较大的“新刺激计划”。当然,实施这样的计划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经过反复论证的项目,要避免重复建设、要杜绝“白象工程”。
CMF:加强宏观政策协调

考虑到稳定净息差,降低融资利率,建议进一步全面降低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在置换MLF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B.包括央地、财事权责、城乡在内的结构性社会改革
刘尚希:中国需要一次更广泛的改革

眼前已经到了央地财权、事权需要改革的节点。而且是迫切需要调整,不调整只会导致地方“小马拉大车”,效率越来越低,可能内生出一种风险:“治理失灵”,这种风险像“温水煮青蛙”,其过程是难以直观感受到的。

各部门把责任层层下移,但权力都是在上头,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权责的严重不对称。权小的责任大,权大的责任小。从一个基本的原理来看,权大的责任小,做决策风险小、成本低,就有可能导致官僚主义;而权小的责任大,只能被迫应付,就会导致各种形式主义。

目前“权大责任小,权小责任大”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比较常见。在财政上体现出来就是“上面点菜,下面买单”,如果点菜和买单不是一个人,点菜的就会使劲点,因为他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

三年疫情,宏观政策已经尽力且呈疲态。近一年多来,M2保持12%左右的增速,而GDP平均增速不及5%,利率水平处在近年的低点,人民币与美元利率倒挂幅度扩大,货币政策继续放宽的空间已经很小了。财政减税让利力度很大,各级财政已经绷得很紧。仅有的一点中央发债空间,如果导向不对,也可能是加剧而非缓解经济转型困难。如果把稳增长注意力继续置于宏观政策上,副作用将会加大,更重要的是将会再次错失结构性改革的时机。
楼继伟: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消费市场还有广阔的上升空间。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在城镇打工,暂住于城镇。让2.9亿左右的农民工真正在城镇落户,会大幅提高消费,也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还有助于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
陈锡文:当前农业农村的若干重要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都是和户口联系在一起的,而户口又是和人的稳定住所联系在一起的。农业转移人口如果没能在城镇落户,他们就享受不到市民才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在打工城市找个因陋就简的住所容易,但要有个能落户的住所就很难,买得起商品房和能分到保障性住房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租赁私房,虽然国家有“租售同权”的政策,但愿意让承租户在出租房里落户的房东,大概也是凤毛麟角。

浙江省是全国城乡关系处理得最好的省份之一。据浙江省有关部门调查,2021年有农业转移人口1746.8万人,超过全省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省内农业转移人口222.8万人,省外农业转移人口1524万人。在这些农业转移人口中,有自购房的占6%,住在工地和单位的占18%,住在雇主家或投亲靠友等的占8%,其余68%的人都是租赁住房。浙江省2020年就已出台允许租房落户的政策,但到2022年3月底,全省租房落户的只有917人,其中,在租赁房落户154户487人,在社区集体户落户430人。实际落户人口为什么这么少?首先,没有多少房东同意承租人在自己出租的房内落户。其次,农业转移人口在市内落了户,就可以申请保障性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优军优抚服务以及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升学等待遇。如果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后都享有这些当地市民才享有的待遇,那么,不仅远远超出目前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还会动了原有城镇居民的“奶酪”,可能引起新的社会矛盾。所以,从总体上看,主要矛盾还是当前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够、向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本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能力不足。中国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毕竟还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因此加快发展才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硬道理。当然,这就需要一定的时日。

正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中国规模巨大的农业转移人口,就不可能主要依靠大中城市来实现。2020年以来,对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问题,重新受到了重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分别强调“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完善城市特别是县城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但能否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与产业布局的调整直接相关,毕竟人口是随着产业走的,不对产业布局实行“内移下沉”式的调整,小城镇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难有依托的。
C.国际产业链重组与产业转型
这个说的太多就不搬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战斗力 +1 收起 理由
DARILBALDE + 1 感谢搬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12-4 1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4 17:33 编辑

关键是就算按死今年差劲,盖棺论定大崩盘,这个结论本身也不会使得明年好起来啊
台长股市亏不少吧,就当为国护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12-4 1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4 19:12 编辑

说的跟明年不过了一样,起码基础设施固投还在正常进行吧,规上工业增加值还是良好区间吧,规上工业利润敞口在缩小吧

固投、二产传达到社会需要时间
税收不能说是一个前导指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12-4 20: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esperateY 发表于 2023-12-4 19:58
相对自身过去几年貌似辩得差不多了,但问题又来了,今年经济放在全球环境比烂的话算是最不烂的那一撮吗[f:0 ...

赶日超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12-4 20: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4 20:42 编辑

竟然和解了,不要啊
我来,边际改善哪能叫真改善,还是收缩区间


草,题外话11月版号发了,泥潭反奶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12-4 21: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hebestlss 发表于 2023-12-4 19:50
虽然但是,这个表是全年的,并不是每年1-7月个税收入数据对比

别的不说,许多人年终奖一笔完税呢,最好还 ...

仅供参考

国家税务总局27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6607亿元。

其中,民营经济纳税人是税费优惠政策的主要受益对象。1至10月份,全国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2385.6亿元,金额占比近75%。此外,制造业及与之相关的批发零售业是享受优惠占比最大的行业,受益最为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12-4 2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ganeid 发表于 2023-12-4 21:02
我还以为你要用这三省用工不足,工人都回老家发光发热了当理由
结果你来一句:这三个省的工人,真的交税 ...

劳动密集产业工人到不到个税起征点真不好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12-4 2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4 22:29 编辑
ganeid 发表于 2023-12-4 21:26
看你们四处找补的样子可太有趣了
看看当年官方是怎么解释个税收入下滑的吧

什么你们我们的,整得别人不承认经济差一样,一上来都明牌“边际改善”了
多问一句,不行这是找补,必须是这种口径的差
你要拿个税论证,我还能拿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名义增速拉条趋势线直接打出GG,直接/remake当然更加便捷
好像看得这么清楚能舌战群儒,股市账户就不亏了,祝得偿所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12-5 0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5 01:14 编辑
白水待客 发表于 2023-12-4 23:38
看不懂了,都承认今年经济不咋地只有边际改善,那还有什么吵的

上半年M2增速11.3,落到出厂消费价格上水花都没有,这种“近乎恐怖”的现象不当论据。在我看来,这是最强且最简短的论据。

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7345亿元,同比下降13.8%。同时销售面积也进入第二轮钝刀子割肉状态。

结合社零分项拖后腿的建材(-7.5)和文化办公用品(-5.5),都是受牵扯的房地产下游,这个也没被当论据。在我看来,这是次强的论据。

居民部门不断去杠杆,年内贵金属价格持续处于上升周期,甚至社零分项第一位是金银珠宝(+12),这么高的避险情绪不是论据。在我看来,这是再次的论据。

还有地方债务,规上工业周转天数/回账天数,他的牌太多了。把这些牌打出来,要当对立面去对牌,只能孤零零地对“固投还行吧”,“工业增加值还正常”,“发电量咱看发电量”,“利空出尽是利好”。

都说到税了,这个角度也行啊。


为什么抓着近两年大幅度扩张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个税,用这种不是很常规的思路做论据,我真的很不太懂台长这波在第几层。有没有一种可能,税在具有反应人民生活水平的功能之前,它首先是一种财政杠杆,现在正是top寻求加债务的周期,个税是6:4央地税,消费税是中央税。
真为国护盘护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12-5 09: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5 09:45 编辑
supif 发表于 2023-12-5 07:27
那我就问一句,谁把这种信心打没了,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
讲多了是不是妄议国是? ...

你要单纯说是谁,那这个问题没边了
94年改革是时代要求,94年不改现代化钱哪来,怎么保证集中力量
10年法规是时代要求,不让地方各凭本事,地方怎么保证各地社会保障
然后就是烈火烹油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情况,时代要求15年后现在又该拱一卒了,那只能这么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12-5 1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5 10:31 编辑
supif 发表于 2023-12-5 10:21
我觉得没这么远。就前两年,大部分行业不说烈火烹油吧,那也是赢声一片。

怎么突然就像摁了停止键一样, ...

我是觉得这个得追到10年遗留的结构性问题,10年前地方土地财政早已有之,10年法规出来以后土地财政金融化,监管又有滞后性。
疫情之前两年赢声一片有一部分是这个结出来的的果,那也不能说一棵树上只结甜果不结苦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3-12-5 1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upif 发表于 2023-12-5 10:34
21年怎么增长这么多?这算是拜登放水的外溢效应?

低基数,想想21年上半年和20年上半年...
西大放水还不至于直接影响东大GD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3-12-5 1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upif 发表于 2023-12-5 10:49
我说的是个税,不是gdp。

那可能是20年上半年影响申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3-12-5 1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fawneafg 于 2023-12-5 11:14 编辑
supif 发表于 2023-12-5 10:48
按你的意思其实是十年期债务陆续到期的周期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不是周期性问题,只是隐藏的结构性问题受到预期的踩踏凸现了
我说的这个10年指的是2010年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3-12-5 1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upif 发表于 2023-12-5 11:17
19年上半年个税5639亿元,18年上半年个税8127亿。21年比20年增加1400亿。

个税专项扣除是19年开始的,18 ...

...怎么还在个税
不是说个税不能反应经济状况,而是它首先是一个调节工具,而反应经济状况的功能是附加的。

这是一个强弱相关的问题,税收的相关因素太多了,收入是因素之一。收入能逻辑正推到税收,税收能逻辑逆推到收入吗,只能说有相关性。而相关性论证就没有必要对短周期揪着不放。

这不是一个好论证,不怕坏论点,就怕坏论证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3-12-5 1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piingkefu 发表于 2023-12-5 18:11
财政部就穆迪调整信用评级发表谈话

最后四个字就差把我也没好办法写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3-12-5 18: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hfnet 发表于 2023-12-5 18:42
今天a股这一波是不是很大原因也是因为穆迪啊

—— 来自 vivo V2227A, Android 13上的 S1Next-鹅 ...

股市真不懂,敬而远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沪ICP备1302023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GMT+8, 2024-5-13 03:28 , Processed in 0.04099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